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舒群年谱
内容
编辑推荐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大事。亡国的危机感和救亡的热情因此无比高涨。

舒群是东北作家群重要作家,也是延安以来文艺界许多事件的见证人,又是作协的老领导。史建国等编著的《舒群年谱》很详尽记录了他的生平和文学活动,既有纪念意义,更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内容推荐

史建国等编著的《舒群年谱》中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真实细腻地记录了舒群同志革命的一生和许多鲜为人知的斗争经历和文学创作轶事,集中反映出舒群同志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了舒群同志热爱生活、酷爱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通过《舒群年谱》,我们可以看出舒群同志是一位值得爱戴的真正的革命战士,人民作家。

目录

序一 纪念我的老朋友舒群

序二 他把名字写在水上 李霄明

前言

一九一三年

一九二零年

一九二六年

一九二零年

一九二七年

一九二八年

一九三零年

一九三一年

一九三二年

一九三三年

一九三四年

一九三五年

一九三六年

一九三七年

一九三八年

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零年

一九四一年

一九四二年

一九四三年

一九四四年

一九四五年

一九四六年

一九四七年

一九四八年

一九四九年

一九五零年

一九五一年

一九五二年

一九五三年

一九五四年

一九五五年

一九五六年

一九五七年

一九五八年

一九五九年

一九六零年

一九六一年

一九六二年

一九六三年

一九六四年

一九六五年

一九六六年

一九六七年

一九六八年

一九六九年

一九七零年

一九七一年

一九七二年

一九七三年

一九七四年

一九七五年

一九七六年

一九七七年

一九七八年

一九七九年

一九八零年

一九八一年

一九八二年

一九八三年

一九八四年

一九八五年

一九八六年

一九八七年

一九八八年

一九八九年

谱后余编(一九八九 — 二零一三年)

附录一:修谱主要参考书目及参考资料

附录二:国内外部分馆藏舒群作品简录

试读章节

一九一三年,一岁。

9月20日,诞生在黑龙江省阿城县(今哈尔滨市阿城区)一个满洲镶黄旗家庭里。本名李书堂,曾用名李春阳、李旭东、李凤文、李邨哲,笔名黑人、舒群。

李家是世代吃“铁杆庄稼的”上三旗旗兵,从龙入关后,离开了松花江畔的老家。祖父是清军驻防山东青州的军官,祖母是满洲正黄旗人。由于迁徙流荡等原因,祖上满姓已不可考。当是时,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风雨飘摇的清王朝遭受了灭顶之灾。随着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驻守青州的清军部队和各地的部队一样,仓惶溃散,四处逃亡。为了生存,祖父隐姓埋名,编造身份,随意取了个汉姓为李,携家带口,千里迢迢,从青州府首县(今益都)踏上了返回满洲祖籍的征途。一路忍饥挨饿,饱受颠簸之苦,先是来到了奉天(今沈阳)。不幸的是,在这里家庭发生了很大变故,老姑被卖,祖父惨死。

父亲李福庭,带着祖母、母亲(满洲镶蓝旗人)离开了那个令人伤心的沈阳,又辗转到了船厂(现吉林省吉林市)。不久,从船厂回到了故乡阿什河(即黑龙江省阿城县,今哈尔滨市阿城区),经过三个多月的艰难跋涉,终于回到了祖居之地。在故乡,父母正式结婚。父亲心灵手巧,无师白通,做过建筑哈尔滨三十六棚(即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时候建筑的三十六个劳工棚子)的高级瓦工、制作烟袋锅的铜匠。由于生活所迫,干过各种苦工杂役,还做过一点小买卖,卖过苞米楂子粥,经营过猪鬃猪毛等小生意。为了求得生存,全家常常在阿城、一面坡、哈尔滨之间迁来迁去。但生活还是艰难困苦,度日如年。

作为这个满族家庭唯一的男孩子,祖母和父母亲对舒群投入了比对他三个姐姐更多、更深沉的爱。在他的身上,寄托着这个家族复兴的希望和这个民族素朴的憧憬。

一九二零年,七岁。

秋,进阿城县西营小学一年级读书。由于从家族那里受到了满族民间文学和中国传统道德的熏陶,一上学,就喜欢上了国文。对课本中的古典诗文和现代故事,他如痴如迷,倒背如流。放学回家后,就缠着父亲讲故事。父亲一生酷爱武术和民间故事,一有闲暇时间就给他讲一些民问传说和故事,还常常将自己编的快板、顺口溜念给他听。这些快板、顺口溜贴近生活,指斥时弊,幽默生动,朗朗上口,简直就是通俗的启蒙读本。对这些反映劳动人民穷苦生活的口头文学,他很感兴趣,常常边听、边记、边想,这是他童年时期所受到的宝贵的文学启蒙。父亲对他人生观的形成和文学兴趣的培养,助力极大。为了改变穷困生活的现状,将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父母节衣缩食,不畏辛劳,千方百计筹措学费,供他读书。

一九二一年,八岁。

秋,因家里无钱做校服,被学校有关人物以有碍校容为名逐出校门,失去了求学的权利。不久,随家迁至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县,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抗日英雄赵尚志改为现名)的一面坡镇。

一面坡是因铁路而兴的繁荣市镇。1897年开始由俄国境内修筑铁路,经绥芬河修到一面坡,1903年修成现今的一面坡站。该站距哈尔滨162公里,距牡丹江192公里,是滨绥中间的一个大站。车站修成后,随着交通的改善,工、农、商迅猛发展起来,几年间,这里就有“八大家”工商业户闻名遐迩。并先后有俄、英、日、德、韩等国商人在车站附近设置了代办处,大量廉价收购延寿、方正、五常、珠河、苇河各县农民手中的粮食和人参、鹿茸、虎骨、熊胆、貂皮等珍贵物品运往国外,周围的森林资源遭到了空前的掠夺。在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和风雨飘摇的苦难岁月中,这个具有国际色彩的小镇,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此后,他的许多作品中都留有一面坡这个国际化小镇的影像。

一九二二年,九岁。

春,入珠河县立第二小学读书。比起其他学校来,这个学校还有点平民意识,不强求学生一律穿校服。但因为没有棉鞋可以御寒,在三九严冬中双脚被严重冻伤,冻伤后无钱买药治疗,以致造成了溃烂化脓,使得他一年多不能下地活动,只好休学在家,在炕上自学各门功课。脚伤痊愈后,方得以继续匕学。

一九二六年,十三岁。  秋,小学毕业。在小学阶段,由于成绩优秀,经老师推荐,校方批准,他跳了一级,最后提前一年小学毕业。六年的小学,他实际只读了三年半书。语文教师罗德彰(后来移居辽宁省抚顺市)对成绩优异的舒群非常器重,认为他将来一定是个人才,给他重新起了个名字——李旭东,从此,他告别了李春阳的名字。旭东,寓意着他的人生旅程将会像旭日东升一样,蒸蒸日上,前程无量。

一九二七年,十四岁。

春,报考著名的哈尔滨一中。在五百多名考生中,以第八名的优异成绩被哈尔滨一中录取。然而,好景不长,因为家庭困难,无力缴纳学费和住宿费等,只在这所学校读了一个半月的书,就被校方无情地勒令退学了。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于是他当起了小小樵夫,一面坡的山山岭岭都有他攀登的足迹,每天登高涉险上山去砍柴,然后背到集市上叫卖,换得几文钱贴补家用。虽然手脚经常被荆棘扎得鲜血淋漓,也毫不在意。

夏,经人介绍,到一面坡“普庆茶园”拐角一家铺面当学徒,成了买卖家的小伙计。这一家老板开了两个铺子,一个是石印所,搞印刷的;另一个是扎彩铺,给丧家扎‘‘纸活’’的。舒群在那里打杂跑腿、抡石印轮子;春节时,印果子盒,抹金粉,镀金字;在扎彩铺做人头模型,往秫秸架子上贴纸,有什么活就干什么活。石印所最高级的活是写石印底板,大概因为有一点技术含量吧,所以掌柜的垄断专利技术,自己亲自操作,不让别人上手。扎彩铺最高端的技术是用秫秸扎牛、马、驴、骡和人体形。少年时期的舒群最喜欢看书学习、动脑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在这里他迷上了扎纸草人,每当做成栩栩如生、形象各异的金童玉女,以及活灵活现、腾挪跳跃的纸车纸马,他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这种创造性的劳动,既陶冶了他的艺术气质,也提升了他的审美水准。他原想在这干一阵子,但因刁钻狠毒的老板克扣工资,故意找茬,无故打人,一气之下,他愤而离开了这里,结束了他少年的学徒工生涯。P5-7

序言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大事。亡国的危机感和救亡的热情因此无比高涨。就是那样的时代,出现了一批东北籍的进步作家:萧军、萧红、罗峰、白朗、关沫南……他们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并以自己的文学创作宣传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政策和独裁统治。舒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与舒群是老战友,老朋友,我们早在延安时期就彼此相识。舒群是1932年入党的老党员,是一位职业革命家,又是一位著名作家,是东北作家的领军人物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舒群怀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参加了“抗联”前身的“东北义勇队”,直接投身于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不久,他接受党组织的派遣,在哈尔滨等地开展地下情报工作。

1935年舒群在上海参加“左联”。在此期间,他发表了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小说以其鲜明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在全国文坛引起反响。舒群也因此奠定了他成为上世纪30年代新锐作家的文学地位。

1937年,舒群随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和作家周立波一起深入到山西八路军总部和战地进行采访,接触到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等一批八路军高级将领和前线官兵。在此期间,他还担任过朱德总司令的秘书。

1938~2月,他受八路军政治部主任任弼时的委派,到武汉与作家丁玲一起创办了抗日刊物《战地》。1940年,党派他回到延安,担任“鲁艺”文学系教员,后来担任了文学系主任。1942年任延安《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他协助毛泽东筹备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并草拟参加座谈会人员名单。在他主持《解放日报》副刊期间,发表过马烽、孙犁、贺敬之、冯牧、穆青等一大批日后在新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作家的作品。

此间,毛泽东曾亲自为《解放日报》副刊约稿。

1945年“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他受党中央委派,率领由延安“鲁艺”师生组成的东北文艺工作团从延安奔赴东北,在中共东北局宣传部部长凯丰的直接领导下,任东北局宣传部文委副书记,参与筹建东北大学。他还领导接收“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电影制片厂,并亲自组织了改编后的电影制片厂从长春向后方的搬迁。他先后担任过东北大学副校长、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东北文联副主席等领导职务,是当时东北革命文艺事业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他以作家和战地记者身份赴朝参战并采访,创作长篇小说《第三战役》、中篇小说《崔毅》以及大量的战地通讯作品。

1952年任中国文联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1954年,根据中央要求作家要深入工厂、农村的指示,他来到冶金战线,在全国最大的钢铁基地鞍钢深入生活采访,创作了长篇小说《这一代人》。这部长篇小说以冶金战线生气勃勃的建设为背景展开,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练达,是反映新中国冶金战线生活的一部优秀长篇小说。

1955年舒群被错误打成“舒、罗、白”反党小集团成员,其中罗峰和白朗夫妇也都是东北籍的优秀作家。

1958年舒群被定为“反党分子”,下放到辽宁本溪。从1955年蒙受不白之冤,他走过了坎坷的二十多年。那时候,小说不能写了,他就拿起笔来,坚持收集整理学术著作。他始终满怀乐观主义精神,无论是“文革”挨批,还是下放农村以及生活在艰苦的矿区,他都意志坚强,从不气馁,始终紧握他那至爱一生的笔,坚持研究,坚持创作。

1978年,舒群得到了彻底平反,1979年回到北京。担任中国作家协会顾问,被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

在新的历史时期,他焕发了青春。为了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他抓紧一切时间,不顾年老体弱多病,怀着强烈的创作欲望,又创作出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代表作品《少年chen女》获1981年全国短篇小说文学奖。纪实性中篇小说集《毛泽东故事》也普遍受到好评。具有学术价值的《中国话本书目》也相继出版。

今年正逢舒群同志诞辰100周年,出版《舒群年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也是对舒群同志最好的缅怀和纪念。这部年谱不仅是研究舒群同志和中国现代文学史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也是人们重新认识和研究舒群同志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书中以平实朴素的语言,真实细腻地记录了舒群同志革命的一生和许多鲜为人知的斗争经历和文学创作轶事,集中反映出舒群同志的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了舒群同志热爱生活、酷爱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通过《年谱》,我们可以看出舒群同志是一位值得爱戴的真正的革命战士,人民作家。

我相信《舒群年谱》的出版,历史和现实意义不凡。

我更希望大家因此而关注和研究以舒群为代表的那个文学时期,以及那个时期出现的几位东北籍作家的故事和作品。

故以此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舒群年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史建国//王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0691
开本 16开
页数 2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2013216190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