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气候创造历史/新知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纵观中国历史,几次大的游牧民族南侵导致的改朝换代的时间恰好与2000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迁图的短暂寒冷期相符合。大自然的气候,创造了人类历史。人类的起源、演化,与气候脱离不了关系。气候周期性变化不仅影响了人类迁徙,也开启了许多民族和地方的征服旅程,人类命运骤变。从小冰川期的大饥荒开始,中世纪温暖期的贪婪征服,人类的繁衍、灭绝、融合,到新世界与其它地区的全球变迁,说明了气候确实能创造历史。许靖华编著的《气候创造历史/新知文库》一书格局宏大,说理清晰,鞭辟入里,多有作者深入观察与研究后的肺腑之言,是了解气候如何创造人类历史的重要著作。

内容推荐

雅利安人的故乡在哪里?北方蛮族的疯狂入侵是为什么?气候变化的周期有多久?玛雅人由数百个城市大出走的原因是什么?尼安德特人是消亡了还是被融合了?阿勒曼尼亚又为什么被称为“十分之一之地”?许靖华编著的《气候创造历史/新知文库》是一部人类的大历史,《气候创造历史/新知文库》作者从气候变迁的角度系统解读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全书格局宏大,鞭辟入里,内容则涵盖地质、气候、生物、考古、语言、政治、军事、人类学与历史学等领域。作者深入浅出,在信息量巨大的前提下保证了可读性,穿插了很多精彩的小故事,其间还就许多历史悬案给出了大量推理和研判,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观点。作者最后感慨:“小冰川期为需求而战,气候最适期为贪婪而战,气候创造了历史,但人类的痛苦永远挥之不去。”

目录

关于本书:将绘画风格融入写作

前言

第一章 小冰川期的大饥荒

第二章 别怪匈奴,祸首是气候

第三章 中世纪温暖期的贪婪征服

第四章 雅利安人原来是北欧人

第五章 从尼安德特人到雅利安人

第六章 离开寒冷的北方

第七章 气候变化的循环

第八章 新世界与其它地区的全球变迁

第九章 气候创造历史?

第十章 盖亚与它的温室

第十一章 太阳与气候

第十二章 气候学的意识型态、宗教与政治

后记

试读章节

来到“十分之一之地”的拓荒者

日耳曼人并没有全部都朝南方大规模迁移,他们朝莱茵河谷殖民时,阿勒曼尼人(Alemanni)和法兰克人就没有跟进。

阿勒曼尼人是什么人?

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中并没有这个部落。罗马人于4世纪用“阿勒曼尼亚”(Alemannia)来称呼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也就是罗马行省中的日耳曼尼亚与雷蒂亚之间的地区,住在阿勒曼尼亚地区的人也就称为阿勒曼尼人。不过黑森(Hesse)和德国西南部邻近地区在1世纪时不是称为阿勒曼尼亚,而称为“阿格里戴可美特”(Agri Decumates),也就是“十分之一之地”。公元98年,塔西佗在书中提到这片土地原本属于厄尔维几人,后来从高卢来了一些“野蛮的流浪汉”,占领了这片土地。他们完全不管土地所有权或法律纠纷,自顾自地开始垦荒或整地,畜养牲口或种植农作物。

3世纪打了胜仗的罗马皇帝,包括卡拉卡拉(Caracalla)、马克西米努斯(Maximunus)、加列努斯(Gallienus)、克劳狄二世、普罗布斯(Probus)等,都自称为“日耳曼库斯”(Germanicus)或“日耳曼库斯马克西姆斯”(Germanicus Maximus)。显然这个地区的人原先称为“日耳曼人”,到了君士坦丁大帝时,“阿勒曼尼亚”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在他的硬币上。

根据历史学家的意见,“阿勒曼尼”这个词的意思是“一群血统不同的人”。换句话说,他们不像黑森地区的卡蒂人(Chatti)、俄罗斯南部的哥特人,或是意大利的伦巴底人一样属于特定的部落。他们不是某个英明国王手下的征服者,也不是整个民族一同迁来阿勒曼尼。这些人是个别或三两成群来到这里开垦,时间可能还在塔西佗之前,后来他们成为阿格里戴可美特人。

公元最初几世纪的考古发现相当稀少,因此他们的开拓地一定相当稀少分散,大多建立在河边。陶伯河(Tauber)边一处开拓地的年代为2世纪。他们的陶器和为数不多的家庭用品,相当类似莱茵河与威悉河(Weser)下游流域的东西。这些人住的地方距离罗马防线上的城堡不远,一向和罗马人和平共存。

他们是什么人?又来自什么地方?

解答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阿格里戴可美特”这个词的意义。塔西佗并没有解释这个名称。有人推测这个词可能代表占据这片土地的是有十个族的部落。不过,“戴可美特”这个词并不是“十”的属格,而是“十分之一”的属格,因此“阿格里戴可美特”不是“十个族的土地”,而是“每十分之一的土地”。

为什么要说“每十分之一”?又是什么东西的十分之一呢?

另外一位历史学家推测,或许他们要支付什一税,必须付出十分之一的收成。如果他们要支付什一税,那和其他人支付的税有什么不同?这所谓的十分之一有何特别之处,让“十分之一之地”成为这里的人的代称?

我们或许永远找不到真正原因,但席勒的《威廉·泰尔》(Wihelm Tell)提供了十分简单的答案。瑞士的传奇创建者施陶法赫尔(Stauffacher),告诉了我们阿勒曼尼人的起源:

请听,这是老牧人们传下来的故事。

从前,在遥远的地方,

有一个强大的民族,碰到一次大饥荒。

在紧急的时候,大家开会决议,

在每十个人当中抽签决定一人,

要离开故土,这项决议终于实行。

接着,男男女女,饮泣吞声,

组成一支大军,向南方远行,

仗着刀剑开路,穿过德国本土,

抵达这林木丛杂的山野。

席勒或许是由传奇故事了解历史,但罗马书记中也提到在困苦时刻,每十人中有一人必须离开的习俗。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论,“每十分之一的土地”是抽到坏签而必须离开故乡那十分之一的人所居住的地方。他们必须离开,让留下来的其他人能拥有更多资源。

塔西佗说这些流浪汉来自高卢,也就是罗马人统治下的欧洲西部,野蛮地占领厄尔维几人放弃的土地。这些新居民讲的是德语,不过不是高卢人,只是刚好经过高卢。在守法的罗马书记眼中,他们显得相当野蛮,因为他们从来不管合不合法。或许是因为别无选择,他们清理了土地或砍伐森林,在那里畜养牲口和种植农作物。他们的土地被称为“阿格里戴可美特”,因为这些土地属于那些“十分之一”的人,这十分之一的人被迫成为开拓另一个遥远地方的先锋。

这些移民不像哥特人是同时一起迁徙,而是一小群一小群来到这里。北美洲移民有英国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法国人、瑞典人、荷兰人、丹麦人等,来到“阿格里戴可美特”的先锋同样来自不同的日耳曼民族。这些人被称为“十分之一的人”,最后融合起来,得到了“阿勒曼尼人”这个新名称。

考古证据显示,260年罗马防线瓦解后,移民开始大举迁入。目前没有证据显示他们有像阿拉里克率领的西哥特人或狄奥多里克率领的东哥特人一样有组织的入侵行动。这些新移民正如历史学家一向的想法,是来自东方或东北方。许多是来自易北河谷的斯维比人,由布拉格到汉堡。有些人是来自埃尔斯特河(Elster)和萨勒河(Saale)以西的图林根盆地。还有一些人来自德国东部,包括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或梅克伦堡。

哥特人、汪达尔人和勃艮地人则是一同迁徙,他们的家园人口减少。另一方面,“十分之一的人”离开了,有十分之九留下来。除此之外,移民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本。举例来说,许多斯维比人在死前会回到故乡。阿勒曼尼人是农民和手工业工人。他们在罗马军队中服役,但不喜欢住在罗马城市中。4世纪末一位罗马书记将阿勒曼尼人群分为布里加维人(Brigavi)、伦田西斯人(Lentiensis)、布其纳欧班提人(Bucinaobantes),以及拉托瓦里人(Raetovarii)。这些名称的命名依据都是殖民地的地理位置,而不是他们的种族来源。

阿勒曼尼人在君士坦丁一世执政时(306—337年)与罗马结盟,许多人还在罗马军队中担任高级军官。351年,阿勒曼尼人和法兰克人利用罗马军团前往东部打仗时劫掠普法尔茨(Pfalz)、阿尔萨斯和瑞士。罗马人回头痛击他们,君士坦丁二世自称为“阿勒曼尼库斯马克西姆斯”。但过了几年,他的继任者必须再度跟他们打仗。据说在357年的斯特拉斯堡战役中,战死的阿勒曼尼战士多达数千人。

战胜之后带来的和平最后只是一场空。365年莱茵河结冰时,阿勒曼尼人越过莱茵河,在西岸定居,但于368年再度前来劫掠。罗马人出兵反击,打了多场胜仗。瓦伦提尼安一世(ValentinianⅠ)也自封为“阿勒曼尼库斯”。他沿莱茵河建造新防线,公开宣称阿勒曼尼人是罗马帝国的敌人。当时居住在阿勒曼尼地区莱茵河以东的勃艮地人,以及莱茵河以西的法兰克人都受雇为佣兵,跟阿勒曼尼人作战。

尽管如此,阿勒曼尼人仍然一再找麻烦。东边的伦田西斯人得知罗马因匈奴入侵而国力衰弱时,开始起而叛乱。罗马皇帝和法兰克援军回头攻击,于378年击败为数四万或七万人的阿勒曼尼军队。据说阿勒曼尼生还者不到五千人,全都逃入黑森林地区,因此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位“阿勒曼尼库斯马克西姆斯”。

罗马书记的描述或许有点夸大,但阿勒曼尼似乎确实安静了一阵子,接下来的半世纪,他们还被称为罗马的盟邦。匈奴王阿提拉向西侵略时,有些阿勒曼尼人再度叛乱,加入劫掠者的行列,但其他人则在罗马将军麾下并肩作战。

序言

科学家经常讲自己的一套语言,但一般大众往往不容易理解这种语言。其实我们不一定非得使用科技行话或数学公式不可,以日常生活语言传达的科学往往也很合乎科学要求。有些人认为完整的科学概念和浅显易读两者不可能兼得,因为如果要顾及浅显,就必须牺牲科技词汇的精确性。这点我不同意。为一般大众写过三本科学书之后,我仍在继续努力。我学音乐的儿子安德鲁说过,科学家的职责是寻求真理,画家、雕塑家或作曲家也是一样。艺术家或许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我也可以试着以艺术家作画的方式来写作。

画画时首先要考量的是画布大小。画布的尺寸可能依直觉选择,也可能是随意决定。我写作的习惯是将一本书分成十二章。出版社也很喜欢这样,我们签的合约是将我的想法分成十二章,每章为二十页左右,因此我有十二张画布可以发挥。

在尺寸限制下,画像或信息必须呈现不同形式的清晰和简洁。必须具备相关的经济性,同时必须浅显易懂。添加趣闻或明显无关的东西可以缓和过度集中的精神,这和伦布兰特(Rembrandt)的画作《夜巡》(Nightwatch)中黑色背景衬托出光的信息一样。

插图能更容易地将信息传达出来,但本书完全没有插图。我接受了一位编辑的建议:参阅图解或插图容易让读者分心,而且不应该企图以插图取代差劲的文字。达尔文深知这一点,因此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除了一张图表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插图。

本书并不是包罗万象、针对所有人撰写的一本书,不过如果大众有兴趣更深刻地了解一些常识,就很适合看这本书。我采用日常生活语言,尽量少用人名、科学名词或数学符号。人名可能是必要的。对唐、宋、元、明、清诸朝历史熟悉程度不及一般中国学童的外国读者,可能会觉得有几章不大好懂,而对外国语言学了解不多的中国读者,因此同样也会对个别繁衍族群和语言的散播感到困惑。读者或许可以先跳过看不懂的章节,等日后对民族、地方、语言、历史、科学和宗教等许多领域普遍有兴趣以后再回头阅读。

优异的学术水准需要依据参考文献。我有责任为一般读者提供充足的氛围,但是步调要有所改变,必须有紧有松。我也有责任为学术界的同僚提供脚注。

选定主题之后,我必须寻求达成目标的方法。主题素材可说包罗万象,从一般常识到“不可知的”都包括在内。我的朋友阿尔弗雷德·特拉韦尔斯(A1fred TraVerse)读了德文译本,他告诉我说,我应该写四本书:第一本是文集《气候创造历史》——也就是本书德文版的书名;第二本是学术著作,探讨“印欧人的起源”;第三本表达我对人类演化和史前史重建工作的个人意见;最后一本则是谈论气候变迁、政治和宗教的文集。书的内容很广,而我个人的经历也很复杂,我表达了一个国籍为瑞士和美国,但居住在英国的中国人的感想。我不可能以相同的方式写四本不同的“书”,因此我开始向视觉艺术大师学习,尝试以四种不同的风格写四本“不同”的书。

四本书中的第一本是针对学历史的学生而写。工业革命之前,国家经济的主要基础是农业。边缘地区遭遇恶劣气候,将造成农作物歉收和农村居民移出。这是本书前三章的主题。我曾经认为,全球暖化对人类而言说不定反而是好事,但仔细读过中世纪最适期的历史后,我的想法很快就改变了。没错,良好的气候带来丰收,但丰衣足食不一定会带来和平。粮食供给增加造成人口压力增加,进而导致军事扩……

后记

在奥雷尔·菲斯利(Orell Fuessli)出版社主编曼弗瑞·海夫纳(Manfred Heifner)力邀下,本书的德文译本于2000年出版。但我相当惊讶的是,我的经纪人找不到出版商愿意出版原始英文手稿。大胆挑战当今对气候暖化的普遍观点,似乎是违反潮流。乔治·奥威尔曾经写道:

任何人胆敢挑战普遍受到认可的正统,都会以惊人的效率遭到压制。本质上违反潮流的观点,基本上很难获得公平对待。

科学家研究气候的方法有许多种,包括历史研究法、过程导向法以及模型建立法等。认真的科学家则是三种方法兼而采之,先由历史中撷取线索了解过程,再将过程以数值模型加以检验,最后将预测内容和历史两相比对,进一步修改模型。科学家即使采用相同的方法,解释同一组数据资料,科学推论也鲜少毫无争议。因此,如果一般大众对某个科学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反而让人感到惊讶。举例来说,现在大众普遍认为,目前全球暧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燃烧化石燃料,造成温室效应恶化。

政治人物利用了社会大众的这个共识。他们耗费许多心力制定条约、法规,成立政府内与政府间机构、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同时开始征收化石燃料税。身为气候学研究人员,我发现足以支持“温室暖化”这种说法的证据相当少。我原本以为自己是“孤狼”,但有位朋友传给我一篇斯蒂芬森所撰写的翻案文章《海洋学家看全球暖化的非科学现象》时,我感到相当惊讶。

我认识斯蒂芬森,他是我的朋友也是海洋研究学者。他担任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秘书长多年,于2001年去世。我担任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执行委员时,跟他在工作上有所接触。斯蒂芬森是优秀的科学家,这篇文章写得相当好。除了其中某些情绪宣泄之外,这篇文章应该可以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因此我更惊讶于这篇文章竟然出现在所谓的“边缘刊物”上,与其他反对环保行动人士的文章放在一起。

我能理解斯蒂芬森提出的许多论点。他指出所谓“温室暖化”的看法越来越普及,是因为它可成为倡议者借以发挥的话题。1988年那个炎热的夏季,美国航天太空总署戈达德(Goddard)太空飞行中心的詹姆斯·汉森出席美国国会委员会的会议,把他的看法当成科学事实,以权威性的方式加以呈现之后,大众的恐慌也随之点燃!对于美国联邦实验室的科学家,以及美国联邦机关出资的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的职业行动人士而言(如世界观察组织、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峰峦俱乐部、绿色和平组织等)汉森的证词和美国国会的政治接受程度可说是天赐良机。美国气候变迁处等新的联邦机关成立,其他组织也很快地跟上脚步。联合国成立了环境规划署(uNEP),由社会科学家(而不是自然科学家)诺埃尔·布朗(Noel Brown)担任首任署长。该署立刻成立了跨政府气候变迁小组,由国际气象组织提供经费。相对地,国际气象组织很快也成立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大笔经费源源不绝而来,这个政治偏见在媒体报道下变成了“科学共识”。斯蒂芬森号召地球物理学家起而对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跨政府气候变迁小组、国际气象组织和媒体所传播的错误资讯。后来我看到美国国家科学院前任院长弗雷德里克·塞茨(Frederick Seitz)号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气候创造历史/新知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瑞士)许靖华
译者 甘锡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47878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2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2013273594
中图分类号 K109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