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所谓先生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本书,见证民国教育变迁,烛照当下教育危机。先生传道、授业、解惑、垂范世人。薪火传承,有赖先生。社会要进步,先生多多益善。《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鼎力推荐。先生站着,整个民族就站着!先生跪着,整个民族就跪着!

民国时期的先生们都是具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精气神的人物,在那个动荡的年月里,这些先生们都有着自己的悲喜与无奈,以及对自己所处的时代的独特感受,《所谓先生》这本书里辑录的先生们的事迹和言论,作者朱平不做任何评判,不美化,亦不存偏见,力图通过种种的细节,还原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这些人在民国的影响,远远大于今天在阅读界的影响,当时真的是全社会的影响,几乎改变了整个中国当时的文化。

内容推荐

《所谓先生》由朱平编著。

有时候一种称谓的变化,不仅反映了语言学的变迁,更凸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尴尬,60年来,我们孜孜以求,毁词不倦——“小姐”率先沦陷;“同志”躺着中枪。“教授”危如累卵;“先生”所幸未亡。

先生者,古之曰“师”,传道授业解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先生的存废,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薪火相传、风格赓续,有赖先生。先生站着,整个民族就站着。先生跪着,整个民族就跪着。

然而如今,真正能配得上“先生”这一称呼的人屈指可数。社会在进步,物质在累聚,“先生”却付之阙如。好在我们还有回忆可以温暖,还有“民国先生”聊以慰藉。今天,我们为什么怀恋民国先生?在那个厉兵秣马、云波诡谲的时代,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先生,才一直让我们念念在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所谓先生》以民国为纬,以先生为经,选取了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马相伯、梅贻琦、晏阳初、陈寅恪、钱穆等26位民国先生,力图通过他们的言语行状,描摹出一袭民国先生的剪影,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为学问者的专注与执著,为师者的责任与担当,从而给当下的中国教育以积极的镜鉴作用: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重铸诸夏,熠熠皇皇。

涵泳今古,盗火西方。

薪火赓续,先生永光。

噫吁呼伟哉我中华先生!民国千古!先生万岁!!

目录

PART 1 启蒙者

梁启超:为学的首要,是救精神饥荒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胡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司徒雷登: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民主终会开花结果

晏阳初:除文盲,做新民

PART 2 翻译东西

严复:译须信雅达,文必夏殷周

张元济: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林纾:意境者,文之母也

辜鸿铭:“你们的英语太简单,正着读显不出本事”

PART 3 现代学术之建立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钱玄同:考古务求其真,致用务求其适

傅斯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

金岳霖: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

李济:考古须:有问题、有方法、有耐性、精准、无成见

PART 4 在孤独中坚守

黄侃:学问不可趋时或挟势利以行

刘文典:一字之微,征及万卷

钱穆:文化与自然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

PART 5 医身体还是医灵魂?

刘半农:学问即爱好,爱好即学问

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

梁实秋: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丰子恺:艺术以人格为先,技术为次

PART 6 政治践行者

马相伯:“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章太炎:张扬国粹,反对束缚

于右任: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年名

民国先生群像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胡适满三岁零几个月时,就被母亲送到四叔胡介如先生的学堂里读书了。虽然那时的胡适身体太小,必须被先生抱着坐在一只高凳子上面,要下来还得别人抱下来,但他在学堂里并不算最低级的学生,因为他在进学堂之前就已认得一千字。

胡适幼年时很得父亲钟爱,不到3岁时,父亲就把教胡适母亲的红纸方字拿来教小胡适认字,“父亲做教师,母亲便在旁做助教”,“我认的是生字,她便温习她的熟字”,“(父亲)太忙时,她就是代理教师”。离开台湾时,胡适的母亲认得近干字,胡适也认得七百多字。那些方字都是他父亲亲手写的楷字,胡适的母亲终身保存着,“因为这些方块红笺上都是我们三个人最神圣的团聚生活的纪念”。

胡适在《四十自述》里回忆了幼年时在母亲的教导之下的九年生活,直到14岁离开家之后。他说:“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在《先母行述》中提到他母亲忍耐的本领:先母内持家政,外应门户,凡几十年。以少年做后母,周旋于诸子诸妇之间,其困苦艰难非外人所能喻者。先母一一处之至诚至公,子妇间有过失,皆容忍曲喻之;至不能忍,则闭户饮泣自责;子妇奉茶引过,始已。

胡适刚进族叔胡介如先生的学堂念书时,他的“同班”只有老师兼四叔的儿子胡嗣秫,这个唯一的同学是个爱溜到灶下或后堂去玩的孩子,不喜欢念书,所以常常是胡适自己一个人念,直到天黑才回家。

胡适小时候“不大觉得念书是苦差事”,所以“常觉得奇怪,为什么嗣昭要逃学?为什么一个人情愿挨饿挨打、挨大家笑骂,而不情愿念书”,后来他才知道,这是中国旧式教育的不合理。

对于中国旧式教育制度,胡适在《慈幼问题》一文中有过如下描绘:“中国的小孩子,到了六七岁以上,女孩子固然不用进学堂去受教育,男孩子受的教育也只是十分野蛮的教育。女孩在家裹小脚,男孩在学堂‘念死书’。怎么‘念死书’呢?他们的文字都是死人的文字,字字句句都要翻译才能懂,有时候翻译出来还不能懂。例如《三字经》里的‘苟不教’,我们小孩子念起来只当是‘狗不叫’,先生却说‘倘使不教训’。又如《千字文》上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我从五岁时读起,现在做了十年大学教授,还不懂得这八个字究竟说的是什么话!”

胡适从小对读书有兴趣,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母亲的“红包制度”。别的小孩学费只是两元,老师对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因为光念不讲,所以学生全不懂得书中说的是什么,只好做了“赖学胚”。而胡适的母亲很渴望他读书,所以学金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元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加到二十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了”。

胡适的母亲受到胡适父亲的影响,特别嘱咐先生为胡适“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所以胡适在进学堂之前,先认得的近千个方字,每个字都经过父母的讲解,进学堂之后,不觉得很苦。“念的几本书里虽然有许多是乡里的先生讲不明白的,但每天总遇着几句可懂的话。”

胡适母亲增加学金,使胡适受到“特别待遇”的结果,便是在知识上比一般小孩子占了大便宜,使他在年仅9岁时就能看《水浒传》。这部书,为胡适的童年生活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也为他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对于这段大量看小说的时间,胡适后来在《四十自述》里回忆道:帮助我借小说最出力的是族叔近仁,就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和顾颉刚先生讨论古史的胡堇人。他比我大几岁,已开笔做文章了,十几岁就考中了秀才。我和他不同学堂,但常常相见,成了最要好的朋友。他看过的小说,常借给我看。我借到的小说,也常借给他看。我们俩人各有一个小手折,把看过的小说都记在上面,时常交换比较,看谁看的书多。我记得离开家乡时,我的折子上好像已经有三十多部小说了。

1958年,胡适在“中国文艺协会”八周年纪念会上演说《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时说道:“我这一个徽州的小孩子,没有学过国语,没有受过国语的训练,站在那个字纸篓的旁边,找到一本破烂的、不完全的《水浒传》,就这样的发疯。根据这个经验,我们就提倡白话的文学,这是有把握的。我们晓得,全中国凡是进过学堂的人、凡是受过教育的人、凡是认得一千字或两千字的人,只要他瞒住了老师、瞒住了父母,半夜里偷看小说,把小说瞧得得意忘形而发疯,这般人都得到了一个工具,一个文学的工具、一个语言的工具,将来都可能成为国语文学的作家。”

在胡适的心里,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胡适曾记述小时候,“每天天刚亮,我的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多久了。她看到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用功读书”。胡适的母亲,23岁就守寡,所以她常常对小胡适说起他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胡适母亲教育孩子的法子很奇妙,“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了错事,她只对我望一眼,我看见了她严厉的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处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李敖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也许有一个大好处,就是可以培养小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不会在别人面前因为膝被迫跪或肉被人拧而丢面子。

胡适小时候身体很弱,“五岁了,还不能跨一个七八寸高的门槛,不能跟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他母亲也不准他和其他孩子们乱跑乱跳,“小时不曾养成活泼游戏的习惯,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所以家乡老辈们都说我‘像个先生样子’,遂叫我做‘糜先生’,这个绰号叫出去之后,人都知道三先生(胡适之父)的小儿子叫作糜先生了”。

P22-25

序言

那些离散的背影

为什么重返历史的愿望往往在最该前行的时候显得越来越强烈?谁又能贸然走进历史,在滚滚尘埃里发现自己血脉的底蕴?和伟人对话或者精神对接的时候,人们大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

往往,夜半闲读或者三五友朋围炉夜话时,免不了就会牵扯到历史的某个细节,比如刘伶的酒壶和牛车、嵇康的铁匠炉和正始玄学或者辜鸿铭的辫子及对裹脚味的迷恋,诸如此类。还是往往,在扯到历史细节的时候,都免不了慨叹历史这个大筛子,粗枝大叶得实在厉害,那些生动鲜活的东西多半被弃之不顾,留下了框架不像框架、骨骼不像骨骼的那个粗疏的脉络,任不肖之徒任意填充私货,于是历史就成了肌理模糊、筋骨扭曲的怪胎,而历史人物的面目则因识者之描摹妆扮,彼时此时之间竟面目全非。特别是近现代人物,历经历史巨筛的反复振荡、翻检,留下来的只是一系列臧否微词,鲜有本相原貌,像胡适先生这样的人,忽而为唯心主义代表,恨不得使之遗臭万年,转而又是立宪大纛,乘风御奔于天幕,更有李济先生这样的绝世奇才,如一颗巨大的历史遗珠,竟在尘埃里被埋没半个世纪,直至21世纪才被发现重提!

难道历史仅仅是根据当代的需要而不断变脸的戏子?难道真如胡适先生所言的是一个小姑娘?

当黄仁宇将如椽巨笔深入历史细节的时候,《万历十五年》之生命复活、《黄河青山》之血泪耕织,让我们回到历史成为了可能。但黄先生毕竟是史家,他的小叙述构架的是大历史,事、时、人的三维组合,围绕着一个最基本的向性维度,那就是如河流般的历史演进态势,一般性描述无法抵达的那个历史内在逻辑,因而在他感性的叙述里,我们能够发现理性的力量。

如果作为一个远未抵达史家深度的普通人,我们的怀旧或者回到历史,应该是另外的情形,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大约就是情形中之一种。我们一直在寻找历史故事或者故人,寻找故事的目的在于为大历史填充我们自己看来有趣的骨血。而寻找故人,除了在森林里寻找某棵长相怪异的树木所处的位置外,我们还想看看那根须的模样,以及他们那怪异的枝丫在历史天空中呈现何种姿态,风过雨过,他们又怎样为我们留下挣扎的投影。于是这本书开始在他们行状与言论中将故人融入故事之中,并不刻意地坚持某种史学态度,也不见得仅仅是为了事无巨细。在我看来,编者朱女士的集萃也好,淘沙也罢,其结构之技巧虽显得笨拙,相同的编排方式略感呆板,但最大的启示在于一种知人论世的严谨态度,本不是史家就不必以史家之涂抹能事示人。就这一点看,让人物自己演出自己的人生,自己说出自己的话,并不是所有史家都能做到的,因而,我们可以在这里看见一个并不规则的故人方阵,没有打扮,也没有雷同。

当然,这本书的内涵远远不是历史态度,而是“所谓先生”的提法。在这个提法里,我们似乎能够看见作者对于民国知识分子的那种精神的仰慕。汪修荣在《民国教授往事》一书的“后记”中说:“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这个只是群体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创造了许多人间传奇,至今仍高山仰止,令人兴叹。”我认为这也道出了朱女士一半的心情,她另一半的心情或许较为复杂,但有一点比较清晰,那就是为那些离散的背影做一个简单挽留。虽然这个挽留是比较无力的,但是,我依然相信,她的写作行进在有着未来的轨道上!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红岩》杂志编委 唐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所谓先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707821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6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6
16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