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选组血风录/日本时代小说精选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1868年的明治维新,可算是古代日本与近代日本的分水岭。而导致维新的最大契机,是发生在1853年的“黑船叩关”事件。在1853年到1868年——被称为“幕末”的十五年中,日本为何去何从困惑、彷徨,最后找到了方向。当然,是以腥风血雨的动荡为代价。“新选组”这一组织,便是在动荡中诞生,在动荡中壮大,最后在动荡中灭亡。

幕末最强剑客集团、壬生之狼“新选组”立体群像!司马辽太郎的《新选组血风录》通过十五个相对短小的故事,来描绘新选组的人和事。

内容推荐

《新选组血风录》通过十五个相对短小的故事,来描绘新选组的人和事。

他们是幕末最强剑客集团,被称为“壬生之狼”;他们的队规极为严酷,若有违背,切腹无赦;他们坚守职责,却成为维护幕府的守旧势力,遭受灭顶之灾。然而,他们最后的武士之心,却始终坚守在光阴变迁的夹缝中。

元治元年(1864)六月五日夜,新选组局长近藤勇仅率四名队士冲入京都三条小桥附近的旅店池田屋,与在此密谋的二十余名倒幕派浪人展开激战。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一晚过后,浪人死伤殆尽,新选组迎来了最巅峰的曙光。

庆应四年(1868)五月三十日,年轻的天才剑士冲田总司在江户千驮谷植木屋旅馆里病逝。直至最后一刻,他仍不知局长近藤勇两个月前已被处斩,新选组已经成为历史,甚至武士的时代也即将过去……

时代洪流冲突激荡,“诚”字大旗下不屈的信念傲然挺立!

《新选组血风录》的作者是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先生。

目录

前言

油小路的死斗

暗杀芹泽鸭

长州的奸细

池田屋异闻

鸭川钱取桥

虎彻

前发的总三郎

吹胡沙笛的武士

三条滩乱刃

海仙寺党异闻

冲田总司之恋

枪乃宝藏院流

弥兵卫的奋迅

四斤山炮

菊一文字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故事开始的时候,“山崎蒸”这个响亮的名字还没诞生,大伙都叫他“针灸店的又助”。又助几乎不回高丽桥的居所,天天都泡在剑术道场里。

当时的大阪,从上町向西爬上斜坡,那里肩并肩开着好几家教授剑术的道场,这些道场的弟子大多来自御城代屋敷的家臣和两町奉行所的与力、同心家,当然也有町人家的子弟前来学习。

坐落于谷町的镜心明智流剑术道场在这些道场中是规模最大的。不过说来也奇怪,据说这问道场里武艺出众者皆是町人出身。而在这些人当中又助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个年轻人最有名的掌故还是他的“又助摔”。

此人比试时总是先击中敌人的面罩,然后是胸甲、护臂,不把敌人逼得摔在地上就决不停止攻击。不,即使对方狼狈地倒在地上,他也不罢手。每到这时他就会扯开喉咙,用几乎让地板发颤的音量吆喝:“再来!再来!”嘴里嚷嚷,手上也不闲着,还拿着竹刀继续拼命攻击。对手如果想用手格开挥过来的竹刀,又助就会“啪”的一声打在那只手臂上,这时就算戴着护具,也要冒手腕骨折的风险。

剑术练习的时候,双方身上穿着防具,手中握着竹刀,可以说仅仅算是一种模拟战斗。但是同样的练习只要是又助来做,就变得杀气腾腾,连竹刀也会成为杀人利器。

比赛的时候,明明裁判已经举手宣布了“到此为止”,他却还要伺机往对手身上再打上两三下。与其说是无视比赛规则,倒不如讲在比武的时候,他心中就涌出一股誓把对手置于死地的杀意。因此从第三者的角度观看比赛,不仅不会觉得他斗志昂扬,反而会感到一股阴森的鬼气。

“又助的剑,有技术却没有修养。”这是他师父平井德次郎的评价。

倘若在战国或是江户初期,像又助这样疯狂的人是有机会成为剑客的。可到了江户中期,剑术已经脱离实用,开始极端地追求其精神内涵。因此他这种做法,在当时人看来是离经叛道的。

而且因为在少年时代学习过力真流的棒术,又助常常使出摔跤时才会用到的脚下功夫,如“步足”、“开足”等奇怪的步法。在剑道中,比如镜心明智流的步法,虽然身体可以前进或后退,但双脚的前后顺序是不允许改变的。恐怕就是为了这些原因,尽管他的实力早就超过了代理师父的水平,平井德次郎却只认可他门人的资格,并不授予他“免许皆传”的证书。

同门的师兄弟也都不喜欢他。又助是土生土长的大阪町人,洁白的皮肤,鲜红的唇,高挺的鼻梁,可脸上却从来没露出过笑容。他家住船场…高丽桥,父亲是以针灸见长的医生,本名叫林屋五郎左卫门,还有个更广为人知的绰号“赤壁”。因为病人中富商很多,所以他的家境也着实不错。又助是家中的次子,父亲打算给他买一个下级武士的身份,因此从小就叫他修习武艺。

父亲五郎左卫门总挂在嘴上的话就是:“我们的家世可是非常坎坷啊。”

“到你曾祖父那一代为止,咱们家还都是武士的身份,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武士。”

听到这里,又助就问起曾祖父的名字,侍奉过哪位大名。父亲却缄口不言了,他好像非常害怕别人知道他们这家人的来历似的。

又助有一次试着猜:“您父亲难道是犯了谋反大罪吗?”

五郎左卫门马上变了脸色,骂道:“傻瓜,逆臣的子孙能像现在这样当针灸师傅吗?无论怎么着,你的祖先都是堂堂正正的。”真是这样的话只要讲清祖上是什么样的人就可以消除疑虑了,不过五郎左卫门又不往下说了。

又助在平井德次郎的道场取得目录资格的时候,师傅德次郎对他说:“证书上只写个‘又助’可不好看。”又助一想果然如此,为了符合目录证书的格式,他总要有个某家的某某人这样类似武士的名字。

当时,市民、农民们除了一些特殊的情况,是不允许拥有姓氏的。给町人看病的医生田中玄庵,歌舞伎演员市川团十郎这样,“田中”呀“市川”呀与其说是姓氏,不如讲是他们买卖的招牌。在正式的户口上,这些人依旧没有自己的姓氏。因此像又助这种情况,就可以像町人出身的医生、小说家、演员、诗人、私塾先生等人一样,给自己加一个户口上没有的,不需官方承认的姓氏。

“那您说我应该取什么姓才好?”

“即便是町人也有所谓的‘隐姓’。假如先祖是武士,子孙虽已成为町人却还暗地里保留着家传的姓氏。你先问你父亲试试。”

又助把师父的意思告诉了五郎左卫门。

他却说:“隐姓我可不能说。不过战国时代,我家祖先源自山城国的山崎村。你就以祖籍为姓吧,至于名字,咱们家属于嵯峨源氏,应该取一个字的名字才是。”

这么着又助的名字变成了山崎蒸,他把这新名字告诉了师父。

后者听罢,露出了一种山崎看不明白的神色:“不是奥野吗?”

“我的姓吗?”

“不喜欢的话也不要紧。我只是想令尊大概会中意这个姓氏才对。”师父似乎知道些什么。不光是师父,说不定这道场里不少人也知道他那个令人厌恶的姓氏,正因如此,自己才受到排挤的吧。P93-96

序言

1868年的明治维新,可算是古代日本与近代日本的分水岭。而导致维新的最大契机,是发生在1853年的“黑船叩关”事件。在1853年到1868年——被称为“幕末”的十五年中,日本为何去何从困惑、彷徨,最后找到了方向。当然,是以腥风血雨的动荡为代价。“新选组”这一组织,便是在动荡中诞生,在动荡中壮大,最后在动荡中灭亡。

新选组是一个由浪人武士组成的团体,受当时任职京都守护一职的松平容保支持,主要职责是维护京都治安和对付反幕府人士。幕末前半,黑船叩关带来的危机令幕藩体制本就存在的矛盾更加激化。在对待外国人的问题上,朝廷表示要进行“攘夷”,而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却不待天皇同意就于1858年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被反对派斥为“卖国”。由是一部分倒幕派将“尊王”与“攘夷”两样口号结合起来,因此也被称为“尊攘”派。尊攘派是当时最为激进的一派。为了排除异己,他们对持不同政见者进行肆意暗杀,并冠以“天诛”的堂皇之谓,甚至还准备火烧京都。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选组身负维持京都治安之责,的确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然而由于其佐幕的立场,在幕末后期倒幕开国的大潮下,却成为维新的阻碍,最终理所当然地被潮流淹没。

对待新选组,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新选组算得上英雄,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战斗,直至最后一刻,虽败犹荣。而另一种则认为新选组不过是代表老旧没落势力的幕府的爪牙,最后仍螳臂当车,死不悔改。这一正一反两种态度,在与幕末、维新、新选组相关的各种文学、影视、动漫甚至游戏作品中交织,是正是反各取所需。于是我们时常会看到某部作品拼命地在新选组周围圈上各种华丽光环,而另一部作品却将其贬为杂鱼的情形。

但这本《新选组血风录》却并不为上述正反立场所左右。

本书中,作者并未将新选组从开始到结束洋洋洒洒地以时间线作一流水账记叙,如此则流于平庸。本书通过十五个相对短小的故事,来描绘新选组的人和事。这里没有光环包围的英雄,也没有死不足惜的杂鱼。这里有的,是活生生的人物,以及围绕他们发生的那些事情。读完本书,对于新选组,不会流于脸谱化的正反派式认识,却能看到一座立体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先生。

司马辽太郎1923年生于日本大阪市,原名福田定一,父亲福田定是经营药房的药剂师。司马自小对历史有浓厚兴趣,酷爱《史记》,因此以“远不如司马迁”之意起了“司马辽太郎”这个笔名。1956年,司马辽太郎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波斯的魔术师》,并于1961年开始了专职作家的生涯。司马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数十部小说及不计其数的散文、评论等作品。1996年,司马辽太郎病逝,享年72岁。

司马辽太郎先生的小说,多取材于激烈动荡的背景,例如日本战国时代、幕末以及明治初年。而本书《新选组血风录》是其描绘刻画幕末时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描写新选组的各种作品中难得一见的上上之作。本书译者张博小姐,曾在日本金泽大学主攻日本文化史,并获得史学博士学位。目前在河南大学担任副教授。论著有《三岛由纪夫自杀的心理原因》《日本近现代文化史》(合著)等。司马先生的原作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细节生动、行文通俗流畅,张博小姐的译文亦贴切自如。本书如今得以在国内翻译出版,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子安

2013.12.31

后记

2000年的时候,日本《朝日新闻》做过一次“这一千年中你最喜欢的作家”的问卷调查,在读者邮回的20569张选票中,夏目漱石获3516票名列第一,而第二、三名分别是紫式部和司马辽太郎。由此可见,在日本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是多么地受到欢迎。

司马氏的作品不但拥有大量的爱读者,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它们在战后文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的经济从复苏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随着民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日本文学也日益走向通俗化、大众化。甚至此前一直与通俗文学泾渭分明的纯文学内部也发生了变质——不同于传统的私小说”,折射社会现实的“中间小说”诞生了。司马氏的历史小说就属于这一类,而另一个典型则是我国读者也十分熟悉的井上靖。

假如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其尊重历史中客观事实的意识孰强孰弱为标准,那么日本的历史文学或可分为两类。一类就如森鸥外的《涩江抽斋》,井上靖的《苍狼》、《风涛》,小说中作者的好恶与写作意图隐藏得如此之深,乃至读者们都难以察觉了。因为这类文学非常之重视历史本身,所以森鸥外甚至不令人称之为“历史小说”,而叫作“史传”。

另外还有一类,如芥川龙之介的《戏作三昧》、《鼠小僧次郎吉》,其实是借用历史人物的衣装来剖析现代人的集团组织、心理和思维方式。其原因除了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之外,正如芥川自己所说的:“骂古人比起谩骂今人来显然没有障碍。”¨’

至于司马氏的小说显然属于后一类。在这本《新选组血风录》中,不仅有幕末特有的时代风物;佐幕、倒幕志士或喜或悲的传奇故事,而且凝结着作者本人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乃至永恒人性的思考。

迄今为止,出现过许多描绘新选组兴衰的文艺作品,但像司马辽太郎这样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质的作品,译者还没有见过:“这个新选组的权力中枢就是个剑术道场……是以强烈的乡党意识、门派观念为思想内核运作起来的。(《三条滩乱刃》)”

在本书的另一章《吹胡沙笛的武士》里,作者探讨了人的性格与际遇之间的关系。主人公鹿内薰本是一个英勇无畏从不把生死放在心上的标准的武士,可当他有了家庭,一想到自己死后妻子和女儿都将失去依靠,在战场就情不自禁地贪生怕死起来,最后成了个懦夫。可同样是有家庭的原田,却在孩子出世后,更加奋勇杀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在同样际遇下,不同性格的人做出的不同选择,以及他们人生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

《海仙寺党异闻》的故事中,作者指出连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是非、伦理,在战斗部队,或者说杀戮组织中都会发生扭曲。中仓主膳是一个受害者,他在自己家里被人暗算受伤。结果却因为敌人逃走、未把他杀死,主膳因此必须切腹谢罪。“中仓主膳的罪过在于他违反了武士道。武士道就是男人之道。所谓男人,就一定要铁骨铮铮、义勇向前。这是统御着新选组——这个浪人集团的最高伦理,是队伍的最高法律。”

武士道,近代以来多少国人提起这个词,总免不了羡艳、赞叹之情。可作为杀戮者、恃强凌弱者之道的“武士道”其背后又隐藏着多少残酷,非人性的东西。司马氏以其犀利的目光看到了这一点,在《长州的奸细》一章中他借主人公之口为武士感慨道:“真是像虫子一样无足轻重。”

从上述译者随便选取的几点可以看出,司马辽太郎撰写历史小说的写作意图决不仅仅局限于抒历史兴亡之叹。他的小说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感,在给读者故事趣味层面的享受之外,还常常会引人思考一些切近的、自身的问题。这也是司马文学区别于其他趣味本位的时代小说的地方。

正如各位所知的,“司马辽太郎”是“远远比不上司马迁的男人”之意。热爱《史记》的作者一定程度上也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自己写作的目标吧。

因此译者是以一种古刹朝圣,名山探宝的心情来翻译这本小说集的,但愿能尽量如实地反映作者的写作风格。但是由于中日两国人民在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原文中不少专有名词恐怕我国读者难以理解。所以虽然有见笑于大方之家之虞,译者还是进行了转译,或是以章注的形式做了简要的说明。尽管如此,由于译者的能力所限,本书一定还有不少不妥之处以及不好理解的地方,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以匡不逮。这绝不是门面话,而是译者真心实意的希望。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许多朋友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首先要感谢重庆出版社的编辑肖飒小姐,正因为有了她,司马辽太郎的这本小说才能以这样的形式和大家见面。我在几个月的翻译过程中,同她学到了许多东西,受益良多,在此特别地提出感谢。此外还有阿东老师,如果没有她的支持和鼓励,我最后一定很难完成。在专业词汇的翻译上,上海的Kaye君也不辞辛劳,热心地帮我翻找资料解决疑难。她对日本文学译介工作的认真和热忱,一直鞭策着我努力向前,借此机会,我想向她表达我最高的敬意。

译者

2009年10月

于日本金泽

书评(媒体评论)

司马辽太郎一直思考着,为什么日本会产生如此愚蠢的“昭和时代”。现在日本更趋腐败没落,司马辽太郎已经看不到日本的没落光景,我为他感到欣慰。

——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

“一平二太郎”(藤泽周平、司马辽太郎、池波正太郎)如果归为一类的话、都是嗜好写“大写的日本男人”的作家。

——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川本三郎

司马的小说由其独自的司马史观所佐证。其中出现的人物,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在养育他的土地与环境中如何度过一生,该时代的历史如何以这个人为中心而发展,或这个人如何被历史所驱动,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都会超越时空向我们的心灵倾诉。

——医学家山村雄一

小学六年级朝日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新选组血风录》,我简直着了魔似的看。

——战后著名作家杉本章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选组血风录/日本时代小说精选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司马辽太郎
译者 张博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72629
开本 32开
页数 4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4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2013294327
中图分类号 I313.45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0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Midori FUKUDA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3: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