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卡夫卡的眼睛
内容
编辑推荐

曾艳兵编著的《卡夫卡的眼睛》爱意的、惊恐的、隐逸的、茫然的、都在哪目光里,原来卡夫卡就是在你我之间,就在我们的此时此刻的生活之中,凝视卡夫卡的眼睛,在对视的那一刻,或许比诵读千万遍卡夫卡还是让你灵魂震颤,那就快看这本卡夫卡的研究的书籍。

内容推荐

《卡夫卡的眼睛》内容简介:他是个不世出的天才,一个拥有至今作品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家,而今不只是文学当代宗教神学社会学政治学精神分析学哲学法学语言学甚至电影戏剧摄影和绘画也纷纷到卡夫卡这里来寻找渊源资源和例证。他是一个孤独而无力抗争的个体,他对他生存的世界洞若观火也知道他的抗争必定是无望的但他却以看似卑微却如此倔强的坚持的姿态与这个世界做着无望的缠斗。该是怎样的 种荒凉与悲壮?!

曾艳兵编著的《卡夫卡的眼睛》分解着那位单纯的小说家的纷纭的世界。爱意的,惊恐的隐逸的茫然的,都在那目光里。原来卡夫卡就在你我之间就在我们的此时此刻的生活之中。凝视卡夫卡的眼睛 在对视的那一刻 或许比诵读千万遍卡夫卡还要让你灵魂震颤。

目录

看与挣扎

卡夫卡的眼睛

卡夫卡问题

谁能理解卡夫卡?

谁爱上了卡夫卡?

谁掉到了井里?

饥饿艺术家与魔术师

作为犹太人的卡夫卡

作为业余作家的卡夫卡

作为画家的卡夫卡

作为商业符号的卡夫卡

孤独的写作与写作的孤独

卡夫卡疾病·隐喻

卡夫卡的亲戚们

卡夫卡与格来姆

卡夫卡的寓言世界

卡夫卡与后现代写作

梦幻般的内心生活

“失踪的人”与人的失踪

关于“门”的思考

“法”门内外

请你猜谜:《城堡》解读

这也叫小说?

变形:一个亲近心灵的主题

“甲虫”的秘密

别有“洞”天

“猿猴变人”的启示

塞壬们的“沉默”

“通天塔”神话

失去寓意的寓言

关于鼹鼠的学术研究

“朋友”克尔凯郭尔

“精神领袖”尼采

“想到了”弗洛伊德

“精神导师”福楼拜

“血亲”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夫卡的“中国心”

卡夫卡与中国长城

卡夫卡与《聊斋志异》

卡夫卡与老庄哲学

美丽的中国“仙女”

残雪心中的卡夫卡

1966年版的《审判及其他》

卡夫卡与童话阅读

卡夫卡:从西方到中国

海边出了个“卡夫卡”

卡夫卡:形象旅行

我与卡夫卡

试读章节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一位出生在布拉格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他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以痛苦走进世界,以绝望拥抱爱人,以惊恐触摸真实,以毁灭为自己加冕……他属于什么流派,什么“主义”?他什么都不是,他是现代世界里的唯一的“精神裸体者”,他的独一无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的创作,他的创作完成了他自己。今天,弗兰茨卡夫卡的卡夫卡式的作品已经成为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而卡夫卡其人也恰好就是卡夫卡式的。

随着中国对卡夫卡的译介与研究越来越深入、成熟和系统,卡夫卡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持久和全面。1999年新世纪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丛书《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其中莫言、余华、皮皮均选了一篇卡夫卡的小说。卡夫卡不仅促使中国作家改变了文学创作的观念,扩展和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写作手法,而且教会了中国作家怎样将小说写得更新鲜、更深刻、更尖锐、更动人魂魄。卡夫卡的某些小说成了中国当代小说家必读的经典,是影响他们一生的作品。中国作家从不同的角度领会卡夫卡的奥秘,他们从不会无所收获。他们总能从卡夫卡那里发现或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卡夫卡成了许多作家将自我与世界连接和沟通起来的桥梁和中介。

然而,理解卡夫卡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虽然许多专家、学者、作家都声称自己理解了卡夫卡。有关卡夫卡的传记层出不穷。一部新近出版的卡夫卡传记的作者写道:“每一部都试图以他或她的系统呈现一个卡夫卡式的卡夫卡。这些阐释和传记的最惊人之处就在于每一个批评家都是正确的,每一位传记家都是正确的!,’中国作家残雪,就被誉为“当代中国的卡夫卡”。有位叫虹影的作家,甚至写了本书叫《我与卡夫卡的爱情》。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则写了本《海边的卡夫卡》。有关卡夫卡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则更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在如此多的文山字海、甚至文字泡沫中,谁理解了卡夫卡?谁最有资格说他理解了卡夫卡?

也许,当年那些与卡夫卡最为亲近的人最能理解卡夫卡。那么,谁与卡夫卡关系最为亲近呢?卡夫卡的家人吗?显然不是。卡夫卡的父亲与卡夫卡最缺乏理解,他们甚至相互鄙视、敌视,卡夫卡那封36岁时写给父亲的著名的信可以为证。当年卡夫卡满怀热情和期待地将自己的作品送给父亲时,父亲的回答是冷冷的:“放在床头柜上吧。”卡夫卡的母亲与卡夫卡的关系纠缠于爱与不理解之中。卡夫卡曾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母亲对我的爱正如她对我的不理解一样深,这种不理解融进了她的爱之中,因而,她也许就更加无所顾忌,这是我目前所不能理解的。”卡夫卡有三个妹妹,他与她们的关系应当说是不错的,尤其是他与小妹妹奥特拉的关系最为亲近,但他们之间似乎还谈不上最为理解。1912年当卡夫卡因为石棉厂的事与家庭发生争执时,“总是站在他一边的”最小的妹妹对他也“怀有巨大的不理解”。她“这次离他而去”使他感到非常痛苦和绝望。卡夫卡当时几乎想从窗口跳下去,结束自己的生命。总之,卡夫卡感到在自己家里,“他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不过,另外有三位女性却与卡夫卡的关系较为亲密。她们是菲莉斯、密伦娜和朵拉。卡夫卡终生未娶,但这并不妨碍他同女性的交往。“文学、姑娘和死亡:弗兰茨·卡夫卡就在这个三角中游戏人生,消耗人生。”“这些偶然碰到的少女,指示一条道路或者用一种可能的援助来引诱人的少女贯穿于卡夫卡的作品始终。”卡夫卡一生主要与以上三位女性有过较为亲密的交往,卡夫卡与菲莉斯分手后创作了《诉讼》,与密伦娜诀别后开始写作《城堡》,而朵拉则伴随卡夫卡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也是最痛苦的日子。我们先看看她们是如何认识和理解卡夫卡的。P16-18

序言

写作的人,诗意地看着别人,不是太难,而看后因了那无望,不断地拷问自己,则是难过的事。我在接触卡夫卡的汉译本时,印象是他看的本领的高强。但他却没有满足于看,自己却要去看那些看不到的存在。于是便拥有了别人没有的紧张。现在,我读着曾艳兵的《卡夫卡的眼睛》,便想到“看与挣扎”这个话题。这不是在译本的轮廓里旋转的书,而是进入思想躯体的对白。书中有着一种热流在自己的躯体里,似乎被它穿透了。我记得卡夫卡的眼神,忧郁的,略带羞涩的样子。曾艳兵觉得自己也在那个目光里走进城堡的边缘,却不能进去。或者一旦进去又不能出来。我觉得那是一种暗示,深味卡夫卡的人,多少懂得这种暗示。

于是,我感到了卡夫卡和我们的可怜。我们阅读他,不觉得是异域的生活,似乎也是我们命运的写真。的确,卡夫卡不像一些作家的文本给我们以强迫接受的感觉。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毫不想干扰他人的事情。可是他述说的,可能都与我们有关。他的迷失在路上的低语,仿佛是替我们这些宿命者在表达着什么。

曾艳兵对这个德语作家的把握,是困惑中的体悟与寻觅。他的陈述绝无学院派的僵死气,心灵对撞着,精神在盘诘。他的气质里,也略微可以见到卡夫卡式的焦虑和不安。而那体验,就是彻骨的,流动着《城堡》、《变形记》式的迷雾。我终于懂得,理解别人,是一种灵魂的对接。理解是一种进入,在对象世界里,可以发现我们忽略的自己。

只有把日常的幻象撕裂的人,才可以进入世界的本原。那些既定的逻辑常常欺骗了我们。卡夫卡因为身份的复杂,及存在的复杂,感到了语言的无力与表达的无力。他曾说:“我写的与我说的不同,我说的与我想的不同,我想的与我应该想的不同,如此这般,陷入最深的黑暗之中。”恰恰由此,他进入了现象界的玄奥地带,多致的存在的原色调被召唤出来。人是一个多么矛盾的存在体,而真实恰恰靠矛盾所表现。

许多年前我阅读《失踪的人》,被那谜一般的情境感动了。那个被抛弃到美国的孩子一系列荒诞的经历,是偶然的与特例么?显然不是。我们就在这样的迷阵里。存在就是悖谬的组合,只是被我们常态的格式条理化了。我们偶然的选择,就意味着没有回路的迷宫的开始。于是永远在隧道里,一个怪圈套着一个怪圈,一个可能连着另一个可能。而心绪的流淌又是那么无常,现象界的面影在那里也不甚清楚了。卡夫卡在此流露出他的虚无、痛楚的感觉,那些都是不经意的。写作意味着自己的存在,至于别人的感觉如何,并不在意的。他甚至不希望自己的文字被人阅读,连发表的渴望也没有。这个忠实于自己内心感受的作家,与虚伪、自恋的名字毫无缘分。

在中国,有相当多卡夫卡的知音,有的借其意象而得神,小说家如是;有的靠其哲思而悟意,研究家这样。像曾艳兵这样的研究家,是少数的深解卡夫卡的人,也是进入卡夫卡世界的引导者。他对那些无法归类的精神因子进行了超逻辑的归类,开启了认识这位天才作家的另一扇门。有趣的是,他在其文本里浸泡了多年,以致无法脱身,那个巨大的光环把他罩住了。神秘的低语与体验,连通着上苍,与混沌、阴阳初始混杂在一起。他敏锐地发现了自己研究的对象的内在冲突的缘由,细致的解析里有他生命之流别样的存在。我在其文字里感到诗意与哲思的缠绕。比如身份问题、语言问题、国别问题、职业问题、爱恋问题,都不是清晰可解的存在,永远纠缠着可能与无助、合理与悲情、承认与否定等分裂的话题。人在失去家的地方,才可能感受到空间。在母语被压抑的角落,或许才会进入母语的内核。而这些,都靠心灵的体味。卡夫卡的迷人在于他“在”而不属于自己的同类。人类诸多神圣的概念,在他那里已经失去意义。

我有时候想,十分喜欢写作的卡夫卡,其实与我们的世俗写作理念大相径庭。如果从日常思维进入这个世界,也许我们一无所获。我很喜欢曾艳兵对卡夫卡的气质的描摹,那里有许多存在让我快意。比如他说;“卡夫卡孤独,因为他失却了自己固定的身份和位置。他什么都不是,但他又什么都是:他无所归属,但他又是超越了归属的世界性的作家。”一个不能为自己定位的作家,写着人们所难以归类的文字,就有了另类的审美意味。在分析这位作家的身份时,有这样一段话:

卡夫卡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奥匈帝国,但他显然不是奥地利人;他虽然用德语写作。但他不是德国作家;按说他应该属于资产阶级,但他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生活准则却嗤之以鼻;他虽然出身犹太民族,但他与犹太人的宗教和文化却有着深刻的隔膜……

这或许是进入卡夫卡精神城堡的入口。他在迷雾里呈现出别人所没有的存在。一切和尼采、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陀思妥耶夫斯基都有关联,又都不相近。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以冲突的目光审视对象的存在,也许就真的可以亲近于他。

也许,在真正的意义上,卡夫卡是我们生活奥妙的朴实的书写者。那原因是作者的简单,以及我们的复杂。我们这些自以为得到天际的人,其实是精神的盲者。最简单的人格可能才看见了世界的原色,那些色调不是七彩的,可能更多更多。而我们只领略了几种。《卡夫卡的眼睛》分解着那位单纯的小说家的纷纭的世界。爱意的,惊恐的,隐逸的,茫然的,都在那目光里。你能够感受到那多色的辐射么?我每每与其相遇,总觉得被电了一般,好似感到了躯体的隐痛。而那时候,才会从庸碌的状态醒来,看看自己的周围,便也觉得,自己也是被卡夫卡寓言之簇不幸射中了的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城堡。但我们这些俗人的居所无甚可观。卡夫卡的精神城堡是另类的。我们难以进去,而一旦临门,又不知路向,好像陷在迷津里。我想,这位以德语写作的人,在迷津里完成了自我。那些无望和紧张却有美的灵思飘动。而我们呢,在看似清楚的空间,却放飞不了思想,实则乃真正地迷失了自我。阳光下的迷失之哀,有甚于暗夜里的走失。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了卡夫卡的看与挣扎的能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卡夫卡的眼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艳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87865
开本 16开
页数 2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215.6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