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读本/中华文化修养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在上古时候称为华族和夏族,此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两者逐渐融合,并合称“华夏族”。时至今日,海外许多地区和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各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均称呼华裔为华族。从海外的观点看,华夏子孙、华人和华侨等均可称为华族。薛霆编著的《中华读本》围绕中华文化的传承这一主线谋篇布局,分为起源篇、文化篇、伟业篇、伦理篇、修养篇、风俗篇、杂篇七部分。

内容推荐

薛霆编著的《中华读本》围绕中华文化的传承这一主线谋篇布局,分为起源篇、文化篇、伟业篇、伦理篇、修养篇、风俗篇、杂篇七部分,以散文和随笔的笔触,带你探寻华族始祖起源,创世神话,民族文化图腾,以及民族性格和民族智慧基因。以精简的文字和图片勾勒出中华民族历史上创造的灿烂文化的全景,并加以作者的论述。

今天,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的时刻,《中华读本》站在时代高度典藏式地梳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视觉新颖独特,是一部承续华族血脉、激扬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好书。

目录

前言 / 1

起源篇

 第一章 始 祖 / 4

 第二章 中 华 / 9

 第三章 创世神话 / 13

 第四章 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图腾——龙 / 21

 第五章 氏族部落的文明启蒙——章服之美 / 24

文化篇

 第六章 从象形到甲骨 / 28

 第七章 神秘的信息代码——《易》 / 31

 第八章 东方的“文艺复兴”——百家争鸣 / 37

 第九章 老子的谋略 / 40

 第十章 孔子的思想 / 46

 第十一章 孙子的战略 / 53

 第十二章 墨子的理想 / 58

 第十三章 庄子的养生 / 62

 第十四章 孟子的智慧 / 64

 第十五章 屈子的情怀 / 68

 第十六章 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力 / 71

伟业篇

 第十七章 文学成就 / 76

 第十八章 创造发明 / 83

 第十九章 中华民族创造的奇迹 / 89

 第二十章 中华民族群英谱——帝王 / 96

 第二十一章 中华民族群英谱——将相 / 102

伦理篇

 第二十二章 “老天爷”与天人合一思想 / 126

 第二十三章 良心——社会伦理之基 / 129

 第二十四章 仁 / 132

 第二十五章 忠孝节义 / 138

 第二十六章 中华民族文化经典 / 145

 第二十七章 中华民族启蒙经典读物 / 152

修养篇

 第二十八章 琴棋书画——中华民族的素质教育 / 170

 第二十九章 中华民族“圣贤” / 173

 第三十章 “君子”——东方人的绅士标准 / 176

 第三十一章 崇尚与爱好 / 180

 第三十二章 武术与气功 / 187

 第三十三章 中医与养生 / 191

风俗篇

 第三十四章 民族习惯 / 194

 第三十五章 节令习俗 / 197

 第三十六章 中华民族财富观 / 205

 第三十七章 中华民族礼仪 / 208

 第三十八章 禁忌文化 / 211

杂篇

 第三十九章 阴阳五行 / 216

 第四十章 天干地支 / 218

 第四十一章 太阴历与二十四节气 / 221

后记 / 224

试读章节

说到中华,你会联想到什么?

是那奔腾汹涌的黄河长江,那广袤无垠的土地,还是那片肥沃土地上辛勤善良而又充满智慧的人们?

在浩若烟海的文化典籍里,我们查找两个熟悉的词“中华”和“华夏”,却发现它们的形成年代,竟然比长城还要早一千年。

说到华夏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的五帝时期。“华”和“夏”在“五帝”时期分别是两个不同的部族,后来经过长期的融合过程形成了“华夏族”。“华夏”,原意为“光荣的夏人”。“五帝”时期还属于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部落联盟时代,“帝”即部落联盟首领。五帝当中尧、舜二帝都被奉为“上古圣王”之一,“华”和“夏”两个不同的部族融合开始就发生在尧舜两帝时期。

舜是“五帝”时期最后一帝,但“舜”并非其本名,而是谥号,即死后的尊号。他本人的名字不叫“舜”,而是叫“重华”。“重华”的“重”是远古少昊氏部落中的一个氏族名称,而“华”才是舜的名字。这个氏族在帝颛顼高阳氏时代担任过部落联盟世袭公职“句芒”。后来,“舜”被广为流传,他的名字“重华”中的“华”则成为“族称”,其本名反而逐渐淡忘了,所以后人们习惯称其为“舜”,而非“重华”。

“有虞氏”,是舜最初所在的部落名称。“虞”本是尧帝时期的“掌山之官”,即部落联盟中负责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鸟兽的部落世袭公职名称。中国上古有“以官为氏”的习俗,即以其在部落联盟中所担任的公职名称为部落名称,故称其部落为“虞”或“有虞氏”。翻阅史书,我们发现,有虞氏是中国历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虽然这个朝代还带有若干部落联盟的痕迹,但中国现存最古的一部史书《尚书》是以《虞书》开篇的。

虞帝舜的名字为“华”,按照氏族部落传统,氏族首领的名称即全体氏族成员及其后裔共有的名称。在舜建立国家政权后,人们沿袭古老的习俗,以舜的名字称呼有虞氏朝族裔及有虞氏朝治理下的人民为“华”。“华”作为族称见于《尚书·周书·武成》,意思是指先圣王的后代,即远古社会的贵族。这是“华”早期的内涵。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注:“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后来的“华”作为族称又见于《北史·西域传》,意思却是指所有的中国人了,这是广义的内涵。再往后,“华”作为族称流传下来,直到现在,成为约定俗成的对全体中国人的称呼。即使迁徙到海外,也叫海外华人。如果拥有其他国籍,也叫外籍华裔。广义的“华”和狭义之“华”的区别就在于“华”与“夏”的融合,狭义之“华”是融合以前的,而广义之“华”则是融合以后的。

“五帝”时期结束后,“夏后氏”建立夏朝统治了当时的中国。“夏”只是承袭了夏部落的名字。此后,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是夏王朝的开端。在夏朝建立的过程中,“华”和“夏”形成了民族融合,初步形成了“华夏文明”,同时“华”与“夏”这两个部族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有了共同的称谓——“华夏”。“华夏”之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蜜尴,罔不率俾。”

民族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当时的概念还不等同于现在的华夏。华夏正是与偏远少数民族部落相区别的。蛮、夷、戎、狄是当时的以己为中心的华夏地区对四周少数民族的统称,一般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东、南、西、北,是指其居住的方位。如此一来,“居中”的“华夏族”自然就是“中华”了。

“中华”一词,是从“中国”(中原之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在《左传·定公十年》中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与“中华”相关联的称谓,还有炎黄子孙、华夏子孙、华人、唐人,或者中华儿女。

“中华”一词正式提出,是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之际。那是清朝末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革新派维新失败,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局面。提出“中华”一词的第一人,恰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离祖国,辗转流亡日本。海外孤身飘零,梁启超有机会以新的角度审视中国,对国家前途思考很多。彷徨之中,梁启超办报纸,写文章,还曾经与孙中山接近,试图发动自立军勤王起义。光绪死后,梁启超的革新梦破灭了,已经不再将希望寄托到明君身上,而是寄希望于民众和民族的觉醒。结合中国的实际,在民族问题上梁启超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书里,他写道:“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梁启超提出“中华”一词,是东方巨龙在睡梦中的一声呐喊!至辛亥革命爆发之后,革命党又提出了一个涵盖中国各民族的新词“中华民族”。

“华”“夏”“华夏”“中国”“中华”之称谓,首要的内涵是有别于“蛮夷”。有史书为证:

《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白虎通德论·王者不臣》:“夷狄者,与中国绝域异俗,非中和气所生,非礼义所能化,故不臣也。”

《左传》襄公十四年,诸侯会于向,戎子驹支日:“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挚币不通,语言不达。

《春秋》也有“内诸夏而外夷狄”“不以中国从夷狄,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等记载,可见“华夏”与“夷”之间的区别很大。P9-11

序言

中华民族,在上古时候称为华族和夏族,此后,在漫长的岁月里,两者逐渐融合,并合称“华夏族”。

时至今日,海外许多地区和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各国,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均称呼华裔为华族。从海外的观点看,华夏子孙、华人和华侨等均可称为华族。

纵观世界一切古老民族,中华民族乃世界最大最古老的族群。

中华民族之于祖国,犹如大树之于树根,婴胎之于母体。维系婴胎与母亲的胎衣和脐带,乃中华传统文化!

毋庸讳言,一个时期以来许多优秀的传统正在逐渐被淡化、忘却,许多引以为骄傲的民族文化正在悠然远去。

薪火相传,承续中华民族血脉,捍卫华族精神家园,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包括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领海诸群岛的各族人群,以及海外华裔的神圣责任。倘若我们这一代人不担负起承继文化的重责,那么,在外来文化袭扰之下,假以时日,我们的优秀文化将在渐渐淡化中成为残缺的记忆。

今天,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的时刻,让我们再次认真思考民族、国家和文化的关系。没有文化的复兴,民族和国家也就没有认同的基础。我们说,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柱,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数字,更是全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复兴中华民族,首先要复兴中华民族的文化,而复兴中华文化这项重要工程,则是用文字将厚重的传统文化镌刻在我们及其后人的记忆里,用行动去唤醒人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

中华文化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我们仅仅是撷取一个浪花,并以读本的形式,通过全新视觉解读中华文化渊薮,探寻中华文化的奥秘,分析中华民族特质、禀赋、习俗,研究华族心理习惯。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四句非常著名的言论,也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讲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之中的“学”,不仅仅是儒家的圣贤书,更包括了自尧舜开始到周孔,以至于后世的中华文化。此著虽不敢枉自标榜“继绝学”,但愿以“横渠四句”为标尺,以实际行动记述中华民族独特而优秀的文化气质,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优秀品质以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捍卫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后记

拖了三年之久,总算搁笔,有所交待了。

打算写这部书,是在2008年我的电视剧剧本《大秦名相》获河南省优秀剧本入选奖之后,动议的起因来自一件小事。那一年,在美国的一个本家哥从美国归来,闲谈中扯到了海外华人,尤其是小孩,一个个都变成了“黄香蕉”。什么是“黄香蕉”?皮肤是黄的,而里面却是“白的”,也就是丢掉了老祖先传下来的文化,内在的思想习惯、价值观和行为习惯都西化了,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西方人。为此,他把自己仅两岁多的儿子送回国,接受原原本本的中国传统教育,还四处寻找《三字经》之类的书。后来,我就想,哥哥将侄子送回来的初衷,是否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身在祖国,老祖先留下的文化薪火,那些被海外华人以及西方有识之士视为瑰宝的文化,是否就传承好了?

说句实话,在追逐金钱的狂潮声中,浮华与喧嚣的背后,我们深厚的中华文化如何传承,前景真让人担忧。我认为,一个仅有金钱的民族,是赢弱的民族。历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东方,是因为我们自古就有一种精神。在公元前5世纪,希波战争中各方力量都靠体力说话去惨烈搏杀的时候,我们东方先贤已经将视野转向了大战略的研究,将对“道”的研究放在了研究社会和自然的首位,并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自我修养标准,崇尚文化,讲究礼仪,恪守道德……今天,中华民族即将复兴,崛起的关键点在于文化,在于是否传承好、继承好“薪火”,保持传承我们优秀的引以为骄傲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之所以在海外华人眼里是神圣的,就是因为他们亲身对比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劣,不自觉地产生了对具有包容精神、神奇魅力的中华文化的依恋和向往。那么,面对这一切,我们能为传承文化做点什么呢?

世代相续,薪火相传,我们每个文化人都肩负一份责任,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有鉴于此,远离喧嚣闹市,我躲进斗室静静思考,内心默默念叨:是行动的时候啦!于是,我以敬畏之心握准开启文化宝库的钥匙,叩启先人宝库的大门。哪怕是仅仅开启一道门缝,我颤巍着描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试图融会贯通,然后采取打包的办法写一部阐释中华文化的书!至今感佩不已的是,此动议得到了姚进忠先生的赞同和指导。在写书过程中,我提到了该书的创作情况,并提出想发动文化“薪火”行动的想法,王新会先生对此予以鼓励和高度评价。景文栓、王同杰先生多次探讨并对文章内容布局建言献策。唐明华、郭启华二位先生也大力声援支持。在此期间,《南阳晚报》曾经分6次摘编了我书中的部分内容。南阳书法家协会的马绍棠、尹先敦主席分别给该书奉献了珍贵的墨宝,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传承,对于作者来说是想传递点什么;而对后来者来说,就意味着需要珍藏和铭记。尽管该书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总算有了可以传递的舵和桨,我希望以后会有人忽然有所发现,续此航程,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完善和提升。

书评(媒体评论)

全球化的效果势将削弱所有民族的文化向心力,即使经济上的强势国家亦不能幸免于此。

——国际著名学者、英国诺丁汉大学文化和社会学中心主任约翰·汤林森

从文化传统习惯的角度来讲,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和最讲修养的民族。

我期盼,我们的孩子在什么时候能丢掉沉重包袱,都普及点国学,了解古人是如何全面发展的……

——著名历史小说家二月河

在民族复兴的前夜,我们感念先贤,他们给予后人的一切。现代人在社会进程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几乎都可以从他们那里找到答案。

——著名作家周同宾

一个时期以来许多优秀的传统正在逐渐被淡化、忘却,许多引以为骄傲的民族文化正在悠然远去。但是,中华民族想要更自信,想要更丰厚,想要生命更有活力,那就离不开这种传统文化的滋养。

——河南电视台《传承》节目

今天,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的时刻,让我们再次认真思考民族、国家和文化的关系。没有文化的复兴,民族和国家也就没有认同的基础。

——本书作者薛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读本/中华文化修养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41158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9: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