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眼中的焦裕禄(1965-1966年采访手记)
内容
试读章节

1962,饥饿的兰考在母亲河边哭泣

一个老人从食堂出来,带着省下的一口干粮,也许是带给家里人的吧。突然,一个孩子冲过来抢走了他手中的干粮。老人喊叫,可孩子早就大口小口地将干粮吃进肚子里去了。

半个世纪前的1962年,命运安排,让我有幸在这一年来到了兰考,亲眼目睹了10月的黄河故道,听到了黄河的悲歌。

1960年,全国进入了挨饿的日子,发生了著名的“信阳事件”。当时我妈妈在河南信阳铁路公社担任副社长,她也亲自收留了两个孩子,因为这两个孩子的母亲跪在妈妈面前说:你救孩子一命吧,他们的爷爷奶奶全饿死了,我们也没法活了。妈妈只好收留了孩子,救活了孩子。可如何能养他们,家里的粮食是有定量的,家人也是吃不饱的呀,没办法,那就一同受苦吧。就在这时,我继父孟昭芝回到家里,见到屋子里的两个骨瘦如柴的小男孩,问是怎么回事,妈妈说了原委。继父叹息说:全国都是这样,党中央提出了大办农业,不办好农业,没有饭吃呀。接着说了他被调去支援农业的事。妈妈自然明白,这是当前最要紧的事。不知农村会有多么困难呢,共产党员就要和百姓同甘共苦。她支持男人的调动。妈妈问继父调到哪儿去?继父说,是开封地区的兰考。兰考,这是妈妈第一次听说这个地名。她说:“党调你离开铁路战线,到农业战线去,你就去吧。说好呀,我可不跟你去。我就在这儿工作。”老孟笑笑说:“好吧,你就在这铁路公社吧。不过,你自己有两个女儿,加上这两个孩子你可顾不过来,还是送孩子到孤儿院收留吧。”没过几天他就离开家,匆忙赶到兰考去了。

在兰考人民最受难的时候,孟昭芝担任了兰考县委副书记。他与兰考人民一同挨饿,吃糠咽菜,也一样得了浮肿。他含着泪水,埋葬饿死的乡亲。从男人到了兰考,妈妈也便关心起兰考,打听兰考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她知道了那里是河南最困难的一个县后,再也睡不着觉了,担心老孟一个人在那里如何生活。一年后,有兰考县委来人说继父在兰考很困难,没有人照顾他不行啊,希望妈妈也到兰考去,并且说那儿有她的工作。中国女人的宿命吧,她的心激烈地跳动了,想如果在兰考能有她的工作,还是到男人身边去吧。她又一想,不行,不能丢掉眼前的工作。她没有答应去兰考,她太热爱自己的工作了。

又过了一年,到了1962年初,兰考县委又来了同志,说要给妈妈转工作关系,说到了兰考便重新安排工作。这是组织的安排,她是党员,就服从了。再加上她听说男人生病没有人在身边照顾,心里也很着急,最终她还是跟着男人来到了兰考。

因为妈妈的这个决定,也便给了我到兰考的机会,不然我可能一生都不会来这里,不会在后来认识焦裕禄,也不会有以后的许多故事了。

1962年10月,为了探亲看望母亲,我离开长春来到了兰考。

我是1962年10月20日从郑州乘坐陇海线的火车到了兰考车站。一个半月后的12月4日,也是在这儿,焦裕禄下车来到兰考。当时的兰考车站秋风瑟瑟,满目凄凉。车站挤满了逃荒的人群,他们穿着破衣,背着破被。他们要扒货车,车站人员不停地呼喊着,让大家不要拥挤;出了车站,便看见一群乞讨的孩子和女人。读者也许看过李雪健主演的电影《焦裕禄》吧,开头的场景就是兰考车站,一群孩子向焦裕禄乞讨,这是真实的。但下面的镜头便是编剧的想象,那就是焦裕禄将他背上的馒头拿来分给孩子。那年月,焦裕禄哪有多余的粮票购买如此多的馒头呢?一个干部的定量一个月不过二十六斤哪,也仅仅处在半饱状态呢。

路边没有高楼,只有国营食堂卖饭,吃饭要交粮票。当时有一个场景,让我至今记忆深刻。一个老人从食堂出来,带着省下的一口干粮,也许是带给家里人的吧。突然,一个孩子冲过来抢走了他手中的干粮。老人喊叫,可孩子早就大口小口地将干粮吃进肚子里去了。

饥饿,让老人向你伸着永不缩回去的手;饥饿,让我扭过了头不再多看他们那饥黄的面容。P3-5

后记

焦裕禄从1962年12月4日,把他的第一行脚印打在黄河故道的兰考,到1964年3月23日,他在工作岗位上倒下,离开这块热土,共475天;他被送到开封医院,转北京医院,回郑州I医院,他与病魔搏斗了52个日夜后,于1964年5月14日离开了人世,他的形象留在了人们心里。他的灵魂留在了兰考的大地。

本书从纵的方面,记录下他在兰考475天的曰日夜夜,他的主要活动日程。从横的方面,是20多位当事人口述他们眼中的焦裕禄。

从纵横两方面的真实记载,一个活的真实的焦裕禄站在了我们面前。

他不再是天上降下的神,不是救苦救难的天使,他的头顶上没有神的光环。一切想造神的想法,都在真实的焦裕禄面前破灭。

他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是我们亲爱的兄弟,知心的朋友;他是老百姓的孝子,是民众的公仆。读者会从这原生态的记录中感受这一切,也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了解真实的焦裕禄。

由于穷苦生活的经历,让焦裕禄形成了对受难的弱者的深切的同情心。多年来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在他的心上扎了根。面对着兰考的灾难和人民的苦难,他深深同情,并且愿意为解救百姓的苦难而献身;然而他又是受共产党教育多年的党的干部,他天然地要服从党的要求,听从党的命令,执行党的决议。在当时更是要听毛泽东的话。他来到兰考,就正在从上到下地贯彻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重提阶级斗争,两条道路斗争,并要天天讲,以阶级斗争为纲。焦裕禄在兰考的日子,主要精力是执行中央这种抓农村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任务是巩固集体经济,即巩固“大锅饭”的人民公社体制。这种体制实质是落后的,农民没有一点自由,是让农民贫穷的体制。在这种举国体制下,焦裕禄让兰考民众丢掉讨饭棍的理想,正与他从事的巩固集体经济的工作是对立的,他在这巩固“大锅饭”体制上越花力气,距离他想让兰考翻身的理想越远。今天来看,这实在是我们民族的悲剧,也是当时一切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所有人的悲剧!

1980年兰考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将经营权交回农民,农民有了自由后一年就扔掉了讨饭棍,实现了焦裕禄的理想。可见,是经济体制改革,让农民有了自由,解放了生产力。如果没有经济体制的改革,焦裕禄拼上老命,也只能扮演悲剧的角色,这不是再明白不过的事吗?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但同时社会上也产生了一些不正之风,人民急切怀念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政府高层也多次号召学习焦裕禄。

向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学习——陈云,1990年5月4日

学习焦裕禄,尽心为人民——李瑞环,1990年6月

让焦裕禄精神更加弘扬光大——李鹏,1990年6月16日

学习焦裕禄精神,增强人民公仆意识,为社会主义多做贡献——薄一波,1990年7月7日

以焦裕禄式的共产党人为榜样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王震,1991年1月23日

向焦裕禄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江泽民,1991年2月9日

学习焦裕禄同志廉洁自律勤政为民——乔石,1994年5月

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永远做人民公仆——刘华清,1994年5月11日

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李岚清,1995年2月9日

1999年,在兰考,一位县委书记因为说了一句真话“一听学焦裕禄精神就烦”而被免职。

我去看焦裕禄的夫人徐俊雅,她说:“江泽民同志为老焦题了词以后,胡锦涛同志还来兰考看过我。今天,都在说学老焦精神,咋学呀?有人打着学焦裕禄的幌子搞腐败哩!”听了徐俊雅的话,我深思良久。过去叫“打着红旗反红旗”,现在是“打着学焦裕禄的幌子搞腐败”,这是在背叛焦裕禄精神1

2009年4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兰考调研,专程瞻仰了焦裕禄墓,并举行座谈。新华网以《让生生不息的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习近平缅怀焦裕禄记》为题做了报道。在说到焦裕禄精神时,习近平做了五点概括:

第一,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大兴服务群众之风;

第二,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大兴艰苦奋斗之风;

第三,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第四,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不怕困难、不惧风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大兴知难而进之风:

第五,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大兴敬业奉献之风。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是到现在为止,我见到的对焦裕禄精神最全面的概括。

为了我们的干部队伍中能出现更多的“焦裕禄”,只有深化改革,用一种好的制度保障焦裕禄式官员的出现,保障焦裕禄精神能发扬光大。只有好的制度才能让无数焦裕禄式的公仆自然产生。正如邓小平所说:制度比人重要,制度好,有问题的人可能变好,制度不好,好人也可能变坏。只有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向焦裕禄学习”才不会成为空话。

一位90后在帮我录入完这部采访手记后,深受感动。她说:“我不是官,说不上学焦裕禄如何执政为民,我只是觉得从做人方面,这位前辈就值得所有人学习呀!”

这位90后的话,启示我重新思考焦裕禄精神的永恒价值。他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感动百姓,感动所有中国人,是因为他的精神体现的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也体现了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这是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

焦裕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具有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我和这位90后讨论后,觉得党员干部之外的普通人也应该向焦裕禄学习做人做事的精神:

一、焦裕禄具有伟大的仁爱之心,他是这样地爱兰考的百姓,爱弱势群众,爱受苦受难的人民,他不是一般的同情,而是用他的带病之身,去全力帮助他们,要他们翻身过上好日子。他真正是做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看望无人管的老人,说自己就是老人的儿子;他把要死的孩子救活,孩子的父母给孩子起名继焦。他关心的是所有的弱势民众。这是大爱之心。正是这个关心弱者的孝子,感动着所有的人。一个没有爱心,没有爱民之心的人,做事不会成功,也不会做成任何事情。

二、焦裕禄继承了中华民族的坚毅精神。他具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品质。他追求真理,愿为理想献身。因为他有崇高的理想,才具有乐观主义性格。在他的眼里,所有的困难都是很好的机遇,他迎接困难,战胜困难,一心所向,百折不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是所有想成就事业的人必须学习的精神。

三、他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他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关心人,尊重知识分子,帮助知识分子成就事业;他亲自查水情,顶风沙,尝盐碱,不吃别人嚼过的馍,为解决人民的苦难,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中华民族悲天悯人、经国济世精神的体现。每个想成功的人都要有这种高尚的情怀和脚踏实地的精神。

四、焦裕禄对兰考人民最大的贡献,是他对人民群众做了伟大的启蒙:你们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你们能够自己救自己,要自力更生,不要找救星,世界上没有救世主。他树起自力更生的样板,也是要民众知道这个根本。他对民众说,你们用自己的双手,曾创造了兰考的黄金时代,你们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他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焦裕禄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最终目标。

五、焦裕禄具有中华民族的诚信品质。他对人说真话,讲实话,办实事,反对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或光说漂亮话,不做实事的作风。这是做人的品格,也是做事成功的保证。做事先做人,只有学习焦裕禄的做人,才能做成对人民有用的事业。今天的年轻人无论做什么,只要有焦裕禄的精神,就会走向成功。

亲爱的读者朋友,历史上真实的焦裕禄就在我们身边,每个读者都会感受到他身上的光芒,请你写出你的不同感受吧。希望和年轻一代朋友有更多的交流,谢谢您!

目录

前言 焦裕禄从历史中走来

第一部分 流年半世纪,斯人远去长相忆——寻找焦裕禄的足迹

 1962,饥饿的兰考在母亲河边哭泣

 1963,家中初识焦裕禄.

 1965,踏访焦裕禄的足迹

 “我们要向兰考百姓父老认错”——一份特殊的报告

 焦裕禄兰考日志475天

第二部分 尘封的日记,当年众人说书记——身边人眼中的焦裕禄

 焦书记的提包,问题不少——县委办公室的负责同志介绍兰考

 “你们要给她分一深山沟里去,让她锻炼”——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我和爸爸

 肝痛得他头上冒汗,他也不叫——妻子和母亲的心

 “哪儿打硬仗,哪儿就能锻炼出好干部”——卓兴隆深情说老焦

 “在成绩面前找差距,在困难面前找出路”——刘呈明副书记谈焦裕禄

 他能从碱窝里、河水中,扒出金子来——张钦礼副书记谈焦书记

 “要朝气勃勃,不要死气沉沉”——年轻人欢乐的插曲

 焦裕禄是我的很好的红镜子——老战士赞赏焦裕禄

 他就像你的兄长,没有觉得他是书记——张士义细说老焦事

 他捏起一点土,放在嘴里尝尝——听李中修讲老焦的故事

 “日子过成这样,是怨天,还是怨人?”——焦裕禄启发农民思考

 他临死前还看了看秦寨的麦穗——监委书记潘子春的怀念

 “不绕着困难走,要迎着困难走”——张清洁说焦裕禄

 “要是哭能解决问题,我领着大家一起哭”——通讯干事永留的记忆

 见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胡集村的记忆

 成长吧,桐林!——林业大学生的怀念

 “我们会一天比一天强,一年比一年强”——春雨蒙蒙访老农刘宗行

 我钦佩焦裕禄的领导方法——县委委员孙天袢谈焦书记

 焦裕禄和几个普通百姓的故事

附录1 焦裕禄生活拾遗和语言智慧

附录2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习近平同志《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解读

后记 焦裕禄精神的永恒价值

序言

2012年2月10日,元宵节后的第三天。49年前的这一天,1963年2月10日,却是阴历腊月二十八,这一天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焦裕禄,第二天,他便带着一家人回山东老家探望母亲去了。从此他便消失在我的眼前,我再也没有见到他。他走进了历史。

我想起这一天,也正是47年前即1965年2月10日长影党委通知我回兰考组织电影剧本的日子,我是从此时走向兰考的。这是值得我记住的2月10日。

1965年3月,我来到了河南,组织“三结合”的《焦裕禄》电影剧本创作组;4月进入兰考,先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查看兰考县委档案,完成了焦裕禄在兰考的近五百天(475天)的日志,从纵的方面知道焦裕禄在兰考做的事情,成为以后采访的经线。而采访其他人,听他们讲焦裕禄的事迹则成了纬线。这经纬线织出了焦裕禄活的形象。

1965年4月25日,我开始采访了解焦裕禄的人,并记了日记,直到1965年9月。之后,我与创作组的人全部参加兰考四清工作队。

1966年2月8日,焦裕禄的事迹在全国播放,震动了世界。文化部将创作焦裕禄电影的任务交给北影,经过协商,我加入了这个创作组,继续采访焦裕禄的事迹。1966年6月10日,创作组宣布暂停,各自回本单位参加“文化大革命”,我的兰考采访也便结束了。这一年半来记录的日记,大约有60万字。

焦裕禄在兰考一共待了47S天,回顾焦裕禄这475天的经历,我发现,迄今为止,不论是穆青等同志写的闻名世界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还是之后出版的焦裕禄的传记、纪实文学作品(如1995年殷云岭、陈新合著的36万字的《焦裕禄》,以及屈春山著的《焦裕禄》),它们在宣传焦裕禄精神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却也都有令人遗憾的缺陷。有的作品,如最近出版的小说《焦裕禄》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竟然把焦裕禄当时要解决的借地,改成支持借地,并且让队里以小片荒的名义将地分下去,这就完全背离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这些作品有意或无意地忘记和回避了历史,或根据现实需要修改历史。有的作品甚至把焦裕禄在兰考花的精力最大、用的时间最长、费的心血最多、感到压力最重的事情丢掉没写。这就是作为一个党派来的县委书记,他在忠实地、真诚地执行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的决议,即以阶级斗争为纲,抓农村的两条路线斗争,刹单干风,巩固集体经济。

穆青等人的大通讯没有写这些是有其特殊原因的。而这一缺陷,便在之后不久起来的“文化大革命”中,成为两派争论的焦点。一派抓住这一缺陷,无限上纲,全面否定大通讯,并把这篇有巨大功绩的大通讯,说成是“否定焦裕禄”的“大毒草”。历史尘埃落定,回头冷静思索,“批判者”的这些话不也是实际吗?

“焦裕禄一到兰考,就积极贯彻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深入到老韩陵大队进行调查研究,向县委提出《关于城关区老韩陵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第一步工作情况的报告》……他狠抓县委内部的思想斗争,促进县委思想革命化。他组织几十人的阶级调查队,深入农村,进行为时一个多月的深入细致的阶级调查,掌握社会各阶级的动态,召开几次三级干部会,揭开了阶级和两条道路斗争的盖子,打击阶级敌人的进攻,组织贫下中农阶级队伍;他在除三害和生产自救斗争中,时刻不忘抓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坚决依靠贫下中农,抓典型、树样板,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巩固了集体经济;他带领县委举办大型阶级教育展览,忆苦思甜;他指示剧团大演革命现代戏,巡回演出,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

这就是焦裕禄的“举旗抓纲”。

历史事实就是如此。

焦裕禄在兰考抓阶级斗争这个纲所做的工作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62年12月5日到1963年3月,主要是贯彻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刹“单干风”(包括解决1961年年初的救民政策“借地”),巩固集体经济。

第二阶段:从1963年4月到1963年7月,在全县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县和公社分别召开了大型的三级干部会议,武装训练阶级队伍,开展反对“和平演变”的斗争;号召干部放下包袱,洗手洗澡、轻装上阵,团结对敌,打退“牛鬼蛇神”的猖狂进攻,刹住资本主义黑风。

第三阶段:从1963年8月lO日开始,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每人深入一两个队进行生产斗争中的阶级调查,解决如何在生产斗争中依靠贫下中农正确执行党的阶级路线问题集中力量抓在除“三害”和种麦中两条道路、两种思想的斗争。

第四阶段:从1963年11月到1964年3月23日在其入院治病前,狠抓了生产救灾、副业生产和除“三害”工作中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11月,县委和公社党委分别召开了四级、三级干部会议,大揭生产救灾和除“三害”工作中阶级斗争的盖子。

作为忠诚于党的事业的焦裕禄,他无条件地执行党的决议。他拼上老命,去巩固集体经济。如果他不这样努力去做,而是有所抵制,有所怀疑,那反而不是焦裕禄了!

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县委书记,焦裕禄不可能超越历史。所以,真实地写下焦裕禄在兰考的作为,丝毫不会影响他本身的光辉!如果回避了历史的真实情况,用今天的目光“剪裁”历史,反而损害了他。因为这样做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焦裕禄本人是坚决反对的。

事实上,焦裕禄在认真贯彻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决议时,已发现与老百姓的内心愿望不完全相合,下面的同志贯彻执行确有难处。1964年3月14日,焦裕禄病重住院前9天,县委常委开了一次生活会。焦裕禄在生活会上检讨自己“思想上的问题和苦恼”。他说:“最苦恼的是身体不好,现在又有个腿疼,扁桃腺也肿,肝也疼,身体不好工作搞不上劲……工作作风上,有些老毛病容易犯:就是粗,有些急,这样有时就有些脱离实际,对下边的困难考虑不够……”按照上边要求,在刹单干风中就要把“借地”坚决收回。可焦裕禄从实际情况出发,尽量采取灵活办法,不“一刀切”,同意灾情严重地区借给社员的碱地不抽回来,让社员趁闲补空继续进行改造,收入的粮食由社员自己支配,国家不计征购,这自然受到了社员的拥护。

莫看这一点“灵活”,这在当时需要何等的胆识!

为了治风沙,需要多栽泡桐,焦裕禄通过和农民交谈,接受了林业护理员的建议:实行责任制。焦裕禄在起草文件时写道:“造林在兰考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沙地没有林,有地不养人,不造林就不能彻底改变兰考面貌。多造一亩是~亩,多栽一棵是一棵,做好采种育苗工作,尽快确定树木所有权,建立责任制,实现管理分成,颁发林业证。”

焦裕禄在这份文件里明确提出:“应该根据原来的基础,根据群众觉悟情况逐步去搞,实事求是,解决突出问题。可以实行‘六包’,即临时包工、小段包工、大段季节性包工、常年包工、专业包工(看管果树、副业,红薯育苗包给个人)和连续包工(作物、地块、管理人不变,队里种何物包管何物)。同时实行‘六定’,即定任务、定完成时间、定劳动报酬、定质量标准、定期检查、定奖罚制度。林区最好将林木和土地一齐包下去,按照比例分成。”

在当时,人到了谈“包”色变的地步,而在焦裕禄写的文件里,竟有六个“包”,可见他是努力实事求是,照实际解决问题的。这又需要多大的勇气!

今天,我们能深刻地理解当时焦裕禄内心的焦急和痛苦,这是他难以向任何人倾诉,甚或他自己在当时也未必能说清楚的!

15年后的1980年,我回到兰考,和时任兰考县委书记刁文交谈,他说:“兰考实行‘大包干’,特别痛快!为什么?它合民心,顺民意,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老百姓多年的要求和愿望!所以,多少年解决不了的兰考外流讨饭的问题,我们一两年便解决了,老百姓这才真正扔掉了讨饭棍!……我有啥本事?我们这届县委有啥高明之处?我说没有!比起焦裕禄同志,比起那时的县委领导,我们无论从品质能力、思想水平,还是工作方法都差远了!焦裕禄一心为人民,把他累死了,可兰考并未翻身。我们没老焦那样的精神、能力,却让兰考扔了要饭棍,关键是路线、政策,是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合乎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可见没有好的合民心民意的体制,再有焦裕禄拼命也不行啊!”

焦裕禄地下有灵,听到这话会感到欣慰的。

穆青等同志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长篇通讯,没有写焦裕禄抓阶级斗争、两条路线斗争,因为从历史来看,那是时代的局限性,也可以说是焦裕禄的悲剧性。这篇通讯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写出了老百姓心中最强烈的呼唤——迅速治理“三害”,改变贫苦面貌,也写出了县委书记关心群众疾苦,做人民儿子的那种深厚之情。正是这些超越历史局限性的精神,感动了亿万人,至今仍让人们震撼。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但是要还原一个完整的焦裕禄,却应写出这种焦裕禄的悲剧,这才是焦裕禄要求的实事求是。只有写出历史真相,才能对后人有深刻的启示,而不是只为眼前的需要。

因此,我从箱子里取出了196S年4月到1966年6月在兰考采访时的日记,重新梳理那些记忆。这是尘封了49年的日记啊,大大小小共有13本。我将它们整理出来,让大家认识一个真正的、鲜活的焦裕禄。

内容推荐

任彦芳编著的《我眼中的焦裕禄(1965-1966年采访手记)》内容翔实,平凡却感人;口语式的文字,通俗而亲切;感情丰富,点点滴滴,描绘出一个有血有肉、鲜活丰满的焦裕禄形象。《我眼中的焦裕禄(1965-1966年采访手记)》材料源自50年前的原始记录,非常难得、可贵;坚信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用几乎不带加工的讲述方式来还原重大历史人物,具有极大的信服力,可谓开了此种解读方式的先河。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任彦芳尘封48年的兰考手记首次披露。

14个月贴身采访,深度还原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

《我眼中的焦裕禄(1965-1966年采访手记)》所采用的材料源自50年前的原始记录,用几乎不带加工的讲述方式来还原重大历史人物,具有极大的信服力,可谓开了此种解读方式的先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眼中的焦裕禄(1965-1966年采访手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任彦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087160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2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2014056791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8
17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8: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