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十八相
内容
编辑推荐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石库门是上海传统生活的缩影,有来自宁波、苏北、广东等各地的人和上海本地市民一起在这里生活,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故事上演。董鸣亭所著的《上海十八相》以幽默、活泼、俚俗、精湛的语句,把石库门生活中的故事一一呈献给大家。18篇故事,刻画了18个在上海石库门中生活的典型人物,又有18幅人物绣像,让读者跟随书中的文字和插图呈现,一起回到那个“纸都泛黄了,记忆的碎片依然熠熠闪光”的时光里,一起寻找梦中的故乡。

内容推荐

收进《上海十八相》的十八篇故事,刻画了十八个在同一条弄堂中生活的典型人物,他们来自宁波、苏北、广东、浦东……是相逢在石库门屋檐下的朋友,是相互包容对方的知己,就如四面八方的人来到上海和这座城市相辅相成,从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直到彼此接受和适应,才形成上海这座容纳百川的大城市。

《上海十八相》由董鸣亭所著。

目录

阿娘的小“漆夹”

阿娘和亲妈

花脸外婆

老房子老外婆

阿宝的三少爷

小五子妈妈

大眼睛阿爸

袁家姆妈

长脚娘舅

排骨阿姨

宁波阿嫂

浦东走来的阿香

小宁波刚刚

“痨病鬼”王格里

捣蛋鬼阿华仔

丽丽小刁脸

弄堂小妖女

我家咪咪

后记

试读章节

阿娘的小“漆夹”

宁波阿娘多多少少有点自己的私藏货,就如我的阿娘有一只黑色的小皮箱,它一直放在阿娘的床底下。小皮箱是用牛皮经过黑色加工后做成的,小巧玲珑,拎在手里不但漂亮而且轻便。宁波人讲话喜欢用形容词,大多数宁波人都喜欢把皮箱叫“漆夹”,漆就是经过黑色加工,夹就是皮夹的意思。小皮箱就叫小漆夹了。

我有时候看着阿娘默默地翻着箱子里的一些东西,仿佛在想些什么。阿娘看见我在偷看她的小皮箱,就会随手把箱子关了,用她那双大大的眼睛瞪我一眼,用浓浓的宁波话对我说:“这个小漆夹等我死了,侬小娘要就掇①去。”我对阿娘说:“这个小皮箱我也不要,阿娘也不会死。”这时候阿娘的脸上就露出了难得的笑容,说我是一个“马屁精”、“交关坏的小娘居②”。

那时,阿娘的小皮箱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稀奇古怪的东西,皮货呀,拎着是多么神气活现的样子!相比家里那些又大又沉重的大箱子,那个小皮箱真是漂亮。

要知道我从小人书上看见林道静就是拎着这样一个小皮箱走出了家庭,还有电影中的江姐拎着皮箱站在朝天门码头上走上了华蓥山。好几次我学着江姐的样子,脖子上围着妈妈常戴的一条白丝巾,穿着姐姐的红毛衣,拎着那个小皮箱,还叫隔壁的毛毛穿上我哥的衣服扮着蒲志高,一起在走廊里走来走去。那些楼梯象征朝天门的码头,我挥一挥脖子上的围巾,毛毛就从我手里拿过小皮箱,接着我向她叫道:“同志们再见了,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随着我的口号,毛毛从衣服口袋里取出一把木头枪对准我就“砰!”的一声,我倒了下来英勇牺牲了。

然后,我俩就扑在小皮箱上笑,笑够了,毛毛说我们把皮箱打开看看,但我不敢,我拎阿娘的皮箱已经够大胆了,万一被阿娘知道了我肯定要“吃生活”①的。因为平时,阿娘从来不让我们去碰箱子,只有她养的咪咪可以惬意地躺在她的床底下睡在这个小皮箱上,享受着皮革的待遇。仿佛阿娘有很多不让人知道的故事都藏在了这个皮箱里,让咪咪为她保守着。

但我不时地会从亲戚口中知道阿娘的故事,偶尔也会从母亲那里听到些阿娘当年的风光和神采。说真的,用现在的审美观来说阿娘可算得上是个大美女了,她皮肤白白的,眼睛也是大得出奇,就是活到七十多岁,她的腰板也是笔挺的,那头雪白的头发每天用“刨花水”梳理得整齐光滑,她的衣服也是洗得发白,没有一点污迹。

听母亲说,阿娘的箱子里有很多漂亮的首饰,都是阿爷用当年在大连做裁缝时赚的钱为阿娘买的。我也听父亲说起过阿娘和阿爷的故事。阿娘十八岁时就嫁给了阿爷,为了生活,新婚不久的阿爷就和阿娘分别了,跟着同乡北上去了沈阳。阿爷学的是最吃香的红帮裁缝,又听说北方人非常相信宁波人做生意,于是阿爷先是和同乡合伙开了个裁缝店,赚了的钱就寄回老家他姐姐处,然后阿娘再去阿爷的姐姐处拿生活费。

阿娘不识字,看不懂阿爷写给她的信,于是她从姐姐处拿了生活费和信就跑了很远的地方,到一个集市里请摆测字摊的先生读信给她听。信很短,内容也很简单,但阿娘会把信牢牢地攥在胸襟里,再从微薄的生活费里拿出几钿钱让测字先生给阿爷写回信,阿娘对阿爷说:我也要去沈阳。

那时候,沈阳对宁波来说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宁波鱼米之乡,沈阳冰天雪地。过了不久,阿娘一个人去了沈阳。到了沈阳阿娘成了阿爷裁缝店里的帮手,做饭时阿娘就在厨房里,闲暇时阿娘就坐在店里帮阿爷做下手,缝衣服纽扣和缲边。晚上阿爷和同乡睡在一张床上,阿娘就在窄小的店堂里搭张铺睡觉。渐渐地,阿爷有了积蓄,就和同乡提出了自己想开店的想法,为了不和同乡抢生意,阿爷带着阿娘离开了苦心经营的沈阳那家裁缝店,赤手空拳来到了北京。

P3-5

序言

精彩人生精彩故事

任海杰

大约在十几年前的一次朋友聚会上,认识了董鸣亭,就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一是我们都是76届,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和成长经历:二是我们都是文学爱好者,都执著于文学的梦想。只是她的执著始终如一,直到今天,而我后来转向了音乐(不过打底的还是文学)。

当我们《东方城乡报》新开“情感倾诉”版面并由我责编时,自然想到了董鸣亭,于是彼此的交往更频繁了。我曾多次听董鸣亭讲述过她丰富精彩的人生故事,“情感倾诉”版面正巧成为她的用武之地和尽情展示的舞台。本书收录的就是她所发表文章的集锦,我认为有这样几个特点:具有上海老城厢特色的故事;叙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反映几十年来生活和时代的变迁。而在成书时,画家施振华先生又根据每个故事的特色,精心绘制了插图。图文并茂,使本书更好看,更有味道,更有立体感。

董鸣亭文字最大的感染力,来自她有一颗童心。尽管她已人到中年,但依然洋溢着一种少女情怀,一种已经远去了的属于那个纯真年代的情愫。在红尘滚滚的当下,更显得难能可贵。董鸣亭还有个“特异功能”:记忆力特别强,许多的陈年往事,哪怕是芝麻绿豆般的细节,经过她的生花妙笔,一切仿佛时光倒流,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因此,读她的稿子,我每每感叹、激赏、莞尔……已不觉得是工作,而是共鸣享受。

相信读者看了本书后也会有这样的感受,那么我就不再哕唆了,以免喧宾夺主。

后记

当我把十八篇书稿交给编辑黄慧鸣时,在和她那纤纤手指接触的一瞬间,我们的心就像得到了某种默契,她对我说:“这书名一定要加上海这两个字。”

是啊,上海,她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生长的地方,在这里,有过我们无数的欢笑,也背负着各个地方对她的寄托和希望。上海是由一条条弄堂组成的,那长长的弄堂就是我们的一个小村庄,村庄里有我们一起长大的伙伴,有那白发苍苍的阿娘和外婆,还有阿姨和娘舅,他们就如一条条河在村庄里缓缓流过,就如一棵棵树在风中舞动着多彩的树叶,天天在我的耳边吟唱着风和雨的故事,教我无法忘记他们,忘记自己的故乡。如今,那些人物用他们不同的方式重新出现在我的故事里,活灵活现地对我们讲述着上海的风土人情。上海啊,她是一个充满了浓浓人情味的故乡,她是一个活色生香的人生大舞台,演绎着世间的百态人生。

《上海十八相》书名就这样形成了,在此,我要感谢天底下所有的人和事物。

首先要感谢上海《东方城乡报》的情感栏目编辑任海杰先生,十多年来,他的栏目就如一个舞台,供我演出人世间的无数悲喜情节,扮演着少女和年轻人的角色,我写普通人的爱和恨,写生与死的考验,这样足足写了十多年。突然,一夜间发生的事情改变了我以往的创作领域,使我走向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我写我身边最亲近的人,写他们的命运在上海的弄堂里交织着悲喜和难以忘怀的我们的童年。

其次要感谢“上海宁波旅沪同乡会”的杂志《海上宁波人》,这些年来一直为我特辟有关宁波人情系列的栏目,使我一鼓作气写着系列性的有关宁波祖母——阿娘的纪实小说。

特别要感谢的是吴纪椿老师,他一直默默地关注着我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走过的每一步,从我发表处女作开始,到今天的《上海十八相》问世,我们的友谊延续了近三十年,这三十年,充分表达了上海人之间的情分和师生的情谊。

还要感谢这世界上的缘分,都说缘分是一个谜,我就喜欢在缘分中寻找自己的梦想。就在我写着弄堂故事时,一位失散了十多年的故乡人找到了我,他就是本书的绘画者施振华先生,我们从小生活在一条弄堂里,又是一个中学毕业的。当他读了我的文章后,也唤起了他心灵深处的记忆,并从文章中认出了故乡的人,他欣然对我说,如果出书,我来帮你插画。我立马答应,心想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呀,一条弄堂的人共同来完成这本书。

我们一直在等待,等待这个缘分的到来。也许我一直心存感恩,一直相信缘分是个谜,当缘分让我们碰到了黄慧鸣,简直使我对缘分更着了迷。

而最叫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和她交谈中,知道她居然是我们弄堂里的媳妇,只是在弄堂要拆迁前才嫁过来。啊呀,说起她的老公我们都认识呢,特别是她讲起过街楼里老宁波家养的猫,学着老宁波的老婆用一口浓浓的宁波话叫着“老头呀,老头……”什么话都不用说了,我就认定了她是我们弄堂里的人,我也认定了这本书非她不出了。

我被自己遇到的事情兴奋得简直想再编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了,这世界上怎么有这么巧的事?作者、绘者和编者都是一条弄堂里的。于是在黄慧鸣的鼓励下,我注重于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展开,塑造了“小五子妈妈”和“长脚娘舅”等多个人物。随后又产生了《大眼睛阿爸》和《排骨阿姨》等作品。如今,这些人物可以汇集出版了,相信大家也会在书中找到自己的那份缘,找到曾经生活的气息,找到心中的故乡,因为这是一本出自纯粹的上海弄堂人的文学,愿大家喜欢。

最后,我还是回到后记的开头,我要感谢我的老师们,是他们教会了我怎样去驾驭文字、捕捉世间的动态;感谢我的家人,给了我无尽的爱和支持理解;感谢所有的朋友们,这些年来一直陪着我鼓励着我,让我在文学道路上欢快地歌唱着。更要感谢生活,无论我经历的是苦还是甜,它们都是我生命中的滋味,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我也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为大家奉献更多的具有上海生活气息的上海文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十八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鸣亭
译者
编者
绘者 施振华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501734
开本 32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2013229196
中图分类号 I247.8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5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