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茶花女(全译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
内容
编辑推荐

《茶花女(全译本)》是一部闪烁着人道主义光芒的小说。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不仅相貌妩媚,而且心地善良纯洁,虽然身陷烟花场上,却有自己的孤傲和尊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和对爱的向往。这使她的性格和命运里充满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

内容推荐

《茶花女(全译本)》由小仲马著,小说里借玛格丽特的观察和切身感受,也借她的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那些富裕的花花公子为了满足私欲的本质:“他们挥霍财产,并非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是为了我们,而是为了他们的虚荣心。”实际上,再善良、再美丽的妓女,在这些人的心目中,都不会是有生命的人,而只是一种玩物,一种“东西”。

但玛格丽特有自己的渴望和幻想。她爱上了阿芒,只因为他有一颗充满真挚的感情的心。她期望和阿芒一起过上一种真正的夫妻生活,与自己屈辱的过去彻底告别。但是,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是那么势利和冷酷,她个人的反抗又是那么软弱无力,她美好的心愿最终只能化为泡影。她的结局也只能像一朵美丽的花,被蹂躏在地,悲惨地凋零了。

小仲马通过玛格丽特和阿芒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以及女主人公凄凉的身世与悲惨的结局,撕开了覆盖在冷酷的社会之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巴黎的社会现实和人生真相,使这部《茶花女(全译本)》带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因此,茶花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首“悼亡诗”,而是向这个不公平、不合理的世界,向“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的资本主义的都城,发出的强烈的控诉和抗议。

试读章节

我认为只有长期地研究人以后,才能塑造人物,就如同只有认真地学习之后才能讲好一种语言那样。我还没有达到能塑造人物的年龄,那就只好满足于讲述现成的故事了。因此,我恳求读者相信这个故事绝不是凭空捏造,其中的人物,除女主人公以外,都还健在。而且,我搜集到的这些材料,其大部分见证人也都在巴黎,如若我的证据尚不充分的话,我还可以请他们予以证实。不过由于一种特殊的机缘,只有我一个人能够把这些事情写出来,因为我是唯一清楚最后那些详情细节的人,缺少最后那些细节,就不可能一口气写出这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

以下便是我如何会得知这些细节的经过。1847年3月12日那天,我在拉菲特街看到一张宣称拍卖家具和古玩珍品的黄色巨幅广告。这个拍卖是随着物主去世而举行的。广告上没有提到死者的名字,只是说拍卖的地点是在安丹街九号,时间是十六日中午到下午五时。此外,广告上还写着,十三日和十四日可以提前参观那幢住宅和家具。

我一向十分爱好古玩珍品,岂可坐失良机,即便不买,也得去饱一饱眼福。第二天,我便去了安丹街九号。时间尚早,但是那幢房子里已经来了好些参观的人,甚至还有女的。那些妇女虽然穿的是丝绒衣服,披的是开司米披肩,还有华丽的四轮轿式马车在大门口等候,但是就连她们面对眼前的一派豪华的景象时也都惊叹不已。

用不了多久,我就明白她们惊叹的原因了,因为我稍加观察便不难看出来,我是在一个高等妓女的家里。如果有什么东西是上流社会的妇女(这些来参观的都是一些上流社会的妇女)最想看的,那就是这种女人的住宅。这种女人的马车使她们的马车相形见绌,这种女人跟她们一样在歌剧院和意大利剧院拥有包厢,与她们平起平坐。这种女人在巴黎神气地拼命卖弄她们的姿色、她们的首饰和她们的丑事。

如今,这个女人已经离开人世,所以连最贞洁的妇女也能进入她的卧室,因为死亡净化了这个富丽堂皇的肮脏场所的气氛。除此以外,如若需要借口的话,她们也尽可以推托说是为了拍卖而来的,压根儿不知道这是什么人的家。她们看到了广告,想参观一下广告上讲的那些东西,想预先挑选一下而已,再没有比这个说法更合情合理的了。带着这样的想法,她们仍忍不住要在这些珍贵的物品当中窥探这位妓女生活的痕迹。她们肯定听到别人讲过有关妓女生活的种种非常离奇的传闻。

不幸的是,神秘之事早已随妓女一同消逝了,尽管她们煞费心机,这些贵妇人也只能看到她死后要拍卖的东西,房主生前所拍卖的东西一点也见不到了。不过,这里值得一买的东西可真不少。家具全都是十分华丽的:巴西香木做的带布尔雕刻的柜子和桌子,塞夫勒城和中国的花瓶,萨克森地区产的小塑像,缎子,丝绒,花边,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我跟着那些怀有好奇心的贵妇人穿过一个个房间。她们走进了一间张挂着波斯帷幕的房间,但正当我也要进去时她们却又窃笑着退了出来,好像在为这种猎奇感到很难为情似的。而一看到这种情况,我便更加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间房间了。这是一间梳妆室,里面摆满了形形色色的化妆用品,在这里死者挥霍钱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靠墙的一张三英尺阔、六英尺长的桌子上,奥科克和奥迪峨两位著名匠人制作的各种珍品闪闪发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样一个女人梳妆打扮上不可缺少的成千件物品不是金子做的,就是银子做的。不过这一大堆用品只能积少成多地累积进来,而一个情人肯定是无法一人让它们变得这样齐全的。

看到了一个妓女的梳妆室,我并不感到惊讶,反倒饶有兴味地仔细察看每件物品,发现这些雕刻精致的用具上面都刻有不同姓名的开头字母和纹章。我望着这一件件东西,每一件都令我想到这个可怜的姑娘的每一次卖笑生涯。于是我心想,可怜的姑娘,天主对她尚算是宽宏大量的,因为没有让她受到通常的惩罚,而是让她未失去豪华的生活,仍保持着美丽的容颜,在老年来临之前就死去,对妓女来说,人老珠黄便是她们的第一次死亡啊。

诚然,世上还有什么比放荡生活的老年,特别是女人的放荡生活的老年更悲惨的呢?她留不下一丝一毫做人的尊严,引不起任何人的关心。这种没完没了的悔恨,不是追悔曾经的失足,而是追悔自己的失算和胡乱花掉的金钱,这也就成了我们可以听到的最悲惨的事情了。我认识一个放荡一时的上了年纪的妇女,过去的生活留给她的只有一个女儿,这女儿跟她当年一样漂亮。这位母亲从来没有对这个可怜的女孩子说过“你是我的女儿”,只要求她为她养老,就像她自己曾把她养育成人一样,这个可怜的姑娘叫路易丝,她听从了母亲的吩咐,开始卖笑的生涯,不是出于自愿,不是出于情欲,也不是出于取乐,就像是在从事别人教会她的任何一种职业一样。

P003-005

序言

大仲马和小仲马是法国文坛上的一对著名的“父子作家”。据说,大仲马生活上放荡不羁,小仲马是他的私生子。大仲马是在小仲马出生多年后才承认他是自己的儿子。法国文坛上还流传着大仲马对小仲马说过的一句“名言”:“我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你。”

毫无疑问,“私生子”这个身世,在亚历山大·小仲马(1824—1895)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并影响着他成年后的创作。小仲马的一生写过二十多个剧本,大都以妇女、婚姻、家庭问题为题材,贯穿着这些剧本的中心主题,都是在探讨社会道德问题。

1858年,他创作了一个剧本,剧名就叫《私生子》,讲述的是一个富人诱惑了一个女工,最后又抛弃了她。后来私生子成名了,他又想认他为儿子,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剧本结尾的两句台词是:父亲说:“当我们两个人单独在一起时,你一定会允许我叫你‘儿子’的。”儿子说:“是,叔叔!”显然,儿子得知“叔叔”就是自己的生父时所做的这个简短的回答,带着巨大的愤怒。据说,剧本即将举行首次演出,剧院老板要求去掉这个结尾,改成父子俩热烈拥抱。小仲马却冷冷地回答说:“休想!我就是为这两句台词,才写这个剧本的。”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第一部扬名文坛的力作,也是他的小说代表作。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名叫玛丽的姑娘,本是一位农家女,因为生计所迫,来到巴黎做女工,不幸沦为娼妓。小仲马曾经为她娇美的容颜所倾倒,想要把她从堕落的生活中拯救出来。可是身陷“花都”的玛丽每年的开销要十万法郎以上,小仲马光是给她买礼品、和她一起旅行以及各种零星花费,就已经背了五万法郎的债。他发现自己也已面临毁灭的深渊,就当机立断,结束了他俩的交往。

1845年8月30日午夜,年轻的小仲马给玛丽写了一封委婉而决绝的绝交信:“我不够富有,不能像我希望的那样爱你;我也不够穷,不能像你希望的那样被你爱。让我们彼此忘却吧。对你是忘却一个对你说来相当冷酷的姓名,我是忘却一种我供养不起的幸福。……无用,你对说我多么不幸是无用的,因为你早已知道我多么真诚地爱你。永别了!你那样多情,不会不理解我写这封信的动机;你那样聪慧,不会不宽恕我……”两年后,玛丽病重身亡,年仅23岁。第二年,即1848年,小仲马依据玛丽的身世,写成了小说《茶花女》;不久,小说又改成了五幕话剧上演,轰动了巴黎,小仲马因此一举成名。

小说《茶花女》里的女主角、妓女玛格丽特,就是以玛丽为原型而塑造的一个人物。有人说,《茶花女》是一首“悼亡诗”,是由一场爱与死的纠缠郁结而成。但是,《茶花女》也不仅仅是抑郁的产物,更不是简单的纨绔子弟与风尘女子的恩怨爱情的复述。

小仲马在写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曾经搜集了大量同类的悲惨故事,把许多素材加以集中、分析、剪裁、典型化、艺术化,使这一“人间悲剧”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量,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作品里奔腾着一种强有力的人道主义力量。

小说的结构也十分清晰和稳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六章,着重地介绍了自己对玛格丽特的最初印象。她和外国老公爵的生活片断,以及她死于贫病的惨景,夹叙了阿芒悔恨自己误会并伤害了玛格丽特,为死后的玛格丽特办理迁墓手续的情形。这一部分里的许多段落,曾经引起一代代读者的唏嘘和喟叹,例如下面这样一些段落,写得清新而又缠绵:

我不知道你可曾有过这样的感觉:一个看来跟你素不相识或者至少是毫无关系的人,一旦有人在你面前提到他的姓名,跟这个人有关的各种琐闻就会慢慢地汇集拢来,你的三朋四友也都会来和你谈起他们从来也没有跟你谈过的事,你几乎就会觉得这个人仿佛就在你的身边。你会发现,在你的生活里,这个人曾屡次出现过,只不过没有引起你的注意罢了。你会在别人讲给你听的那些事情里面找到和你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经历相吻合、相一致的东西……

从第七章到第二十六章,是小说的第二部分,也是故事的核心部分。由阿芒向作者讲述他和玛格丽特的恋爱史,并且以玛格丽特临死前托女友转交给阿芒的日记、文件作为补充。

阿芒在结识被人们称作“茶花女”的玛格丽特时,正在巴黎学习法律。他对茶花女在金银珠宝掩盖下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肉体与灵魂,十分同情。他很快就深深爱上了玛格丽特。玛格丽特也从许多浪荡公子的追逐中,一眼认定了阿芒是她的“知音”。于是,他们离开巴黎,搬到乡下去过起了二人的“自由生活”。可是,好景不常。阿芒的父亲以自己的儿子与妓女交往有辱家族声誉为由,暗地诱逼玛格丽特离开阿芒。玛格丽特无奈,只好装作“薄情女”,疏远阿芒。阿芒对她误解很深,对她爱恨交加,终于出言不逊,使她蒙受了极大的羞辱和委屈。阿芒愤然出国之后,在屈辱中生活的玛格丽特,精神上彻底垮掉,加上疾病缠身,终于一病不起,芳魂归去。不过,她在临死之前仍然那么真挚地思念着阿芒。当阿芒知道事实的真相后,虽然追悔莫及,但是一切却都太迟了。

第二十七章是小说的第三部分,即结尾部分。作者听完阿芒的讲述,读过了玛格丽特留下的日记和信件后,内心里受到痛苦的触动。他同阿芒一道,凭吊了玛格丽特的孤坟,还访问了阿芒的家庭。一种强烈的道义感,使作家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个故事,“如实地记录下来”。

《茶花女》是一部闪烁着人道主义光芒的小说。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不仅相貌妩媚,而且心地善良纯洁,虽然身陷烟花场上,却有自己的孤傲和尊严,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和对爱的向往。这使她的性格和命运里充满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

小说里借玛格丽特的观察和切身感受,也借她的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那些富裕的花花公子为了满足私欲的本质:“他们挥霍财产,并非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是为了我们,而是为了他们的虚荣心。”实际上,再善良、再美丽的妓女,在这些人的心目中,都不会是有生命的人,而只是一种玩物,一种“东西”。

但玛格丽特有自己的渴望和幻想。她爱上了阿芒,只因为他有一颗充满真挚的感情的心。她期望和阿芒一起过上一种真正的夫妻生活,与自己屈辱的过去彻底告别。但是,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是那么势利和冷酷,她个人的反抗又是那么软弱无力,她美好的心愿最终只能化为泡影。她的结局也只能像一朵美丽的花,被蹂躏在地,悲惨地凋零了。

小仲马通过玛格丽特和阿芒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以及女主人公凄凉的身世与悲惨的结局,撕开了覆盖在冷酷的社会之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巴黎的社会现实和人生真相,使这部小说带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因此,茶花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首“悼亡诗”,而是向这个不公平、不合理的世界,向“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的资本主义的都城,发出的强烈的控诉和抗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茶花女(全译本)/世界经典文学名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国)小仲马
译者 黄甲年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386557
开本 32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8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2013088911
中图分类号 I565.44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0
14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