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阳光路上
内容
编辑推荐

庄维明主编的《阳光路上》包括了13篇小说,这十几篇小说均是作者们精心写就接地气故事,有乘坐远洋科考船在赤道执行重大科考任务的亲身经历、有农村留守老人的窘境、有挽救吸毒失足青年的伤痛感悟……本书中的作品文笔或略显稚嫩,故事却鲜活生猛,让草根渗透出了油墨香味,也让读者仿佛亲临其中。

内容推荐

庄维明主编的《阳光路上》为厦门市通俗文艺研究会青年作者创作的小说精选,共有13部中短篇小说。分别为:《一声惊雷》《爱的天空不寂寞》《毒殇》《七月人生》《二十二张良心欠条》《失足》《遥望号之歌》《守望》《天使之歌》《雪莲》《黑胶唱片》《蛇语者》《爱情密码》。《阳光路上》展现了世情百态,反映了作者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目录

为“美丽厦门”文坛添上一朵绚丽小花(序)

短篇部分

 范纪军:雪莲

 子玉:守望

 陈溯:黑胶唱片

 洪芳:白玉龙耳瓶

 郭东白:毒殇

 罗伟:蛇语者

 王国庆:爱情密码

 刘汉文:失足

 莫伟:22张良心欠条

中长篇部分

 永溟:“远望号”之歌

 刘懿:七月人生

 舒雅:中国“南丁格尔”的苦乐年华

 洪琦:折翼天使和他们的守护神(节选)

后记

试读章节

雪莲生在茶场,长在茶场。出生那晚,茶场正在热播《冰山上的来客》,父亲说就叫“雪莲”吧!茶场技术员,人称“博士”的许峰连声叫好,还文绉绉地念道:“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茶场的这个小女孩特别爱哭,又太会哭,哭起来没完没了,住在茶场附近的人都知道,便给她一个绰号:“哭仙。”每到冬天,雪莲的脸在泪水和寒风的中,总会像槐树皮一样皲裂,然而,一到春天,她的脸蛋就红润起来,没吃什么好东西,小脸却长得胖乎乎的。雪莲有个姐姐,却不常在家,父母把她送到城里的外婆家寄养,要很久才能见上一面。雪莲和姐姐之间,少儿时期就存有极大的陌生感,雪莲有时觉得这个姐姐仿佛不存在于这个世上似的。

小时候雪莲家里有客人到访时,她常常羞涩得不敢出来见人,经过客人所在的房间时,也是小心翼翼的,或是干脆躲到隔壁的屋子里去,等到客人们离开了,才无声无息地从屋里轻轻地走出来。后来母亲又生了一个弟弟,雪莲就时常带着弟弟,到处走动,胆子才慢慢大起来。她看护着弟弟,看着他,不让他摔倒,照顾弟弟不受别的小朋友欺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雪莲和别家的小孩子一样,盼望家里来客人,然后又盼望客人早点离开,客人一走,赶紧冲出来看看桌子上有没有客人带来的糖果、饼干等好吃的东西,一旦母亲说可以拿去吃,雪莲便高兴地招呼弟弟来分享。

上世纪70年代,在皖西农村,带弟弟上学、带凳子上课是常有的事,雪莲也不例外。学校离家不远,也只有1公里的路程,雪莲上学时经常把弟弟带着。凳子是开学时带过去,期末再搬回家的。弟弟是天天要带的,不像书包,书包可以放那儿,不必理会,弟弟始终在身旁转悠。好在上课时,弟弟合作得很好,安安静静地坐在雪莲旁边东瞧瞧,西看看,没有吵闹。上语文课,老师教写字,告诉大家笔画的时候,大家要举起右手,在空中模拟着书写,弟弟的手也在桌子底下比划着。终于弟弟上一年级了,放学时弟弟伏在雪莲那班教室的窗口等着,两人一起回家。那时,学校放学要排路队,弟弟不肯站在自己的班级里,就是要和姐姐站在一起,姐姐是路队长能管人,弟弟很有自豪感;和姐姐在一起,弟弟被保护着,一路唱着歌回家,心情愉悦。后来雪莲就要毕业了,习惯姐姐陪伴的弟弟是多么舍不得和雪莲分开啊!

茶场当时没有自来水,吃水要去水塘边的井里打。水井离家有300米远,附近的住家都吃这口井的水。看到同龄的女孩子挑水,雪莲也加入其中。低头看水井,水井很深,围着平静水面的是崎岖不平的井壁,石块堆砌的起伏的井壁。站在井边上人有点晕。一开始,雪莲只能打上来半桶水,挑不起来,也挑不动,就和弟弟一前一后抬着。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力气的增加,就半桶水半桶水地挑。家里的水缸已经满了,雪莲还挑着水桶走向井边,要把水桶也装上水。小小年纪的雪莲已懂得分担父母的负担,带着弟弟做力所能及的事。

放学回家,雪莲总是不由自主地跑到碗柜边打开橱柜的门,看看有什么可吃的东西。妈妈有时候攥一个冷饭团,有时候放一块烤得焦黄的锅巴,给放学归来的姐弟俩吃。更多时候是一碗辣酱,没有其他什么吃的。雪莲就找来母亲放在柜子里的面粉,装在碗里,撒上盐,加水和一和,自己烙饼来吃。雪莲一遍遍地和面,烙饼,手艺还真不错,做好了,叫弟弟来吃,沾上红色辣椒酱,那滋味真是妙极了!有时候,弟弟会跑来帮忙烧火,有时候不这样,他要和小伙伴们玩。雪莲就自己动手,锅台是砖砌的,烧的是柴禾,锅上忙一把,锅下忙一把。

雪莲上的中学离家有七八公里,每天她骑着自行车早去晚归。中学毕业后,雪莲没有继续读书,也不想再读下去了,和其他很多女孩子一样,都留在家里帮家里做事,起先,雪莲想去学厨艺,她向来对吃感兴趣。广播里、电视里一直有厨师学校在招生,雪莲想去,她把自己的想法对父亲说,父亲没答应,连说:一个女孩子学什么厨艺?做什么厨师?后来雪莲想去学美容美发,父亲也还是不答应。父亲对女儿的期望是通过读书,将来能有一份轻松一点的工作。茶山的工作是体力活,是非常艰苦的,秋冬天在茶园里松土、锄草、修剪茶枝;春天一来就要上山采茶、制茶。在茶场工作得有好身体,一般人是吃不消的。经年的劳作,父亲的背佝偻着,太阳的炙烤使他的脸庞变得黝黑。

茶园里的草一拨一拨茂盛得很,在地里除草是经常要做的活。雪莲扛着锄头,无奈地在茶园里与青草做着斗争。“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地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落,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张雨生的这首高亢的歌安慰了她,很多人都在太阳下低头,在努力改善生活,在困惑中找寻出路。一次又一次在毒辣辣的太阳下锄地拔草,雪莲的身体得到锻炼,面色红润,身体壮实了许多。自从中学毕业后,第一次开始思索:要一直这样下去吗?未来的路在哪里?面对着青山绿水,层层叠叠的茶园,雪莲迷惘地看了看,找不到答案。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和亲友开始关心起雪莲的亲事来了,介绍人接踵而至,上门来访,哪家的男孩不错,哪家的儿子孝顺能干,说给雪莲的母亲听,婶婶阿姨都热切地要给雪莲牵线做媒。此时的雪莲和小时候大不一样了: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胖胖的脸变成了瓜子脸,眼珠子黑漆漆的,皮肤白皙。看着镜子里唇红齿白的自己,雪莲有理由相信自己的将来一定是美好的。

不久,在城里居住的阿姨给雪莲介绍了一个男孩。这男孩叫杨明。杨明看上去本分老实,家境也不错,只是个头不高。父母都没有意见,他们都希望女儿将来不要在山里劳累,通过嫁人的方式去城里做一个“城市人”,雪莲当时对男女情感之事还不甚明了,也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就这样,雪莲来到了城里,被安排在一家商厦里做起了营业员。临离家时,雪莲甩下一句话:“不混出个人样不回来!”

雪莲一直住在杨家,杨家的父母对雪莲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雪莲很感激,也非常尊重他们,与杨明的一家人相处融洽。到了结婚的年龄,顺其自然地,雪莲就和小伙子杨明登记结婚了,婚后,雪莲生下了一个女儿。雪莲极其疼爱这个女儿,但是3个月的产假很快休完了,雪莲每天两趟从单位骑自行车回家给女儿喂奶。杨家婆婆心疼她,说雪莲只需要安心去上班,有她在家,按时给孩子喂奶粉就行了,不用这样两头跑,怪累人的。P3-5

序言

为“美丽厦门”文坛添上一朵绚丽小花-

(序)

一朵绚丽的小花,今日绽开在“美丽厦fj”的文坛上。

培育她的“泥土”、“雨露”、“阳光”,是谁呢?是厦门市通俗文艺研究会,是厦门市文化馆,是厦门市湖里外来青年文学社。

在“花园”里,呕心沥血、辛勤照护的“园丁”,是谁呢?是我平日十分钦佩的、多才多艺的、勤奋多产的作家——庄维明君。是他,编著了《小说创作技艺十二讲》,作为教材;是他,亲自在“厦门市文化馆小说创作培训班’’上授课(该班自2011年秋季至今已结业四期,第五期正在上课中。已有200多名文学爱好者受到培训)。如今,又是他,精心挑选出学员的优秀作品,主编出版了这本书——一本带着浓浓乡土气息、馥馥草根香味,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小说集:《阳光路上》。

翻开《阳光路上》,令人感到扑面而来的是:讴歌改革开放新时代、弘扬奋斗开拓精神、赞扬无私奉献优秀人物……给人以正能量的好篇章!集中,有作者通过对我国远洋科考船在赤道执行重大科考任务亲身经历的记叙,歌颂当代军人的崇高精神;有作者在作品中,表现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坚守岗位、战胜困难的勇气;有作者深情关注进城务工青年生活、打工、创业的艰辛,反映农村留守老人的窘境,记述挽救吸毒失足青年的经历;还有作者通过记叙年轻母亲不离不弃,呵护、拯救身患重病的儿女的过程,表现母爱的崇高、伟大,以及运用文学形式探讨当FA~I'3的恋爱、婚姻、家庭等切身的社会现实问题……总之,在这本书中,你不会找到“顾影自怜”、“孤芳独赏”、“无病呻吟”、“吟风弄月”之类逃离现实的“货色”!

我记得,32年前,老革命家陈云曾对上海评弹团的负责人指出他们的责任是:“出人,出书,走正路”。我欣慰地看到:《阳光路上》,正是走在阳光灿烂的“正路”上。不仅出了书,还将为厦门的文坛(乃至全国的文坛)“出人才”!

当然,这本集子中,有些作品还比较稚嫩。作者的写作水平、文学修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过,鲁迅先生曾在《坟》中语重心长地说过:“幼稚对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因为倘不遭了戕贼,他就会生长、成熟、老成;独有老衰和腐败,倒是无药可救的事!”这段话,曾经极大地鼓励过年轻时的我。特此转赠各位有志者。

我年轻时,也曾经是个文学艺术的爱好者,喜欢写写诗歌,写写杂文。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干的都是所谓。逻辑思维”的活(理论宣传工作),所以在文学成就方面“乏善可陈”,但到老依然兴趣不减。我深感:一个毫无文学艺术修养的人,不是“语言干瘪,面目可憎”,就是容易“堕入庸俗,面目可鄙”了。这是题外的话了。

27年前,在我主编《厦门特区文学报》时,曾在该报上对当时的文学青年发过一通议论。今日,不避“老调重弹”之嫌,抄录于下,希望仍有一点参考作用。

当你站在“文学入口处”……

人类的希望,在于年轻一代;文学事业的希望,在于文学青年的成长。

许多青年,有志于文学,把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作为自己的理想。胸有大志,甚为可嘉。但你们可曾知道:文学之路,并不笔直平坦。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进入文学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有“入地狱”的决心和勇气。

文学青年,首先必须有扎实的文字和写作的基本功。勤读书,细揣摩,日积月累,必有成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如此。但有志文学者,读文学名著,应作为教材来读,为有所吸取而读,切不可流于追求趣味情节,消遣宝贵时光。另是应多积累(充裕的素材、丰富的语汇),常练笔(写笔记、日记、命题习作),会文友,访名师。

文学青年,不要轻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较高质量的作品。必然出诸有较高思想、艺术素质的作者。一位能把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变成自己自觉行动的作者,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艺术水平,才能在文艺创作上取得日益丰硕的成果。

任何严肃、有意义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表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社会科学理论的指引,不可能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种种关系,也就无法准确地表现它们。因此,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习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学习关学、文艺理论、文艺方针,学习关于改革、开放、特区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对于有志投身文学创作的青年,也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文学青年,还要有一条座右铭: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细心观察,精心提炼,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时代的精神,表达生活的激情,反映火热的建设,塑造80年代的英雄。

我们年轻作者,要在自己思想艺术上来一个新的飞跃,要提高自己作品的质量,关键在于充实、丰富生活的积累和感受。不要轻易想脱离自己的生活基地,特别对我们经济特区建设的巨大变化和崭新的生活,要有直接的接触和深刻的了解;对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要熟悉和理解。这样,才不致于闭门造车、向壁虚构、生编硬造。这样。才能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

文学青年,还有一个道路和方向的问题。出作品,出人才。还要如陈云同志所教导的:走正路。我们要出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为人民服务的人才,是有社会效益的作品。因此,我们还要在自己的文艺思想、创作思想上,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既有自己风格、有个人特色,又是方向正确的道路来。

总之,文学之路是漫长的、艰苦的、曲折的。这里,容许不得半点侥幸的心理;一位文学青年,不仅必须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去熟悉生活、积累生活体验,还要学会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去认识生活、提炼生活,不断学习、丰富多方面的知识,大胆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不断写出好的作品来。

年青朋友们,既然你们已经走近了文学的“入口处”,那就鼓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气,迈开坚实的步伐,前进吧!(本文曾发表于《厦门特区文学报·鹭涛》1986年2月号)

最后,请让我引用习近平总书记今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的一段话,和大家共勉,并以之作为这篇小序的结束语。

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爹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希望能继续读到《阳光路上》的第二集、第三集……

祝愿我们“美丽厦门”的文坛上,春光明媚,百花齐放,争妍斗艳,万紫千红!

方友义

2013年10月1日

写于“学蜂书屋”

时年近八三

(方友义: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厦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专职主席,厦门市通俗文艺研究会创会会长,福建省、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

后记

《阳光路上》(小说集)是厦门市文化馆小说创作培训班第1-4期学员优秀作品集。

2011年秋,在全市人民贯彻、执行中共厦门市委关于“文化强市”决定的热潮中,厦门市文化馆、厦门市通俗文艺研究会联合举办了厦门市文化馆小说创作培训班。有来自本市的一些机关、学校、医院和内外资企业员工128人报名参加。他们之中年龄最大的75岁,年龄最小的15岁。大家抱着写厦门、颂厦门、实现自己“作家梦”的信念走到一起来。因为人数太多,先办甲、乙两个班,学员各50名,留下28名作为第2期学员。培训班选用庄维明编著的《小说创作技艺十二讲》为教材,由庄维明、徐常波授课,总教时为32教时(每周2教时)。学习期间学员通过听课、做练习题、作品讨论和外出参观、采风等活动,学习小说创作技艺,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培训班结业时要求每位学员以自己独立创作的一篇(部)小说作品申请核发结业证书。至目前这一培训班共办了5期,受训学员220多名。

《阳光路上》(小说集)由厦门市通俗文艺研究会、厦门市湖里区外来青年文学社合编;由胡福宝、庄维明、徐常波、颜明亮、樊帆、冯珊萍组成编委会,庄维明任主编;林恒星、赵海、王国庆、罗伟等参加了部分编辑和联系出版等工作。

入编《阳光路上》(小说集)的作品涉及军旅生活、教育工作、医疗事业、禁毒戒毒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创业和农村老人赡养等方方面面。作品讴歌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人民建设美丽厦门的行动和厦门的变化,给人以正能量的激励与鼓舞。作品具有较充实的内容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人物形象也比较丰满且具有典型性。可以说这部作品集的出版是以文化提升美丽厦门建设的一个收获。

厦门市通俗文艺研究会创会会长方友义为本书作序;厦门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大力支持,或给予资金赞助,或购书,于此,我们特致诚挚的谢忱之意!

阳光路上,我们豪情满怀,朝着实现“中国梦”的理想,朝着“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目标一路前行!

编者

2013年11月30Et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阳光路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庄维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548349
开本 16开
页数 4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24
CIP核字 2014068139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31.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