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当“孙子”,怎么学“兵法”
在变幻莫测的政治斗争中,每个人的情形时刻都有改变的可能,或是高山峰巅或是万丈深渊,要想在强烈的反差中不被困难挫折击倒,就要能够在不利的条件下忍气吞声、委屈求全,以求东山再起、重振雄风。
上文提到,担任洛阳北部都尉的曹操因为棒杀蹇叔事件得罪了当时在大汉朝廷中呼风唤雨的宦官集团,已很难在朝中立足,做好了一切准备为自己的“冲动”埋单,随时准备卷铺盖卷走人。不久,一纸调令发到了“曹局长”府上,升顿丘令,即由副县级升为正县级干部,由专职管理治安工作的二把手升为抓全面工作的一把手。
这着实有些令人费解,怎么得罪人还得罪出好处来了?其实这步升迁也要归功于曹操本人,也就是要归功于曹操的杀人行为:因为他是明着杀的,还是大张旗鼓杀的。这是怎么说?就从宦官集团说起,他们虽然是权倾天下,却是臭名昭著。这一点,不但文武百官、黔首百姓这么看,连他们自己也有自知之明。曹操那轰动京师的一杀虽然是恨得宦官集团咬牙切齿,却令大多数人大快人心,加上曹操在洛阳北部都尉任上恪尽职守,丝毫没有把柄可抓,蹇硕等人只好暂退一步,将这位曹青天放到地方任县令,采取“明升暗降”的方式赶出京城了事。
正当曹操卧薪尝胆,准备在地方一展拳脚的时候,曹操“有幸”又被“升官”了,还是回朝廷去,这次被任命为议郎,地地道道的闲差,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调研员。
正当宦官集团痛快地看着冤家对头曹操在闲差上蹉跎岁月、自生自灭的时候,他们自己又把机会送到了曹操面前。
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由于大汉王朝长期以来的外戚、宦官专权,搞得百姓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爆发了浩浩荡荡的黄巾大起义。巨鹿农民张角以太平道的宗教形式,经过多年的蛊惑煽动,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揭竿起义,公然对抗大汉朝廷。黄巾军划分为36方,各设统帅,由张角统一指挥,势力发展至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大汉王朝顿时陷于风雨飘摇之中。
黄巾起义的兵火使本就困苦的人民变得更加困窘。而对于曹操来讲,这却是个最好的机遇,正是因为烽火连天的时局,本已“提前退休”的曹调研员有了一次人职军旅、建功立业的机会。后来证明,正是这次机会,让已近而立之年的曹操首次见识了“枪杆子”的威力,这是上天赐给曹操最宝贵的机会。
面对汹汹而来的黄巾洪水,原本一手遮天的宦官集团一筹莫展,而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肩负起了率兵平叛的重任。这时的大汉王朝也只能如此,毕竟何进同张让这帮宦官相比,至少还有些军旅背景(何进以前是杀猪的,妹妹嫁给灵帝成了皇后)。这位何大将军临危受命,点将发兵,分路剿除黄巾军。
在何进的点将名单中,有曹操的名字。我们可以揣测一下何进征募曹操的想法,估计在政治上,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的原则,认为被己方政敌宦官集团排挤的曹操应该是自己一党;而在专业(军事)上,除了他是前总司令(太尉)曹嵩之子,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之外,曹操自己的青年时代也曾经显示出某些军事之才,比如说好打群架,好走狗斗鸡。不管是出于哪种考虑吧,总之,原本长期在朝廷内玩“笔杆子”的曹操要玩“枪杆子”了。
这次曹操的官职是骑都尉,都尉是低于将军的一级武官,在古代,将军的标准定义是万人将,而骑都尉曹操所属的兵马,有的书说是五千骑兵,放在今天应该是营团级干部。官职并不高,但对于初人军旅的曹操来讲,此次出征确实是一个天赐良机。因为他不但有机会接触军事,更有机会亲身学习军事、实践军事。曹操这次的老师,是当时较有名的两位将领——日后官至太尉的皇甫嵩和朱□。
平叛初期,黄巾军声势浩大,战力远在官军之上。平叛军北路的卢植和南路的皇甫嵩、朱□双双为黄巾所败,卢植因遭诬陷被罢官;南路两帅也因作战不利,双双被黄巾军重兵包围于长社。而在这时,骑都尉曹操率所部前往长社助战解围。当曹操的兵马到达时,发现自己的任务已经无法完成了,原因是:长社城已经解围,不但解了围,围城的黄巾军还阵脚大乱。面对这一幕,曹操也顾不上纳闷了,就挥军掩杀过去,轻松斩获无数。
就这样,曹操受益匪浅地上完了他的第一堂军事课,这节课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日,被围长社城内的皇甫嵩登上城楼察看敌情,亲见到对手黄巾军的“农民本色”,不但武器以锄头、钉耙为主,包括他们结下的营垒,也是乡间的茅草屋一路。于是,夜黑风高,火光染红了那晚长社的天空,接下来就是曹操赶到时看到的那一幕……
历史总是让人捉摸不透。曹操对自己人生的首节(重要的)军事课一火攻,理解极为深刻,在他一生的军旅生涯中曾无数次以此计赢得胜利,’却也曾一次次被对手以此计击败,可以说是成也大火,败也大火啊。
由于皇甫嵩、朱□的南路汉军主力和曹操率领的偏师在长社一战并力合作,杀敌无数,造成了全国战局的“蝴蝶效应”,朝廷整体的平叛形势……
P11-13
第1章 年少不羁,大志天成——立志践行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1.疏狂的少年时代
2.该露锋芒的时候,别隐藏
3.不当“孙子”,怎么学“兵法”
4.傲然独立,自信的男人更容易成功
5.男人有所“不为”才能大有“所为”
6.别轻易亮出最后的底牌
7.以平常心,应万般不如意
第2章 乱世起家,政坛新锐——官场、江湖,处处都是连环套
1.空手套白狼,无本也能起家
2.造势也需搞清楚状况
3.创忠义品牌,保全了建功立业的本钱
4.演了一场明败实赢的好戏
5.实权是说话的本钱
6.出奇不意,一击必中
7.目的一个,手段要多
第3章 挟持天子,以令诸侯——看清局势才会有更多胜算
1.应劫而生的“奸雄”
2.把皇帝当作挡箭牌
3.换上自己一班人
4.看清局势才有胜算
5.通过疏导创造有利的态势
6.巧用霸道和王道
7.政治婚姻是一张王牌
8.内部团结,成功的秘诀
9.“自欺欺人”也是一种策略
第4章 官渡风云,英雄立业——从此有了跟天下叫板的资本
1.揣透对方的心路
2.解决好后顾之忧
3.暗劲的较量
4.战争,也是忍耐力的较量
5.“釜底抽薪”定乾坤
6.以少胜多,叫板天下
7.不信天命,只尽人事
8.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第5章 赤壁鏖战,成王败寇——终极的王霸之道是“忍术”
1.该要官的时候不必谦虚
2.乱而取之,兵法精义
3.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4.把握好进退尺度
5.用王道服人,用霸道慑人
6.“君子”可欺之以其方
7.终极的王霸之术是“忍术”
第6章 三足鼎立,攻守兼备——成大事必须有超常思维
1.没有真诚,就没有成功
2.活用离间之计
3. 舍我其谁?敬畏对手
4.得陇未必要望蜀
5.想强大就别让对手抱团
6.借刀杀人需要真功夫
7.“养怡之福”也难改“盈缩之期”
第7章 黑白并举,驱人有术——学会驭人之道才能留住人才
1.天下之争其实是人才之争
2.封官是投入最少的留人方式
3.不拘一格用人才
4.揽非常之人要有非常手段
5.能不翻脸就不翻脸
6.有一套团结兄弟的法术
7.顺者给馒头,逆者抛砖头
8.“因材授任”让基业长青
第8章 英雄气度,傲视三国——笑看风云,英雄是被逼出来的
1.没有谋划就没有未来
2.靠人不如靠己
3.人能自强,方能真强
4.再苦再难都要笑一笑
5.清洗异己不手软
6.非常之时,欺骗也是一种手段
7.任何时候别忘了自己的抱负
8.谦让的学问
9.骨子里的真性情
10.爱江山也爱美人
11.东临碣石抒情怀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始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可谓大相径庭,夸他的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贬他的人,说他是“乱世之奸雄”。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曹操凭借其文治武功在三国群雄并起的时代,成为一位耀眼的明星,并照耀了无数后来者。鲁迅先生认为他“至少是一个英雄”,易中天教授则断言他是一个“可爱的奸雄”。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群雄并起。曹操虽生逢乱世,却能运筹帷幄,凭借超人的军事谋略南征北战,征张绣、讨袁术、伐吕布、克袁绍、征乌桓、平西凉,战功赫赫,为天下统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他还为《孙子兵法》作注,并著有兵书十余万言。
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表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在乱世中为自己找到了行动的法理依据。此外,他重视权力而非虚名,即使大权在握却至死不称帝,这是他护权的机变之道。比起袁术等人为一块玉玺争得你死我活,曹操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为了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曹操大力推行“屯田”制度,抑制土地兼并,兴修水利。这些有效的举措不仅使汉末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且很多做法都被后世沿用。
文采出众,是曹操的又一优势。他不但留下了《短歌行》、《观沧海》等名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而且影响了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闪耀当时文坛,更因文学成就被后人尊称为“三曹”。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以诗言志,开创了一代文风。
这就是曹操,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有热情、有魄力、有创意的政治改革家,一位敢于身先士卒、勇于挑战的军事家,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堪称文武全才。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对他赞叹不已,并留下了“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诗句,足见英雄惺惺相惜之情。 曹操能在乱世中起家、崛起,而后成就一代霸业,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这是他的魅力所在。从根本上说,曹操的成功得益于他的非凡胆量、果断性格、足智多谋和随机应变。步入仕途后,他在董卓手下谋事,却不甘心臣服于其淫威之下,果断地与各路诸侯一起讨伐董卓,这的确需要非凡的胆量。做任何事绝不拖泥带水,想到必行,这种做事风格是曹操打下江山的必要条件。
曹操一生坎坷多变,有成就大业的野心和不懈奋斗的精神。有远大抱负的人,一般都会遇到很多不如意和考验。在很多时候,他们需要向现实暂且低头,积聚足够的力量后才能真正抬起。曹操善于根据形势衡量利弊、能屈能伸,勇于接受考验和历练,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最终成功地驾驭自己的人生。
巨变时代要有成就大事的长远眼光。人生在世,凡目光短浅者,终究是走一步看一步,前途一片渺茫;有超前意识者,终会成为超越常人的成功人士。曹操雄才大略,纵观全局,在大事上不糊涂、小事上不松懈,一步步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就了千古霸业。
此外,曹操一生足智多谋、善于盘算,并且不喜形于色、不露一点痕迹,成为应对世事变幻的高段位“棋手”。曹操的雄才大略远在刘备、孙权之上,即使诸葛亮也无法超越。在很多时候,他具有狐狸的机警,又有老虎的威猛。为了实现人生目标,他可以无不用其极,显示了他性格中的凶狠本色。人们称曹操为“奸雄”,确有一定道理。
成大事者,绝不能纸上谈兵,对任何事只停留在想法上而不付诸行动,只能是空中楼阁。想法的实现只能依靠果断踏实的行动。三国局势风云变幻,但无论面对胜局、败局,曹操都积极奋进、勇往直前。他对成功的理解就是不懈追求,在《龟虽寿》中他发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慨叹。这就是曹操给我们的启示。
“智者胜于算,敏者胜于计”,曹操既有聪慧的天资,又有不羁的性格,更善于借力用力,打造了一支勇猛善战的“曹家军”,再加上果断的行动,他的人生不精彩、不辉煌,是没有道理的。
本书以曹操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为主线,描述了他成就争霸大业的谋略,其中既有鞭辟入里的分析,也有精准到位的解读。通过本书,我们不仅能够清晰地了解曹操这位历史风云人物成大事的情商、谋略和手腕,而且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从而以之为镜鉴,为自己的人生注入前进的动力和智慧。
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其实就是心智与心智的较量,而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懈奋斗、不断超越自我。一位成就大事的英雄,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摆平各种复杂的关系,善于发掘人才的潜能,懂得随机应变之道,从而担起自己的使命,在痛苦的磨练中竭尽全力,直到迎接一个个跨越巅峰的欣喜。
大丈夫立于世间,总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如果不能被世人铭记,那么起码要在有生之年奋发而为,如此才能不辜负青春,不留太多遗憾。每个有梦想的人都应该认真读读这本书,每个渴望建立功业的人都应该仔细品味曹操的人生。
《曹操何以成大事》以曹操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全面诠释了他成就大业的各个关键时刻,细致而立体地刻画了一个性格多面、真实、鲜活、霸气、拼搏的曹操,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曹操成就天下霸业的智慧和谋略,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提炼出为人处世的原则、个人奋斗的经验,帮助读者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激发每个人身上潜藏的正能量,创造各自不同的辉煌人生。
大丈夫立于世间,总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足迹。如果不能被世人铭记,那么起码要在有生之年奋发而为,如此才能不辜负青春,不留太多遗憾。每个有梦想的人都应该认真读读李敬的《曹操何以成大事》这本书,每个渴望建立功业的人都应该仔细品味曹操的人生。
曹操是乱世中的霸主,集才情霸气于一身,文能壮心不已,武能平定乱世。李敬的《曹操何以成大事》论述了曹操在乱世中成长为统一中国北方霸主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观、道德观,强调了他做事的智慧与练达。全书对曹操做了公正客观的认识,高度彰显了曹操做事的智慧,让读者从中汲取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