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本书读懂诺贝尔奖/南方周末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2005年10月13日,瑞典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得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公告中说,授予哈罗德·品特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发现了在日常絮谈下的危机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瑞典学院称:“品特让戏剧回归它的最基本元素:一个封闭的空间,不可预测的对话,人物相互之间都可能被对方击败,虚伪土崩瓦解。”

原定10月6日公布的奖项推迟了一周,品特不在热门人物之列。10月10日刚满75岁的品特获此消息十分激动,他表示:“在官方宣布前20分钟,诺贝尔委员会主席打电话告知我已经被授予文学奖。我呆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纽约时报》以完全不同于颁奖词的话概括了品特的获奖,“英国剧作家、诗人和政治活动家哈罗德·品特,以俭省而常常是威胁性的语言探究国家的无能、统治与隐匿的暴政,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纽约时报》称:“文学奖向来是个谜,有关谁将可能获奖的传闻通常被证明是错的。品特从未被认为是排在候选人的前列。”配发照片上的品特头发略显斑白,双目炯炯,额角上有一条不显眼的绷带,难掩喜悦的笑容。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布比以往推迟了一周,瑞典学院的内部争议持续到最后一刻。本周早些时候,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克努茨·安隆德教授宣布退出瑞典学院,并在《瑞典日报》上撰文,批评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作品,“书中充斥着令人生厌的暴力和色情描写”。有评论认为,他辞职的时间或许暗示他对于品特获奖的不快。

品特一直为信仰而斗争。1949年在伦敦东区他向一伙纳粹分子挑战时受到攻击,同年因为拒绝服兵役而被罚款,在近几十年对于国际政治他愈发直言。品特自己不知道他的政治态度是否对获奖起到了推动作用。

与不少诺贝尔奖得主一样,品特也是犹太后裔。他的父亲是一位裁缝,他的儿童时代是在毗邻伦敦东区的一个工人聚居区度过的,附近的肥皂工厂常常散发出难闻的气味。1939年二战期间,品特和一群男孩被送到英国康沃尔郡的一个城堡待了大约一年,品特后来回忆,从那时起,自己变成了一个乖僻而忧郁的男孩。后来品特进入当地的一所语言学校学习,经常参加学校的戏剧演出,演过麦克白和罗密欧。也是在这段时间,他开始写诗和散文。1948年,品特被英国皇家戏剧艺术学院录取,学习表演,但是仅过了两个学期,他发现那里的空气和同学都过于保守沉闷,便假装精神崩溃,瞒着父母离开了学校漫游数月。

1950年,品特谋得一份工作,在BBC的广播节目中扮演小角色。同年,他在当时一个以演莎剧闻名的爱尔兰剧团获得一席之地,接下来的18个月里,他随剧团到爱尔兰各地进行演出。1954,至1957年间,他以大卫·巴伦的艺名在英国国内巡回演出。其间在伦敦与女演员维维恩·莫姗特相识,1956年结婚,他们的婚姻持续了24年。

1957年,品特的一个朋友邀请他为一所大学的戏剧演出写部作品,由于没有创作经验,品特开始拒绝了,但随即又改变主意,利用上午排练和晚上演出的间隙,根据他在一次聚会上所见到的一个小房间内的两个男人写成了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里,显示了品特早期的也是他基本的剧场风格:一个房间,一扇门,一个充满敌意和攻击性的世界,场景简单,对话句法重复零乱,兼有真实性与诗意氛围,角色神秘而充满隐喻性。这部作品获得了成功,为他赢得了评论界和制作人的关注。同年,品特完成了自己上演次数最多的剧作《生日聚会》,后来又陆续完成了《看管人》、《归乡》、《情人》等。

品特的戏剧常表现一种荒诞状况:在完全无辜的境遇下,一个小人物怎样发展成一个具有威胁性的人。剧中角色大多是失业者、小职员、流浪汉等社会底层人物。品特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工人阶层的语言,贴近现实,甚至有人评论那像是录音机录下来的对话。在他的作品中,人物经常嘟嘟囔囔,翻来覆去说同样的话,而且存在大量语法错误,句子不完整或不连贯,话题变化过快。他那充满重复、停顿、断裂和沉默的语言风格衍生出一个英语单词“Pinteresque”,意为“品特风格的”。在品特的世界里,语言的力量是呈现欲望的所在,语言的冲突往往是改变人物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典型的品特戏剧的主题往往是生活对人的威胁:一个外来者闯入一个被剧中人物看作是个人属地的“房间”,从而打破了房间主人的安全感。

1962年,品特完成了自己第一个电影剧本《仆人》,并由英国著名导演约瑟夫·洛塞搬上银幕,此后的《事故》和《背叛》等都为品特作为电影剧作家赢得了声誉。同时他还参与了许多广播剧的制作与导演。而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更为熟知的是他在1981年改编的电影剧本《法国中尉的女人》。

70年代,品特的创作出现了重大转折,作品篇幅逐渐变得短小,更为抒情化,“记忆”成为作品中的重要元素。进入80年代之后,品特的作品开始具有明显的左派倾向,近年他更是逐渐淡出戏剧创作,将更多兴趣转向政治活动,一直热衷于参加反对英国首相和伊拉克战争的政治活动。

2002年品特被诊断出食管癌。在经历了一次癌症大手术后,品特重返公众生活,仍然言辞激进地批评英美政府,他称自己“从一个个人的噩梦进入一个更深的公共噩梦中”。2003年品特出版了诗集《战争》,其中一首诗曾在英国《卫报》发表:“你的脑袋卷进沙里/你的脑袋是泥土的池塘/你的脑袋是尘埃中的一个污点/你的目光已经熄灭而你的鼻子/仅仅嗅到死者的臭气/而所有死亡的空气都活着/伴随着美国上帝的气息。”

2005年3月,哈罗德·品特宣布终止自己的剧作生涯,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活动之中。他说:“我已经创作了29部剧作,我觉得已经足够多了。现在我已经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来释放我的能量,过去几年中我曾经在不同的地方发表过不少政治演讲,今后我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政治事务上,我认为目前的现实很令人担忧。”P45-48

目录

关于诺贝尔奖

2003年

[文学奖]自我放逐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经济学奖]计量经济学受宠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次意味深长的反串

[物理学奖]“很久以前我就忘了这回事”

[化学奖]离子通道:不可能的任务

2004年

[文学奖]耶利内克:奥地利的花环?

[经济学奖]时间一致性问题和真实经济周期

[生理学或医学奖]打开嗅觉系统的大门

[物理学奖]3位年轻人的“家庭作业”

[化学奖]“死神之吻”的秘密

2005年

[文学奖]打破主人的安全感

[经济学奖]博弈论使他们获得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透视200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物理学奖]少年天才的暮年奖赏

[化学奖]透视2005诺贝尔化学奖

2006年

[文学奖]他的名字叫帕慕克

[经济学奖]菲尔普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大师

[生物学或医学奖]RNA的力量

[物理学奖]寻访宇宙“婴儿时期”

[化学奖]第六对父子得主

2007年

[文学奖]多丽丝·莱辛:“在任何场合都是异类”

[经济学奖]回忆恩师赫维茨

[生理学或医学奖]“基因敲除”敲开疾病之门

[物理学奖]海量信息的物理基础

[化学奖]“表面文章”的深刻含义

2008年

[文学奖]勒克莱齐奥: “法语也许是我的真正国度”

[经济学奖]克鲁格曼的神话

[生理学或医学奖]两种病毒,两种命运

[物理学奖]“对称性破缺”让我们存在

[化学奖]会发光的蛋白质的故事

2009年

[文学奖]赫塔·米勒:解密集中营

[经济学奖]回归经济学的“文学”传统?

[生理学或医学奖]非凡意义的端粒

[物理学奖]驾驭光的努力

[化学奖]生命剧本的上演

2010年

[文学奖]我的国家不是叫我生气,就是让我伤心——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政治生涯

[经济学奖]2010年“诺奖”与农民工

[生理学或医学奖]今天的试管婴儿,明天的克隆人?

[物理学奖]从搞笑诺贝尔奖到诺贝尔奖

[化学奖]催化碳原子联结之梦

2011年

[文学奖]那个特别倔的老头

[经济学奖]托马斯·萨金特:经济学是常识的集合体

[生理学或医学奖]让免疫学进入细胞和分子层面

[物理学奖]意料之外的宇宙

[化学奖]“准科学家”的准晶体

2012年

[文学奖]莫言说

[经济学奖]“老战士”为什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逆转生命的进程

[物理学奖]量子计算机的第一步

[化学奖]打开细胞的“锁”

内容推荐

2012,“诺贝尔"袭来。只有在莫言荣获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诺贝尔奖”这个字眼才史无前例地与我们拉近了距离。我们第一次不用眺望,也无需仰望,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它。

《南方周末》汇聚多年积累,精心打造了这本《一本书读懂诺贝尔奖》,既有关于诺贝尔奖知识点的介绍,又有对于近十年诺贝尔文学奖、经济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获得者们的深度访谈。诺贝尔在遗嘱中写到,能够获得这一奖项的人是“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可不必追根溯源,仅截取距离我们最近的十年,便可大致了解全貌。

《一本书读懂诺贝尔奖》是国内首次全面解析诺贝尔奖、第一次把其前世今生清晰展现给读者的“不得不读”之书。本书由黄灿主编。

编辑推荐

国内首次全面解析诺贝尔奖、第一次把其前世今生清晰展现给读者的“不得不读”之书。

《南方周末》汇聚多年积累,精心打造了这本《一本书读懂诺贝尔奖》,既有关于诺贝尔奖知识点的介绍,又有对于近十年诺贝尔文学奖、经济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获得者们的深度访谈。诺贝尔在遗嘱中写到,能够获得这一奖项的人是“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可不必追根溯源,仅截取距离我们最近的十年,便可大致了解全貌。本书由黄灿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本书读懂诺贝尔奖/南方周末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183114
开本 16开
页数 2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11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40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4: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