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冯琳编著的《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C06804)的阶段性成果。全书以生态建设的可持续作为出发点,以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作为典型研究靶区,着重探讨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如何相结合的问题。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的现状,归纳了研究区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机遇。第二部分梳理了国内外13例生态建设的实践做法,总结了相应的经验和启示。第三部分运用参与式评估方法,从农户的微观视角对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生态建设与农户行为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了农民对生态建设的认知与意愿。第四部分结合循环经济理念,探讨了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模式选择。第五部分提出了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生态建设产业化工作的推进机制。

内容推荐

加强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是实现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战略目标的一项标志性举措。而如何建立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则是实现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目标的关键。

冯琳编著的《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调研相结合,广泛深入地梳理了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德国慕尼黑“绿腰带”项目、巴西伊泰普水库、菲律宾玛雅生态农场、山西防护林、贵州赤水竹子产业、湖南衡阳油茶产业、北京留民营生态农业、忠县派森百、开县饲料桑、奉节油橄榄、宜昌萧氏茶叶、涪陵育苗基地等国内外、库内外生态建设的13个典型案例,得出了可资借鉴的四点经验和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只有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使生态建设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经济规律,才能真正解决大规模生态建设不可持续、不可长久的问题。

库区群众是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的建设主体。本研究在深入访谈库区移民、林业、农业等有关部门和企业、乡村的基础上,于2012年5月至7月,对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10个区(县)53个行政村的1355户农民(其中生态保护带内占一半以上)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通过运用参与式评估方法,对屏障区生态建设与农民行为意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重点掌握农民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认知、所期待的帮扶形式及其原因、对退耕还林的受偿意愿。调查结果表明:第一,农民的生态意识与行为选择之间存在一定偏差,对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都基本认同,但对补助期满后是否复垦却反应不一。统筹协调库区群众的利益关系,是影响生态建设进程及成效的关键。第二,相对于目前库区退耕还林中实行的现金补偿形式,大多数农民更希望能够参加技能培训并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将生态建设纳入主流经济,促进生态建设向产业化延伸,是解决农民长远生计、提高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三峡水库屏障区建设产业化的模式可分为:微观层面的·。经济林+林果深加工”林内循环模式(适用于经济林),中观层面的“造林+沼气+养殖”复合生产模式(适用于经济林与生态经济兼用林),宏观层面的“生态旅游+家庭农场”城乡互动模式(适用于生态公益林,也适于经济林)。本研究还按照循环经济的原理,初步论证了“造林+沼气+养殖”模式的有关配比问题。基本结论是:“果-沼-猪”模式下,每种植l万亩柑橘,可配套年出栏10万头生猪的养殖规模和日产沼气3000立方米的沼气工程;“桑-沼-牛”模式下,每种植1万亩饲料桑,可配套存栏2万头肉牛的养殖规模和日产沼气3000立方米的沼气工程;“草-沼-兔”模式下,每种植1万亩紫花苜蓿,可配套年出栏260万只肉兔的养殖规模和日产沼气2600立方米的沼气工程。依据生态建设需要、产业发展基础和以上配比结论,本研究还初步提出了以上三种模式的建设规模和布局建议,论证了“乡村生态旅游+家庭农场”模式、“三峡生态旅游+农家乐”模式的建设导则和布局。

结合三峡库区实际,研究认为,推进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产业化的工作机制,主要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评价。应建立健全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推进生态建设的共识与合力。特别是应依据国家战略意图,围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个目标,建立严格、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据此,研究提出了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产业化的阶段性考核目标(建议)。二是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规划论证。有关地方和部门应继续加强对国内外、库内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调研,切实找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保证生态建设产业化的市场竞争力和长远生命力。建议每年召开一次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生态建设产业化现场经验交流会。三是坚持项目带动,依靠科技支撑。在三峡后续工作阶段,应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实施一批生态建设产业化重大项目,逐步培育、形成、壮大一批重点支柱产业。中央有关部门和库区各级政府应加强协调指导、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监督检查,确保中央专项补助资金项目的质量、进度和效益。应加强生态建设产业化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加强广大林农及养殖户的技术培训,打造一批专业、稳定的工程造林队伍和养殖大户。应加强组织化管理和品牌化包装,进一步提高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产业化相关衍生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应着眼于正确处理政府、企业、农民的关系,不断创新生态建设产业化的体制机制。深化土地流转和林权流转制度改革,这是屏障区生态建设的关键。应按照“土地确权、两权分离、价值显化、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思路,多形式深化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土地流转,并加大对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集体林地的林权流转力度。同时从资金和政策上保证生态林的建设管护费用,确保生态公益林有人建、有人管。应坚持“公司+基地+农户”这一基本模式,建立健全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尤其是要保障农民的利益。应采取“两头带中间”的发展策略,先期集中育苗、免费送苗,先期建厂加工、全额收购,最大限度降低农民的市场风险、带动生态建设大规模推开。应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受益谁支援”的原则,继续将三峡工程的受益地区和企业纳入对口支援合作范围,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生态建设产业化之路。

目录

摘要

一、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现状分析

 1.自然地理概况

 2.经济社会概况

 3.生态环境概况

 4.挑战与机遇

二、国内外生态屏障区建设与产业发展案例分析

 1.国外案例

 2.国内案例

 3.库区案例

 4.经验与启示

三、农户对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响应及意愿

 1. 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特征

 2.调查对象对生态屏障区建设政策的认知

 3.调查对象希望得到的帮扶形式分析

 4.调查对象的受偿意愿分析

 5.基于调查的启示

四、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生态建设产业化模式选择

 1.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2.生态建设产业化的目标思路

 3.微观层面的林内循环模式

 4.中观层面的复合生产模式

 5.宏观层面的城乡互动模式

五、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生态建设产业化推进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考核评价

 2.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规划论证

 3.坚持项目带动,依靠科技支撑

 4.深化土地流转,完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38688
开本 16开
页数 1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6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水利水电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V632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3: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