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俗礼仪/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最终形成了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这本由余志慧编著的《民俗礼仪》讲述了民俗礼仪的故事。

内容推荐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对中国的传统思想、社会生活、文化艺术、节日风俗等内容进行介绍,让读者能够全面领略它的魅力。

这本由余志慧编著的《民俗礼仪》讲述了民俗礼仪的故事。

《民俗礼仪》包括了民俗礼仪的形成与发展;诞生礼俗;婚嫁礼俗;饮食礼仪等内容。

目录

中国民俗礼仪的起源

什么是礼仪

民俗礼仪的起源

民俗礼仪的形成与发展

礼学经典

中国古代五礼

祭祀之事——吉礼

丧葬之事——凶礼

宾客之事——宾礼

军旅之事——军礼

冠婚之事——嘉礼

人生礼俗

诞生礼俗

成年礼俗

寿诞礼俗

婚嫁礼俗

丧葬祭礼

日常生活礼俗

饮食礼仪

服饰礼俗

节日礼俗

社会交际礼俗

语言礼俗

行为礼俗

拜访礼俗

试读章节

唐代

唐代国力空前强盛,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礼仪也达到了古代的鼎盛时期。

唐初,仍沿用隋礼。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命房玄龄、魏徵组织礼官、学士,在隋礼的基础上增补天子上陵、朝庙、养老、大射、讲武等内容,定吉礼61篇、宾礼4篇、军礼20篇、嘉礼42篇、凶礼11篇,称《五礼》,后世则称其为《贞观礼》。唐高宗显庆年间,又由长孙无忌等人作进一步增补,形成后世所称的《显庆礼》。唐玄宗开元年间,又在隋礼和《贞观礼》《显庆礼》的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整理,纂修完成了《开元礼》。《开元礼》较前代礼仪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成为封建礼制的最高典范,此后几个朝代的礼制基本上没有超过它。另外,唐末杜佑撰写《通典》,其中《礼典》100卷,周详而可靠地记载了唐以前礼仪的演变情况,更是仪制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还应指出的是,在隋唐之前,受周礼影响,往往礼法不分,礼涵盖一切,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出现诸多弊端。到了唐代,开始总结前朝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注意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使礼仪与法律、官制分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宋代,礼仪习俗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时的礼仪开始与朝廷典章制度分离,走向民间,逐渐与现代人对礼仪的理解接近起来。其时朝廷礼制基本沿袭前代,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有所调整而已。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和民间宗族共同体的普遍加强,这时候的儒家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民间,致力于民间礼俗的规范化。

北宋司马光就曾在《仪礼》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礼俗的实际情形,撰写《书仪》。南宋朱熹则在《书仪》的基础上撰写《家礼》。此类礼书的内容与朝廷礼制有所不同,主要侧重冠、婚、丧、祭“四礼”和一些民间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和民众生活更为贴近,更具实用价值。

元代时,礼仪走向低潮。元朝统治者虽然沿袭了宋代礼制,口头上也尊孔,并且任用了一批汉族士大夫,但实际上他们是轻视汉儒的。特别是这个时期民族矛盾一直处于不可凋和的状态之中,元朝贵族坚持蒙古族礼俗,蔑视汉族礼仪,而在汉儒看来,这是“灭裂礼法”。由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矛盾没有很好解决,致使礼仪在元代未能得到发展。

明代

明朝建立后,诸多学者认为“贵贱无等,僭礼败度”是元朝灭亡的一大原因,所以在明代时.特别注意礼制,对各级官吏和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实行严格的规定,不许他们有僭越等级的任何举动。

再加上朱元璋多忌讳,大兴文字狱。明代帝王大多利用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实行高压政策,排斥异己,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显得十分僵滞灰暗。

不过,这种律令严明、恪守礼仪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大概从嘉靖年间起,直至明亡,人们向传统礼教发起猛烈冲击,出现了一股越礼逾制的浪潮。这首先是因为社会生产发展,财富积累增加,特别是在商业繁荣的城市里,普通百姓手头有的是钱,却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受到礼制的约束而不能恣意享受,这让老百姓们无法忍受。另一方面,由于朝政腐败,法制松弛,已经管不了那么多。这样一来,庶民越礼逾制也就蔚然成风,愈演愈烈了。这种现象延续到明末,随着明清王朝的交替,满族人人主中原,又一次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传统礼仪再度被奉为金科玉律,越礼逾制的浪潮才悄然退隐下去。

清代时期,汉满文化的冲撞一直十分激烈。清王朝为了加强权威,强化等级礼制,把朝廷礼仪推向了极端。据专家研究,明代朝仪,大臣只须四拜或五拜即可,清代才开始实行“三跪九叩首”;明代大臣入朝,可以在御前侍坐,奏事起立,奏毕复坐,清代则一律跪在地下;明代答诏称“卿”,有点客气,清代则斥之为“尔”;清代大臣上折奏,一概自称“奴才”,这也是破天荒的。

还应提及的是,从明朝末年开始,西方天主教会来中国境内传教。尽管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批传教士十分注意策略,他们穿中国服装,学说中国话,研习中国传统文化,顺应中国风俗礼仪,使得教会在中国有了较大发展。但是,由于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也引起了中西礼仪的激烈冲突。至清末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这就是“随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中国传统礼仪的一统天下已经不复存在。当人们对传统礼仪产生怀疑,试图抗拒的时候,就很自然地会用西方礼仪来跟中国传统礼仪作比较。另一方面,人们在试图改革传统礼仪并创建新礼仪的时候,也总是要到西方礼仪中去拿一些东西过来为我所用.”

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由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文告,开始了对传统礼仪的改革。

剪辫子是礼仪改革的先声。这是因为清军人关时曾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血腥政策强迫人们接受满族发式,于是随着清廷的被推翻,人们便将辫子当作一种耻辱的象征而强烈要求剪去。虽然有许多人自觉剪辫,但是也有些人被政府军警强迫剪去了辫子。

接着是易服。临时政府废止了清代用来体现封建等级的官爵命服、袍褂补服、瓴领朝珠。服饰不再是等级的标志。一旦开放,人们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服饰,一时间西服中服、汉装满装、五颜六色、花样翻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泼气象。后来,由孙中山创制并带头穿着的立领、四袋式的男式上装问世,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服装又吸取了西服的若干优点,人称“中山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人们的欢迎。P10-13

序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最终形成了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有诗、词、赋、曲艺、建筑、戏剧、民俗、绘画、雕刻、烹饪、医药、服装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已经深深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综观整个人类的文明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既保持本民族的特点,同时又不断地对外来文化加以吸纳和创新。例如,对中国有着巨大影响的佛教就是从印度传入的,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又不断地被改造,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同时: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影响了韩国、日本、朝鲜等近邻,而且也影响到东南亚、南亚等地的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由此形成了世界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和重视。

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长达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很深。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常常钳制和禁锢文化学术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封建糟粕。当然,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成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期仍然散发出迷人的光辉,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本套丛书对中国的传统思想、社会生活、文化艺术、节日风俗等内容进行介绍,让读者能够全面领略它的魅力。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俗礼仪/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余志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24322
开本 16开
页数 1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28
17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5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