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精神(听庞朴讲传统文化)》(作者庞朴)系国内当代著名儒家庞朴先生谈传统文化系列丛书之一种。全书围绕儒家精神展开,作者首先高屋建瓴的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继而就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精解仁、义、中庸等儒学概念的基础上,对儒学精神进行了精辟独到的阐释。
图书 | 儒家精神(听庞朴讲传统文化) |
内容 | 编辑推荐 《儒家精神(听庞朴讲传统文化)》(作者庞朴)系国内当代著名儒家庞朴先生谈传统文化系列丛书之一种。全书围绕儒家精神展开,作者首先高屋建瓴的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继而就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精解仁、义、中庸等儒学概念的基础上,对儒学精神进行了精辟独到的阐释。 内容推荐 兴办私学、开创儒学,哪一位中国圣人能有如此创举,此人当属孔子。他开创的儒家学说,不仅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思想支柱,也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平常生活。 《儒家精神(听庞朴讲传统文化)》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最基本、最核心的理念,系统地勾勒出儒家文化的内在系统和逻辑,是对中国儒家精神作出的生动活泼而又通俗易懂的阐释。 《儒家精神(听庞朴讲传统文化)》的作者是庞朴。 目录 壹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001 贰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027 叁 儒家辩证法研究/038 肆 儒道周行/156 伍 孔孟之间——郭店楚简中的儒家心性说/181 陆 论孔子息想中心/192 柒 仁义:儒家哲学的基本范畴/225 捌 释《论语》“民之于仁”/244 玖 中庸:古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248 试读章节 当然,如果有人埋怨两家很少理会非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特质之形成中留下作用,特别像道家那样深邃且曾煊赫而绵延的思想,这种埋怨也不无道理。 第三,“忧”、“乐”二说都强调中国文化之非宗教性,并以各自的方式证明它的人文性。“忧”说区分恐怖意识与忧患意识在心理上的不同,证明二者分别造就了国外的否定人生的种种宗教与中国的肯定人生的人文文化。“乐”说则从实用理性与思辨理性以及反理性的区别着手,证明中国人较少去空想地追求精神天国,虽幻想成仙或求神拜佛,都还只是为了现实地保持或追求世间的幸福与快乐。当然否认中国文化为宗教不等于否认它具有超越的理念或超越的境界,二说都极力证明这种超越的存在。“忧”说认为,天命或天道是超越的,天降命于人或天道贯注于人身时,又内在于人而成为人性,使人有道德属性。人通过基于忧患意识而起的道德实践即尽 人之性,便可以领悟到天命或天道的存在,体验到道德自我(不同于生理的、心理的乃至思考的自我)的存在,而到达超越的境界。这便是性与天命的贯通,天与人的合一。与这种降命和尽性不同,“乐”说更重视审美的直觉。它认为,超越、无限之类不在别处,即在当下的现实和人际关系之中,在“工商耕稼”、“伦常日用”之中,甚至就是“伦常日用”本身。这种“即实在处得超越,在人世间获道体”的禅意甚浓的办法,说自了,就是“在人生快乐中求得超越”,对人生抱现实而乐观的态度。而由于宇宙本体也被认定为乐的(“生生”、“天行健”),于是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即是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在追求天人合一上,“忧”、“乐”二说又殊途同归了。 当然, “忧”、“乐”二说相互不同之处,比起它们的相同来,要更加明显而且重要。无此则它们将无以共存,无此则无以见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者是也。 首先,“忧患意识”说所欲寻求的,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动力”。正是这个动力的推动,在殷周之际有了人文精神之跃动,尔后得有各大思想流派之次第出现以及中华文明之悠久辉煌;今天,它则预示着中国人文精神之重建,并将焕发其普照世界之光。这个基本动力,不是别的,便是“忧患意识”。正如中国哲学的传统习惯那样,这个动力不仅是“能”,更且被视为“质”,所以“忧患意识”有时也被说成是人类精神,或者叫理想主义者才有的悲悯之情,一种宇宙的悲情。 “乐感文化”说所要探讨的是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或曰民族性、国民性。它不是心理学所研究的一般心理结构,而是积淀有文化传统于其中的那个心理结构,更精确点说,是甫文化传统积淀而成的心理结构,是人格化了的文化传统,或民族的文化性格。据说这个结构或性格以原始氏族传统为基础,成形于孔子与儒家的塑造,作用于悠久的历史,并在今天的现实中存在。研究它在适应现代生活中的不足和裕如,将有助于改进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智慧,有助于主动去创造历史。P5-6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儒家精神(听庞朴讲传统文化)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庞朴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34338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0 |
出版时间 | 2014-01-01 |
首版时间 | 2014-01-01 |
印刷时间 | 2014-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8 |
CIP核字 | 2013302674 |
中图分类号 | B222.05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68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