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于六十年代(一个前文学青年的杂色人生)
内容
试读章节

这是小学《语文》中的一首儿歌,配着四格图画,爷爷拿着一只缺了一块的碗,穿着一件补丁叠补丁的衫;爸爸背着一个打补丁的破布袋;“我”戴着红领巾,背着书包;最后一幅是一家人站在毛主席像下,胸前握着红宝书。下面还有一段话: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被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资本主义国家的孩子总是饥寒交迫。你们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是多么的幸福。

实际上我六岁多就上学了。在上学之前,父亲已经教我认字写字。在方格子的习字簿上,父亲手把手教我写“天地人、日月风、水土沙、毛主席”。我是如此好学不倦。有一天傍晚,习字簿用完了,外头雷声隆隆,下着瓢泼大雨,父亲披着雨衣到村口的代销店去买本子,我趴在阁楼的窗口,看着他一双赤脚踩着积水,走进大雨中,雨点万箭齐发射在地上,浮起烟一样的雾气,父亲的背影很快就隐没在雾气中。我像朱自清对他父亲那样记住了烟雾中渐行渐远的背影。

识字这么早我还应该感谢毛主席,墙壁上到处刷着“最高指示”,就像现在“办证”、“贷款”一样无处不在。墙壁是我童年随处可见的识字板。在每天挑水的水井旁的六一生产队队部的墙上,写的是“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还有一个戴着八角帽的毛主席头像标语和头像都是父亲的杰作。我从这条语录中认识了“穷”字,村里人都以为这是没吃没穿没钱花的贫穷的“穷”,父亲说不是,“穷”是到了尽头、穷途末路,跟“巷穷狗咬人”的“穷”意思差不多。在宗祠正对着地坪的两边墙壁上,一边写的是“团结起来,去争取更大的胜利”;另一边写的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认识了“牺牲”、“敢”和“换”字。在梁佐智家不远的一间厕所墙上,写的是“一人一猪、一亩一猪”,我认识了“猪”字。六雷小学门厅左右两边墙上写的是八个褐红色大字,一边是“团结、紧张”,另一边是“严肃、活泼”,我在入学前就会写这八个字。

这些褐红色的字,用的是一种朱砂石作颜料。朱砂石又松又脆,几公里外的冠社村附近一个山上有很多这种石头,课本里说“红色江山不变色”,这些朱砂石使我油然想到江山真的是红色的。但铁打的江山传万代,它不应该像朱砂石这么松脆。父亲带着学生把朱砂石挖回来,磨成粉,用水搅拌成血浆一样的泥浆,就成了一种在墙壁写字最好的颜料。

小学在离村子约两百米的村口。六雷小学像全中国穷乡僻壤的农村小学一样毫不起眼。校门口有一棵奇特的大树,直到现在我不知道那棵树的学名,村里人叫它“凡僧树”。树有五六层楼高,树干要三个大人牵着手才能抱过来。

没有人知道这棵树已经多少岁了,它的年龄像石头一样,是一个谁也猜不出的谜。这棵树会像蛇一样蜕皮重生:每年秋天叶子由青绿转成灰褐,然后扑簌簌地掉落,掉得一片不剩,冬天的大树像拔了毛的鸡一样,剩下一树光秃秃的枝干;第二年的三四月,枯死了的枝条上又长出嫩芽,先是鹅黄,而后嫩绿,随后深绿,用颜料泼上去似的,几乎一天一个样,开始它的又一个轮回。村里迷信的人把它当成神树,家里男人死了,孤儿寡妇就在大树根下烧香,背贴着树干祷告,意思是无依无靠,认树为父。树亦有情树亦老,要是它真的有知有觉,不知道怎样扛得起这样的重任。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这棵树一直长在山中无人识,近年来村里有人打起了它的主意,当然不是把它砍掉,而是想找城里的记者来“炒一炒”它,以引起上级重视,把它当成古树保护,每年给村里拨一笔保护费。那样一来,它可真的变成一棵“摇钱树”了。我担心这对它未必是一件好事,它本来是庄子眼里那棵山木,因无用得终其天年,人怕出名猪怕壮,成了一棵名树,如果遇上某个领导,为了建森林城市硬把它挖了去,并不是什么好事。

学校门口大树留下的印象,比学校里老师教过我的东西还深。它的根系像蟒蛇一样露出地面,渗出黄黑色的树脂,经常有马蜂停在上面吸吮。这些马蜂比拇指还粗,有着金黄色的花纹,漂亮而恐怖,它黑色的尾刺像缝衣针一样粗。它们专心致志埋头吃得滋滋有味,我用宽口玻璃瓶像如来佛一样把它轻轻罩住,它们意识到危险时已成了瓮中之鳖。为了不让大马蜂憋死,我在玻璃瓶的塑料盖钻一个洞,侧耳听它在里头嗡嗡乱飞乱撞,心花怒放,上课也心神不宁。

我经常做的另一件缺德事,是在捉住的蜻蜓的尾巴上插上松针,然后放飞它。蜻蜓驮着这条“加长版”的尾巴飞上瓦檐,飞上屋顶,飞上高高的天空。人重任在肩,蜻蜓重任在尾巴。它疼吗?它会飞到哪里去呢?最后是不是会死掉?

捉蜻蜓是件技术活。它们停在池塘边的篱笆或竹竿上,你伸出手,像猫捉老鼠一样蹑手蹑脚地靠近见过猫捉老鼠吗?你的拇指和食指张开像一柄镊子,屏住呼吸,靠近,靠近,再靠近,轻轻一捏,一下子夹住了蜻蜓的尾巴。蜻蜓惊恐万状地扑楞着翅膀折过身子咬你,可惜它不能像壁虎那样断尾逃生。有种绿蜻蜓傻得像电影《阿甘正传》的主人公,几乎每次都能手到擒来。最狡猾的是红蜻蜓,美丽诱人,从来没有被捉到过。这一点与女人有着本质区别,漂亮的女人往往都有点傻。不过蜻蜓再聪明也不过是聪明的蜻蜓,根本比不上人狡猾。我们在一根长竹竿顶上套一个篾圈,在屋檐下找蜘蛛网缠在上面,用蜘蛛网来粘捕蜻蜓,几乎百发百中。

你千万别以为我小时候是一个顽主。父母都在村小学教书,他们对我远比对其他学生严厉。与我同辈份的梁佐明老师教我数学那时候叫做“算术”,我非常不喜欢这门功课,不只一次把他弄哭了。我是真的不懂,比如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他以为我是装做不懂,故意捣蛋。可能是因为担心我父母责怪的缘故,对我的愚钝,皇帝不急太监急,他耐心地给我一遍遍讲解。P82-84

书评(媒体评论)

有童年稚趣,有少年心事,有对逝者的追思,有对师长的怀念,有世事感怀,有青春迷惘,更有一种卢梭式的忏悔。颇为淘气甚至有些撒野的文字,通过“个人体验”的生动描绘,折射出时代变迁,字里行间不时唤起同龄人的“集体记忆”。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陈建功

一个“非驴非马”的文本,一部亦雅亦俗的佳作,在历史与现实间忘我地舞蹈,把六十年代生人的经历、心迹展示得淋漓尽致,把那种“生活在别处”的情状表现得真实摄人。

诗人杨克

人类是记忆的生物,或者说人类因记忆而存在。要弄清楚“我是谁”,就要先弄清“我从哪里来”;只有弄清了“我从哪里来”,才知道“我到哪里去”。这本书为六十年代生人提供了答案。

作家潘大林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的“文学热”,褒之者称“中国的文艺复兴”,贬之者谓。集体癔症”。有人成名成家,有人不知所踪。不一样的结局,却是一样的青春,一样的梦想,一样的记忆。个性张扬的文字提醒着人们:往事并不如烟。

诗人加友人乜人

五十年代不妨一读,这是您的晚辈;六十年代更宜过目,这是“你”自己;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值得关注,这是你的兄长;九十年代不能错过,这是你爹他们曾经的生活。

网友摩羯座神仙姐姐

这是一个人的体验,也是一代人的记忆。

出版人倪天勇

后记

我到工业园一家存贮器生产企业参观,公司总经理指着一个饭盒大小的匣子说,这是他们生产的存贮器,可以把整个“大英图书馆”装下来。他一点也不像说谎的样子。“大英图书馆”,这名字哪里来的?为什么要说“大英”呢?中国人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历朝历代都是万国朝贡,所以喜欢说“大汉、大唐、大宋、大明、大清”,鸦片战争干不过坚船利炮的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双方之间完全平等,互称为“大”,再也不敢叫人家“蛮夷”“生番”了。

“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能把这么多东西贮存起来,真应了佛家须弥芥子的话。我怦然一动,要是科技发展到某一天,这玩意像针鼻子一样可以植进入的脑子里,每个人呱呱坠地时就植上一个,把一辈子全记录下来,老得动弹不了的时候,就躺在床上给自己的一生过电影。可以快进快退,不感兴趣的一闪而过,感兴趣的,如花前月下、斗殴干架、洞房花烛、出轨偷情等可以反复玩味。看看旧时风景、曾经的恋人和仇人、过去的自己,该是多么美妙的事!

这越来越不像瞎想。云计算、大数据、谷歌眼镜……可惜我已过了半辈子。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应该像翻沙虫一样好好翻翻自己这一生。莫言说自己是社会直肠的一截大便。这个说法有一种恶狠狠的味道,跟他的《红商梁》写酒坊工人往酒缸撒尿一样。你以为他是写一出恶作剧,实际他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作家是不是不满现实,从他打的比方就能看出来。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块铁,锈迹斑斑,拜这个社会硫酸腐蚀所赐,成为你所生活的时代的一个标本。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人生是条河,你是一片叶子。这条河混浊,凶猛,裹挟着每个人身不由己,载沉载浮。在我出生之前,就有“集体食堂”、大炼钢铁、打麻雀,之后有大字报、表忠舞、武斗、串连、上山下乡、开田造地、打鸡血、喝红茶菌、气功、“下海”、炒股、买彩票、传销……“文学青年”是我曾经漂流的一段,它与上山下乡、“下海”和传销一样,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人数最多的浪潮。我为它尝过甜头,吃足苦头,有过盼头,没了想头,从破釜沉舟到随波逐流,形塑成今天老眼观世的“我”。

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趋于正常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到“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再到“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历史的大叙事中,交织着芸芸众生的小叙事;历史浩浩荡荡的河流中,裹挟着一朵朵浪花、一个个泡沫。一叶知秋,滴水见太阳。有人总觉得自己是中国股市的散户,活得太亏了,喜欢假设再活一次就如何如何,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人生就是那支箭。无论活得如何,你都在见证,在体验,在参与,在改变和被改变。每个人对于生活,只有两个字:感谢。

正如狄更斯《双城记》中所描写的: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二零一二年元旦初稿

二零一三年五一改定

目录

第一章 一个叫“六雷”的村子

第二章 似曾相识燕归来

第三章 量容数斗仪甫公

第四章 祖父的鹧鸪

第五章 风景的祖母

第六章 故人一:一代“讼师”梁世穆

第七章 故人二:一个老实的人去了

第八章 故人三:哲人其萎梁佐智

第九章 鬼影幢幢

第十章 小学(上):人生识字语录始

第十一章 小学(下):狗屎时光

第十二章 《一支驳壳枪》

第十三章 少年汉儿之烦恼

第十四章 死去的河

第十五章 我为“黄书”狂

第十六章 “挂帅”的政治

第十七章 苹果的味道

第十八章 “贵人”秦似

第十九章 我的大学(上):《苦恋》风寒

第廿章 我的大学(中):丁玲“闲坐说玄宗”

第廿一章 我的大学(下):“我什么卵都要”

第廿二章 爱情遍地盛开

第廿三章 一潭浊水

第廿四章 父亲大字报李庆霖

第廿五章 青春“无厘头”

第廿六章 “低谷”中的刺猬

第廿七章 惊动了地委书记

第廿八章 “浴乎沂,咏而归”

第廿九章 编辑部的故事

第卅章 一只高原来的大鸟

第卅一章 那一年春夏之交

第卅二章 前度刘郎去又回

后记

序言

以十年为纪,区别生于不同年代的人,也许不尽科学,但六十年代生人的确有着自己较为特殊的阅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来到八十年代,一场被一些人称之为“中国式文艺复兴”的“文学热”把许多人席卷其中,他们获得了一个共同的身份:文学青年。“文学青年”像现在的白领一样高贵、吃香,同时自命不凡,他们成为知识和文化的象征,受到社会青睐。一时间,个个争过独木桥,人人标榜是“文青”,以至于在杂志的征婚启事中,“爱好文学、发表过作品”像现在的“有房、有车”,成为不可或缺的炫耀条件。有如过江之鲫的文学青年,成为人们对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文学青年”中的大多数人生于六十年代。在他们前头,有一拨原来已经“扬名立万”的复出作家,如王蒙、高晓声、茹志鹃、谌容、刘绍棠、陆文夫、汪曾祺、邓友梅、张洁、林斤澜、李国文……还有一拨年龄稍短、一举成名的“五零后”,如卢新华、莫言、贾平凹、韩少功、王安忆、马原、残雪、洪峰、孔捷生……如果说他们是文学热潮中的领航者和掌舵人,以阅历和威望坐镇文学阵营的中军帐,那么跟在他们后面浩浩荡荡的文学青年的大军,那些二十啷当的青年,云合景从,麋集蜂萃,他们作为垫脚石和炮灰,奋不顾身、不伏烧埋地铸就了斑驳陆离的文学辉煌。

这股文学热潮兴起的原因很多。“文化大革命”对正常人性和美好爱情的压抑,一度狂热的理想被现实粉碎之后的巨大心理反差,恢复高考和各种政治平反唤起的希望,萨特、尼采、弗洛伊德等翻译著作“西学东渐”的启蒙……生于六十年代正值如饥似渴年龄的青年像青涩的苹果,在这样的环境里被迅速催熟。体现性灵的文学,成为他们表达内心世界和展示自我处境的工具。北岛“告诉你吧,世界/我一不一相一信!”的愤懑呐喊,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哭诉,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决绝,在喝着狼奶长大的这一代人心里激荡的那种意会,是别人所难以想象的。他们通过文学,开启了在精神世界中主宰自我的历程。

如果说“文学热”是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那么作为曾经的“文学青年”,其个人体验则是唤起这种记忆的钥匙。说实话,思奇兄这个区区20万字的文本,实在太过饱满,充满了各种细节、场景、人物和故事,尤其是各种经历在其敏于感受的心里刻下的印记。墙壁的领袖语录、拾粪的情景、儿时的游戏、连环画、批斗会、“黄书”、中学里的初恋、家族的逝者和长者……在细致入微、富于表现力的叙述中,你不断地读到你熟悉的场面、往事和感喟,唤起你的亲切感和共鸣。我们看到一个曾经浸泡在“红色理想”中的少年,伴随着政治和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走向了自己驳杂的青年和壮年。这本书填满了六十年代生人所见证的各种社会和文化的符号,饱满得如同一个瓜熟蒂落、汁液四溅的木瓜,以至于在阅读过程中你会不由自主地惋惜,应该把它抻长成更为恢弘的一部长篇。

时间过得真快,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一晃已越过了不惑之年,迈进了“知天命”的门槛。我也生于六十年代,1966年春天的某个下午,在广西西北的"叫“谷里”的呱呱坠地。每个人都像一条鼻涕虫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爬过的痕迹;而他们身上,则刻着记录这个世界的年轮。风云变幻,波诡云谲,骤起骤落,六十年代的人过得太快了,快得他们来不及计划,来不及适应,来不及抱怨,来不及站稳脚跟,仿佛被裹挟着、席卷着,身不由己,载浮载沉。直到某一个早上,揽镜自顾,忽然发现两鬓发已白,眼角鱼尾纹。他们努力适应时代,但“七零后”不甘雌伏,“八零后”咄咄逼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他们时常感到过气的沮丧,却努力挺立,真的成了“没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如果不能创造,那就奉献记忆。

正如思奇兄常说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条泥沙俱下的河流。这本书颇有一点卢梭《忏悔录》的味道,在许多人不习惯这样表述时,肯定更多的人不习惯这样的阅读。从这一点,我更多地感受到作者的那份赤子童心,而这正是出生在那样一个群体癫狂年代的人成年以后的一种特质,他们思想芜杂,但眼冲温和、明净甚至是单纯,他们用童心看待这个世界。

承思奇兄所托,感触颇多,拉杂写下这些文字,权为序。

(作者为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内容推荐

《生于六十年代(一个前文学青年的杂色人生)》(作者梁汉儿)是一幅六十年代生人的长轴画卷。

《生于六十年代(一个前文学青年的杂色人生)》是一部“文学青年”的心灵史。

本书是既非小说、又非纪实,既非散文、又非传记的“四不像”作品,每一章既独立成篇,又上下勾联。作者从少年时代写起,通过对自己丰富曲折的阅历以及与朋友、亲人、名人的接触交往的记述,追述了自六十年代伊始政治事件、社会环境对“那一代人”的影响,折射出政治风云和社会风潮下的时代变迁和心路历程。

作者敏于感受,语言尖新幽默,文笔沉稳老辣,写人入骨三分,摹物相栩如生,不仅把人带进共同经历的历史,而且能让读者充分领略阅读过程的快感。

编辑推荐

《生于六十年代(一个前文学青年的杂色人生)》(作者梁汉儿)是既非小说、又非纪实,既非散文、又非传记的“四不像”作品,每一章既独立成篇,又上下勾联。作者从少年时代写起,通过对自己丰富曲折的阅历以及与朋友、亲人、名人的接触交往的记述,追述了自六十年代伊始政治事件、社会环境对“那一代人”的影响以及对其集体性格的塑造,唤起人们共同的回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于六十年代(一个前文学青年的杂色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汉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70263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2013281129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