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孝书--送给父母的黄金书(精)
内容
试读章节

猜疑是既不相信自己又不信任他人的一种不良的心理现象。人到老年,疑心加重,有的老年人甚至整天疑神疑鬼地过日子,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的苦恼。猜疑心重的人往往会捕风捉影,比如有的老年人看到有人背着他说什么话,就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遇到点儿不顺利的事情,就总认为是有人在背地里捣鬼;有时候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稍微不那么亲近一点儿,就觉得人家是对自己有了看法。这些行为,都是猜疑的心态在作祟捣乱。猜疑是一种不自信的行为。因此老年朋友们应当建立合理的认知心态,树立客观的、实际的自信心,在充分信任自己的基础上,再尝试着去信任他人。

有位学者说过,“疑心夺走了众多的快乐,却不还给我们任何东西。”培根也说过:“心思中的猜疑有如鸟中的蝙蝠,他们永远是在黄昏里飞的。”因为猜疑不光明磊落,所以只能藏匿于心底。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还有比痛苦更可怕的事情,那么就是猜疑,它可能会摧毁光明的信仰,毒伤美好的感情。

有很强猜疑心理的人,精神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因为他总是凭自己的好恶和想象来理解周围的一切人和事。于是无中生有、捕风捉影、吹毛求疵,扭曲了人际交往的正常状况。猜疑心理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喜欢猜疑的人活得是很累的。他既要对付被自己夸大的“敌意”,又要安抚自己内心由此而导致的痛苦,身心上受到很大的消耗与折磨。猜疑常常是缺乏明显事实依据地起疑心,在很多时候也缺少逻辑思维。有很强猜疑心理的人常常只凭借个人的主观猜测,以自己的主观想象来猜度他人。他们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看到的人性是虚伪的、丑恶的。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会处处小心别人,提防别人,戒备心很强,有时还会口是心非。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曹操刺杀董卓败露后,与陈宫一起逃至吕伯奢家。曹吕两家是世交。吕伯奢一见曹操到来,本想杀一头猪款待他,可是曹操因听到磨刀之声,又听说要“缚而杀之”,便大起疑心,以为要杀自己,于是不问青红皂白,拔剑误杀无辜。这是一出由猜疑心理导致的悲剧。猜疑是人性的弱点,是卑鄙灵魂的伙伴。一个人一旦掉进猜疑的陷阱,必定处处神经过敏,事事捕风捉影,对他人失去信任,对自己也同样心生疑窦,损害正常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猜疑会滋生许多痛苦的细胞,让我们彻夜难眠。因此,化解猜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别人,相信自己。

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就必定会长相疑。然而, “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在怀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自信心不足。有些人自认为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因而总感觉别人在议论自己,鄙视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越是有十足的自信心,越是容易信任别人,就越是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当老年朋友们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就要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我们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老年朋友们也应该知道,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必斤斤计较,糊涂一些会更好,这样就可以避免自找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困扰,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云消雾散了。

在古籍够0子》中,有个“疑邻盗斧”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农夫,丢了一把斧子,他起初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了,从这个事先的假想出发,他开始仔细地观察了邻居的儿子一阵子,结果越观察,他越觉得那孩子无论是神色、言语、走路姿势等各个方面,都极像是偷了东西的样子。因此农夫断定,这小子就是个贼!可是不久之后,农夫在山谷里找到了他的斧子,等他再去观察邻居的儿子的时候,竟然觉得那孩子的神色和言谈举止,一点儿也不像个贼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变化,其实也大多都像“疑邻盗斧,,的故事里的这个农夫那样,与先入为主的假想有关。一旦我们事先设置了一个并不客观的判断,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往那个判断上去想,去靠,去牵强附会,其结果,就是我们越想就越觉得像,越陷就越深,越走就越迷路,就越来越觉得是真的。猜疑心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假想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所谓的证据,渐渐的,这种原本毫无根据甚至是荒谬的猜想,竟然在我们自我的想象中成了铁证如山了。

其实,这都是猜疑使得我们的头脑被主观的狭隘思维主宰所致。因此,我们应当对所怀疑的人或事儿,恢复和建立一个理性的思维,要学会全面的、客观的观察和分析,让理性说话,让事实说话,而不是靠我们自己的主观臆测。老年朋……

P20-21

后记

作为一本子女送给父母的图书,我们特别地将本书的最后一章,送给为人子女的晚辈们。我们做儿女的都知道,中国人最优良的传统之一,就是敬老尊老。儿女子孙行孝道,在中国,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流传很广的《孝经》,在民间, “二十四孝”家喻户晓。我国法律也明确规定,公民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将赡养老人定义为不仅仅是家庭道德问题,更是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老人为儿女的成长付出了自己一辈子的努力,操碎了心,而儿女们似乎习惯了父母为自己付出的一切,在多子女的家庭,由于赡养条件没有达成一致,推来推去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对于老人一辈子的付出,可谓很不公平。试想,若是自己年老之后,儿女对自己不闻不问,那有多孤独与痛苦,想必也会为今天不养父母的恶行而忏悔,但一切为时已晚。

对于养育了自己的亲人,子女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有义务承担起他们的生活起居,使他们晚年的生活免受颠沛流离之苦。在父母年迈的时候,他们会像自己当初刚刚出生那样,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这个时候就需要子女像当初父母对自己那样,紧握着他们的手,慢慢地扶着他们一步一步往前走。由于年龄大,他们会忘记扣扣子,系鞋带,忘记去给自己洗头发,吃饭的时候会把米粒掉到桌上,此时一定要记得多一些温柔,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

即使生活再艰难,在父母老去的时候,也要紧缩自己的开支。就像当年他们对待我们一样,无论多辛苦,都是把最好的留给我们用。如果是工作在异乡的游子,在保障了父母的吃喝用度的花费外,记得多打个电话道声平安,有空的时候,常回家看看,这些都是对老人的最基本的孝敬。

其实行孝并不难,老人节俭了一辈子,极少的花费便能满足生活所需。广州的李先生的感触让他颇有感触。三年前,李先生的生意一蹶不振,濒临破产,外面高达上百万的欠债,对家庭的愧疚让他陷入了无尽的自责中。七十八岁的老父亲听闻,将这些年积攒的钱拿了出来,这些钱,都是李先生给他的生活费。主动要求搬到租住的屋子里去,将现在所住的房子抵出于换取现金应对生意的周转。几经周折后,李先生走出了困境。提及老父亲,他感叹,家有一老,胜似一宝。

不是所有的父亲都像李先生的父亲那样,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遇到像李先生那样的麻烦,但家庭出现麻烦时,家里的老人都会第一时间予以支持。这么些年,他们就是这么过来的,也是这么对待子女的。

关于行孝,古人早有定义。曾子日:“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这样看来,我们不能把孝敬老人,等同于奉养老人,不能以为只要能让老人有地方住,有衣可穿,有食物可吃,有医生提供生病时的治疗,就算作是行孝道。而是要在心里面,保持对老人的尊敬。

在这里,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典故。“小黄香能温席”的典故大家都耳熟能详,讲的是东汉有个九岁的孩子黄香,母亲去世后,便跟着父亲相依为命。长久的操劳,父亲的身体不是很好,所以冬天的时候他怕父亲太冷,就都先钻到被窝里把被窝焐热了,才叫他的父亲上床睡觉;夏天天气太热,他就先拿着扇子把床上的席子扇凉,再请父亲上去睡觉。所以由他的故事我们得知,只要在心里敬父母,时刻保持一颗关怀父母的心,便会全身心地去付出,将父母照料好。

其实,孝敬父母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德行。对于黄香而言,冬温夏凉是他的行为,存着一颗敬父母的心是他的本质。一个人的本质能伴随着人的一生。孝敬父母的方式,归结起来,可以用三句话来体现。即——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养父母之身,顾名思义,即呵护父母的身体,保障吃喝等生活细节,同时培养健康的生活观念,更新健康的生活方式。

养父母之心,即时刻关注父母的心情,让父母每一天都过得高兴。在一起时,多聊聊家常,不在一起时,多打打电话。记得细心一点,发现父母的实际需要。中国的父母比较含蓄,普遍不会去和小辈要求什么,但作为小辈,要切身体会父母的心境和真实需要,从生活细节中去考虑问题,了解父母,进而让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子女的孝心,让父母欢喜,心生慰藉,使其每一天都过得心情舒畅。

养父母之志,父母之志,在于儿女。爱惜自己的身体,让父母免于担心;培养好自己的德行,让父母内心获得满足,同时,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方向,会让父母感到无比欣慰。  我们子女只要体会到父亲的那份辛劳,他们曾经对我们付出的那份关心,白……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心态篇:心态决定生命的维度

 第一节 心态养生的概念及意义

 第二节 培养生命的正能量

 第三节 修复影响健康的负面心理

第二章 饮食篇:饮食应以健康为先

 第一节 饮食是健康的源泉

 第二节 饮食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

 第三节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第四节 最健康的四时饮食配方

第三章 运动篇:动起来,让身体永葆活力

 第一节 运动养生的概念及原则

 第二节 运动对老年人养生的作用

 第三节 适合老年人的户外运动项目

 第四节 适合老年人的室内运动项目

第四章 调理篇:延年益寿的传统方法

 第一节 传统保健的概念和法则

 第二节 每天好睡眠健康又长寿

 第三节 每天泡泡脚多活二十年

 第四节 偶尔拔拔罐驱寒强体质

 第五节 及时刮刮痧解毒健脾胃

 第六节 经常做按摩舒筋又活络

 第七节 神奇的艾灸消瘀有神效

第五章 家和篇:家庭和谐有益身心健康

 第一节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第二节 儿孙自有儿孙福

 第三节 和孙辈成为好朋友

第六章 睦邻篇:朋友邻里一家亲

 第一节 争强好胜不如追求平和

 第二节 交一些朋友多一些来往

 第三节 老年人与邻里要相互照顾

 第四节 退休,是新的开始

 第五节 老年人要增强防骗意识

第七章 境界篇:追求永无止境

 第一节 书艺

 第二节藏宝

 第三节 博弈

 第四节 宠伴

 第五节光影

第八章 旅游篇:在旅途中修身养性

 第一节 出游的准备

 第二节 交通工具的选择

 第三节 到达目的地之后应做的几件事

 第四节 游玩时的注意事项

后记 百善孝为先

序言

长寿是每个人的期盼,有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探求长寿的终极“药方”。比如人尽皆知的秦始皇。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如何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不仅是很多家庭关注的焦点,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长寿的终极“药方”在哪里?或许我们能从下面的故事中得到启示。

103岁之前,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太平乡老中医赖显明先生冬天未曾穿过棉衣棉裤,105岁时仍然体魄健壮,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一生襟怀宽广,性情豪爽,从不争强好胜,遇事往往泰然处之。行医八十多年,他始终以救困扶危为乐,免费为许多贫困病人诊病施药,农忙时,还代替病人收割庄稼。人们夸他积德如山,故而长寿。他却说:“修身莫如养性。人之有生,唯在精神;精神不敝,四体常春。”

家住福建三明市的孙天健,年过百岁时,仍然脸色红润,皮肤光滑,除了听力减退外,视力、记忆力没有明显退化。孙老很注意平衡膳食,这无疑是他长寿的重要原因。他从不挑食,酸甜苦辣、粗粮细粮、荤的素的都吃,而且懂得怎么搭配,比如吃螃蟹时,他就会吃点生姜,这样不伤脾胃。老人还善于调理饮食,多以蒸、煮、炖、煲的方法加工食物,比如他每次吃猪蹄,都会把猪蹄放到瓦罐中煲烂,这样既营养又少脂肪。

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臧克家,曾经是个视药为救星的人,但经长期实践,他体会到:药物只能医病,而不能强身,欲求身体健康,锻炼最为重要。散步,是他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的锻炼方式。自从养成散步的习惯后,他六十余年持之以恒,不论风霜雨雪,酷暑严冬,从不改变。正因如此,才使得这位热爱生活的老人,到了耄耋之年仍然神采奕奕。

郎静山,祖籍浙江兰溪,1892生于江苏淮阴冷江苏省淮安市),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幼就对摄影感兴趣。他一生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在100岁时远赴北海道拍摄仙鹤,103岁时还四上黄山搞艺术创作。郎静山曾说:“我的健康之道就是摄影,摄影就是我的娱乐和休息。由于对摄影的兴趣,我已经忘了去注意自己的年龄了。”

修身莫如养性,平衡膳食,坚持锻炼,寄情摄影……对于长寿这个巨大的命题来讲,每个长寿故事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在每个片段中,它所提供的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终极“药方”。长寿没有终极“药方”,世界上也不存在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长寿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人们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长寿方法,并且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健康长寿。

本书不作死板的说教,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旨在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让读者管中窥豹,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长寿方法,树立正确的长寿观,增强健康长寿的信心。我们藉此书祝愿天下父母,以及所有老年朋友们能平安幸福、健康长寿!

内容推荐

苏复编著的《孝书--送给父母的黄金书(精)》的关键词为:故事/话题/启示/激励,通过长寿老人的小故事,辅以科学的百科知识,从全方位多角度地启发和激励老年读者,增强对长寿的信心。《孝书--送给父母的黄金书(精)》融实用性、可读性、趣味性于一体。知识性方面的内容科学客观,准确翔实,能够正确地引导目标读者,针对性强,且行文语言生动,不刻板教条,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编辑推荐

修身莫如养性,平衡膳食,坚持锻炼,寄情摄影……对于长寿这个巨大的命题来讲,每个长寿故事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在每个片段中,它所提供的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终极“药方”。长寿没有终极“药方”,世界上也不存在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长寿不会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人们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长寿方法,并且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健康长寿。

苏复编著的《孝书--送给父母的黄金书(精)》不作死板的说教,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旨在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让读者管中窥豹,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长寿方法,树立正确的长寿观,增强健康长寿的信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孝书--送给父母的黄金书(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103110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05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976
CIP核字 2013303524
中图分类号 R161.7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95
22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