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康庄往事(一位北京知青的记忆)
内容
编辑推荐

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对六十岁左右的人来说,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如何认识这段历史,是这一代人及其长辈和晚辈长期思考的问题。

赵杰兵编著的的《康庄往事——一位北京知青的记忆》以八位农村人物和一位知青为主线,通过他们插队生活中的许多个平凡故事,生动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变迁、中国农民的纯朴与艰辛及知青对农村发展的奉献。全书平实、感人,折射出了那一代人对第二故乡的情感,对社会的担当和思考。

内容推荐

《康庄往事:一位北京知青的记忆》的特色之一是,作者赵杰兵走出了知青文学的模式,以宽阔的胸怀、崭新的视角和平静的心态,讲述了“自己是自愿上山下乡的”这一历史事实,提出了“农村至今需要知青”的正确想法。在如何看待文革中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这一问题上,阐述了自己的认识:“我们不要用自己的经历去否定别人的经历,也不要用自己感受去否定别人的感受。”这些话语,为长期以来对这段历史的“有悔”、“无悔”之争,提出了坦诚、客观、全面的认识。

《康庄往事:一位北京知青的记忆》的另一特色是,作者并没有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讲述了自己在那片盐碱地上的喜、怒、哀、乐后,用极其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九个康庄人物。这其中有老乡、有知青、还有一条名叫欧立克的狗。作者的经历与相关人物的穿插出现,让读者的思绪自然而然的走进了我国北方农村那片贫瘠的土地,在一个个小人物身上,看到了十年浩劫中,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和雁北大地知青的故事。那一页页朴实的画卷,正是当年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缩影和知青“接受再教育”的写真。字里行间没有任何的“说教”,却让人领悟着“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相互关系;感受到作者在社会最底层的摔打中,终于探索出了“我们和贫下中农不是谁教育谁的问题,而是共命运的问题”。这是一名普通知青在艰苦并快乐的锤炼中所收获的境界提升,也是今后中国有志于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青年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

《康庄往事:一位北京知青的记忆》中,真实的记录了当年怀揣着理想和抱负的这部分知识青年,在面对中国农村的现状时所产生的深刻思考。这些共和国的同龄人,在祖国动荡的年代所走过的充满激情、迷惘、跋涉与回归的荆棘之路,为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中国青年的努力方向及农民的问题,提供了记真于史的宝贵资料。

目录

康庄往事

离家

 毛主席的最新指示

 未实现的下乡请求

 如愿以偿

 小棉袄

 妈妈的叮嘱

 胸中涌出一股豪情

初到康庄

 康庄村支书的坚持

 谁肯到康庄

 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要去

 八九十个光棍和二个女知青

 第一口碱水

 以为是吃“忆苦饭”

 又来了三个女生/队伍不断壮大

大娘:康庄人物一

 最后一代没有姓名的女人

 像疼爱亲生儿子一样

 家世

 “皇帝的金銮峦宝殿都去过了”

 附一:大娘的信

 附二:大娘谈“大跃进”

 附三:鸡七份:大娘分菜

做个“受苦人”

 挑水

 砍冻粪

 打坷垃

 拉砘轱辘

 锄田

 收秋

 女人的活儿:推碾、薅苗

 赶大车

 虱子多了不痒

 附:王斯成的信

“老光棍”苏国龙:康庄人物二

 抽水烟与“再教育”

 “主席老汉说”

 斗地主

 东方红谷子

 田间地头的互助

 “宴请”

 从毛主席著作中找答案

 老牛破车搞创收

 “满苗!满苗!”

 老光棍率“娘子军”

九队翻身记

 又吃国家供应粮了

 副队长就是个“受头儿”

 这个小“官”是社员们选出来的

 与“大喇嘛”打赌

 “要化肥没有,要命有一条”

 “娘子军”和“儿童团”

 知青座谈会后马锡栋回村了

 半口袋发霉的仓底粮/马福冒雨来了

 “只要权在公社,就不改变决定”

 “老竿子”当了副队长/秋后算账

 去陕北“引媳妇”

“大喇嘛”武文银:康庄人物三

 康庄最老的党员之一

 “莫非九队的粮食重些?”

 文盲历史学家

 “清官贪官谁下场好,要看他处的环境”

 历任村官中最清廉者

欧立克的故事

 牧区来的小狗崽

 院子里不丢东西了

 识别北京口音/护秋

 唯一的败仗

 照亲私奔

 打赌:最听谁的?

 主人“打架”时

 最后一面/打狗与战备

丰收

 三件大事/拖拉机深耕地

 12斗渠延伸

 同太公路的“馅饼”

 “走后门”买电线杆

 最早的“包工头”

 “水日子”

 “说话声低些不丢人”

 再没有吃不上饭的了

 “打了口井不够饮头牛”

“兄长”马锡栋:康庄人物四

 唯一不欠生产队钱的“四属户”

 回村“蹲点”,谨言慎行

 多名知青人了党

 主抓12斗渠工程

 一年后的彻夜倾谈

 身世

 真朋友是交下的

 十八担白母狗粪和两只半麻雀

 写给我母亲的信

 平女的故事人党介绍人

“九品芝麻官”马福:康庄人物五

 合盛堡公社书记

 工作、划拳、下象棋都是好手

 选拔了一批生龙活虎的大队干部

 支持杜长庚办化工厂

 领导兼诤友

 “聪明显于外,不是养家之子”

 莫学崂山道士人们没忘记他

杜长庚同学:康庄人物六

 理科拔尖生

 右派家庭的困境

 18元地震捐款

 我成了“黑帮子弟”,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

 知青组长

 县里仅有的没盖新房的知青点

 康庄知青中第一个生产队副队长

 精力充沛,多才多艺

 “谁说鸡毛不能上天”

 他一脸阳光地走来“洋插队”

“堡垒户”人家

 “你这是到家了呀!”

 二面馒头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地相信党组织、相信群众”

 救命之恩

 有传承力的道义之交

认识农民与认识自己

 “老三届”:新中国的同龄人

 更折磨人的是思想问题

 谁教育谁:两段语录的悖论

 体会农民

 学习理论深化认识

 以农民的眼光审视知青

 “和贫下中农深相结合”

 结论:与贫下中农共命运

把青春献给人民

 在摆脱贫困的实践中干出成效

 活跃的知青内部思想交流

 小字报

 康庄知青的歌:《把青春献给人民》

手抄本(一):知青心中的国事

 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最揪心的是对国家未来不安

 “灰皮书”、“黄皮书”,曾纵论天下事

 失去的手抄件与意外的发现

 我的被说成“农民党”观点的文章

 也许,中国的问题还是农民问题

手抄本(二):黄梅的诗

 内心独白

 16岁时的遭遇

 重压下的心血

 小兔子

 倘若不给幸福

 便是渺茫也向前

 《墓志铭》

 劳动与收获

 乡村磨房

 村妇遐想

 雨中心境

离开康庄

 招工、招生:知青命运的新转折

 姜斯栋一步就跨进了省委大院

 北大招生的张晓恒老师来康庄了

 录取通知书

 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愧对大家

 “我还会回来的”各奔东西

再别康庄

 1976年是多事之秋

 重回康庄

 新来的本地知青

 郑晓武回来了

 准备安家

 加人中国共产党

 一纸调令

 康庄的盐碱地已磨硬了我的脚板

如果我仍在康庄

 最大型的经济、社会难题

 我们当年的局限

 农民工大潮

 华西村、刘庄所代表的方向

 绕不过去的历史责任

 当我说“我是自愿下乡的”时

 农村依然需要知识青年全面客观地认识那段逝去的岁月

“歌唱动荡的青春”

 历史自会有结论

 心中的理想

 “愿亲爱的家乡美好,愿祖国万年长”

续篇

“编外知青”郭凡:康庄人物七

 就像是我们知青中的一员

 称职的会计,懒散的农民

 神奇的计算尺

 就想混个“铁饭碗”

 对康庄人民有贡献

 把最好的地盖了学校

 走南闯北

 “如果你也变了……”

 公权不得私用

 平生三慰

刘氏兄弟:康庄人物八、九

 哥哥是村支部书记,弟弟是康庄“大款”

 刘应国说他成功靠的是忍辱负重,诚信为人

 刘应中说他当支书靠的是为民的良心

 地位低下的外来户

 母亲的影响

 历史又前进了一步

“同心井”纪实一康庄打井记(一)

“国机井”纪实一康庄打井记(二)

附录 康庄:一个北方村庄的变迁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没有和他再争,见分晓的时间反正不远了。

那些天,我撇下大队的事不管,全力投人九队的秋收。我的目标很明确:精收细打、颗粒归仓!记得那些天我除了自己挥着镰刀收割,而且反复检查社员们收割的质量,发现谁割的不干净便责令其返工。我再一次动员学生娃娃放学后组成拾荒队到割过的田里再过滤一遍,将能捡的粮食尽可能捡回来。甚至,在场面上脱粒扬场时,我恨不得把被碌碡碾人土中的粮食都抠出来归人大堆……

5万斤,这个数字好折磨人!从割黍子开始碾场、扬场、晾晒、过秤,数字每天都在向5万斤逼近。最后的大宗作物玉米脱粒到了收尾时刻。记得那是一天晚上,月亮很大很亮。我们20多人排成一行,将一筐筐玉米棒子接力传递倒进脱粒机,伴着柴油机突突的响声和社员们欢快的说笑声,金黄的玉米粒从出粒口哗哗地流出,顷刻间被归人大堆。

突然,柴油机的声音戛然而止,社员们响起了一片欢呼声。终于脱完了。我默默地注视着那堆玉米,金黄的玉米堆在月光下像是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纱,好大的一堆!我不由得在心里比较着去年的玉米堆。此时,我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肯定超过5万斤!”我坚定地对丰岐、苏国龙和在场的社员们说。“抓中(抓中,山阴方言,保险、绝对、肯定的意思),明年还要好个样呐!”“看他‘大喇嘛’这回还咋说……”他们也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

最后的粮食数字要等到晾晒之后、过秤结束。过秤又分两段,先是预分口粮,再就是入库。

九队社员多数家庭半饥半饱地过了一年,新粮下来后,当务之急是预分一部分口粮给各家。记得当时是按每一口人100斤预分的。预分那天,家家户户拿着口袋早早来到场面,大队会计郭凡也来帮忙,家在九队的大队保管高民和丰岐、苏国龙一起在另两个扛杠子的后生协助下掌着一杆大秤,我拿着事先做好的花名册,念到一户就分一户。苏国龙总是把秤打得高高的,勉强挂得住秤砣,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秤高高的,看这好玉茭子……”

1万3千多斤的预分口粮过秤分完后,开始过秤入库了。依然高高的秤,勉强挂得住秤砣。我心里动了一下:这样高的秤,每100斤会多出四五斤,3万斤玉米就会少算1千几百斤的产量!这种变相的“瞒产私分”是上级坚决反对的。但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就算这样过秤最后粮食总产到不了5万斤,也必须这样秤!”当了近一年的“库里没粮、账上没钱”的穷队当家人,吃够了苦头,绝不想再过那种日子。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

玉米堆越来越小,我手中的数字越来越逼近5万斤。“停!”我喊了一声,“到5万了!”我如释重负地舒了口气。大家也一起欢叫起来。我看了一眼剩下的玉米,估计至少还有20口袋(一口袋可装120斤)。

最后一口袋过完秤了,我把所有数字加到一起,总计52,342斤。年初的目标终于实现了,我们不吃国家供应粮了,我们开始向国家上缴粮食了!

九队翻身,是我从学校走上社会后取得的第一个工作成绩。尽管我只是个副队长,尽管粮食产量从3万7千斤到5万2千斤仅仅只增加了1万5千斤,工分值仅仅从0.13元增加到O.38元,但这却是我一生中最有成就感的经历。对我的锻炼也是空前的。就像第一场胜仗对久经沙场的老军人最难以忘怀一样,九队翻身的日日夜夜常浮现在我脑海中。丰岐、苏国龙、武文银、马锡栋、马福……他们对我的教育、帮助、爱护,一幕幕铭刻我心。我知道自己付出的劳动和起的作用,更知道了我只是我们中的一员。当“我们”团结一心、奋勇向前时,再大再难的事情也能办成。

1970年年底,我们又在一起研究1971年的工作安排时,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之情油然而生。我们强烈地预感到一个更大的丰收年即将到来。“一年的庄稼二年种”,我们为来年生产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秋耕了全部土地、没留一块白茬地,而且乘雨后草大时在南滩荒土地“压青”(用犁翻耕有草的地,被翻起的草压在土里成为绿肥)100多亩,精心选留了种子,预留了来年买肥料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全队社员也感受到了就要到来的好光景,劳动积极性明显提高。

果然,1971年九队打了9万8千多斤粮食,跃居全大队前列。这是后话。

“引媳妇”是山阴甚至雁北地区的老百姓常用的一个说法,是指男青年到外地找对象、相亲直到把媳妇领回家的过程。

近几年回村每次都匆匆忙忙,很多村民没见到,有的见到面也没来得及多说几句话。为打井回村,见到了武万山,他很动感情地说起了当年的两件事。一件是他和我去麻疃水闸看水时,我给了他个鸡蛋。再一件是他当年到陕北“引媳妇”时,我借给了他一些“全国粮票”和路费。

这两件事他不提,我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他一提,遥远的记忆天空中,一小片稀薄迷茫的云彩才慢慢飘过来,聚集得渐渐清晰了。

那是1970年秋的一天,九队的武万山找到我,说他要请假出趟远门。我当时已在大队任职,九队的事不太管了,便告诉他只要队长同意,我没意见。

我问他去哪儿、干什么去?他说去陕北“引媳妇”。我一听就笑了,觉得简直如同神话。我知道村里的大小光棍想媳妇都快想疯了,但康庄目前这么个穷光景,凭什么条件娶外地的媳妇?

P91-93

后记

19年前,我接到大娘过世的电报,抑制不住的哀思涌上心头,一气呵成写了三千多字的日记。此后,因忙于工作,十多年间对插队往事没再写一个字。2005年我患病辞去职务,空闲时间多了,于是又写了两篇康庄人物和一篇名叫欧立克的狗。连同大娘那篇凑成一册,起名《康庄往事》。

原以为这些写作,能了却我心中的康庄情结,不会再写了。但家人和朋友们读过最初的文稿,动员我继续写下去。于是便又断断续续、信马由缰地写了起来。写着写着,成了今天的样子。

康庄是我从学校走上社会的起点,十年的青春岁月在这里度过。本书的第一部分写的是插队的往事。之所以有“续篇”,是因为后知青时期的故事一直延续到今天,是我们插队生活的延伸。郭凡和刘氏兄弟的两篇文字中,写的多是插队后的事情,故放在“续篇”中。再有,当年的插队伙伴姜斯栋2012年回村调研后写的一篇反映康庄变迁的综述,收进本书“附录”。这样,康庄村这些年的总体轮廓就比较清晰了。

记忆类的文字,最要紧的是真实。今天的语境与四十多年前变化极大,要真实地、原生态地再现当年的生活,就要尽可能地回到当年的语言环境中。本书有不少信件、笔记、诗歌、谈话的引文,以及一些老照片。这次引用旧文字时,我完全忠于原文,一字不改(仅略有删节)。文中的所有人物都用真实姓名;讲述的事情,尽可能找当事人核对。尽管如此,也很难做到完全准确。人的记忆是有误差的,包括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比如,欧立克的来历就有不同的三个版本;对它的死因、死去的时间也有三个说法。我只能根据我的记忆,参考其他说法写我认为最接近真实的故事。

本书写的是我的亲身经历,所述的往事在总体上不失真,容易做到,但一些细节的误差则在所难免。欢迎朋友们对书中不够准确之处给予指正。

还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本书对康庄生活的记述,只是我的“一滴水”,还有很多的人和事远未涉及。比如,康庄学校是县里教育战线的先进典型,校长崔成章等一批基层教师尽职尽责教书育人的事我就没有写到,他们的贡献已经刻人了康庄的历史。

最后,感谢人民出版社的李春林同志和山阴朋友吕兴光同志,他们在本书的结构与文字方面都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还要感谢所有读过原稿的朋友,你们的鼓励和指正,是疾病缠身的我坚持写下来的动力。

作者

2013年12月2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康庄往事(一位北京知青的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杰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26883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4
CIP核字 2013247257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