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孩子一起炼爱--妈妈导师鲁稚谈真爱与成长
内容
编辑推荐

鲁稚编著的《与孩子一起炼爱--妈妈导师鲁稚谈真爱与成长》旨在提升妈妈们的教子水平,为妈妈们指点迷津,是妈妈们研习教子的必修课。书中,鲁稚对父母们如何正确地爱孩子的那些温柔叮咛和提示,就像爱的分解动作,让家长们能够在起跑前就做好爱的预备式。

内容推荐

人的一生,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时时处处离不开导师。做妈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事业,妈妈们更是需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来帮助自己发现和解决育儿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妈妈学院”首席导师鲁稚结合自己十余年的教子心得和百万网友的真实经历,倾情推出四部教子力作,旨在提升妈妈们的教子水平,为妈妈们指点迷津,是妈妈们研习教子的必修课。

爱孩子,看似每个父母都会,但会并不代表着正确。有的爱,因为姿势不对,往往挡住了孩子成长所必需的阳光雨露,让孩子在阴暗的路上越走越远。爱,需要去芜存精;爱,需要改变提纯;爱,需要沟通交流;爱,需要修炼。与孩子炼爱的过程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次冲刺。鲁稚编著的《与孩子一起炼爱--妈妈导师鲁稚谈真爱与成长》中,鲁稚对父母们如何正确地爱孩子的那些温柔叮咛和提示,就像爱的分解动作,让家长们能够在起跑前就做好爱的预备式。

这将是一场值得努力和期待的赛跑,《与孩子一起炼爱--妈妈导师鲁稚谈真爱与成长》正是这场赛跑的起点。

目录

自序 父母就是孩子的上帝

第一章 无条件的爱

 只有他自己的妈妈,才会那样温柔地叫他,那样毫不犹豫地亲他、抱他。在妈妈眼里,那块难看的胎记根本就不存在,他就是她的儿子,不需要任何理由。

第二章 种什么,收什么

 你怎样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完完整整地还给你,和你给他的一模一样!不仅会还给你,还会传递给他的孩子、他的家人。

第三章 爱是温柔陪伴

 只有柔软的、正在生长中的树根,才会去抱住一块石头。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你没有和他在一起,也许两颗心就永远失去了彼此抱住的机会。

第四章 爱是平等尊重

 他在乎的不仅是那包零食,更是我的态度、我的尊重。孩子虽然说不出很多道理,但所有的事情,其实他都明白,他能感受。要尊重孩子,只有你尊重他,你才能得到他的尊重。

第五章 爱是恒久忍耐

 孩子失败、受挫,大多有他自身的原因,往往他确实有错,确实不该,有时候甚至确实很可恨。这就像我们的身体,确实有病毒,确实有细菌,确实长了些不该长的东西,我们生病,往往就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保养好。但我们希望医生因此来教训一顿吗?

第六章 溺爱不是真爱

 给植物浇水太多,植物会死亡,因为这超出了它的需要。父母如果给孩子太多的帮助,超过了他的需要,也会窒息他自己的活力。

第七章 控制不是真爱

 家长不能太正确,处处都是你对,孩子一无是处,最后结果往往是双输。孩子他说不赢你,却会用行动来证明你是错的。

第八章 责罚不是真爱

 很多时候,我们受自己情绪的影响,在对孩子做出负面评价时,不是客观、公正、善意、平和的。“你从来……”“你总是……”“你一贯……”,凡是用这种句式来评价一个人的,都是指责,都带着强烈的情绪色彩,都违背了就事论事的原则。

第九章 沟通需要真爱

 心里怎么想的,要让孩子知道,憋在心里不说,生闷气,发脾气,让孩子去猜,都于事无补,反而更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敞开心扉才能彼此了解,才能知道真实的想法,孩子才不会迷茫,才知道该怎样做。

第十章 巧妙化解冲突

 弗洛伊德说,再完美的父母,他的小孩也是伤痕累累。冲突不可避免,但冲突并不可怕,关键是冲突之后的交流和修复。在关爱中长大的孩子,即使挨了打,也不会记仇,擦掉眼泪很快就会露出笑容。

第十一章 管好自己的情绪,多多反省

 快乐是可以传染的,不快乐也是可以传染的。可以想象,假如我以这样的呵斥对待他——“这么晚了还不起来?!喊你早点睡你不睡,每天这么晚才起来,还做不做作业了?”他的心情会怎样?

第十二章 母爱、父爱和父母之间的爱

 男人和女人,性格不同,对世界的着眼点不同,行为的方式也不一样,男孩的世界里只有女性教育者,无论如何是件遗憾的事。让男孩子接触父亲,就是接触男性的思维、男性的方式,就是在完善孩子的人格,让他更好地成为男人。

试读章节

母亲去世后,我和父亲清理她的遗物,发现了一个很旧的红皮笔记本,里面记了些很多年前的琐事。其中有一篇是1964年的,只写了半页,开头一句就是“我的秀华会笑了”。“秀华”是我当时的名字,那时候我还不到一岁。我会笑了,这个笑竟带给母亲如此大的喜悦,以至于定格在笔记本里,并且在几十年后重新显影,分量之重,让我想起来就胸中哽咽。

时间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它能让思想和情感中最精华的部分积淀起来,成为生命的丰碑。所以当我也终于快做母亲时,我决心也要给儿子留下这样一件凝固时间、震撼心灵的东西,那就是成长日记。

于是我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笔记本,开始认真记起来。从第一次听见胎音(像火车在隧道里行驶),到第一次感觉胎动(像小兽在夜色中爬行),从猜测他是男是女,到担心他是否健全,一天天,一笔笔,孩子就随着这些日记渐渐成熟,直到呱呱坠地。

大概天下的母亲都有同样的愿望,所以善解人意的产院给每个新妈妈发了一本《宝宝日记》,里面设计了很多栏目,如身高、体重、入院、出院等,让你分门别类地记录。但遗憾的是,这本花花绿绿、价格不菲的日记本,有很多人的直到今天还干干净净地空着,而我自己的那本,也越写越少、越写越短了。现在,当我再去翻阅儿子出生前写的那些,竟会产生一种惊讶,那时候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想象、那么多的语言?

关键是有那么多的时间!有时间才能记得丰富!

我终于懂了,为什么我的母亲一辈子并没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人却那么憔悴苍老。一个真正的母亲,儿女就是她最大的事业,是她欢乐和痛苦的源泉。就像原野,默默地哺育着树木——我就是她怀中的树木,我的葱郁就是对她的最大回报,她的生命全都给了我!

现在终于轮到我了,我的怀中也有了一棵树,有了一棵苗,又一轮哺育开始了。

哺育注定是平凡而琐碎的,每天喂奶、把尿、逗乐、学步,事情就是这些事情,似乎每天重复而又变化万千。孩子乖起来爱他爱得忘乎所以,烦他时又恨不得甩他几巴掌,时时觉得度日如年,可一转眼孩子就大了。而我自己,除了新增几根皱纹,就是多了许多牵挂。我再不能潇潇洒洒地出门了,甚至找不到一段清静的时间坐下来看一会儿书。时装早已收进了衣柜,连同许多雄心勃勃的计划,都只好暂时淡忘,其中也包括“成长日记”。

似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在上面记下过什么了,不是我不想记,实在是不得空闲。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往往是一闪而过,当时无暇弯腰拾起,过后又有了新的精彩,堆积多了,无从清理,也就干脆放弃了。当然,这是个遗憾,儿子的历史虽然还不长,我却已经说不清他是哪一天开始笑,哪一天会喊“爸爸…‘妈妈”,哪一天掉了第一颗牙,甚至他额头上那条显眼的伤疤,我也有点记不清是哪年哪月摔伤的了。我已经遗忘了很多细节,随着他的成长,将来肯定还有更多的东西会被我们遗忘。这样看来,那本精美的日记就更像一座象牙之塔,尽管我们难得再去叩开塔门,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象征,是生命和爱的纪念。

而更加真实丰厚的笔记,是我们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写出的一个活生生的儿子。他是纸上的任何形象所无法比拟的,他的成长本身就说明了一切。许多东西是用不着用笔去记录的,它在我们生命中会永久存在。纵使将来我自己已经淡忘儿子在襁褓中的往事,但儿子还会有他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也会重复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那时候,历史就会复活,一本新的成长日记又会开始。而我只希望我所记的这本,是周而复始的生命之链中无比美好的一环。

P3-4

序言

带孩子最辛苦之处就在于,只要他有需要,你就要照顾他,而他的需要是事无巨细、随时随地的,父母的付出也就成了事无巨细、随时随地的,这就像个无底洞,永无止境地吸取着你的精力,让你常常有一种快被吸干的感觉。

带孩子之辛苦、之疲劳,凡是亲自带过孩子的父母,都有感受。然而,这却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你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在自然界,小动物总是跟随着母亲,直到可以独立生存。母兽总是亲自哺乳,亲自保卫,亲自教孩子生存的技能。母亲亲自养育孩子,可以说是动物的本能。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小兽总是能够和母亲在一起,这就是物种能够延续的秘密。

人类比其他动物进化更快,已经占据了生物链的最顶端,可以支配其他动物的命运,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也比其他任何一种动物复杂得多、炫目得多。但是,人类并不一定比其他动物更幸福。世界上没有一种动物会痛苦到想自己结束生命,而人类的自杀率却与日俱增。

据说,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动物会得忧郁症,甚至精神分裂,但这些所谓的“特殊情况”都与人类有关,譬如被常年关在笼子里供人取胆的黑熊,被常年关在笼子里供人观赏的大猩猩,被常年关在笼子里供人做实验的小白鼠……“被常年关在笼子里”,这是一个最容易产生精神疾患的条件,哪怕不被取胆、不被做实验,只要被关在笼子里,就意味着失去自由、失去同伴、失去安全感、失去自我掌控的可能性。

这是一种最悲惨的境地,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人类,尤其是人类的孩子们,却恰恰就生活在这样的境地中。那些说什么“孩子要哭就哭吧,把他关在屋子里,什么时候哭够了,什么时候再放他出来”的人,想想笼子里的动物,就会明白,我们人类很多病态的心理是怎么产生的了。

生命的成长其实并不复杂,每一个物种之所以能够延续下来,都有自己生存的本能,最好的成长模式就是顺应这个本能。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些问题,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生理需求和安全感——都得不到满足,他就很难向更高的需求层次发展,其情感和归属需要、自尊和尊重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可能出现问题。

其实,很多理论、很多观念,不是我们不知道、不赞成,而是我们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自身有心理缺陷。

我发现,凡是有耐心的父母,与自己的上一代也大多有着很好的关系。自己小时候受到很好的照料,成人后往往能和年迈的父母相处融洽,在自己也成为父母后,对自己的孩子同样会心态柔和。小时候受到漠视的女孩,长大后很难成为一个好母亲,很难尽心照料自己的孩子,不是她不想给孩子温暖,相反,其实她很想让孩子不再重复自己的不幸,但很多时候她却不由自主,因为孩子的哭闹会唤起她童年的记忆,当年的焦虑感又会重现,不知不觉就会受到“心中那个小孩”的支配,产生和童年一样的反应。有的父母能够烦躁到失手打死孩子,或许不是他们不爱孩子,而是难以克制内心的焦虑、恐惧、愤怒和憎恨,这些都是他们童年时期曾经饱受的痛苦,他们不能够再忍耐下去。

更多的父母虽然没有做出过激的行为,但却会采取逃避的办法,干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哭你就哭去吧,哭够了你自己就不哭了,其实他们自己小时候就是被如此对待的。有的父母干脆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让孩子远离自己,让别人帮自己完成这件烦人的事。小时候不是由父母亲手带大的孩子,自己长大成为父母后,往往也不会自己亲手带孩子。当然,理由很多,但什么事情是没有理由的呢?带有带的理由,不带有不带的理由,就看你内心的天平倾向哪一边。

养育孩子是人生的一部分,怎样对待孩子,实际上就是怎样对待人生,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又塑造着孩子的人生。很多人,在他的童年时期,没有学会以更好的方式与人相处,没有学会以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学会的是一种错误的方式,他自己成人后也只会以同样方式处理自己面临的问题。我一再说过,幸福是可以遗传的,同样,不幸福也是可以遗传的,很多时候,无论我们多么不愿意,都总是在重复上一辈的命运,这种复制效应,不只是源于生物意义的基因,也源于精神层面的遗传。

性格决定命运,父母决定性格。可以这么说,孩子的命运源于父母,父母就是孩子的上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孩子一起炼爱--妈妈导师鲁稚谈真爱与成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鲁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1188831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