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鼎、郭善兵、薛立芳编著的《和谐共存之道:儒家礼乐文化》目的在于向国内外读者介绍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知识,加深对儒家礼乐文化的理解,弘扬儒家礼乐文化的优秀传统,建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素材选择、主题提炼以及运笔形式、行文风格上,融入现代意识,力求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化用自己的文字予以表述,使用大众语言,舍去一些艰深聱牙的言辞,不使用学术语言,多使用叙述性、描述性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活泼流畅,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图书 | 和谐共存之道(儒家礼乐文化)/儒家文化大众读本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丁鼎、郭善兵、薛立芳编著的《和谐共存之道:儒家礼乐文化》目的在于向国内外读者介绍儒家礼乐文化的基本知识,加深对儒家礼乐文化的理解,弘扬儒家礼乐文化的优秀传统,建设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在素材选择、主题提炼以及运笔形式、行文风格上,融入现代意识,力求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化用自己的文字予以表述,使用大众语言,舍去一些艰深聱牙的言辞,不使用学术语言,多使用叙述性、描述性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活泼流畅,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目录 总序 导言 儒家礼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范式 一、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表征 二、礼乐文化与中国古代政治 三、礼乐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儒家礼乐文化传统的形成 一、“礼”的起源 二、周公“制礼作乐” 三、孔子“修起《礼》《乐》” 四、秦汉以后历代礼典的修订 儒家礼乐文化元典——“三礼” 一、《仪礼》 二、《礼记》 三、《周礼》 儒家礼乐文化的教化功能——礼乐文化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礼乐教化是“修身”的重要方法 二、礼乐文化是维系“家”与“国”正常运转与发展的各种规范 三、礼乐文化中的秩序、和谐观念,对于移风易俗、治国平天下有着重要作用 传统国礼略说 一、“事邦国之鬼神示(祗)”的吉礼 二、“哀邦国之忧”的凶礼 三、“亲邦国”的宾礼 四、“同邦国”的军礼 五、“亲万民”的嘉礼 传统家礼略说 一、生育礼 二、冠礼、笄礼(成年礼) 三、婚礼 四、丧葬礼 五、父子之礼 六、夫妻之礼 七、兄弟之礼 八、宗人之礼 传统交际礼仪 一、拜访应酬之礼 二、宴饮之礼 三、敬老之礼 四、尊师之礼 五、乡里社会之礼 儒家礼乐文化精神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和谐共存之道(儒家礼乐文化)/儒家文化大众读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丁鼎//郭善兵//薛立芳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87194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30 |
出版时间 | 2012-06-01 |
首版时间 | 2012-06-01 |
印刷时间 | 2012-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92.9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