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驴队来到奉先畤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关于土匪的故事、一个关于所有中国人的寓言。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

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

作者杨争光借《驴队来到奉先畤》这个简单的故事对中国人国民性深处的弱点进行了批判。

内容推荐

《驴队来到奉先畤》入围中国小说学会2011年度排行榜。

《北京文学》2011年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第一名!

一场蝗灾让村里颗粒无收,以吴思成、九娃为首的十二个农民决定铤而走险,他们每人一头驴一把刀组成一支驴队,像强盗一样一路走一路抢。最后他们来到一个叫做奉先畤的村庄,决定在这个山青水秀土壤肥沃的地方住下来。为此,他们和奉先畤的原住居民发生了冲突,先是杀了他们的村长,后来因为要向奉先畤筹女人致使冲突进一步升级。作者杨争光借《驴队来到奉先畤》这个简单的故事对中国人国民性深处的弱点进行了批判。

试读章节

蝗虫忽一下就来了。不是那种说来就来的来,而是那种不打招呼没有预兆的来。忽一下,像谁往天上扬了一铁锨土,然后就着了魔一样,忽忽忽从西边的天空往上升,就遮天蔽日了。

最先看见蝗虫的是在地里务弄庄稼的人。玉米已半人高了,一行一行顺顺溜溜的,很蓬勃。他们没想到会来蝗虫。他们直起腰看着西边的天空,以为起龙卷风了,起沙尘暴了。可是,不对啊,声音不对啊。龙卷风沙尘暴只有拉哨一样的呼啸声啊,没有那咯喳喳咯喳喳的声响啊!

就是那种咯喳喳咯喳喳的声响让他们骇怕了。他们立刻变了脸色,短促地“咦”了一声,就撒腿往村里跑。

他们想不通他们为什么那么骇怕蝗虫的声音。

后来,他们认真地把蝗虫和龙卷风沙尘暴做过对比。龙卷风也让人骇怕,但比不过蝗虫。龙卷风旋着转着说不定就绕过去了,就是不绕过去拔树拔屋子把人旋到天上,等撂下来的时候人也就死毬了,死了就没知觉了,没知觉也就无所谓骇怕不骇怕了。沙尘暴呢?闭着眼捂着鼻子随它作践么,过去了就啥事也没有了,最多落下一层沙尘。落一层沙尘能算个事么?

驴日的不是龙卷风么,不是沙尘暴么。它们不但狂风一样拉着唿哨还咯喳喳咯喳喳妈呀哎!

不就是平日能见到的蚂蚱嘛,能跳几下飞一截儿,胆子也不大嘛,不聚群嘛,咋就成了蝗群呢?咋就这么狂风一样拉着唿哨咯喳喳咯喳喳遮天蔽日地来了呢?

他们听说,也是后来听说的,蝗虫的后腿有个部位不能碰,一碰就会受刺激,一受到刺激就会改变习性,就喜欢聚群了,不但聚群还要集体迁飞,一飞可以三天三夜不落地,一落地就是灾。

谁个驴日的闲毬没事干为啥要碰人家的后腿嘛!驴日的你要飞就一直飞一直飞死你个驴日的再落地不行吗呀哎!

村庄里所有的人都从屋里院里跑到村街上了,都梗着脖子,都直愣着眼,把眼睛直愣成了眼窝,看着西边的天空,都“咦”了一声。

“咦!”

就一声。每个人只“咦”了一声,蝗虫就到他们的头顶上了。他们被震慑住了,没法“咦”第二声。他们的心立刻收缩成了一块肉疙瘩,肉管子一样的喉咙也挤严实了,没一点缝隙了,没法出声。人在恐惧骇怕的时候叫唤几声会好受一些的,但他们确实只“咦”了一声。

就算他们的喉管没挤严实,还能“咦”,也听不见的。蝗虫不但遮住了太阳糊住了天空,还狂风一样拉着唿哨咯喳喳咯喳喳要搅昏天地呢!把全村人排成演唱队伍让谁指挥着一起“咦”,也听不见。他们“咦”不过蝗虫。

他们抱着头,跑回各自的家,紧紧地关上了门。

为什么要抱头呢?蝗虫又不是飞来的砖头。他们抱头抱得有些自作多情了。就算蝗虫是砖头,也不是冲着他们来的。

为什么要跑回屋关上门呢?他们太把他们的屋子当回事了,以为把他们关在屋里就安全了。事实不是这样的。后来,他们也认真地把屋子和蝗虫和安全关联在一起思量过。屋子是用来遮风挡雨的,遮挡邻人的目光的,当然也能遮挡仇人撇过来的砖头。但蝗虫不是风雨,也没想偷看他们的隐私,也没和他们结怨结仇,用不着把自己变成解冤消仇的砖头。蝗虫只是蝗虫。蝗虫对他们的头和他们的屋子都没兴趣。蝗虫感兴趣的是他们在地里种出来的田禾,具体到眼下,就是已长到半人高的玉米。他们到底还是思量明白了,真正能给他们安全的,实在不是他们费心使力建造起来的以为可以一劳永逸的屋子,屋子没有这么大的能耐。真正能给他们安全的,也正是蝗虫感兴趣的东西——地里的田禾么。

狂风一样拉着唿哨的声音没有了,只剩下那种咯喳喳咯喳喳的声响。他们知道蝗虫已经落地,正在啃嚼着他们的田禾。全村的人都直直地坐在他们的屋子里听蝗虫的声音。他们没睡没躺,直直地坐着,直愣着眼窝,听得很仔细,很耐心,一直听了三天三夜。

也有人听得不耐心了,不服气了。再说它们也只是蝗虫啊!再说咱们是人啊!难道就这么一声不吭地让虫虫治咱们人么?他们拉开门,跑出村,就看到了蝗虫啃嚼田禾的情景。它们太多太多了,没法说清它们的数目。它们咯喳喳咯喳喳地拥着铺排在田地里,看不到边沿。它们啃嚼得多认真啊,多细心啊,多从容啊,多有章法啊。玉米不是半人高了么?它们就互相摞在一起搭成架子从上往下啃。它们咯喳喳咯喳喳啃完一片,就挪到另一片地里,挨个儿往过啃。

踢它们驴日的!可是,你的脚有多大的能耐呢?把脚踢断也踢不散它们。

踩它们驴日的!一脚下去,能踩出一个蝗虫肉饼。可是,腿脚上的力气是很有限的,你能踩多少下?对整个蝗虫队伍来说,你踩多少下也没有知觉的,和没踩一样,它们依然啃嚼得很从容,很细心,不乱章法,啃嚼完一片再挪移到另一片里继续啃,结果只能是,你踩得没了一丝力气,一屁股坐下去,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啃嚼,咯喳喳咯喳喳,你服气不?不服气也没办法啊。想哭不?想哭也哭不出声的,没力气哭了嘛。这就叫绝望。P1-4

后记

钟红明:小说是虚构的,但虚构的小说背后,往往有着作家故乡的背影。这种密切的联系,在有的小说里是明确指明的,但在有的小说里,却是隐含在小说背后的那样一种灵魂和情感的依托。你曾经被称为乡村地理学和地域文化小说的代表,你认可这样一种“分类”吗?故乡对你意味着什么?再具体到你的这部《驴队来到奉先畸》,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就是你以往写的“符驮村”吗?

杨争光:给小说分类,有局限和误导的危险,但在批评家,也许是必须的。分类便于明晰。各种各样的分类都各有各的理由,小说家的认可与否是不重要的。

每一个作家都不是空降到这个世界上的,都有他的故乡。即使终生流浪的人,如果他是作家,他的写作,也会有一个“故乡”在他的背后若隐若现。地理上的故乡,可能会影响到作家的话语方式和写作原型。但比这更重要的,可能是与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有关的那个“故乡”。作为写作者的我,两个故乡都是我的“根”,我的“地气”,但并不是我依托精神的温柔之乡,而是我执意要纠缠和搏斗的对手。我不希望我的故乡总是我知道的这个样子,包括过去,也包括现在一纠结啊。

《驴队来到奉先畴》当然和我的“故乡”有关。也可以说,“奉先畴”就是我的“符驮”,但你不觉得,它和你的上海、和你的巨鹿路发生过的人事,也有着某种如丝如缕的关联吗?如果没有一点关联,我的“故乡”也就太小太小了。

钟红明:这部小说没有明确的年代,时间被隐没了,地理也是隐现的,你以往的中篇小说也有多部这样的。是有意为之吗?

杨争光:有时候是出于无奈,有时候是没有必要,有时候是有意为之。原则是,不损伤我要表达的东西就行。

钟红明:小说开场的蝗虫飞临,拉着唿哨,咯喳喳咯喳喳啃着地里的田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人们猝不及防遇到蝗灾,抱头就回了自己的屋子,而你嘲讽地写道:人那是自作多情了。蝗虫对人的屋子根本没有兴趣。人的安全感原来在这样的时刻,如此脆弱。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大范围的蝗灾,但我还没有注意到,蝗虫们聚集到一起,是后腿给碰了一下?你是怎样做这一番功课的?似乎你的每次写作,无论电影剧本还是小说,都有这样做功课的过程。

杨争光:我在写作之前,确实有做功课的习惯。一是因为实用,二是因为好奇。做这样的功课,对自己有乐趣也有营养。这次对蝗虫的功课,也是这样。我还读到澳大利亚科学家的蝗虫研究成果。蝗虫聚集之谜,与它们的后腿被触碰有关,不是我的奇思异想,是科学家说的,我也被“意外”了一把。我到现在依然还觉得挺神奇的,都快要不相信了。

不过,仅仅有这么一个意外是不够的,我还得再用一下蝗虫。于是,我把蝗虫和人与匪拉到了一起。蝗虫和人面对死亡的不同态度,就给了驴队敢坐地为匪的启示——蝗虫不只是制造灾难的虫虫了,也是能益智启慧的。

至于人的安全感与屋子的几句闲话,那可实在不是嘲讽,而是实话。我以为,我们不情愿也不习惯睁着眼睛看自己看世界,是我们经常把实话读成嘲讽的一个原因。你觉得呢?还有,这里的几句闲话,也不全是随意之笔。屋子、村子、镇子,扩而大之,到城市,甚至大都市,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我不以为,用水泥箍成的屋子比土坯砌成的屋子,更能给人带来安全感。

这一回写了蝗虫,下一回可能会写蟑螂的——可别小看它,和恐龙同时代的生命!恐龙早成了化石,它依然健在,并进人了我们的生活,比蝗虫还要神奇呢。

钟红明:小说中,驴队劫财不劫色,他们把自己的面貌摆得很狰狞,于是避免了反抗,他们是一般人眼中的土匪,流氓无产者,但在你的小说里,军师吴思成说的是:他们要做有“作为”的人。你颠覆了通常的道德、权力和善恶的观念。是因为活着才是最大的理由吗?

杨争光:狼吃小羊也能说出吃的理由,这是老早老早的一个寓言或者童话故事,洋人的。但我实在没有把它当成一个寓言或者童话。我老觉得狼和小羊这个寓言或者童话故事,不仅是写给小孩看的,更是写给大人看的。它实在既不童话也不寓言,更像过去和现在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实。狼吃小羊能振振有词,土匪就不能把他的恶行说成作为吗?所以,不是我颠覆了“通常的道德、权力和善恶的观念”,我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只要稍微留心一下我们的来路,也包括我们的现在,不难看出,正与邪、善与恶、君与臣、主与仆等等,在很多时候,都是处于被颠覆的状态。

“活着”不是理由,“赖活着”才是理由。我们不是有一句“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民间古训吗?有这样的古训发挥效力,我们的道德力始终在强者一边,也就有其自然性了。我们不是还有一句“成者王侯败者贼”的道德判断吗?

钟红明:在中国这样的农耕社会,大灾难来临后,往往就是大批流民诞生。流民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身份,但驴队撇下了家人,却是有理想的队伍,他们让最年轻的瓦罐在牛皮纸上画下了走过的路,也就记下了回家的路。他们是要把媳妇孩子接出来的,他们不劫色也有自律的原因吧。可是他们朝东走了半年多,他们家的妇女儿童和老人。怎么可能挨过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迟迟没有派人返乡呢?还是他们上路的时候,原本就是要找一个土地肥美的地方作为他们另一个安居地?这是一次迁徙,而不单是找寻足够的粮食?其中折射出中国农民对土地怎样的情感?

杨争光:走了半年多,大概只解决了他们自己的温饱,还无力解决家人的,只能继续走。到了奉先峙,在看到老天不公的同时,也看到了安居乐业的希望,流匪就要当坐匪了,应该是符合逻辑的,更合于“老天不公,人就要出手”的驴队逻辑。我们几乎没有怀疑过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但我现在要怀疑一下。长期的农耕社会,当然能培养起对土地的情感,但除了情感之外,也有一种对土地的习惯和依赖。习惯和依赖很可能掩盖着一种惰性,惰性会折杀开辟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创造力。情感不是虚空的,像精神一样,也需要肉体的支持。当土地不能让他们活着的时候,他们对土地的情感是会发生改变的。看看现在,每年有多少中国的农民离开土地,去大城市,证明中国的农民是会移情别恋的。所以,情感也有它的“硬道理”。移情别恋不但不可怕,甚至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移情别恋之后是不是还在“赖活着”。

钟红明:土匪进村了,老驴驮着任老四的尸体认门去了,村人呼啦一下全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奉先畸的村长赵天乐孤零零地留在了街上。说起来,他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也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他要招呼土匪吃饭喝酒,注意地引导他们说人话,不说匪话,让他们好吃好喝,礼貌地送出境。他也恐惧,更感觉到背叛,那瞬间抛下他的还包括他儿子包子。赵天乐和驴队的交涉,全部使用对话,玄机四伏,是故意为之吗?

杨争光:狼要吃羊了,不但要吃,还要吃得有理有据,没有智慧是不行的。羊要保护自己,更需要智慧,因为它们不比狼有力。要吃的和即将被吃的都显得有礼有节,是礼仪之邦的狼和羊啊!在这一段,我采用了以对话来完成情节的方式,从赵天乐接待土匪,到赵天乐死,几乎都是在对话中完成的。我喜欢写对话,更想扩展对话的表现力。我在这里又试了一回,感觉还好。我可能还会写一本完全用对话构成的小说。

钟红明:新村长周正良给土匪筹粮了,村民把仇恨和唾弃给了周正良而不是土匪……这里暴露的人性很黑暗。又很荒诞,并非我们以往所知,最广大的农民代表美好道德人性。而周正良也觉得委屈。这些国民性根上的东西,在你以往的小说里也呈现出来,给人很悲凉的感觉。虽然你往往用冷静的角度来讲述。

这部小说里,你真正要探讨和表达的是什么?

杨争光:难道只有“美好道德人性”的东西在代表我们的根吗?难道我们的根上没有黑暗和荒诞的东西吗?我以为,它们都在代表着我们根上的东西。他们只能“把仇恨和唾弃给了周正良而不是土匪”,要把仇恨和唾弃给了土匪的话,不是找死吗?他们不要死,是要活的,赖活着也行。

“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这是鲁迅说的话,我信。

“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这也是鲁迅的话,我也信。

难道这都不是我们根性上的东西吗?

在小说的结尾,得胜的包子扛着那把土枪走了,离开了奉先畴。但我实在不知道他的那把土枪会对着谁开火,是比他更强的?还是弱者?

钟红明:土匪先筹集粮草,再建舍得大院,此后筹女人了,步步进逼,包子打死了土匪,这事又被其他村民报料给驴队,面对生命胁迫,挺身而出的是美丽的芽子,她在包子面前穿上嫁衣,倾诉爱恋,然后毅然走进驴队的舍得大院,这如同献祭的场景美丽感人,甚至带着一种凛然之气。当失去了女人的村民终于起来反抗,驴队其实不堪一击。最终是暴力结束了暴力。

但是,包子和芽子的爱情,却彻底被埋葬了。为什么,芽子的牺牲,那种灵魂的纯洁之美,让位于贞操?这种爱情的道理,就不可逾越?

杨争光:在我个人的词典里,牺牲是和神圣的祭坛联系在一起的。牺牲在通俗的意义上就是死亡,但芽子没有死亡。牺牲在另一种意义上,是上祭台,通往一种超越俗世的存在,赋有神性的品质和意义。芽子上的不是祭台,是土匪的土炕,她没有超越俗世,所以,她的归结点应该依然还在贞操。对她自己、对包子、对她父亲、对村民、对土匪,也似乎只能止于贞操的意义。俗世的爱情,尤其是我们的俗世的爱情,是很难超越于贞操的。如果超越了,奉先畴就不是奉先畴了。驴队、包子、周正良等等,小说中所叙述的一切,也许就会失去“这一个叙述”的所有意义。我很难想象,如果芽子真以为她就是牺牲,并且知道她以牺牲为代价换来的是什么样的东西,她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对不起,我是不是说得太残酷了?但我无意消解芽子应有的美感。大难临头,挺身而出的竟是芽子!一个美丽善良的弱女子!这样的奉先畴!我敢说,这样的奉先畴,在脱离了危险之后,第一个被鄙夷的可能就是芽子!

我们确实有一种让灵魂让位于贞操的能耐,这还不算最坏的呢。“把鲜花插在牛粪上”还有某种调侃的味道,经常的情形是把鲜花和牛粪揉捏在一起,土话把这叫“糟蹋”。

钟红明:你小说中的故事和人性,让人感觉悲哀。换作别人,也许写得煽情,但你却总有所化解。会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也很冷静,有时候嘲讽。你觉得小说要给人疼痛感吗?

杨争光:小说可以含情,但不可以煽情,煽出来的情是虚情。

我实在没有故意使用嘲讽,更无意用嘲讽化解什么。如果有嘲讽的话,也是揭开被“事实”隐蔽和遮蔽的那一层或几层后,真相本身所具有的嘲讽。但想要给读者一种疼痛感,这倒是真的——哪怕有一点也行。

2011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驴队来到奉先畤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争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12271
开本 32开
页数 1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