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解惑中国经济
内容
编辑推荐

华说的《解惑中国经济》一本接地气的大众经济学图书。本书里没有高深莫测的经济学名词,只有老百姓能看懂的经济原理。它涵盖衣食住行,生活方方面面,聚焦你我身边热点话题。本书以随笔的手法,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下社会经济热点现象背后的道理。逻辑井然,

内容推荐

华说的《解惑中国经济》针对当下社会经济热点现象下笔,通过经济学的视角,以随笔的手法,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其背后的道理。逻辑井然,文采斐然。

《解惑中国经济》作者用自己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和身为记者的敏锐度,就广大读者关心的社会经济现象,例如“双十一”“雾霾”“比特币”“楼市”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背后的经济原理加以剖析说明,立体且全面的展现了当今的中国经济现状。

目录

Part 1 楼市之嚣

 1 房产中介与虚假房源

 2 闲话“自住型商品房”

 3 房价的“建房成本下降论”

 4 “地王”的底气从何而来

 楼市“红五月”的断想之一

 5 房价的拐点在哪里

 ——楼市“红五月”的断想之二

 6 掩耳盗铃现代版:房价的数字游戏

 7 好政策 坏政策

 ——从楼市调控“国五条”及地方实施细则说起

 8 楼市新政与税收负担

 9 高档小区的廉租房

Part 2 出行之困

 1 机场的打包费

 2 廉价航空的春天

 3 公交“一卡通”:退卡难的秘密

 4 进口汽车的价格争议

 5 “定制公交”与价格管制

 6 铁路总公司:名号与实质

 ——中国铁路的市场化之路之一

 7 从捡“芝麻”说起

 ——中国铁路的市场化之路之二

 8 打车软件之“劫”

 9 春运“退票潮”

 10 自学驾车与行政管制

 11 “刷票插件”与竞争准则

 12 火车无座票与价格管制

 ——站票价格之争的经济分析

 13 出租车“趴活”的制度变迁

 14 一车难求与出租车集体“趴窝”

 ——“ 打车难” 的经济分析

 15 从新交规说到“办公室法规”

 16 高铁的票价

Part 3 餐桌之问

 1 星巴克的价格风波

 2 “奶粉进药店” 会降低价格吗

 3 北大的馒头

 4 奶粉“国家队”

 5 “三公消费”与婚宴价格

 6 冷饮乾坤

 7 进口大增会危及粮食安全吗

 8 肯德基套餐与菜单成本论

 9 代驾费的分成

 10 “天价”神话的终结说明了什么

 11 家庭农场的“松江模式”

Part 4 税收之痛

 1 减税是最好的“刺激”

 2 存款征税为什么错了

 ——存款征税风波之一

 3 塞浦路斯:受益者还是受害者

 ——存款征税风波之二

 4 电商征税的争议

 5 税收的效率:从富豪移民潮说起

Part 5 金钱之讼

 1 比特币与财富累积仓库

 2 民营银行与金融市场开放

 3 一张24年的存单

 4 银行的网上商城

 5 闲话“钱荒”

 6 余额宝的争议

 7 地方政府债务是一个问题吗

 8 做空机构与市场运作

Part 6 时事之辩

 1 垄断之辩:中国移动与腾讯微信

 2 苹果:傲慢的代价

 3 反垄断的闹剧

 4 没有“电荒”的夏天

 5 企业的寿命

 6 光伏大战:和解及其后果

 7 电商、零售业及其命运

 8 优秀企业为什么反对政府补贴

 9 发改委加班与250个公章

 10 多此一举的反垄断

Part 7 生活之惑

 1 雾霾之思:“先污染后治理”的宿命

 2 假货定律

 3 “单独二胎”的经济分析

 4 “双十一”:封杀与合作

 5 “整酒”轶事

 6 “圈子”的经济分析

 7 富人为什么比穷人更健康

 8 澳大利亚的工人工资

 9 淘宝挂号风波

 10 高铁“意城”:错误的生意

 11 “史上最难就业季”的经济分析

 12 佃农与地主的故事

 13 慈善的竞争

 14 好莱坞的 “中国特供”

 15 “中国式过马路”与“枪打出头鸟”

 16 从云南白药配方说到商业秘密

 17 手机尺寸为什么越来越大

 18 “ iPhone 在线”

 — —以貌取人与信息费用

Part 8 风景之谜

 1 “引桥坍塌”与“垃圾换门票”

 2 从九寨沟事件说到《旅游法》

 3 为“门票经济”一辩

 4 凤凰古城的门票新政

 5 东方明珠塔下的“黄牛”

试读章节

火红的五月,让房地产开发商为之亢奋,也让公众为之焦虑。当“地王”你方唱罢我登场,当“面粉贵过面包”的一幕再现,释放的信息清楚不过:未来的房价将会上涨。最起码,这些地块及其周边区域上的房屋价格将会上升。

房价上涨,对开发商来说,自然是好消息;但对未来的购房者而言,则是不折不扣的坏消息。毫无疑问,在当下的中国,高高挂起的房价,已经成为人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一路上涨的房价,引无数国人竞折腰,也一直是舆论讨伐的目标。有舆论甚至认为高房价消磨了年轻人的追求、梦想、热情和意志,是当代青年“暮气沉沉”的罪魁祸首。舆论的指责正确与否不论,但高高的房价已成国人剪不断理还乱的心头之结,确乎是不争的事实。

一路高歌的房价何处是尽头?这个问题让政府和百姓均为之抓狂为之焦虑,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答案。政府这一面,是年复一年出台诸如“国N条”之类的楼市调控政策,期望以行政力量强制按下房价“高昂的头颅”,成效如何事实俱在,无须多言;百姓没有这种威权,对于房价的涨跌,有心无力只能动嘴皮子,辩论、打赌,在看客的围观下,“登报道歉”“街头裸奔”的一幕幕好戏接连上演,热闹非凡。结果也是分明的,迄今为止,“看涨派”无一败绩,而“看跌派”无一胜绩。这一事实更让人们内心忐忑和发毛:难道房价就这样一直涨下去以至无穷?从逻辑上说,不可能。在某个时点上,房价总会平稳下来乃至下跌。那么,这个时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换言之,从可观察和验证的角度看,房价的拐点在哪里?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明白另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一件物品为什么会有价格?答案是,因为这物品是稀缺的。是的,倘若这世上的一切,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则不会有价格出现。很遗憾,在这真实世界里,绝大多数的物品是稀缺的。因为稀缺,人与人之间就存在着竞争,人们为了获得这件物品,就愿意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代价,表现在市场上就是价格。

严格地说,所谓的稀缺,并不单纯指物品数量的多寡。物品的稀缺程度,是相对于人{门的需求而言的。这世上,好苹果远比坏苹果多,但由于人们对好苹果的需求甚殷,好苹果虽多,相对于人们的需求依然是不足够的、稀缺的;坏苹果虽然少,但因为人们没有需求,显得多了,并不稀缺了。因此,稀缺之说,是相对于需求供应有限而起的。

是谁的需求?人的需求。没有人的需求,物品就不会有价格,即便这物品再稀缺。人的需求增加,再多的供应(当然是有限的)也会觉得稀缺。在这种状况下,物品的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人的需求减少,再少的供应(当然是有限的)也会觉得多余,物品的价格随之跌落。因此,住宅的价格,取决于人们对房子的需求及其供应状况。显而易见,土地越少,住房供应越紧张,人口分布越密集,则这一地区的房价必然越高;反之,则相反。

以此观之,则不难明白京沪穗等一线城市的住房价格何以虽屡经楼市调控而百折不回。因为这些城市是人口的流入地!不是说北京是全国的北京吗,不是说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吗,不是说广州是全国的广州吗?从人口的流动而言,确实如此。这些年来,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持续地流入这些大城市,不仅是国内,而且还有国外的人们。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这些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膨胀。据官方的统计数据,2012年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069.3万人,比上年年末增加50-7万人。其中,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773.8万人,增加31.6万人;而2012年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达到2380万人,比2011年增加33万人。非户籍常住人口960万人,增加25万人。在过去的十年中,北京和上海的常住人口平均每年增加60万以上。

为什么在所谓的“红五月”中,一线城市的土地拍卖市场炙手可热的同时,一些二三线城市的土地市场却不断传出流标的消息?为什么大城市房价屡屡打压却依然向上的同时,一线三四线城市的却频频上演“空城计”?无他,人来,需求随之而来;人去,需求亦随之而去矣。则作为人口流入地的大城市,房价焉能不应声而起?房地产开发商虽掷重金而犹神闲气定,其底气,正源自源源不断涌来的人群!

实际上,从一个城市的人口分布中,亦可清楚看到这一点。以上海为例,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密度为3754人/平方公里,比2011年(3’702人/平方公里)增加52人/平方公里。分区域来看,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密度为24439人/平方公里,比2011年(24254人/平方公里)上升0.8%;城郊结合区(闵行、宝山、浦东新区、嘉定)为4866人/平方公里,比2011年(4792人/平方公里)上升1.5%;远郊区为1461人/平方公里,比2011年(1434人/平方公里)上升2.0%。这个数据结合市场上的住房价格,房价与人口密度的关系可谓一目了然:中心城区人口密度最高,房价也最高:城郊结合区次之;远郊再次之。虽然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上升幅度小,但这是由于其基数远大于城郊结合区和远郊区的缘故,其增加的绝对量超过后两者,又由于中心城区的土地面积远远低于城郊结合区和远郊区,因而其房价的上涨压力亦均超过后两者。

至此,“房价的拐点在哪里”的答案水落石出了。一个最直观的观察点,是看人口密度。一个城市或者区域的房价是涨是跌?如果人口密度继续上升,则房价的上涨将毫无悬念;倘若有朝一日人口密度出现下降了,则房价的向下的拐点也将随之而……

P16-18

序言

“子不教,父之过”是古训,也是明训。作为一名在读小学生的父亲,于情于理,不能不操心孩子的功课与学业。感谢孩子,因为借此机会,我竟然得以重温孩提时代的乐趣。尤其是那些童话故事,读来每每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恍若穿越时空。

有一天,在孩子的童话书上,看到了一则题为“国王的法则”的故事。故事说,从前,有一位爱民如子的国王。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全国臣民都过得非常幸福,生活富裕、安居乐业。可是,国王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一天,他把自己最信任的大臣叫到身边,对他说:“我这身体不行了,恐怕也活不了多久了,可我担心自己死了以后,人民的生活……”

“陛下,您的意思是……”

“我想在自己死后,让我的臣民继续过着幸福的日子,所以,你们要为我寻找一条能确保臣民生活幸福的永世法则。”国王说。

于是,这位大臣召集天下所有的学者来研究“幸福法则”。三个月后,大臣献给国王三本书。国王摇头说:“不行,臣民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看书的,你们删减—下。”

两个月后,大臣与众学者们把三本书简化成了一本。

 国王还是不满意。他说:“我们的臣民每天都在忙碌着耕田织布、经商贸易,让他们读完这样一本书,至少也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啊,他们可以做很多的事啊……”

大臣终于明白了。国王想要的其实只是“一条”法则。于是,一个月后,大臣呈给国王一张纸。国王看了之后,非常满意地说:“很好,只要我的臣民都真正奉行这条宝贵的法则,我相信他们一定能继续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没多久,国王去世了,新国王将这张纸上的“法则”公告天下。这张纸上只写了一句话: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读完这个故事,脸上不禁有些发热。作为成年人,我感到汗颜了。当我们端着架子一本正经地教育孩子“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是否做到了言行一致?倘若是诚实之人,扪心自问,得到的答案大抵是令人难堪的。从这些年风起云涌的舆论来看,我们几乎天天盼望着“天上掉馅饼”。蔬菜价格上涨了,我们大呼“吃不起蔬菜了”,呼吁政府补贴;风景区的门票涨价了,我们又大呼“看不起风景了”,要求政府B艮价。养老、住房、教育、医疗,许多人一直在呼吁政府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福利,而且。多多益善”。“免费大餐”一旦吃上了,吃习惯了,想不上瘾都难。君不见,高速公路重大节假日免费通行之后,有人开始呼吁平日也要免费;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免除之后,又有人提议学龄前教育免费了……此情此景,倘若孩子发问:“你们不是说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吗,为什么又要求‘免费大餐’?”面对孩子天真的眼神,我们又该如何张嘴作答,如何自圆其说?

是的,天下哪里有不劳而获这样的好事!我们生活的这个真实世界,绝大多数物品是稀缺的,要获得它,就必须付出代价。这代价,表现在市场上,就是价格。目前各类冠以“免费”名目的社会福利是免费的?当然不是!政府提供的种种福利和服务,都是需要庞大的费用支持的。但政府本身并不创造财富,政府的收入,正是来自你我他每一个“光荣的纳税人’缴纳的税收!换言之,那些所谓的“免费大餐”并不免费,只不过收费的方式较为隐蔽和迂回。而这种迂回或者隐蔽的收费方式,往往遮蔽和扭曲了人们对资源价值的认知,从而导致资源未能实现最为有效的利用。理论和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从社会整体利益看,那些由政府提供的“免费大餐”,其付出的代价,远比市场运作的成本高昂得多。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是我的经济理论的全部,其余只是枝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说。收集在这里的文章,虽然涉及的题材各不相同,表达的形式也互有差异,但其核心的思想,其实是一致的。这一“中心思想”,一言以蔽之,不过是重复着的那句老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是为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解惑中国经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华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355885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1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2014039818
中图分类号 F12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