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百家小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谢泳编著的《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是百家小集系列之一,《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收入被誉为“现代随笔新三家”之一的谢泳先生数十篇文字,谈论了读书、治学、文史方面一些有趣的话题。《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的文章平稳舒缓,但在平缓背后隐藏着深沉的思想和个人风格。

内容推荐

谢泳编著的《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是百家小集系列之一,《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讲述:网络时代,读书何为?品文化,品社会,品历史,品掌故。浅阅读,深知识。信息爆炸氛围下一抹人文静思。

目录

辑一 若有所思

 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毕业后如何读书

 中国贪官的出身

 学历社会的十四个特征

 防止过度竞争导致社会冲突

 建议高官任命中适当引进“校友回避”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如何理解档案解密

 稿酬标准,可以休矣

 “课题至上”有可能毁了中国的文史哲研究

 自由就是软实力

 何为“文革”文风

辑二 历史观察

 观察“五四”的一个视角

 清华精神与北大传统

 学部委员中为什么没有法学家

 今天我们如何了解国史

 纪念许良英先生

 最好的西南联大校史

 陈远的知识分子研究

 周策纵:大陆开花海外结果

 中国大陆现代文学研究的夏志清时代

辑三 文史掌故

 米面

 西方器物中国传播史料四则

 中国现代掌故的经典之作

 重读《洪业传》

 钱端升的选择

 由沈从文的经历说起

 钱锺书文字中的性比喻

 钱锺书的科举观

 毕树棠谈钱锺书

 怎样理解舒芜

 毛泽东是不是胡适的学生

 毛泽东与厦门大学

 关于《沁园春?雪》的两条史料

 毛泽东与北京大学

 毛泽东与冯雪峰

 胡适与冯友兰

 胡适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金岳霖的理想和无奈

 金岳霖的名言

 金岳霖的转变

 文人论政是中国现代新闻传统

附录:“纪念储安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日志

试读章节

经常有人问我,网络时代,我们传统的读书方式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网络对我们传统的阅读习惯会构成什么样的挑战?我个人的看法是,当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出现和完成的时候,传统的读书习惯相应地要发生极大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传统阅读的消失,当新的读书方式成为阅读主流的时候,这个过程才会完成,而目前还在变化中,有一个相对长的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并存的时期,但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后者对前者的改变是个必然趋势。我想先从人类活动的一个规律说起。人类活动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社会事物由繁向简,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一个铁律。我们先从与阅读有关的书及书写方式的变革说起。

中国是文明古国,文明的一个主要标志是我们的文字和书写方式出现得都相当早。了解一点中国书史的人都明白,我们早期的书由在石头、钟鼎上刻字,走向甲骨文、竹简、缣帛,当纸出现后才向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书发展。这个过程相当漫长,而且规律是越向后,周期越短,这当然和人类文明的进程相关。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一个主要特点,或者说人类的一个基本思维,就是这些东西的发展遵循了由繁向简的规则,道理非常简单,人类活动满足功能是第一需求,其他功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而变化中技术的变化是促进人类活动的最重要力量。

我们现在知道,中国在东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我们书的概念有可能出现了,但我们现在只说宋版书,没有听说这之前的书。从印刷史角度观察,我们书的历史可能比宋代要早,比如隋末、唐初,中国就出现了雕版印刷的技术,但作为一种技术方式,它的使用范围非常有限,只是在佛经的印刷中,现在保留下来的实物也极少。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方式,雕版印刷的普遍使用是宋代以后的事,所以宋代以后才有了我们今天概念中的书。

诸位一定要清楚,在所有的技术变革中,只有当技术条件中的主要因素同时具备的时候,一种新的技术方式才可能流行并成为普遍的方式而取代旧有的方式,中国雕版印刷的出现建立在早期刻字艺术的出现、纸的发明、墨的出现,而这些技术条件,在制作成本方面要达到一个大体平衡的水平。雕版印刷的出现,使知识的保存、传播和普及变得相对简单和容易,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文明的进程。雕版印刷的最后成果,是我们习惯中“线装书”的概念稳定下来,当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石印、油印、铅印技术大量传入中国,最后以铅印的方式成为一个稳定周期内的基本印刷形式。西方铅印技术的普遍使用,也是满足了造纸、轮转技术、油墨的制造等技术条件的结果。这个发展进程中,非常明显体现了由繁向简、技术条件大体平衡发展的逻辑,最后稳定成熟和普遍流行的技术方式,一定是这个逻辑的最佳选择。熟悉中国印刷史的人都注意到,印刷技术的变革中,有一些过渡时期的现象,比如在雕版向铅印转型的过程中,石印、油印也短期存在过,但很快就退出了流行的印刷,就是因为这些技术手段虽然有它的优点,但也明显有缺点。比如油印技术的一个大优点是便捷,在技术上,基本可以说没有难度,因为刻蜡版和常规的书写方式是一样的,而雕版的反字刷正思维,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特殊思维,所以凡单一强调功能的事情,油印的优点就突显出来,比如文件、传单的印刷,但它的缺点是不具备大量印刷的可能和不能满足人类活动的一般审美要求,所以很快为铅印技术取代。

书写方式也一样,早期的毛笔被后来的钢笔、圆珠笔取代也是必然的,因为人类活动功能为上,钢笔、圆珠笔最佳地满足了这个条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笔的出现首先是为用,其次才是审美,书法的出现,是在满足了用的前提下。当一种书写工具普遍流行的时候,它的技术一定会达到最高,而当这种工具不再成为主流的书写工具后,它的技术水平一定是下降的,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大多书法家,还不如以前的账房先生字写得好的原因,因为毛笔以前是日常书写工具,不是现代人变得笨了,而是时代条件不同了。

现在经常听人说,现在会写信的人也不多了,大有惋惜之意。我以为也不必太感叹,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书信的起源是要传达信息,不管是什么样的信息,当这个功能有更为便捷的方式取代时,它的衰落直至消失,都是正常的。中国传统经典的书信,其实早就衰落了,比如要满足花笺纸、毛笔、繁体竖写这样三个条件的书信,其实很早就没有了。钢笔、圆珠笔的信,在非常传统的人看来,就不是严格的信笺,所以今天你到拍卖市场去看,同样一个名人的书信,如果是满足前三个条件的,一定价昂,而同样的人用钢笔、圆珠笔的信,价钱要差很多。

我讲了这么多道理,无非想说明,在网络出现以后,传统的读书方式被网络阅读、电子书取代,肯定是一个必然趋势,但这个取代除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外,它取代的主要是功能,而审美是取代不了的,铅排书出现后,作为一般的阅读,线装书就没有意义了,但不等于线装书会消失,它获得了另外的意义,比如经典、高档、纪念、收藏等,用的意义,只要由繁向简,而美的意义却正好相反,凡能批量生产的东西,在审美上就一定有局限,因为个性弱了,而手工时代的东西,因为留有人的温情,所以通常会在审美上有高的价值,而手工的东西,遵循的是物以稀为贵的原则。网络时代,传统的书,肯定不会被取代,但量可能会缩小。优点多的东西总要取代优点少的,这是从功能上说。但在审美上,铅排书还是没有传统的线装书给人的感觉好,当然这有个人的偏好在其中。我感觉,网络时代的读书,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在功利的学习中,可以不需要原始的书,网络上都有,电子书完全够。像老师讲课,教科书,网上都有,干吗非要买一本书?功利的学习,就是为了掌握知识,网络阅读、电子书足够。从环保来讲,电子书不需要纸,不占空间,携带方便,容量大。二、单纯获得信息,沟通信息,不需要书,也不需要报纸。从阅读本身来说,在现代社会,可以靠网络和其他电子媒介。三、纸质书是不会消失的,要做精深的研究,创新的研究,光靠网络是不够的。凡是在网络上能找到的资料,都是过时的。网络上找到的资料不叫资料,尤其是文史哲研究方面,这是公共资源。一般的知识、常识,可以依赖网络,比如年终总结、工作申请、述职报告等等,这是文件。实用的东西都可以借助网络,可以漠视书。但要做研究,还是需要看别人没碰过的,像文献一类的原始材料,这只能依靠原始的阅读,所以优秀的学人依然必须用笨功夫,这是考验真正学力的时候,在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时代,原始的阅读方式,可能是奢侈的,但也是专业的,更是高雅的。对研究者来说,网络时代更应当读书,秘书可以完全不读书了,但学者则不能不读书。

原始阅读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当你拿起一本书,书是线装白纸,开本宽阔,字大如钱,而且流传有序,有签名,有题跋,有人的温情,这是电子书无法取代的。

今后读书,有可能变成趣味读书,有了电子书,在阅读的功能方面,实用的部分将被取代,但审美的阅读,将会更突显原始阅读的美丽,当然这个变化和转型过程,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但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后,大量实体书店可能关门,现在看它的趋势是萎缩的,但这不等于书店就会消失。书店功能,极有可能向综合方面发展,有书的交易,有咖啡喝,有沙龙,有展览功能,有收藏交流功能等等。另外,未来还是会出现比较稳定的旧书业,因为传统的读书精神,总还是会留下一点痕迹,旧书店还会发挥出它特殊的力量。

未来的书店,可能会变成趣味书店,个性一定要强。作为单纯图书交易的书店,以后完全可被网络取代。凡与人类的精神活动有关的东西,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实用的功能容易被取代,但精神和审美意义比较稳定。

序言

网络时代,纸本书的前途何在,常常引起人们的议论。我个人的看法是纸本书的命运与线装书一样,最终它会退出一般的流通领域,但绝对不会消失。线装书今天已失去了传播知识的竞争力,因为同样一本书,铅印甚至电子书在获取知识方面完全可以代替它的功能,便捷和成本低廉是它最大的优势。无法阻挡。人类天性由繁向简,一切器物,最终保留在日常生活中的,总是优点多的东西。一切器物,实用第一,审美是在充分满足功能前提下衍生出来的。

今后需要反复思考和慢慢阅读的文本,可能只有文史哲一类的书,因为它最能把知识文化和审美结合起来,完全以实用为目的纸本书,比如教材一类,当电子书在功能上完全胜过它的时候,最终消失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只有文史哲一类的书很难完全被电子书取代,但它以后的标准也会越来越高,如同今天还习惯阅读线装书的人,他们更多是在书的形式中获得审美和怀念传统文化的生命。

本集中的文章,多数在网络上可以找到,有些也收进了其他集子里,所以还要再印成书,我想多少也包含了前面的一些道理,实物性质的东西,有时候更容易留下记忆,这可能也是在网络如此进步的时代,继东兄还想到再做纸本书的原因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网络时代我们如何读书/百家小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087191
开本 32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2014058453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05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9: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