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满人服饰

17世纪形成的满族,在名称、构成、生活习俗上已与祖先有了很多不同。它是以明代女真为主体,融合部分蒙古、汉、朝鲜、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民族形成的新民族。满族人又称“旗人”,这与满人实行的八旗制度有密切关系。八旗制度是满族人军事、政治、经济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八旗制度作为满族人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保留延续下来。在这种制度下,社会成员基本分为旗人与民人,旗人即为被编入八旗组织之人,主要以满族人和蒙古族人为主,也包括少数其他民族;民人则为隶属省府州县之人,以人数众多的汉人为主体。

女真部族最初尚未建立完善的衣冠制度,不过已经上下有别,部族领袖努尔哈赤“身穿龙文天盖,上长至膝,下长至足,皆裁剪貂皮,以为缘饰,足纳鹿皮兀剌靴”,平民“御寒则布袍革履,作事则短,男子皮裘褐裤,妇人布裙长襦”。袍服基本形态为圆领、窄身、箭袖,这种衣式适合渔猎生产生活。长袍两侧开襟,便于骑跨马上;箭袖袖口窄狭,上宽下窄,射箭时袖口可翻起,天冷时可放下盖在手背上保暖。男女发式同样也有别于汉族,男子髡发留辫,女子则梳两把头。

清初,统治者强令汉族男子遵从满人习俗剃发改装,女子相对宽松,可根据“十从十不从”的规定不穿着旗装,所以“旗装”与“汉装”主要是在满汉女子装束之间的分野。随着满族政权的稳固和满汉文化交融的增进,汉人对清统治者的服饰规定日渐习惯,满人对被统治者的服饰偏好也渐生认同,曾以激烈的方式表现fJ{的服饰对抗与分野逐渐走向对视与互仿。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满汉混居的偏远地区,也发生在律令森严的宫禁之地,尤以女子服饰风尚变化为重。1759年,清高宗乾隆就训诫满人不得效仿汉人服饰,l 804年清仁宗嘉庆颁旨严禁旗人妇女缠足,1 838年清宣宗道光颁令,严禁旗人妇女缠足及效仿汉人宽衣大袖。尽管朝廷的训诫不断,旗人的服装风尚依然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清代《草珠一串》对旗人穿着的“汉化”有不少记载:“双袖阔来过一尺,非旗非汉是谁家”、“袍袖直如弓荷袋,可能恭敬放挖杭”。诗中的“放挖杭”为满族的古礼,指向长辈行礼时先将箭袖袖口放下,再行全礼。关外旗人妇女与男子一样要骑马射猎,所以袖口也装有箭袖,可行“放挖杭”之礼。但当满人妇女衣袖变为阔袖,“放挖杭”的礼节自然受到影响,由此可见满族服饰因受到汉族影响而发生的变化。

等级森严的清代服饰

清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对服饰制度几经修改厘定,最终制订了等级分明、繁复详备的服饰制度,尤以宫廷服饰为甚。据《大清会典》和《皇朝礼器图式》等清代服饰典制文献以及故宫所藏实物而视,清代皇帝服饰可分为朝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戎服和便服,皇后服饰分为朝服、吉服、常服和便服。王公大臣与各等命妇的服饰类型依此设置,只是在色彩、饰品、纹样、规格方面依身份等级而变。朝服、吉服、常服用于祭祀、庆典、常朝等重大场合,故一俟厘定,历三百年而未有大变;便服是清代宫廷日常闲居时穿用的服装,包括便袍、马褂、氅衣、衬衣、坎肩、袄、斗篷、裤等,在清中晚期有了显著变化。

清中期前的宫廷便服在形式、纹饰、色彩、质地、功用上都基本循其旧制,腰身、袖子、下摆都比较合身,只是在细微之处体现出各代君主的服饰偏好。道光朝以后,随着宫廷生活的日渐奢华、满汉之间的融合加强,宫廷中出现了大量便袍、衬衣和氅衣等纯粹的燕居休闲服装。这类服装为宫廷日常闲居时穿用,较少受到制度礼法拘限,有相对自由的变化空间,花色多样,款式丰富,工艺繁复,穿用场合极多,是清代宫廷服饰中形式变化最大的一种服装。

便袍、衬衣和氅衣,既取制于满人传统的长袍,又不断效法多变的汉人风尚,与后世流传的旗袍在形制上最为相似。便袍为贴身穿着的服饰,皇帝后妃可在休憩之时穿着。皇帝便袍为圆领、大襟有衽,直身、无接袖,平端袖,左右开裾,面料以素色为主,通常在外可配穿坎肩和马褂。因为用于寝宫之内,无须拘泥祖制,所以款式舒适合体即可,故而未装上满族特有的马蹄袖端。后妃的便袍形式与皇帝便袍相仿,但无开裾,面料纹饰华丽,其上还配穿褂裥和氅衣等。衬衣形制与便袍相仿,亦可单独穿用。氅衣圆领、直身、大襟右衽,左右开裾至腋下,装饰如意云头,双挽平阔袖,为宫廷后妃日常穿在便袍或衬衣外面的服饰,四季皆可穿用。便袍的圆领开始镶上立领,清中期以后甚至马褂、坎肩等也镶上立领。

清中期后妃的便服效仿汉族服饰宽衣博袖的舒适华丽之风,在道光朝达到顶峰,至清末仍畅行不衰。咸丰、同治年间,京师女子流行在衣襟、袖口、下摆上多镶多滚,道数多至“十八镶”,此风传至宫廷,后宫嫔妃亦纷纷效仿。光绪年问的阔袖依然风靡,但历经甲午、庚子等战乱后,朝政变更,衣饰起居皆改旧制,“短袍窄袖”又兴盛起来,高耸紧致的元宝领也极受欢迎。便袍、衬衣也向着展示女性身材曲线的方向变化,腰身与袖口都变得紧窄。清宫便服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体现了清宫后妃审美意趣取向的转变和不同时期的时尚特征。

旗人王室亲族的服饰风尚自然受到宫廷的影响,不过规制未及宫廷的繁复严密,袍、氅衣和衬衣的穿着规则主要以年龄而变,女官衣分袍、褂、氅、衬。袍亦用卷领(夏季可用纱质)。两袖有大挖杭(袖头),多用月白色。氅衣的袖口,则多用花绦白色绣花卷袖,衬衣则用舒袖。凡新妇及青年妇女的氅衣,一般用大红色;中年多用藕合色;年老或嫠妇,则多用深蓝色。衬衣颜色不拘,大抵用较浅之色。未婚女子不穿袍褂,可用氅、衬,不用卷领,以围脖手绢代之。

P12-15

书评(媒体评论)

“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是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的代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本书对龙凤旗袍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技艺传承以及工艺特点都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论述,对想要深入了解海派旗袍历史和文化的读者颇有裨益。

——高春明/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

脉络清晰,笔调轻松,读者可以跨过专业的壁垒。了解到海派旗袍的许多知识和趣闻。

——周汛/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空员

后记

在这本书的编撰过程中,曾得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静安区文化馆、上海龙凤中式服装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上海艺术研究所周汛研究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高春明研究员,上海静安区文化局张爱华局长、黄泓副局长,上海静安区文化馆韦燕华馆长、蒋善勇书记、韩瑜助理馆员,上海龙风中式服装有限公司陈月琴经理、徐永良副经理等更是给予了诸多帮助,谨致谢忱。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祈望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周天谨记于上海艺术研究所

2013年11目8日

目录

总序

前言

百年旗袍百年风华

 旗袍的渊源与历史

 旗袍的发祥和流行

 旗袍的回归与复兴

“龙凤”品牌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制衣者

 “龙凤”中式制衣的发展史

 “龙凤”技艺传承史

 “龙凤”技艺传承人

风旗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路

 新世纪的“民族服装”动向

 项目发展的推手

龙凤旗袍制作技艺

 基本工序

 九字工艺秘技

 点睛工艺:盘扣与刺绣

龙凤旗袍精品鉴赏

 真丝手绘旗袍

 刺绣剪纸纹旗袍

 真丝印花旗袍

 盘金绣礼服与喜褂

 礼服旗袍

 真丝重绉旗袍

 真丝织锦缎旗袍

 泰丝旗袍

 真丝烂花绒旗袍

 蕾丝旗袍

龙凤盘扣精品鉴赏

 工艺性盘扣精品

 实用性盘扣精品

附录

 大事记

 后记

序言

海派旗袍,发祥在上海,一座蕴涵着沧桑记忆又充盈着现代气息的城市。

中西合璧的款式、精良细致的装饰、流畅曼妙的曲线、高贵典雅的韵味,把海派旗袍的风姿永久地定格在中国近代历史的长卷中。

20世纪20年代,在开放创新、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浸染下,海派旗袍应运而生。与中国妇女传统的保守拘谨、线条平直、宽衣博袖不同,海派旗袍突破了种种禁锢,吸取了欧美流行时装的元素,将旗袍缩短长度,收紧腰身,用合体适度的款式,第一次把东方女性曼妙动人的曲线展示出来。

1929年4月16日,是旗袍发展史上重要的H子,《服制条例》公布。条例规定在重要的场合,中国女子的礼服由两种服饰构成,一种是短袄长裙,另一种是旗袍。20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的推进、观念的变化使妇女的服装款式和穿衣风格受到重大的影响,旗袍也被裹挟在这些潮流中发生着变化。袖口的缩放、裙边的长短、开衩的高低是这些变化的直接表现,由此也最终形成了不同时期旗袍的风尚图谱。从石库门到花同洋房,不受职业和身份的限制,处处可见穿着时尚旗袍的女性身姿;电影银幕、戏剧舞台、杂志封面、月份牌上,到处留存着海派旗袍的印迹。风云变幻的海派风尚,引领着中国女性时尚的风向标,海派旗袍从上海流行到各大都市,风靡全国。

20世纪50年代末期,由于各种政治和社会国素,旗袍不再是女性的日常服装,在中国大陆逐渐淡出。同一时期的香港、台湾或是海外的华人女性却还一直对它钟爱有加,不但继续穿着,而且跟随潮流翻新花样,使旗袍更加时尚迷人。然而到了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随着欧美现代服装潮流的冲击,港、台地区的年轻女性也不再将旗袍作为日常装束。

然而旗袍的魅力和魔力却总是能够让它在一次次的沉寂之后重获新生。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随着旗袍在时装舞台上的精彩亮相,大众流行文化的不断演绎,使中国大陆新一代的女性对旗袍有了认识和了解,旗袍开始渐渐走近新一代女性的生活,先是作为婚礼礼服或是迎宾礼服出现在婚礼、宴会中,逐渐又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将旗袍作为日常生活着装的女性总数有限,但旗袍的拥趸者数量逐年增加。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众流行文化的快速传播、国际时装界的重新演绎,旗袍迅速成为一个充满怀旧风格的文化符号和一种集体记忆的表达方式,旗袍文化在中国大陆的许多城市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复活与普及。

21世纪,随着各国政府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和保护的加强,旗袍的历史意义、文化承载、审美价值以及技艺传承越来越受到现代社会的关注。2007年,“龙凤旗袍制作技艺”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凤旗袍的制作过程是中国传统工艺和西方测量裁剪技术综合运用的过程。“龙风旗袍制作技艺”具有独特的设计思想和精妙的制作技艺,是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的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服饰工艺的精华之一,在服装工艺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工艺秘技可简化为九个字:镶、嵌、滚、宕、绣、绘、镂、雕、盘。使用这些工艺主要是在旗袍制作初步完成后,对旗袍进一步的美化加工,使其具有独特的工艺和观赏价值。龙凤旗袍制作工艺秘诀既有继承传统的制衣工艺,又有独具匠心的创新工艺,更有细致入微的刺绣和盘扣工艺作为点睛之笔,使每一件龙凤旗袍成为难得一见的精品。

“龙风”中式制衣技术源自苏广成衣铺手艺精髓。晚清时期,苏广成衣铺是传统中式眼装制作的代表,它的制作方式沿袭了中国古老的手工缝制传统,精工细作,技艺精湛;生产经营方式则承袭了前店后工场的形式,既接受来料加工,又可提供上门服务,经营简单,居民称便。上海开埠后,苏广成衣铺发展兴盛,是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职业制衣者。20世纪上半叶,旗袍在中国女性中广为流行时,苏广成衣铺的裁缝师傅们凭借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敏锐的时尚嗅觉,制作了中西合璧、做工精良的旗袍,以优良的技艺和精心的服务闻名江南地区,成为上海口碑相传的制衣行业著名品牌。20世纪50年代,来自沪上苏广成衣铺的诸多名家,集聚于新成立的龙凤中式服装店。从此,集众家昕长的新海派手工旗袍制作工艺,汇集在“龙凤”这一富有浓厚传统气息的品牌名称下,从南京路绵延至整个上海滩,继而传播到全中国和全世界。

内容推荐

《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由张爱华著,主要内容:旗袍,曾一度是“远东第一城”上海时尚的风向标、20世纪20年代,在开放创新、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浸染下,海派旗袍应运而生。

“龙凤”中式制衣技术源自苏广成衣铺手艺精髓。

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具有独特的设计思想和精妙的制作技艺。是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的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服饰工艺的精华之一。2011年,“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适合大众阅读。

编辑推荐

“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是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的代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本《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由张爱华著,对龙凤旗袍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技艺传承以及工艺特点都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论述,对想要深入了解海派旗袍历史和文化的读者颇有裨益。

全书脉络清晰,笔调轻松,读者可以跨过专业的壁垒,了解到海派旗袍的许多知识和趣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爱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19840
开本 16开
页数 1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时尚娱乐-服饰搭配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2013298608
中图分类号 TS941.717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8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4: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