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笛卡尔(近代哲学之父)/东西方思想家评传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孙卫民编著的这本《笛卡尔:近代哲学之父》以“沉思录”为线索,系统介绍了笛卡尔对科学和哲学的贡献,并穿差介绍笛卡尔的个人生活。此外,本书也向读者介绍了当前笛卡尔思想研究状况,以及作者自己对笛卡尔思想的见解与心得。书中附有笛卡尔生平与著作年表和多幅与笛卡尔有关的照片。

内容推荐

笛卡尔,法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堪称17世纪及其后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还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尔:近代哲学之父》一书为我们评论的就是这位世界名人的一生。

《笛卡尔:近代哲学之父》由孙卫民编著。

目录

引子·三个梦

第一章 笛卡尔的早期教育和时代背景

 拉夫赖的教育

 经院哲学

 机械哲学

第二章 笛卡尔的新方法

 指导心灵的法则

 笛卡尔的归纳方法?

 《谈谈方法》中的方法论

第三章 最彻底的怀疑

 最彻底的怀疑

 怀疑方法论的历史影响

 插曲:前后矛盾的笛卡尔?——梦之论证的深层分析

第四章 我思故我在

 “我”是个什么东西呢?

 对于一块蜡的认识

 插曲:笛卡尔论证的独创性?

第五章 上帝的存在

 笛卡尔的认识论

 上帝存在的证明

 笛卡尔的恶性循环论证?

 插曲:上帝的观念从何而来?

第六章 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如何可能的?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来自于感觉的认识

第七章 心身二元论

 心身二元论的论证

 卡特鲁斯的反驳

 阿尔诺的反驳

 插曲:当代心灵哲学的回声?

第八章 心身之统一

 心身问题

 心身的共同体

 对笛卡尔理论的反驳

 插曲:伊丽莎白的问题

第九章 笛卡尔的科学贡献

 数学

 物理学

 生理学

第十章 生活中的笛卡尔

 笛卡尔的女儿

 公主和哲学家

 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

尾声

附录1 《沉思录》的出版过程

附录2 笛卡尔年谱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这时候笛卡尔给出了他著名的梦之论证。他说,我,和很多人一样,有时会做梦,而我在梦中里常常看到离奇古怪的事情。例如,我很多次梦见自己在这个地方,穿着衣服,坐在火炉旁边,但实际上我却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笛卡尔显然是个经常做梦的人,他的梦似乎还非常的清楚明晰,如他的三个梦所显示的。但这个论证却不需要一个人有多么好的做梦的能力,只需要我们有过梦的经历。一旦我们曾经在梦中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们如何能够确定我们现在不是做梦,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只不过是梦中的图像而非真实的存在?

人们也许会反驳说梦和醒的状态是不同的。我们当然知道我们是否是在做梦还是清醒着。例如,梦里的图像没有清醒时的那么清晰,我的头脑在清醒的时候也更加清楚。例如我现在所注视的这张纸是如此的清晰,和我梦中梦到的纸是大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区分梦和醒。但是笛卡尔指出这些感觉也有可能是欺骗性的,在我们梦中也经常发生。例如我们在梦中可以看到一个东西,同时觉得我们的感觉是异常的清晰。我们有时还会在梦里做梦,从梦中之梦醒来的时候我觉得一切都很清楚,尽管我们仍然还在梦中。若是这样,我们还是无法清清楚楚地区分清醒和睡梦。笛卡尔追求的是绝对的确定知识,因此只要有一点点的可疑,即便也许是真的,这样的知识也要被放在一边。笛卡尔因此说:“在我仔细思考之后,我明显地看到没有什么可靠的标志来区分清醒和睡梦。想到这里的结果是,我觉得越来越晕,而这个感觉几乎使我相信我现在是睡着了。”

如果梦之论证成立的话,则即便对那些我们身边的东西,对那些清晰的感觉认识,我们也不能确定它们一定是可靠的。如果我们不能确定我们不是在做梦,则我们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但是,这并不能说所有东西都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在梦中,我们也许仍然能有确定的认识。不妨假定我们处于睡梦之中,我们所有的认识,如睁眼、伸手、摇晃脑袋,都不过是虚幻的假象。但正如笛卡尔所说,我们是否应该承认那些出现在我们梦中的图像只能模仿一些真正的东西才能存在呢?就像画家画的美人鱼和飞马,不论多么夸张,那些形状总是有所依据的。因此说那些比较基本的东西,如手、眼睛,等等,应该是真实的。退一步讲,即便这些手、眼睛等等不是真实的,那些更简单更一般的东西必然是真实的。这些最简单基本的东西包括物体的物质性及其广延、形状、数目和它们所属的空间、时间等等。它们是构成复杂物体的基本元素。就如画家用的色彩一样,只要有画就必然有色彩。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说,只要有物体的印象,则那些物体的基本属性如广延、形状、数目等等就不可能不存在。

如果清楚了这样的区分,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那些研究复杂事物的学科如天文、物理、医学等常常是可疑的不确定的,但是研究最简单最一般的算术、几何则是确定无疑的知识。笛卡尔因而断定:“不管我醒着还是睡着,二加三总是五,正方形不会多于四条边。”

这似乎到了怀疑的终点。对于这样的知识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但是笛卡尔还不能够放心。众所周知,上帝有着无限的能力,可以创造任何东西。若是这样,我怎么能够确定地知道上帝的确创造了天和地,以及有外延、形状、大小的物体呢?难道上帝不能够仅仅把这些观念放在我的头脑里吗?也就是说,只有这些观念才是存在的,而它们似乎对应的事物实际上并不存在。我所看见、听见的东西只不过是在我心中的观念而已。若是这样的话,那些有广延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即便对于那些最简单的东西我们仍然无法确定它们的存在,而我们的认识仍有可能犯错误。

即便对于数学知识,笛卡尔也有疑问。上帝是无所不能的,也许即便是二加三这样简单的问题,上帝也可能每一次都让我犯错而得到六;或者在数正方形有几条边的时候,上帝每一次都让我多数一条边,而以为正方形有五条边。因此即便是对于数学知识我们也不能保证它们一定是真确的。

也许有人会说上帝是至善的,因而绝对不会这样彻头彻尾地欺骗我们。但按照类似的推理我们应该相信上帝永远不会欺骗我们,而实际上我们的认识经常会犯错误。再者,笛卡尔进一步地假设,并且强调这只是纯粹理论上的假设而不是关于事实的猜想,如果不是上帝而是有一个极其狡猾的精灵,他尽其所能用尽一切办法来欺骗我,结果我所看到的一切东西,天空、大地、颜色、形状和声音等等,都是这个精灵设下的骗局。我也许实际上并没有手,没有眼睛,没有血和肉,什么感官都没有,但我却错误地相信我真正地拥有这些东西。假如有这么一个强大的精灵在尽全力地欺骗我,我能有什么知识是确定的呢?我能否知道任何真理呢?

笛卡尔在此达到了最极端的怀疑。这个想法如同打开了地狱之门,所有事情都变得可疑起来。逻辑上说,笛卡尔描述的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的,而且甚至有实际发生的可能。心灵哲学中一个著名的例子,称为容器里的大脑,就是受笛卡尔这个论证的启发。这个故事说在一个大玻璃容器里放着一个裸露的大脑,没有眼睛鼻子,更没有手和腿等等和它相连,但有很多的电子元件线路把大脑和其他仪器联在一起。由于这些仪器的帮助,这个大脑和正常的大脑有着一样的功能。通过外部仪器的信号输入,它可以获得和正常人类似的感觉资料。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大脑人认为他在一个温暖的夏天,坐在咖啡店里,看着碧蓝的大海,和心爱的人儿听着流行音乐。但实际上,它却是在一个大大的玻璃容器里,哪里也去不了,更没有海滩、音乐等等。但这个大脑人能否知道他自己的真实处境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确定我们自己不是这样的大脑人呢?也就是说,我们能否知道我们所思所想是真实的,而不是像这样的大脑人一样被彻底地欺骗?这正是笛卡尔的疑问。

P50-53

序言

记得有一次和几个同事饭后闲聊,说起当前英美学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对此大家见解不一,有的说罗尔斯(John Rawls),有的说克里普克(Saul Kripke)或者路易斯(David Lewis),有的说帕非特(Derek Parfit)。谈起上个世纪(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也很难达成一致意见;维特根斯坦,罗素,维也纳学派,以及蒯因等等都可以说对二十世纪哲学有关键性的影响,而这还只是在分析哲学的传统里来考虑,若加上大陆哲学,候选人还会更多。但是,说道近五百年来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则众人一致认为这非笛卡尔莫属。再往上推个一千年,也是如此。笛卡尔是继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之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哲学家。

笛卡尔的哲学开创了哲学史上认识论的转向,奠定了从十七世纪以来的现代哲学的基本走向。但笛卡尔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数学、物理学、生理学等学科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以说,笛卡尔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在其在世的时候已经被广泛讨论和激烈争辩,而在他身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左右着欧洲的思想界。因此,笛卡尔理论的历史价值是毋需置疑的。一个人要想彻底地理解现在,必须要明白自己的过去。笛卡尔的思想是人类精神旅途中必须经过的一站。

在哲学上更是如此。每一个学哲学的学生都知道,不了解笛卡尔,我们无法充分理解笛卡尔之后的现代哲学。笛卡尔哲学重新定义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确定了哲学发展的基本框架。即便在当前,虽然哲学的种种流派之间有着多么严重的冲突,争论的基本框架仍然是笛卡尔哲学所提供的。例如,从存在主义(不论是海德格还是萨特)到罗蒂的新实用主义都试图开创一种新的哲学体系,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笛卡尔。他们的新哲学反叛的目标是笛卡尔开创的哲学传统,因而他们或多或少必须直接面对笛卡尔哲学。实际上,只有清楚地理解笛卡尔哲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反笛卡尔的新哲学。

对于当前西方学界的主流哲学—分析哲学来说,笛卡尔的影响就更大了。即便在今天,笛卡尔的哲学仍然有着巨大的价值。这个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笛卡尔所关注的哲学问题仍然是当前分析哲学的核心问题。对于认识论是如此,对于形而上学是如此,对于心灵哲学、语言哲学、宗教哲学甚至科学哲学等也是如此。而且,笛卡尔提出的论证至今仍有活力,值得当前的哲学家认真对待。尽管笛卡尔的很多论证和结论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但当今的分析哲学家大多是把笛卡尔视为一个同代人来讨论问题。因此,笛卡尔哲学是我们学习哲学必须迈越的一道门槛。另一方面,笛卡尔的著作非常精练严谨。尤其是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更是哲学史上的名篇。其写作的清晰优美,论证的严谨建构,结论的小心细致,即便在今天以清晰严谨著称的分析哲学的著作里也是少见的。因此,笛卡尔的著作提供了一个学习哲学最好的训练途径。哲学思维并不是天生的,就像数学系的学生要做好的练习题一样,哲学学生也要有好的方法来训练如何进行哲学论证。认真阅读笛卡尔的著作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修练方法。在英美大学的哲学系里,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是哲学本科生的必读书目,而且要在不同的课上,在不同的层次上,读上好几遍。

在这本书里,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下笛卡尔的哲学。这个介绍主要是以《第一哲学沉思录》为框架来展开的,因为这是笛卡尔最精心写作的著作,也是他最成熟的著作,是他的哲学的权威表述。而且,与该书同时出版的对《沉思录》的反驳以及笛卡尔的答辩使得我们对笛卡尔的思想能够有更精致细微的理解。但是为了对笛卡尔的哲学以及笛卡尔这个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对笛卡尔的早期教育和时代背景也作了简短介绍,而且对笛卡尔的生活和他在科学上的贡献也有针对地做一些简单介绍。这些方面,虽然与笛卡尔的哲学不能说有直接的关系,但它们的很多方面和笛卡尔的哲学紧密相关。如果我们对此不作交代,不仅丧失了一个了解笛卡尔之人和他的时代的契机,我们也无法完整地理解笛卡尔的哲学思想。在这些介绍中,我力求准确,尽量做到说有所本,论有所据。我的理想是让这本小书明了易读,同时准确可靠。若能有些想法引起学界的兴趣,则是意外之喜。受个人知识、能力和时间所限,书中错误是少不了的,在此欢迎大家不吝指正。虽然我不是专门做笛卡尔研究的,但多年以来对笛卡尔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笛卡尔其人是我的哲学偶像,因此我会继续关注笛卡尔哲学的研究。

对于笛卡尔的哲学思想,这本书的介绍偏重于笛卡尔的论证,而不是笛卡尔的结论。在这本书里,对《沉思录》里的一些关键论证我试图给出一个较为详细的分析。虽然很多论证很复杂,分析的过程也很烦琐,但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笛卡尔的哲学,才能充分体会笛卡尔的思路,也才能充分认识笛卡尔的天才。很多的论证仍然是当前学者研究的问题,不少学者对这些论证给出了很多新奇的深入的解释。我在这本书里的介绍也是建立在当前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的。即便如此,这本书不要求读者有任何的哲学基础(当然一定的哲学训练应该会带来更好的理解),只需要对哲学有一定的兴趣和对思考有一点点耐心。哲学问题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的。每个人每天都会面临很多哲学的问题,只是有些人会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有些人则对它们视而不见。这本小书力求自足,不要求读者熟悉笛卡尔的著作或思想。当然我希望有心的读者能够认真去读笛卡尔的原著,只有那样才可以真正地自己体会和领悟笛卡尔思想的精髓。所有的二手介绍都无法传达原著的全部精华,并且不可避免地受到译著者本身水平的限制。它们就像一张滤纸,不论有多精细,原著之中总有一些东西是抓不住的。而若与原著一起读,这本书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现在谈一下该书资料选择上的一些问题。我对拉丁语和法语都是一字不识,因此我对笛卡尔的了解全部来自于笛卡尔著作的英文翻译和英语学界的笛卡尔研究。因此,书中的所有翻译都是按照英文译本翻成汉语的。目前国内对笛卡尔的著作只有两个完整的译本。一个是庞景仁先生翻译的《第一哲学沉思集》,于198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另一个是王太庆先生译出的《谈谈方法》,于200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来我应该利用庞景仁先生的译本,并且在本书中给出中文译本的页数。但是有两个原因使我没有这么做。一是庞景仁先生的译本是从亚当和塔纳里编辑的《笛卡尔全集》第一版中译出的,而现在常用的亚当和塔纳里版本是于六十年代开始出版的第二版。这个原因不是主要的,因为这两版之间的差别主要是编排上的,内容相差不是很大。但是庞先生的译本是从法文第一版(亚当和塔纳里第九卷的第一部分)译出的,但当前公认的权威版本是拉丁文版的《沉思录》(亚当和塔纳里的第七卷),结果这不仅造成了在引文上的麻烦,还可能有内容上的区别。由于我不能读法文,因此不知道到底在具体的地方差别有多大,因此我决定以英文译本为主,而用亚当和塔纳里的《笛卡尔全集》作为引用的出处。这也是当前英语界笛卡尔研究的惯例,不论是翻译还是研究文章大家一般都会给出在亚当和塔纳里《笛卡尔全集》的出处(这也使得我引用亚当和塔纳里的全集成为可能),同时给出所用的英译本的出处。但在这本书里似乎没有必要给出英译本的出处,因此为了方便我将其略去。目前的《沉思录》英文译本有数个,我除了参考了Cottingham,Stoothoff和Murdoch编辑的三卷本(当前的权威英译本)之外,还利用了Ariew 2000年较新的译本。在有问题的地方,再参考Haldane的早期译本。对笛卡尔其他著作的翻译也是类似的情况。

在我的翻译之中,很多地方我参考了庞景仁先生和王太庆先生的译法。在可能的情况下,我尽量采用两位先生的译文,尤其是采用相同的人名和术语的翻译。但是,除了在我清楚说明直接引用的地方之外,在很多地方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意,我的译文有些变化。当然,任何翻译上的错误由我自己来承担。

最后,我想把这本小书献给我的母亲。在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仍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家里人为了不打扰我的学习,没有将母亲病危的情况告诉我。我是在母亲过世三天之后才得到消息的,是在三个月之后才回到家乡的。母亲对我一生关怀挂念,但未能看到我博士毕业,也未能看到我有了自己的孩子,而我自己也未能在母亲临终之前陪伴,实在是人生之大憾。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对我的默默支持和对我写作过程的极大耐心;还要感谢我的儿子,他的欢乐时时刻刻感染并教育着我:在这个世界上并不需要太多东西就可以拥有真正的快乐。感谢丁子江教授:是他的邀请和鼓励使这本书成为可能。

孙卫民

书评(媒体评论)

笛卡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笛卡尔《墓志铭》铭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笛卡尔(近代哲学之父)/东西方思想家评传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卫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14877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65.21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2
15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4: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