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桦小说精品集/中国当代文学百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白桦小说精品集》收录了作者白桦近年来主要的文学创作、历史遭遇及理性反思,向年轻的读者描述了历史事件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作品题材广泛,体现出独立的人格尊严和深刻思考,擅长抓住社会和生活深处的细节,把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经历紧密地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时代的长久记忆,具有巨大的文学魅力。

内容推荐

《白桦小说精品集》里白桦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根红线,即对美的执著和追求,体现出独立的人格尊严和深刻思考,具有巨大的文学魅力。本书选取了作者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展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用真善美来映照现实生活,情感真实而激荡,兼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双重特色。

《白桦小说精品集》包括《红麻雀》《鹰眼》《沙漠里的狼》等小说作品

目录

前言

目录

红麻雀

鹰眼

沙漠里的狼

击筑者

沉船

血路

玫瑰色的矢车菊

指尖情话

啊!古老的航道

《文学报》2009年11月22日在江苏震泽举行的白桦作品讨论会部分发言

试读章节

红麻雀

我过去的学生夏华死于狱中。既非自杀,又非他杀;既无外伤,也无内伤。死的那个夜晚正是他应该出狱的前夕,只要等到太阳在高墙外升起,他就可以下“山”了(不知道为什么,犯人们都把监狱称之为“山”)。他自己也知道那是他在狱中最后一个夜晚。晚上九点半查号子的时候,张管教告诉他:

“你明天可以出狱了。”

据张管教事后回忆说:他听到这句话比听到终审判决“七年徒刑”还要让他吃惊,竟会发出一声惨叫,脸白得比狱墙还要白(狱墙在三天前刚刚刷了一层白石灰)。当时张管教没有看他,想当然地以为他是由于大喜过望发出的一声惊叫。

“不过……”张管教发现他的精力很不集中,理所当然地厉声提醒他:“你听见了没有?”

夏华立即大声回答:

“听见了,张管教!”夏华在课堂上也有过走神的时候,我只要走到他面前轻轻地咳嗽一声,无论有多么轻,他都会打一个冷颤,并立即面红耳赤地站起来。

 张管教好像不经意地对他说:

“今天夜晚少睡几个小时,填张表。”

“是!填张表……”但夏华很快就小声问了一句,“什么表?”

“社会关系调查表。”

“请问张管教,社会关系包括……”

“还用得着问?”张管教的嗓门又大起来,“你在大学里学的是什么专业?”

“历史……”

“历史教授连什么是社会关系也没教你们?”

说来惭愧,我真没教过他们什么是社会关系。因为我自己也搞不清楚,社会关系的范围有多大,有一面之识的人是不是也算是社会关系,我这个学生在课堂上声音柔顺、目光羞涩,但固执己见,很难以理折服,他崇尚情操和情感。我在他身上花费的精力很多。我记得有一次当我讲到唐高宗时期,武则天专权,毒死自己的亲生儿太子李弘,接着为巩固大周皇帝的宝座,任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残酷诛杀李唐宗亲和大臣各数千家……夏华立即就站起来发问,表示怀疑:

“母亲怎么会杀死自己儿子?当母亲在儿子的眼睛里看到自己沉浸在儿子的泪水中,母亲能够忍心下令毒死他吗?我如果是武则天,连想也不会这么想,这显然是历代史家编造的故事。”

我振振有词地告诉夏华:

“母亲是武则天的自然属性,至高无上的皇帝是武则天的社会属性。权力的欲望使她的自然属性淡化到完全迷失,她和李弘的关系从母子异化为争夺皇位的死敌。所以她必须毒死阻挡她登上皇帝宝座必经之路的李弘,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但夏华很不满意我的解释,他请求我说说母子关系是怎样异化为死敌的,他们各自的心理过程……我坦率地告诉他:“我说不出,因为我不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武则天,距离皇帝宝座何止十万八千里,无法体验,甚至也无法想象。”我只能一遍一遍地用阶级和阶级矛盾的原理来论证这个历史上司空见惯的残酷现象。但夏华无法认同,他的一切疑问都基于感情。我不得不向他说:

“不管你接受不接受,认同不认同,李弘早在公元675年4月被武则天鸩杀。下课!”

后来我听说夏华触犯刑律入狱,立刻想到:为什么?谁也说不出所以然,我也不问,因为不应该知道的事还是不知道的好。

张管教把一张非常完备而科学的表格留给夏华,告诉他:

“别填错了,给你笔。”

张管教交给他一支钢笔。他用双手接过笔。那天深夜,张管教和所有的夜班狱警都注意到夏华在埋头填写那份表。第二天清晨,张管教有意在起床号响过一刻钟才打开他的单身牢房,这才发现夏华倒毙在草垫上,那张表格的每一个空格都没有填。张管教非常非常意外,据说监狱长也非常非常意外,全狱在押犯人也非常非常意外。当然,他的老同学们,他的老父亲也都感到非常非常意外,他的老师一一我更感到意外。夏华大学毕业时的论文是他自选的题目:《李煜论一一一个历史的误会》,在论文中他提出了一百个假设,如果李煜不是一个国君,他将是一位空前绝后的伟大诗人;如果李煜不是一个国君,他将是一位空前绝后的伟大画家;如果李煜不是一个国君,他将是一位空前绝后的音乐家……结论是:君权不仅使社会历史发展停滞,而且毁灭天才……使得同学们都戏称他为:一百个如果!

夏华为什么会死在获释前夕?这是所有认识他、知道他的人都要问的一个问题。狱方派张管教来找我,告诉我:正在解剖夏华的尸体。由于夏华在好几份交代材料里提到过我对他的影响比较大,我才幸运地成为狱方要调查的对象之一。我能够提供些什么呢?我只是夏华的一个前老师,我所知道的事只限于课堂之内。在课外,我和同学们几乎没有接触,凡是闯到我的住处来找我的同学,我都一律婉拒于门外:有问题请到课堂上提问。我这样做绝非不爱护青年,正因为我非常爱护他们才这样做。年轻人热情、纯洁、冲动,而冲动的矛头所向又很容易因时间、环境、空气压力而多变。我必须特别细心……看来我还是有预见的。我尽我所能把能够回想起来的一点一滴都告诉了张管教,然后我很冒昧地向张管教提了一个也许是我不该提的问题:“夏华有没有留下遗言之类的文字?”有点文化的年轻人一般都会在告别这个世界之前留封绝命书或是绝命诗。张管教断然回答说:“没有,只有一篇类似小说的文章,看样子也不是那天夜晚写成的,使用的是他私藏的铅笔头和厕纸,写的是他当孩子的时候捉麻雀的故事,和他的死毫不相干,像一篇作文。”

“能不能给我看看,也许能看出点什么来……”

“可以,但愿您这位大教授能从他的这篇作文里看出点问题来。”

P1-3

序言

在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格局下,编选一套有规模有实力的当代文学选本,不能不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此次编选的作品大多数来自作家自选的精品,或是经由资深文学编辑遴选成书,全套书在内容编选上突出强调名家的文化品格和所写时代的精神风貌。

此次选本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作为重点来考察研究,因为她呈现当下的状态,从中我们可以探索当代文学的不足以及其未来走向。这一文学时段,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转型,社会经济体制转轨后,商品意识自然融进社会的各个文化领域,意识形态的格局也相应地发生了调整。八十年代呈现的是文学狂欢的盛宴,九十年代作家在“共名”状态的一元格局被打破,文化的多元化应运而生。在文学创作上,作家开始从宏大的叙事题材转向个人的“一地鸡毛”,特别是对民间立场的觅见和认同,身份开始从坐班转向了流民;进入二十世纪末,文化环境出现产业化思潮,对作家创作带来严重困扰:客观条件的制约使他们不能维系以启蒙和精英为元素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同时由于时代的影响,他们本身也开始对自身的精神标签产生了疑虑和动摇。

“五四”以来的文学,大多数时期都处于一种意识“共名”状态,一种思想主题支配一个时代的文化,比如“五四”的反帝反封建和个性解放、抗战的民族救亡、五六十年代的阶级斗争等。“共名”基本概括了一个时段的文化思潮,作家只要通过作品阐释或反映这一思潮,就会被这个时段认可,但是在这种文化状态下,作家的艺术独创性往往被掩盖,个性因素很难彰显出来,他不能与“共名”造成对立,否则就会出局,而作家的独立品格往往是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离开了独创性,只能是臃肿的文学。与“共名”对立的“无名”,也不是说没有时代主题,它通常是指多种主题并存,无法达成“共名”的状态。在三十年代出现过短暂的“无名”状态,由于军阀割据混战,导致地域交流阻塞。比如京派文学、南京的民族主义、上海左翼以及东北流亡文学等多种对立的文学思潮共生的局面,其间有冲突和斗争,不管怎样融合都无法达成“共名”,这个就有点像无名的文化状态。九十年代的文学不难发现它所含有的“无名”特征与三十年代有本质的区别,它是从文学本身打破了八十年代文学思潮的线性发展,凸显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状态,多种文学走向并存发展,表现强劲的多元价值取向。比如主旋律文学由官方掏银子供养,消费文学以获得大众认购为目标,纯文学只要圈子内的人认可或一些小众读者,形成官方、知识阶层和草根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多层次的复合文化结构给出文学多种走向的自由,这样作家的叙事立场发生了转向,即使许多作家的写作视点非常接近,也是以不同的方式来生发对所处时代的体念和看法,几乎每个作家笔下都是一个精神独立的世界,渗透其个体生命最隐秘的部分。“共名”时代的消亡使得作家放手开拓个人心理空间的写作实验,转向贴近生活的个人叙事方式,一批新生代作家应时而生。

上世纪末包括现今都是一个文学碎片的世界,不同的作家立场不同,各自按自己的观念出牌,这样看起来很乱,有些文本令读者感到陌生,但是她摆脱了时代“共名”的制约,让文学在社会文化空间发出更多独立真实的声音。

文学是人类呼吸的器官,作为编辑出版人员,我们有义务传承一些健康洁净的文学作品,时下的网络文学泥沙俱下,无法从中遴选经典。我们只能选取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文本,给本世纪提供一套具有恒久性的当代文学名家选本,是传承和研究当代文学的需要。

“作为文学批评界的一员,我认为自己遭遇了最糟的时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虽然没有像布鲁姆所描述的那样,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混乱时代”的种种文学征兆在作家的文学实践中也是很常见的。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界虽然浮出一些重要作家,诞生一批不可忽略的作品,作家的主体意识和写作经验技巧都得到扩张,但是面对物质化的时代,面对利益阶层重新分配和伦理体系不断颠覆的人性场景,一些作家不断沉溺于某种焦虑和失落的精神状态,缺少慎思、缺少觅见、缺少悲伤。有些作品,要么屈服庸常,要么对公众聚焦的描红,要么对低俗趣味的宣泄等。文学的审美和教育功能十分鲜见,其功利性、实用性、媚俗性俯拾即是。文学不一定要恢复崇高,但是我们要在真正意义上找回文学内在的精神品格,这是对自身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角色与使命必须要做出的回答。萨义德曾说:“知识分子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类的自由和知识。”作家不是充当好大喜功的文学领袖,也不是迎合权力机制的工具。其内心深处始终对社会自然有一种与之呼吸同在的连体感觉,对大众从骨子里有一种体恤和亲密的挚情,对个体精神独立性的顽强坚守,对现实秩序敢于表达真理之音。高尔基曾说:“道出真理与实情,是一切艺术中最最困难的艺术。”对阵这种巨大的挑战,我觉得作家们要有鲁迅那样的傲骨,用直面一切的勇气和力量道出民族精神内核的缺陷,披露历史暗藏的本质,还原大众生活的真相。只有穿透一切世俗的迷障,才能写出内涵深广的作品。

当下各种文学思潮一浪拍死一浪,文坛颓废和山头之风盛行,各种文学活动表面看起来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实际上成为一些商家敛财的外衣。回顾近年来的文学创作,有些作品展现人性或陷于人性中不能自拔,卑琐欲念、变态心理、性宣泄等充塞其中,虽然文学不一定要庄重,但是这些猥琐要能给我们警示,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一味地寻求阅读刺激。针对文学创作的这些境况,我们有感于主编一套当代文学百家的必要性,一方面规整写作者的精神姿态,另一方面给青少年学生以健康洁净的引导。“对于刚刚用自己的血和泪写出人类史中最有奇特一页的这一代人,必须给予更高尚的东西”。

中国当代文学百家编委会

2012年3月

后记

《文学报》2009年11月22日在江苏震泽举行的白桦作品讨论会部分发言

虽九死其犹未悔

顾骧(作家、学者)

谈到白桦,我自然而然会联想到屈原和鲁迅。他的一生历经苦难,可以用屈原的两句诗来概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和“虽九死其犹未悔”。他的写作强调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文化专制主义,承袭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脉络。他的影响远远不止发生在文学界。我认为,白桦是一位杰出的民主主义作家,对祖国和人民神圣苦恋的人道主义作家、诗人。要研究白桦,就要研究“二战”以后东方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共和国六十年的历史命运,如此,他的价值才更能显现出来。他是我尊敬的,他在中国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也是要留下来的。

白桦是一面镜子

叶廷芳(作家、翻译家)

白桦是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他的作品值得我们花三天、五天甚至三次、五次去探讨。对于中国作家来说,白桦就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前面,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看到自己的矮小、软弱和污秽。他不是看不到风的凶险,不是看不到浪的无情,但对那些来路不明的威力,他宁可赤裸裸站着任凭冲击,也不低眉顺眼,苟且偷生。在白桦大量的各种作品中贯穿一根红线,即对美的执著的追求。众所周知,美和真是分不开的。为此白桦在三个层面上恪守着对真的坚持,即在艺术上坚持真实,在人格上坚持真话,在思想上坚持真理。卡夫卡说过,作家是人民的替罪羊。真正的作家是社会的良知。作家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他的社会批判精神;他的天职,用鲁迅的话来说,是“揭出社会的病苦”,挑战社会的僵化,从而推动社会的改善和进步。真正的作家应该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站在全人类的立场说话,做个当代歌德追求的“世界公民”。否则,当年法国作家雨果看到英法联军人侵中国,怎么会谴责他的祖国是强盗?在当今社会日益缩小为“地球村”的情况下,作家尤其应该这样。我认为白桦就是属于这一思路的作家,因而是值得我们敬重的作家。

他尊严地活了八十年

赵长天(作家)

我首先代表上海市作协祝贺白桦同志尊严地活了八十年,也祝贺白桦同志的新作研讨会召开。作为读者,我已经认识白桦很久。他始终站在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前列,提出别人尚未提出的思考。他对历史的回顾、对革命历史的反思都令人感佩。白桦是正直的、有良心与才华的、对国家和民族有着巨大责任感的一位作家,我非常喜欢他的作品。但我原来并未发觉他的伟大,直到我看完他最初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的小说《蓝铃姑娘》。虽然小说并没有多少关注和评论,但确实非常优秀。记得白桦和我说过,他当年是骑马去丽江的。想象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一个经历了战争的胜利者,在共和国最美好的年代,走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实在太美了。这个在青春回忆中展开的故事太传奇了,它不断地给阅读者以惊奇,但又完全符合逻辑。我很难想象,一个将近八十岁的老人,能把一个无法回避的悲剧爱情,写得如此凄婉动人。我们这一代人都有非常浓重的政治情结,我们无法不关心政治。看完《蓝铃姑娘》后你会发觉,它含有太多意味,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传奇故事。白桦想了那么多年,在想为什么中国会走过这样一条道路,为什么我们有那么多的悲剧和灾难?这个想了一辈子的问题,他在八十岁的时候用这部小说来作了回答。他通过一个人的传奇故事,讲述了他八十年的体会。这样的故事不是一般人可以写出来的,平常人无法拥有白桦的经历。他是真正经历过战争的战士,从淮海战役打到云南,他是幸存者。经过那么多的灾难后,他依然能够乐观坚强地活下来。我遇到很多人,他们也曾经很勇敢很坚强,曾经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但是到了六十、七十岁以后,他觉得疲倦了,他说这个世界是你们年轻人的,我应该休息了。但白桦直到八十岁也没有休息,一直在用作家的笔思考这个时代。所以这篇小说尽管不长,但它是白桦用八十年的人生换来的,不是可以轻易出现的,它将永远留在文学史上。

今天文学的希望

陈思和(评论家)

在我心目中,白桦永远是跟年轻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一个永远年轻的作家才有新作贡献。白桦生日宴会时,很多人自称“白痴”,白桦的痴迷者叫“白痴”。到处都有过于持重、过于聪明的人,这个时代最缺少的就是白桦这样的人。这个时代的“白痴”到哪里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的白痴,一片天真,随时愿意掏心掏肺说真话。这样的人,文坛究竟有多少?我愿意做这样的白痴。白桦追求讲真话,他的真是天真的真,像天一样真实。这是一个大气磅礴、赤子之心的字,人人都在计算这样的话合适不合适时候,他能坦率地说出口。当时创作“伤痕文学”的人现在都“不见了”,而白桦在。他受的苦远远比他们大,却一直在坚持伤痕文学的实践,追求自己的理想,写新作,花十年时间写秋瑾和林昭,还屡有散文出现,像他这样在方方面面都有新作,又有那么强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如果说有巨人,他就是这样的巨人。没有一个强大生命的原创力和大爱,他不可能这样才华四溢。白桦的爱,是他的善良。他当兵出身,童年时眼看日本人烧杀掠夺,参军后扛枪随军,包括自己受过那么多灾难,这样的人往往是淡漠的,但他的作品却还像中学生一样充满激情,高声欢呼,呼唤爱。白桦把爱看成是至高无上。我们需要这样的美和爱、天真,这些才是我们今天文学的希望。  追求光明的人

李建军(评论家)

白桦先生是个追求光明的人。他的小说中屡屡写到太阳,也有很多描绘天空、星辰的词汇。他写道,太阳只能给你一半的光明,另一半要靠自己创造,人类可以借助光明的威力变得无比强大。他的作品充满着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他认为中国知识分子要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和独立思考的权利。他的自觉和勇气,使他的创作呈现出我们这个时代很少看到的风度和姿态。白桦先生的作品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正义感。正义包含着人性所有有价值的东西。而我们现在文学中最缺乏的就是正义感,缺乏那种对于集权、罪恶、不公的抗议的声音。他也是一个有世界主义、人类情怀的作家。他写《玫瑰色的矢车菊》,体现出非常自觉的对照意识,用美的善的东西来对照我们的现实。《蓝铃姑娘》也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现实社会有反讽性的、批判性的启示。他的作品中同时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并且是一种近乎壮美和柔情结合的浪漫主义色彩。

杜鹃啼血,云雀飞歌

彭学明(评论家)

收到白桦老师的《长歌和短歌》《不再重现的图画》两本书时,我立刻冒出了“长歌当哭”这个词。一个孤愤的老人,一个慈祥的长者,一个不倒的战士,一个苦恋的文人,一个文人的良知,都一下子浮现在我的眼前。不用细想,我就知道这两本书,一定是杜鹃啼血的倾诉、云雀飞歌的吟唱。诗言志,心为声,血和泪,歌当哭。那字字句句撞击心扉的回声,让人看到,诗歌不但是美丽的,诗歌更是有重量的!当下的诗歌,太多的病态呢喃,太多的空洞、空虚。而在白桦先生的诗歌里,我们看到了人和人心,看到了人和思想,看到了一个诗人的灵魂在大地上行走时的坚强身影,听到了一个诗人精神的脚步在大地上行走时的回声。他把个人的际遇,熔铸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思考,前行,放歌,给我们以深长的回味。而他的散文跟他的诗歌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国家和民族这个大背景和大背影里,他长于抓住社会和生活深处的细部表情,用细腻的筋脉和线条,把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亲密地连在一起,组成一个时代的长久记忆。国情,民生,世风,人心,都在他笔下,触手可及。

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担当

李炳银(评论家)

在我心目中,白桦是一个高大的人,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我进入文学界也有四十年了,中国作家、诗人很多,能让人敬佩,有思想、坚持、恒劲的作家,如白桦这样的不多。我们不能把他纯粹作为诗人或小说家来看,他身上有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担当,他经历坎坷,没有哪一次是为了自己,都是为民族、为国家、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忧患。他在对自己人生的表述时提到过,真正的作家,一定要是人道主义者,他的一生就是这样。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人们那样静默一致,他感觉到不正常和悲哀,我觉得这种感觉都是深刻的。他是勇于担当,勇于直观表达自己思考的现代知识分子。他的作品时刻充满思考、反思、向往。他是思考的大树和思想的精灵,同时也是勇于表达的诗人。有思想和反思的人不是没有,但是勇于表达的人并不多。历史会证明这一切。

对文学传统的坚守

汪政(评论家)

白桦先生的作品与时代书写风格形成的对比令人深思。在他的随笔集中,除了感受到思想震撼和人格魅力、对民主和人性的思考外,我也感受到他对中外文学传统的继承、尊重和坚守。比如,他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家职责等现在仿佛已被弃之不顾的文学主张,一直以来都作为一个作家必须遵守的原则在坚持。在诗集《长歌与短歌》中,我感受到自浪漫主义以来的诗歌传统,感受到从普希金到俄罗斯白银时代诗人们的诗歌传统,这与现在诗坛的各种奇怪的诗歌语言现象、古怪诗风形成鲜明对照。在小说集《蓝铃姑娘》中,我看到小说的传奇色彩,看到白桦先生对描写这种经典艺术手法的熟练运用。现在,我们已经把叙述抬到无比高的位置,却很难看到细微的、有画面感的描写。可以说这种描写的能力,在青年作家身上已经丧失殆尽。人物对话、隐喻、语言的修辞……所有这些经典的美学法则,通过白桦先生熟练的运用,让我们知道它们仍然具有动人的魅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力量。我由此想到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和经典.如何对待前人的文学遗产?

人生可以有这样的选择

王彬彬(评论家)

耄耋之年的人里,有些人很可怜,有些人很可悲,但也有人可敬。白桦先生就是让年轻人特别尊敬的人之一,他尊严地活了八十年。这些人虽然为数不多,但他们在更高的意义上,以自己的经历、苦难和屈辱,向年轻人表示,他们确实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富有人性的人。白桦先生从早期到暮年的写作,始终贯穿着赤子之心和人道主义精神,他也是一个杰出的民主主义者,并且难得的具有强烈的青春气息,也有为人的良知。曾经作为胜利者中的一员,他却写道,“我从来不想做一个胜利者,只想做一个爱和被爱的人”,他也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这个会议让我们知道,还有白桦先生这样的前辈作为我们的尺度、目标、标杆。这会提醒年轻人,人生还可以有这样一种选择。

不可仿效的激情

吴亮(评论家)

肖洛霍夫有篇小说叫《一个人的遭遇》,关于白桦,我想加一个词,“一个诗人的遭遇”。我不少于三次听白桦朗诵自己的诗,我注意到他朗诵时的目光非常单纯。虽然他是一个燃烧的人,但为人温文尔雅。他的声音非常轻,轻得迫使全场必须肃静,却有一种轻微的触动情感的力量。有一句话,我觉得用在白桦身上比较合适。这是波德莱尔评论巴尔扎克时说的,一定要注意一条永远有效的强劲的原则,就是一个作家有没有强健的生命的激情。我认为白桦有这种激情。当然,这一点也是不可仿效的。

好看又深刻

李美皆(评论家)

在白桦老师的新作中可以看到他从颂歌到新时期后的反思,他的作品好看又深刻,这与他的人生和创作历程是有紧密关联的。青年时代在云南边陲少数民族风情中度过的白桦老师,在作品中有热情和美,这和他的青春有关,永远是他作品中的审美底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桦小说精品集/中国当代文学百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263627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
CIP核字 2012245005
中图分类号 I24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41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