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侨回忆录/中国现代自传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二四 倡办厦门大学

民国八年夏余回梓,念邻省如广东江苏公私大学林立,医学校亦不少,闽省千余万人,公私立大学未有一所,不但专门人才短少,而中等教师亦无处可造就。乃决意倡办厦门大学,认捐开办费一百万元,做两年开销,复认捐经常费三百万元,做十二年支出,每年二十五万元。并拟于开办两年后,略具规模时,即向南洋富侨募捐巨款。窃度闽侨在南洋资财千万元,及数百万元者有许多人,至于数十万元者更屈指难数,欲募数百万元基金,或年募三几十万元经费,料无难事。而校址问题乃创办首要;校址当以厦门为最宜,而厦门地方尤以演武场附近山麓最佳,背山面海,坐北向南,风景秀美,地场广大。唯除演武场外,公私坟墓密如鱼鳞。厦门虽居闽省南方,然与南洋关系密切,而南洋侨胞子弟多住厦门附近,以此而言,则厦门乃居适中地位,将来学生众多,大学地址必须广大,备以后之扩充。然政府未必肯给全场地址,故拟向政府请求拨演武场四分之一为校址,乃在厦门开会发表此事。

二五 演武场校址之经营

政府既许拨演武场四分一为大学校址,乃托上海美国技师绘校舍图。其图式每三座做品字形,谓必须如此方不失美观,极力如是主张。然余则不赞成品字形校舍,以其多占演武场地位,妨碍将来运动会或纪念日大会之用,故将图中品字形改为一字形,中座背倚五老山,南向南太武高峰。民十年五月九日国耻纪念日奠基。左右近处及后方坞墓石块不少,大者高十余尺,围数十尺,余乃命石工开取做校舍基址及筑墙之需,不但坚固且亦美观。而墓主多人来交涉,谓该石风水天成,各有名称云云,迷信之深难以言喻。余则婉言解释,至不得已则暂停工以顺其意,迨彼去后立再动工,因石众多,两三天大半都已破坏,虽再来交涉亦莫可如何,然回去。数月后拟再建其他校舍,不得不迁移坞墓,为屋址,乃将演武场后诸公私冢墓,立碑标明,限日迁移,并在厦门登各日报,如不自动迁移,本大学则为代迁,并规定津贴迁移费。且在数里外之山腰买一段空地,备作移葬地位。从此顺序进行,依限自迁或代迁,绝不致再发生交涉,或其他事故矣。演武场地界面积约二百亩,下系沙质,雨季不湿,平坦坚实,细草如毡。北负高山,南向洋海,西近厦港许家村,东系山坡及平地。昔为阅兵场,自厦门与洋人通商,兼作跑马场,后来阅兵与跑马均废,被洋人辟为“哥耳夫”球场,厦大建筑时概已收回。教育事业原无止境,以吾闽及南洋华侨人民之众,将来发展无量,百年树人基本伟大,更不待言,故校界之划定须费远虑。西既迫近乡村,南又临海,此两方面已无扩展可能。北虽高山若开辟车路,建师生住宅,可作许多层级由下而上,清爽美观,至于东向方面,虽多阜陵起伏,然地势不高,全面可以建筑,颇为适宜。计西自许家村东至湖里山炮台,北自五老山,南至海边,统计面积约二千亩,大都为不毛之公共山地,概当归入厦大校界。唯南普陀佛寺或仍留存,或兼作校园,至寺前田地,厦大需用时,则估值收买之。厦门港阔水深,数万吨巨船出入便利,为我国沿海各省之冠。将来闽省铁路通达,矿产农工各业兴盛,厦门必发展为更繁之商埠,为闽赣两省唯一出口。又如造船厂修船厂及大小船坞,亦当林立不亚于沿海他省。凡川走南洋欧美及本国东北洋轮船,出入厦门者概当由厦大门前经过,至于山海风景之秀美,更毋庸多赘。日后如或私人向任何方面购买上节所言校界范围山地,建私人住宅,则当禁止或没收之,以免互相效尤,因私误公也。

二六 厦大假集美开幕

汪精卫在新加坡原与余相识,民国九年来漳州访陈炯明,余邀到集美参观。回去后来函告予愿任厦门大学校长,余复函应承,其夫人亦来住鼓浪屿。然不久因粤军回粤成功,彼便来函辞职,谓将回粤办政治无暇兼顾。由是厦大乃组筹备委员会,举蔡元培、郭秉文、余日章、胡敦复、汪精卫、黄炎培、叶采真、邓萃英、黄孟圭等为筹备员,在上海开会,举邓翠英为厦大校长。邓君即派郑贞文、何公敢两人来集美筹备一切。时厦门厦大校舍未建,拟假集美校舍开幕。民国十年四月六日,厦大在集美正式开幕。适美国杜威博士游历上海,故请来校参加,邓校长亦于近甫日到。学生一百二十名,闽生约占半数。闻邓校长开幕后即将北返,彼原为北京教育部参事,当筹备委员会公聘时,关约声明须辞去教育部职务,然彼未有辞印,故欲急回,而厦大校长居然由他挂名,校务交郑何二君。此种挂名校长虽他处常有,若厦大当然不可。郑何二君知余意志,力劝彼暂留勿回,迨至月杪邓君接学生无名函,骂他无才学且欲作挂名校长,若不自动辞退,不日诸生联名攻击,列首名者即是我,邓君于是来函辞职,余亦不留也。

P13-15

目录

南侨回忆录弁言

南侨回忆录

 一 印赠验方新编

 二 登报征求良方

 三 世界书局代印医书

 四 自印医书未遂

 五 与满清脱离

 六 闽省光复与南洋华侨

 七 创办集美小学校

 八 县立小学校之腐化

 九 闽垣师范学校

 一○ 填池为校址

 一一 筹赈天津水灾

 一二 创办集美师范及中学

 一三 师范生按县分配

 一四 集校第一次更动

 一五 集校第二次更动

 一六 师范中学师资之困难

 一七 集校第三次更动

 一八 集校安定

 一九 添办水产航海学校

 二○ 添办农林学校

 二一 添办女师范幼稚师范及商科

 二二 补助小学校

 二三 反对厦门开彩票

 二四 倡办厦门大学

 二五 演武场校址之经营

 二六 厦大假集美开幕

 二七 厦大校长更动

 二八 厦大第一次募捐无效

 二九 厦大第二次募捐无效

 三○ 厦大第三次募捐无效

 三一 募捐理想之失败

 三二 集美厦大之支持

 三三 厦大献与政府

 三四 参加捐办星洲大学

 三五 英政府自办星洲大学

 三六 南侨中学校之兴设

 三七 南洋各属之华侨教育

 三八 南洋教育之弊端

 三九 济案筹赈会

 四○ 胶款诉讼案

 四一 公时纪念像

 四二 鸦片与黑奴

 四三 马来亚稻田与华侨

 四四 伍朝枢遇刺

 四五 国旗之意义

 四六 决定拥护中央

 四七 新加坡华侨中学新校舍之建筑

 四八 许案与叶渊

 四九 许案之结局

 五○ 广西与华侨

 五一 改良华侨丧仪

 五二 “九 一八”与南洋之抵制日货

 五三 闽南水灾捐

 五四 闽省禁止师范学校

 五五 闽建设厅才难

 五六 汪精卫小孩弄火

 五七 对王正廷之劝告

 五八 满清衣冠之遗留

 五九 妇女服装应改善

 六○ 跳舞营业之毒害

 六一 南侨救乡运动第一次

 六二 救乡运动第二次

 六三 救乡运动第三次

 六四 救乡运动失败之原因

 六五 助款兴集校

 六六 回国就学须注意

 六七 反对西南异动

 六八 购机寿蒋会

 六九 七七抗战侨民大会

 七○ 新加坡筹赈会成立

 七一 闽侨宜多捐

 七二 侨生与祖国

 七三 马来亚筹赈会议

 七四 虚荣终失败

 七五 劝募救国公债

 七六 闽代表来洋筹款

 七七 筹备南侨总会

 七八 南侨总会成立

 七九 冯君明见

 八○ 提案攻汪贼

 八一 日本抗议荷属义捐

 八二 南侨总会任务

 八三 闽省府来募公债

 八四 武汉合唱团南来募捐

 八五 华北汉奸来电

 八六 补助宣传抗敌之上海神州日报

 八七 救济罢工反日之铁矿工人

 八八 华侨大会堂与图书馆

 八九 新加坡继设水产航海学校

 九○ 维持中英感情与抗战

 九一 设立救济残废伤兵委员会

 九二 华侨司机回国

 九三 派员视察西南运输

 九四 供给军需药品

 九五 同情英对德宣战

 九六 回教代表南来

 九七 侯西反君对筹赈会之努力

 九八 侯西反之出境

 九九 宣布并质问

 一○○ 组织回国慰劳团

 一○一 妒忌图破坏

 一○二 余决意回国之故

 一○三 慰劳代表抵星

 一○四 慰劳团回国

 一○五 面辞华民政务司

 一○六 余起程赴仰光

 一○七 自仰光飞重庆

 一○八 嘉陵招待所

 一○九 冯将军来访

 一一○ 谒蒋委员长

 一一一 教部陈部长

 一一二 行政院孔院长

 一一三 军委会何部长

 一一四 军事政治部陈部长

 一一五 参政会王秘书

 一一六 参政员欢迎会

 一一七 日本通戴考试院长

 一一八 于监察院长

 一一九 居司法院长

 一二○ 王外交部长

 一二一 张交通部长

 一二二 翁经济部长

 一二三 白副总参谋

 一二四 赴孙立法院长宴

 一二五 赴朱部长宴

 一二六 访宋子文君

 一二七 中共党员来访

 一二八 访谢内政部长

 一二九 访救济会许会长

 一三○ 访邵力子君

 一三一 与《中央日报》王经理谈话

 一三二 范长江君来访

 一三三 慰劳团迟到

 一三四 孔宴慰劳团

 一三五 各界欢迎会

 一三六 蒋公宴慰劳团

 一三七 中央政府宴慰劳团

 一三八 林主席公宴

 一三九 西南运输会

 一四○ 中共欢迎会

 一四一 参观工厂

 一四二 参观军械厂

 一四三 参观合作社

 一四四 慰劳团分三组

 一四五 扩大炼药厂

 一四六 诚恳之卢区长

 一四七 华侨投资问题

 一四八 难童寒衣捐

 一四九 黄炎培君谈话

 一五○ 慰劳团出发

 一五一 鹿钟麟君谈话

 一五二 重庆华侨日报

 一五三 福建建设协会

 一五四 严令禁应酬

 一五五 厦集同学会

 一五六 重庆嘉陵宾馆

 一五七 汽车用油多

 一五八 无线电广播

 一五九 庄先生回洋

 一六○ 丞相武侯祠

 一六一 鱼目欲混珠

 一六二 蒋公问何往

 一六三 四川省教育

 一六四 成都市景况

 一六五 灌县观水利

 一六六 磷火称神灯

 一六七 乘机到兰州

 一六八 西北运输难

 一六九 傅主席谈话

 一七○ 古世界英雄之遗骨

 一七一 戴笠之情报

 一七二 兰州旧街路

 一七三 石田种麦

 一七四 青海好精神

 一七五 马兵出抗战

 一七六 西宁佛寺和尚不清洁

 一七七 兰州各界欢迎会

 一七八 西安途中古战场

 一七九 慰劳团不自由

 一八○ 抗战与建国之喻

 一八一 秦王府欢迎会

 一八二 终南山阅操

 一八三 全国总城隍庙

 一八四 南山训练游击队

 一八五 周文汉武陵

 一八六 起程往延安

 一八七 中部县祭黄陵

 一八八 洛川民众投书

 一八九 延安临时欢迎会

 一九○ 欲巧反拙

 一九一 李秘书留医院

 一九二 延安城形势

 一九三 平等无阶级

 一九四 渝军入延界

 一九五 一生洗三次

 一九六 西安事变条约

 一九七 积极扩军校

 一九八 无苛捐什税

 一九九 兼用旧武器

 二○○ 县长民选

 二○一 毛主席与寿科长

 二○二 工业尚幼稚

 二○三 黄尘常飞扬

 二○四 不团结罪责

 二○五 重庆与延安

 二○六 所闻与所见

 二○七 宜川途中千山万岭

 二○八 闽人任总司令

 二○九 大禹初治水处

 二一○ 阎将军名言

 二一一 敌军不及前

 二一二 山西克难坡欢迎会

 二一三 二省庆甘霖

 二一四 金锁关多匪

 二一五 蒋公蒙难处

 二一六 醉翁之意不在酒

 二一七 卫朱尚好感

 二一八 河南是故乡

 二一九 南洋为我国将来生命线

 二二○ 卫立煌君之将略

 二二一 洛阳石佛多无头

 二二二 河南农夫勤劳

 二二三 卧龙岗午饭

 二二四 难童为敌有

 二二五 领袖作事偏

 二二六 汉中亦喜雨

 二二七 空军人才两乏

 二二八 第一慰劳团结束

 二二九 四川更喜雨

 二三○ 名闻中外之峨眉山

 二三一 僧寺作旅舍

 二三二 百闻不如一见

 二三三 其愚不可及之进香者

 二三四 和尚之居心

 二三五 峨眉山上寒

 二三六 乐西新公路

 二三七 武汉学生被拘

 二三八 参观产盐井

 二三九 战后住屋之改良

 二四○ 由嘉飞重庆

 二四一 滇缅路之封禁

 二四二 愚拙的对英提案

 二四三 为封禁滇缅路对华侨广播

 二四四 国共幸妥协

 二四五 苏记者来访

 二四六 西北之观感

 二四七 党人大不满

 二四八 必先灭共党

 二四九 蒋委员长三问

 二五○ 苏借我巨款

 二五一 登报声明结束慰劳团

 二五二 函答蒋公三事

 二五三 军火货车损失数

 二五四 滇缅路捐资亦无效

 二五五 司机多礼节

 二五六 西南运输费

 二五七 云南新盐厂

 二五八 探视蒋才品

 二五九 大理观石厂

 二六○ 下关腐败主任

 二六一 运输不统一之错误

 二六二 前赠机工物领不足额

 二六三 擒孟获古迹

 二六四 滇缅路最高处

 二六五 云南多肿颈病

 二六六 车路管理仍腐败

 二六七 一月内改善三事

 二六八 安危及薪俸之比较

 二六九 象鼻:龙主席之宴

 二七○ 昆明之见闻

 二七一 昆明各界联合欢迎会

 二七二 答昆明记者问

 二七三 南洋新闻界

 二七四 南洋华侨教育

 二七五 国共可免破裂

 二七六 回国之观感

 二七七 贵阳途中之二十四崎山

 二七八 “八一三”过盘县

 二七九 贵阳地乏三里平

 二八○ 吴主席费少希望大之妙喻

 二八一 滇缅路开放

 二八二 贵阳中国红十字会

 二八三 努力之精神

 二八四 救伤远胜前

 二八五 勇为与畏缩

 二八六 南侨补助救伤总站

 二八七 离贵赴柳州

 二八八 离柳来桂林

 二八九 桂林问答

 二九○ 刚直与谄懦

 二九一 优缺不愿居

 二九二 桂省征调壮丁数目

 二九三 模范小学校

 二九四 风景名不虚

 二九五 衡阳之将来

 二九六 湘水胜闽江

 二九七 荣誉伤兵五万余人

 二九八 长沙成焦土

 二九九 渝党人通电

 三○○ 行抵韶关

 三○一 罢官作工业之名言

 三○二 粤省食粮足

 三○三 离粤至赣州

 三○四 汪精卫跪像

 三○五 省政界疑惑

 三○六 熊君说共产

 三○七 代电中央解释

 三○八 熊主席之人格

 三○九 麻袋试制成功

 三一○ 参政员王君之言

 三一一 赣省三业有大希望

 三一二 不居尊处优

 三一三 上饶欢迎同情节约

 三一四 离赣来浙江

 三一五 敌军受贿争权

 三一六 顾前不顾后之金华街路

 三一七 人力车运货代汽车

 三一八 离浙转入闽

 三一九 党人三计策

 三二○ 欢喜到闽境

 三二一 壮丁死逃无数目

 三二二 代表来报闽省惨况

 三二三 如是模范村

 三二四 生男贺杉苗

 三二五 裸体壮丁尸

 三二六 廉米运福州

 三二七 武夷山茶业之利

 三二八 大红袍名茶

 三二九 武夷风景颉颃广西

 三三○ 观止九曲江

 三三一 做走狗防我

 三三二 不快往邵武

 三三三 定期视察滇缅路

 三三四 古田贤县长

 三三五 告侯君发言须慎重

 三三六 入晚到福州

 三三七 闽政府制售账簿

 三三八 福州各界欢迎会

 三三九 马尾及鼓山

 三四○ 义勇之记者

 三四一 统运之贻害

 三四二 苛政猛于虎

 三四三 政治变营业

 三四四 福清多新屋

 三四五 华侨喜回家

 三四六 外省籍驻防军队

 三四七 莆田文化称发达

 三四八 绳缚壮丁队

 三四九 借口拘挑夫

 三五○ 泉城米亦贵

 三五一 统运造成悲惨

 三五二 省内不应言

 三五三 函电求陈仪

 三五四 华侨反误乡亲

 三五五 劣政勿告余知

 三五六 刚毅敢言之国民党书记长

 三五七 再上书陈仪

 三五八 在安溪之集美学校

 三五九 陈仪拒哀求

 三六○ 劣绅钻营

 三六一 拟设同安初中校

 三六二 县长发大财

 三六三 集美农林地非佳

 三六四 十九年后回故乡

 三六五 海陆空炸击集美

 三六六 亲查运输工人

 三六七 登高看故乡

 三六八 续办角尾学校

 三六九 蒋公电同意视察滇缅路

 三七○ 柴米生命线

 三七一 到处有耳目

 三七二 复电陈仪再请撤销统运

 三七三 柴料何故昂贵

 三七四 龙岩车路多弯曲

 三七五 利令智昏

 三七六 与陈仪三代表论统运之害

 三七七 厦大有进步

 三七八 陈仪无悔心

 三七九 华侨外汇与抗战之关系

 三八○ 闽省捕禁省参议

 三八一 谋没收厦门大学

 三八二 在大田之集美农林水产商业三校

 三八三 田赋加十倍

 三八四 应采出而反贡入

 三八五 闽侨应多捐

 三八六 树胶之历史

 三八七 决意攻陈仪

 三八八 太上主席

 三八九 运输专利

 三九○ 省府设贸易公司

 三九一 摧残实业

 三九二 省银行之出入数目

 三九三 军米之补贴

 三九四 设立公沽局致米腾贵

 三九五 擅加田赋

 三九六 虐待壮丁零星分散

 三九七 摧残教育

 三九八 贱待参议员

 三九九 县区苛政

 四○○ 官设旅运社

 四○一 食盐统制

 四○二 党政军要人

 四○三 无意改善

 四○四 作恶心自虚

 四○五 赣州同乡会

 四○六 电蒋公请弛田赋

 四○七 泰和开会

 四○八 再上蒋公电

 四○九 汽车大王名言

 四一○ 记者甚不平

 四一一 军政视察团

 四一二 复上林蒋电

 四一三 情理势三事

 四一四 吴主席优容参议员

 四一五 视察滇缅路委员到昆明

 四一六 请改善闽盐政

 四一七 辞行复献议

 四一八 敌机炸两桥

 四一九 功果桥无妨

 四二○ 保山华中校

 四二一 保山诸陋习

 四二二 敌炸惠通桥

 四二三 惠通桥之禁令

 四二四 接蒋委员长复电

 四二五 应改善之事

 四二六 华侨机工非罪禁暗房

 四二七 “华侨先锋队”货车何处去?

 四二八 游缅故京王宫

 四二九 在仰光电蒋公报告路政事

 四三○ 出国首次报告抗战必胜

 四三一 在仰光福建会馆报告闽人惨状

 四三二 香港闽侨来电查闽事

 四三三 赴马来亚各地开会

 四三四 招待与献金

 四三五 回抵新加坡答诸记者

 四三六 要求禁开欢迎会

 四三七 新加坡闽侨大会

 四三八 运动终失败

 四三九 侨领请发电

 四四○ 吴铁城之活动

 四四一 中正中学校

 四四二 吴威胁校董

 四四三 因救闽事生恶感

 四四四 救闽更积极

 四四五 请政府办华侨师范

 四四六 召开第二届南侨大会及闽侨大会

 四四七 教部阻设南洋师范

 四四八 南侨爱国无党派

 四四九 驱逐出境电英使不负责

 四五○ 辞第二届南侨总会主席

 四五一 南侨再开大会

 四五二 狂谬之总领事

 四五三 高总领事罪恶

 四五四 省长可免罪

 四五五 发言失资格

 四五六 代表盗印章

 四五七 假冒菲岛电文

 四五八 全场一致之南侨总会第二届选举

 四五九 南洋闽侨大会开会

 四六○ 成立闽侨总会

 四六一 大会电仍不复

 四六二 闽省垣失陷

 四六三 陈仪祸闽证实

 四六四 不闻问新四军事

 四六五 借故要求无效

 四六六 为公为私可质天日

 四六七 敌机散宣传品

 四六八 助港币修年鉴

 四六九 南洋教育党化

 四七○ 领袖何是非

 四七一 最上级主动

 四七二 挂羊头卖狗肉

 四七三 模仿欧美之效果

 四七四 私人做袒护

 四七五 南洋师范开幕

 四七六 南洋战事发生欣慰我国不孤

 四七七 两主力舰沉没

 四七八 通告合坡开防空壕

 四七九 政府委任负责总动员

 四八○ 接受负责三条件

 四八一 释放政治犯

 四八二 祖国电三机关协助英政府

 四八三 华侨抗敌后援会成立

 四八四 举定抗援会职员

 四八五 最后义捐汇款数

 四八六 菲律宾华侨与义捐

 四八七 香港华侨与义捐

 四八八 安南华侨与义捐

 四八九 暹罗华侨与义捐

 四九○ 缅甸华侨与义捐

 四九一 苏门答腊华侨与义捐

 四九二 爪哇华侨与义捐

 四九三 荷属婆罗洲西里伯华侨与义捐

 四九四 马来亚华侨与义捐

 四九五 英婆罗洲华侨与义捐

 四九六 南洋各属义捐总比较

 四九七 星洲危急劝移财往祖国

 四九八 劝告军港工人

 四九九 渝电保护领事回国不言侨领

 五○○ 新加坡将放弃

 五○一 离开新加坡

 五○二 将往巨港转爪哇

 五○三 荷军闻风逃

 五○四 避来爪哇

 五○五 芝朥汁登岸

 五○六 敌军入爪哇

 五○七 居停好意

 五○八 华侨被抢劫

 五○九 敌在吧城大捕华侨

 五一○ 移居梭罗埠

 五一一 复移住玛琅埠

 五一二 闻风屡迁移

 五一三 回忆录动笔

 五一四 再移峇株

 五一五 移居晦时园

 五一六 敌陆军与联军之比较

 五一七 联军海空可胜敌

 五一八 胜利可期附述志诗

战后补辑

 一 敌寇投降之喜讯

 二 吧城欢送会附答词

 三 回新加坡

 四 日文书“华侨研究”中一段 老圃译(《南洋商报》载)

 五 南侨总会战后通告第一号

 六 电印尼主席促进中印民族友谊

 七 调查我侨损失

 八 五百社团欢迎会答词

 九 重庆庆祝大会来电

 一○ 出任调解劳资

 一一 组织回国卫生观察团

 一二 编辑《大战与南侨》

 一三 福建会馆振兴教育

 一四 我之华侨团结观

 一五 华侨损失调查之结果

 一六 筹赈会之结束

 一七 中国与安南

 一八 南侨总会否认割弃外蒙

 一九 住屋与卫生

个人企业追记

 一 未成人经过

 二 母丧停柩

 三 回梓葬慈亲

 四 厦市大火灾

 五 四次南来景象已大非

 六 祸真不单行

 七 气数或当然

 八 收束之结果

 九 初步好机会

 一○ 同业多庸常

 一一 福山黄梨园

 一二 创办冰糖厂

 一三 还欠志愿尚未遂

 一四 黄梨园种树胶

 一五 参加恒美米厂

 一六 顺安债还清

 一七 承购恒美米厂

 一八 遭遇两不幸

 一九 树胶园卖出

 二○ 七年总核算

 二一 在暹罗开黄梨厂

 二二 后来居上

 二三 第四次回梓

 二四 第五次南来

 二五 欧战发生

 二六 四年总核算

 二七 租轮船四艘

 二八 购置东丰船

 二九 复购谦泰船

 三○ 两轮船沉没

 三一 四年又总算

 三二 第五次回梓

 三三 三公司俱失

 三四 出入略相抵

 三五 第六次南来

 三六 四年再核算

 三七 宁人负我

 三八 扩充熟胶品制造厂

 三九 气数已造极

 四○ 三年总核算

 四一 工厂如师校

 四二 胶利已失望

 四三 抵制日货遭火灾

 四四 三年再总算

 四五 改作有限公司

 四六 不景气仍严重

 四七 胶厂概停作

 四八 好机会复失

 四九 本公司收盘

 五○ 牺牲非孟浪

畏惧失败才是可耻

 一 追忆往事

 二 实业及教育

 三 华侨与祖国

序言

《中国现代自传丛书》是由著名学者张玉法、张瑞德主编,台湾龙文书局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出版的一套现代中国人物自传。作者分别来自政治、军事、经济、金融、教育、新闻、出版、学术、文艺、宗教各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国现代自传丛书》以兼容并蓄的方式,容纳不同立场、不同角度的作品,尽量保留各方面的记录,为读者展示历史的多种断面。自传写作时间多在上个世纪前半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人文特色及语言习惯,具有史料价值。

丛书所选作品,有些系首次公开发表,有些绝版已久、流传不广,有些虽有重印,但内容欠完整。为使作品保持原汁原味,忠实于历史记录,此次出版尽量保持原貌,不伤筋动骨。除对个别地方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外,其余均一仍其旧。我们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项:

一、将原书中的竖排繁体字改为横排简化字,并改动明显的错别字。

二、原文中外文地名、人名等的译名,除个别极易引起歧义的,均按原书译法不做改动。

三、虚词“的”、“地”、“得”按现行规范区别使用。标点符号参照现行规范进行适当改动。

四、参照2012年6月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国家标准,在“得体”“局部体例一致”“同类别同形式”原则下,对原文中的年龄、年月日、数字等汉字数字均不作改动(引文、表格和括号内特别注明的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年、月、日统一采用公元纪年法表示。

内容推荐

  《南侨回忆录》于1946年初版,1979年后多次再版。《南侨回忆录》是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至1945年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他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记忆力,以真诚质朴的笔调,详尽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做出的贡献,并陈述了他为发展教育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种种艰苦卓绝的奋斗。书中所记叙的事实,都是他亲身经历的历史。身处南洋,心向中国,特别是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日子,他领导南洋侨界筹款,抵制日货,并动员南洋侨界参与抗日运动。1940年,率侨团返国,不辞舟车劳顿,奔走于南北各地慰劳考察,并访问了共产党治理的延安,认为延安“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苦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他为抗战奔走呼号,为胜利竭尽全力,所作所为,正印证了他“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崇高信念。

编辑推荐

陈嘉庚,新加坡马来西亚橡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南侨回忆录》是陈嘉庚先生于1943年至1945年在印尼避难时所写的回忆录。书中,作者用真诚质朴的笔调,回顾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做出的贡献,并陈述了陈嘉庚为发展教育和社会进步所进行的种种艰苦卓绝的奋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侨回忆录/中国现代自传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嘉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45555
开本 16开
页数 4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39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2014027553
中图分类号 K827=72
丛书名
印张 3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8
147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