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明--共振与更生》是一本关于中国和日本文化研究的一本论文集。众多学者从日本古代和现代文化的角度出发,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并由此共生出东亚文明的核心要义。本书包括东亚文明的总论,东亚文明中的人物,文学,语言和思想等方面论述了东亚共同文明的基石和发展。本书由胡令远、徐静波、庞志春主编。
图书 | 东亚文明--共振与更生/复旦日本研究论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东亚文明--共振与更生》是一本关于中国和日本文化研究的一本论文集。众多学者从日本古代和现代文化的角度出发,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并由此共生出东亚文明的核心要义。本书包括东亚文明的总论,东亚文明中的人物,文学,语言和思想等方面论述了东亚共同文明的基石和发展。本书由胡令远、徐静波、庞志春主编。 目录 丛书序 郑励志 东亚文明:总论·通观 我对“日本学”研究的思考 严绍璗 东亚文化圈的共通性要素——地理·人种·文字·思想和文化等诸要素的试析 张翔 东亚社会的文明基石——汉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吕静 东亚价值观的现代探寻 郭洁敏 关于日本亚洲主义形成过程与流派的思考 盛邦和 “汉字文化圈”的构思[日]彭佳红 东亚文明与“东亚共同体” 试论建构“东亚共同体”的思想文化基础——从历史启迪与未来追求的视角 赵建民 东亚共同体建构的文化前提 艾菁 胡令远 东亚共同体的文化基盘 李广民 秦英 东亚共同体构建的文化困境 郭冬梅 “东亚共同体”与“历史认识问题”——以中日关系为中心 洪伟民 东亚文明(一):历史·人物 黄遵宪《日本国志》的编纂与明治前期的日本汉学家 刘雨珍 从盛宣怀《东游日记》看世纪的中日关系 彭曦 日记中的郑孝胥东瀛外交生涯 李振声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趣味”[日]渡边晴夫 东亚文明(二): 思想·文化 古代日本汉诗的成立——东亚独立天子国家与汉字文化[日]辰巳正明 《国家的品格》所论述的日本文化的实像与虚像 徐静波 论韩国与日本文化机质的不同特色 潘畅和 “日剧”、“韩流”与当代中国 吴咏梅 东亚文明(三):文学·语言 韓中夢字類小説中的夢幻與仙界描寫 [韩] 崔溶澈 “《蒙求》力”广论 王晓平 层次性情态论学说的形成及其局限性——兼论尾上圭介的主语和谓语学说 徐一平 日语基本形容词的语法化 黄小丽 余论:东西文明之间 东西方社会变动的共时性:西学传入中国的基本前提 冯玮 英语圈中的古代东亚研究——后民族主义的可能性[美] Jason WEBB 书籍之路与东亚文明 王勇 上海的冲击——汉译洋书从日本的传入与明治汉文的复兴[日]刘建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东亚文明--共振与更生/复旦日本研究论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胡令远//徐静波//庞志春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10206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5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1 |
出版时间 | 2013-12-01 |
首版时间 | 2013-12-01 |
印刷时间 | 2013-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少年(9-14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96 |
CIP核字 | 2013287074 |
中图分类号 | K313.03-53 |
丛书名 | |
印张 | 2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9 |
宽 | 167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