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父亲从不详细谈论他的过去,母亲也一样,很少提及父亲从前的事。而我是从亲戚、长辈、父亲朋友口中断断续续听到一些消息,然后偶尔向父亲求证一下,才得到他往事的一些轮廓。
父亲谜样的一生
父亲八十八岁时,想写回忆录,吩咐我准备资料,藉这个机会我又得到一些讯息,就这样拼凑出父亲的一生。此后父亲的病情时好时坏,回忆录就此拖延,最后终究没能完成。
两千年前先祖始于河南荥阳,辗转来到福建泉州,于数百年前渡海来台后落脚于新竹,百年前迁徙至台北。父亲生于一九。六年,幼年时祖父有数艘帆船往返于台湾、福建做生意,父亲有几个兄姊均早逝,留在台湾的是伯父、两个姑母和父亲共四人,父亲是幺子。
父亲十三岁丧父后,家道中落,十六岁到台北投靠伯父,十八岁到福建厦门大学攻读农业时,加入了抗日组织后,回到目据时期的台湾进行抗日活动。二十一岁事败被捕,家产全遭没收,父亲性情刚烈、不肯合作,再加上目方怕政治犯出狱后煽动他人,故一再拖延刑期且不准假释,所以父亲前后被关禁了十年才出狱。当时他已无法行走,言语也困难,命在旦夕,就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逐渐康复存活下来。
因为是政治犯,狱方怕他影响其他人,故予单独监禁,且不得“放风”。而因担心日久无人可讲话会发疯,他学会自言自语和用纸捻成各种人物、动物来度过漫长时间。冬天狱卒会故意泼冷水,一些犯人都因肺炎而死,父亲也得了肺炎但侥幸未死,然而旧伤一直没有痊愈,后来在九十三岁逝世的死因就是因肺炎引发心脏衰竭。
奇怪的组合
伯父和父亲两兄弟是一个奇陉的组合。伯父是亲日派,父亲是抗日派,然而两人并没有因政治意识形态不同而反目,反而互相扶持。父亲被捕时,伯父奔走营救,出狱后又出资合伙让父亲创业,而伯父晚年因中风瘫痪在床十六年,由父亲一直照顾他到过世为止。
股票、土地与金融
日军撤离后,父亲不愿再涉及政治,改名迁址,并绝口不谈这一段往事。他也一再告诫我们,切勿热衷于政治。父亲研究股票相当有心得,自营或代操都有斩获,家中墙上贴满了日线、周线、月线、年线图。晚上常有一群人到家中来讨教,有好几位是台大经济及财金教授,他们对谈时,我就在旁边偷听偷学,有时被父亲发现了,就会把我赶走,说:“小孩子读书要紧,不要学这些。”回想一下,这些事都已是五十年前的往事了。
父亲做股票赚钱后,一定拿出一半钱来买地,另一半再做股票,他买的土地总是别人不看好、不会买的地。有一次他带我去看一块他买的土地,还记得,当时车子只能到现在的大同高中一带,再下车走了一段田埂,到达一个军营旁垃圾堆附近,因为都是烂泥无法走近,他指着五十公尺外一块臭水沟说:“就是这块地。”我问他:“爸,这算地吗?怎么这么烂?”他拍了我的头一下说:“小孩子,将来靠这块地,吃穿都会有。”当然,不只是我,任何人都不会相信的。然而终于在三十多年后,我整合邻近土地一起把它卖掉,这块烂地果然如父亲所言。
后来父亲在好友的邀请下进入金融业,从一九六八年开始,于台北市第二信用合作社(现为华泰银行)担任监事主席共五届十四年,也于一九七二年于台北市郑氏宗亲会担任理事长共两届六年。在其任内,由宗亲郑芳瑞先生捐出土地,父亲规划兴建了在内湖山上的郑成功庙及郑氏宗祠。
社会福利、慈善事业
父亲于一九八六年八月成立了“财团法人郑俊生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临终前交代,一定要将基金会发扬光大,后来由大哥继任董事长,我们兄弟妹及有心一志的朋友们,一起共同继续发展先父遗志。这三十年来,基金会致力于家境清寒的大学、高中生奖助学,国际及国内颅颜患者的医疗服务及奖助学,家扶中心、育幼院的补助,偏远地区医疗义诊服务、急难救助、弱势族群及其他慈善与公益活动等等。P15-17
在策划这本书之前,我并不认识郑会长,只是经由一茶一坐陈定宗先生的嘴里不停听见他的故事,如何经历十八种职业练就一身本领,成就“智谋39计”,如何和死神谈判,给自己重新活下去的信心。而在经过了解之后,我对郑会长的认识是,这是一位特别善于从身边事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老人,所以他的话甸甸都能发人深省。
现在上过大学的年轻人数不胜数,但步入社会之后就会发现,大量的问题需要面对,而学校所学的课程对于这些问题根本无法解决,甚至有硕士博士在各种生活琐事面前只能束手无策。
郑会长受过高等教育,但也积累相当丰富的街头智慧,他的人生经验十分宝贵,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他的言谈中很少有大道理,却字字见血见肉,是学校里学不到的有用知识。
我喜欢和老人交谈,他们大半辈子摸爬滚打血泪凝结而成的经验,绝对会让你受用,所以,停下手里正在玩的游戏,把这三堂课的内容读完,你会发现你已经拥有与众不同的装备,在人生的路上将会走得更加顺利。
和老人谈话,会让你事半功倍,这句话不是广告,而是忠告。
吕玫
《诗经·邶风·北门篇》云:“出自北门,忧心殷殷,终窭且贫,莫知我艰。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偏谪我。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一个位卑任重的周朝小官吏,在诗中埋怨处境困穷、公事繁忙,回到家还要被家人指责……字句间处处充满不得不认命的无奈。这可能也是现今许多职场工作者的心声,总觉得舞台不对、满腹委屈、升迁受制、诸事不顺。但问题是,你是否甘愿如同诗中的小官员一样,认为这是“命该如此,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本书作者郑世华会长提供给大家另一种选择——只要你能相信自己,懂得掌握个中诀窍,逆转命运绝非难事!
郑世华会长是少数我认为“成功并不偶然”的企业家,他将自己赖以成就事业的智谋,在《智谋39计》中毫不藏私地与读者分享,如今,在《逆转命运的3堂课》中,地把对人生的醒思、把亲身体会的社会写实面,用浅显易懂的故事和哲理,再度让读者有“如获珍宝”之叹。
翻阅本书时发现,郑会长的街头智慧与我在拙作《自慢》系列中的理念,多所不谋而合之处,诸如: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捕梦网》一篇)、白纸黑字才算数(《余非好讼哉!余不得已也!》一篇)、精明算计后手放开(《精明勿畏人言,厚道无须人知》一篇)等等;再者,我们也都认同放下自尊、从工人做起的磨练方式(《从天而降的裤袜》《学绝活要靠老米酒》),更印证了,我们走过的路,应该很值得年轻人跟着无惧的往前迈进,或知晓该绕道而行;我们的经验,也许可以为他们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挫败,早一步到达成功之境。
尤有甚者,郑会长还有许多不同于世俗的另类见解,也是我深感佩服之处。他对“抛砖引玉”下了新解一“抛玉引玉”:将目标定在自己目前的水平之上,然后往前冲、强迫自己去追;要相信,求胜的决心胜于高超的技巧,意志力一定可以帮你达成目标。
“名、利、成就、情感”,孰为重?郑会长认为,若以现实观点而言,“利”最为重要,因为“利”能带来名及成就,而人会主动聚集到有“利”的地方,因此带动情感……钱的确不是万能,但没有钱,还真的万万不能,我相信,熟读《逆转命运的3堂课》并加以应用,便是一条让你功成名就、名利双收的快捷方式。
在所属行业成为与众不同的能人志士,诀窍无他,唯有运用意志力来创造机会,改变命运。你甘愿就范于命运,还是决心以热情与行动证明你还活着,以智谋将命运操之在手?
城邦出版集团首席执行长何飞鹏
《逆转运势的3堂课》是一本成功人士分享个人经验的励志类书籍。《逆转运势的3堂课》作者郑世华通过他四十几年的商场智慧、十八种行业的就业经历,融会贯通在本书中,颠覆社会中旧有的成功学说。为何老遭陷害,万事不顺,升官加薪总没你份?通过这本书,作者坦言,现实社会的为人处世,完全不是你想的那么回事!这本书教人发挥所长,创造机会,进而改变命运,这样,随心所欲的人生才会出现在眼前。
在《逆转运势的3堂课》中,作者郑世华摒弃一切花哨的理论哲学,以自身遇到的各种事情为例,讲述了“唯有自助,才有人助、天助”的真理,带有明显的平民色彩,让普通读者接受和亲近。作者所遵循的原则“为人厚道,处事精明”,即有做人的道理,又有做事的技巧,想在生活、职场上无往不利,这些道理一定要知道。本书是一本难得的人生启发读物,各阶层年轻人的困惑和疑问都能从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