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抗日战争转折点上的大会战--随枣会战
内容
编辑推荐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法西斯妄想征服中国,发动了野蛮的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浴血奋战。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搏击线,由东而中,武汉大会战后,中部腹地的随县、枣阳、襄阳、宜昌、南阳成了最前线。敌强我弱,敌小(国土)我大,敌狂进我暂退,敌疲我打……

《抗日战争转折点上的大会战--随枣会战》(作者:刘永国)是以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为背景,再现了随州、枣阳地区军民守土御寇的风采与功绩,再现了抗战时期的悲壮场景。

内容推荐

大武汉沦陷后,抗日战争进入持久战,华中腹地之随县、枣阳、襄阳、南阳、荆门、宜昌成为抗战最前线,李宗仁坚守大洪山、桐柏山、汉水一线,李先念驰骋白兆山、大悟山、江汉平原,陈诚御寇三峡石牌、鄂西群山,百万军民浴血抗敌,铸成对峙线、包围圈。《抗日战争转折点上的大会战--随枣会战》为首次叙述随枣会战的填补空白之作。

《抗日战争转折点上的大会战--随枣会战》由刘永国编著。

目录

抗日战争转折点上的大会战章开沅

《随枣会战》序冯天瑜

第一章 随枣风云

日本鬼子来了,战争来了!

随枣走廊,正面战场最前线!

军事家蒋百里的战略思考:

洛阳、襄阳、衡阳“三阳”线,是中国反击日寇侵略的“最后防线”

人物链接:蒋百里

毛泽东纵论“持久战”

蒋介石南岳整军备战

五战区经略随枣、鄂西北,李宗仁将军誓言坚守

共产党人忧心如焚,李先念率部挺进白兆山

最后防线上的堡垒

随枣会战一触即发

第二章 随枣大战

15万日军扑向随枣

日军兵分三路,大举进攻

五战区军民严阵以待

敌机轰炸随县城,800人殒命

第84军与随县抗战

一周激战:烽火山一线烽火连天

一周激战:从万家店到桐柏山

一周激战:决不放弃大洪山

中国守军大撤退,大转进

旅长李宝琏叛国投敌

川军750团千里转战

望城岗,大刀队显威

谢家寨,军民携手打阻击

新四军挺进敌后袭扰

枣阳,共产党人组织起火线担架连

反击,反击,把敌寇赶出随枣

冬季攻势,收复随县城受挫

第三章 随枣硝烟再起

国际局势剧变,随枣战云笼罩

有明有暗,日军再攻随枣

针锋相对,第五战区调兵遣将

大洪山前炮声隆

84军与随县的生死情缘

84军转战枣阳、襄阳

173师师长钟毅战死古苍台

人物链接:钟毅

战场剪影:一个团的敌后作战

西线告急,33集团军浴血襄东

以死明志,张自忠将军殉国

上将张自忠,为有牺牲多壮志

链接1:张自忠生平

链接2:张自忠之死

新四军李先念部纵横敌后

万众一心,老百姓奋勇杀敌

撤退,反攻;再撤退,再反攻?

随枣战场风雷激荡,波谲云诡

纵横捭阖,令日军胆寒的随枣走廊

第四章 保卫宜昌

阴谋,阳谋?日军觊觎宜昌

敌寇挑战“三阳”线,汉水危急,宜昌危急

陈诚星夜下宜昌,日军犯襄阳弃襄阳,直奔宜昌

奔波中的江防军两个军

日军的“闪击”与陈诚的阵地防守

仓卒上阵,18军苦守宜昌

丘吉尔宣称:决不投降;蒋介石命令,停止反攻宜昌

六战区第一,反攻宜昌第一!

第五章 抗战岁月

反攻宜昌,陈诚将军功亏一篑

鄂西拒敌,千山万壑齐努力

相持,对峙,随枣军民巍然挺立正面战场最前线

新四军第五师,华中敌后的抗日劲旅

老河口争夺战,日军成强弩之末

让抗战军人吃饱肚子

环潭镇:战火纷飞中的临时县城

距宜昌前线30公里的“小宜昌”

日军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第六章 走向胜利

敌人投降了,我们胜利了!

9月18日,第六战区汉口受降

 9月13日,随县城光复

链接:中国政府受降阵落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日本鬼子来了,战争来了1

1938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头。

上一年卢沟桥事变,国共两党共赴国难,御侮抗敌的大仗打了一个又一个;随县城里,抗战的讲演也有一场又一场。随县城里的居民们知道了不少国家大事,激愤,揪心,抵制日货,捐款劳军。但总觉得战场还远,还听不见炮声,也没见到飞机在头顶上打转转,不管是自己的还是日本人的。

进入1938年,灾难一步步逼近。听得见炮声了,而且炮声越来越近。

1938年10月,隆隆炮声包围了大武汉,震撼了武汉西北150公里处的随县城乡。

武汉是随县人的大世界。

武汉是随县人的金屏障。

过去闹土匪,乡下的小富人往随县城里跑;随县城里大一点的富人往武汉跑。现在,日本人是洋匪、大土匪,他们把大武汉占了,我们还能往哪里跑?

武汉会战的炮声正隆,随县城及城周围淅河、安居、环潭、万家店等集镇,人心惶惶。

1938年10月下旬,大约是24日以后,武汉方向的炮声沉寂了。

接着,一支支部队退了下来,破烂的黄军装、长短不齐的枪,没有负伤的士兵搀着一跛一拐的伤兵,逶迤而来,显着几分狼狈,透着几分坚毅。

他们从鄂东而来,从武汉外围而来,征尘未洗,枪伤待医……

他们走向桐柏山,走向大洪山,走向随县的前沿乡镇,对应日军侵占的应山、安陆等前沿阵地,全面布防……

人群中有人在议论:‘‘这是广西部队!”“这是川军!”“这是西北军!”“这是中央军!”内行一点的指点:‘你别管什么什么军,都是中国军队,是战区李宗仁司令长官指挥的!”

人们端出了茶水、热汤,拿出了煮熟的鸡蛋。沿路一些乡镇的乡绅和民众在襄花公路旁设案供水供茶,茶案上方挂起了鲜红的横幅:“欢迎李宗仁司令长官!”‘锖求国军长驻随县、保境安民!”

五战区的部队尚未过完,枪声、炮声就来到随县城东。骑兵、步兵黄枯枯,一片片,日军耀武扬威地出现在襄(阳)花(孝感花园镇)公路上,出现在淅河镇上。  随县淅河镇的人们永远忘不了这一天:1938年11月3日(农历九月十二日)上午9时许,日本鬼子打进来了,被随县人称为“小汉口”的淅河镇沦人敌手。

这时,中国第五战区的部队已沿漂水布阵,构筑阵地。占领淅河镇的日军推进到漂水边,遥见对岸望城岗中国军队已布阵设伏,暂时收住了脚步。

日本鬼子来了!

战争来了!

当战争降临的那一瞬间,随县城乡由几天前、几月前的焦躁,变为沉着、静寂……

2随枣走廊,正面战场最前线!

随县、枣阳,汉水东部、桐柏山西麓的两个大县。

随县东领大别山、桐柏山,西靠大洪山,直抵汉水,方圆七千平方公里;枣阳南邻随县,东连南阳盆地,西接汉水,北濒襄阳,方圆六千平方公里。两县兄弟般地站立在汉水东岸,前临江汉平原,直视白云黄鹤,后通鄂豫陕川咽喉之地,地理位置冲要,因而自古有“随枣走廊”之称。两县地域宽阔,土地肥沃,人口也比较密集。抗战初期,随县人口百万之巨,枣阳也将近百万。

随枣走廊,对于中国守军来说,前俯江汉平原和武汉,北靠鄂北山地,地域广阔、地形复杂、人口较多、粮源充足,正是养精蓄锐、蓄势待发、御寇杀敌的理想战场。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带着从武汉会战退下来的部队,进入随县、枣阳这片古称“汉东”的英雄之地后,一路走,一路看地形,一路布阵设防,一路听随县、枣阳父老述说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古今英雄事略。

过淅河,进随县,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署专员、随县县长张曙辰出城数里,在望城岗迎接李宗仁将军一行。

李宗仁马上一揖:“有劳专员!”

张曙辰专员躬身长揖:“李长官是抗战英雄,今率大军进随县,随县百万苍生有幸!”

汉东楼上,张曙辰为李宗仁设宴洗尘。

李宗仁踌躇再三,不端杯:“我今退兵至此,兵阵不振,疲惫不堪,专员何言英雄啊?”

张曙辰朗声而言:“李长官台儿庄杀敌,捷报飞驰四方;从徐州退守大武汉,血战四月有余,如今能成建制地把部队带下来,精华尚存,骨干犹在,今抵鄂北布阵御寇,正待奋威,如何不英雄?”

李宗仁听张曙辰说得有理,见一小小地方官员也能对抗战大局说个二三,不觉心里有了踏实的感觉。

隐隐的枪炮声中,三杯酒下肚,专员兼县长张曙辰向战区司令长官讲起了随县历史:“敝县古老而先觉,炎帝神农氏生于随县、起于烈山,制耒耜、播五谷,由弱小到强大,振兴了上古民族……”

人文始祖炎帝神农的史事让转战随枣的战区长官司令酒酣耳热,他隐隐觉得五脏六腑之中,有一种力量在升腾。

路过厉山,西边的烈山上有炎帝神农出生的洞穴,军务匆匆,未及下马,李宗仁让马放慢了脚步。

路过枣阳,枣阳父老向李宗仁谈起了刘秀故里。刘秀起兵,汉室中兴。李宗仁在马上遥望枣阳南部的刘秀故里,凝神良久。P1-4

序言

这是一本追寻“随枣会战”史实的书,也是一本抒写中华民族爱国文化浪潮的书。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法西斯妄想征服中国,发动了野蛮的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浴血奋战。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搏击线,由东而中,武汉大会战后,中部腹地的随县、枣阳、襄阳、宜昌、南阳成了最前线。敌强我弱,敌小(国土)我大,敌狂进我暂退,敌疲我打……到了随枣、襄宜,退无可退,守必死守。正因为如此,抗日战争前期的会战打得波澜壮阔、气壮山河;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会战,打得坚定沉着、异常惨烈。漫长的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实际上是在会战、搏杀、对峙、坚守中度过的。

随枣会战,是发生在华中腹地的两次重要会战。

武汉大会战后,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相持阶段的华中日军试图南取长沙,北掠随枣、襄宜。1939年5月、1940年5—6月,日军两次攻掠随枣走廊,战火烧到江淮河汉,中国守军和当地民众奋起抵抗,挫败了日寇占领随枣走廊、威胁西南大后方的战略企图。刘永国先生的《随枣会战》以酣畅的笔墨、冷峻的陈述,带我们鸟瞰六七十年前鄂西北、豫西南硝烟弥漫的战地。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军事的格斗,是经济的比拼,也是文化的博弈。《随枣会战》是描写战争的纪实文学,在纪实中贯穿了一种文化思考。

《随枣会战》着墨于会战敌我交锋的格局与场面,描写双方军力、战力、火力对比格局下的搏杀,中国军人守土杀敌的顽强,日军寻求战局突破的疯狂,叙述和把握得比较准确、真实,突破了概念化、脸谱化的窠臼。对战争演变过程,有脉络清晰的展现,战区将帅、军事理论家关于抗战的设想,关于会战的打法,对于战场的关注与指导,乃至战略思想的运筹、战术思想的运用,在《随枣会战》中都有客观的陈述。

作品还十分重视叙述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具体战争实践中,来自国共两党高层战争理论的参照、融合与运用;十分重视正面战场大会战中各种爱国武装力量的分工与配合,国民党军队为主力的运动战、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的游击战、人民群众的支前,都有真实的反映。

全面观照战争,重视军事搏杀背后的经济后援,注意到军队的吃饭问题,用一定的笔墨反映地方政府和民众在艰难困苦之中筹集军粮、支援前线。

视野开阔,眼界高远。作品注意交待两次随枣会战的国际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力量的演变,从而彰显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作用。

本书有许多精彩之笔,但也有遗憾,那就是书中中高层人物多,有名姓的平民和士兵少;从我方着墨多,从敌方揭示的少。作者称,抗战老兵健在的越来越少了,有名有姓的抗战参加者、目击者已经非常宝贵了。在抗战中为国捐躯、为国流血的许多普通人,至今处于无名状态。

本书作者刘永国先生当过中学教师、中学校长,做过多年的报社社长、总编辑,在宣传部副部长任上时,组织过炎帝神农文化的研讨考察,是炎黄文化研究的热心人。近年,他业余研究抗日战争史,抒写《随枣会战》,叙述民族解放斗争.也。是在探讨炎黄文化在近代的演进。

后记

逝去了,那并不遥远的枪炮声。

岁月匆匆,我们即将迎来抗战胜利70周年。

70年,一代人老去,一代人有关国家、民族命运的经历、见闻应该留存记忆。

《随枣会战》书稿交出版社后,我觉得我做了一件事,一件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益的事情。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卫国战争,是中华民族面临危亡发出的“最后的吼声”;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屈辱、走向复兴的基点。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先后有22次大会战,发生在湖北境内的有4次。《随枣会战》写的是其中的两次大会战。1939年5月的随枣会战,史学界通称“随枣会战”;1940年5月至6月的随枣会战,史学界有称“第二次随枣会战”的,也有称‘枣宜会战”的,盖因战火从随县、枣阳、襄阳一带烧到了荆门、宜昌,不提宜昌之“宜”不足以概括之。但“枣宜会战”略去随县之“随”,也是缺憾。武汉大会战之后,直到日寇投降,随县一直是正面战场最前线,我国军队重兵驻守,中日两军反复争夺。无论是1939年5月的随枣会战,还是1940年5月至6月的第二次随枣会战,随县都是抵挡日军进攻的第一战场,更是整个相持阶段的日常战场。因为这些,也为了叙述的方便,本书将发生在湖北境内的这两次会战,统称为“随枣会战”。

我不知道我会写《随枣会战》,但我写了。我的家乡随州市南部的洛阳镇,位于白兆山中,那里群山连绵。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在许多许多的山岭上,放牛、砍柴、挖野菜,见到了纵横交错的沟壕,这些沟沟、道道、坑坑正适合儿童藏猫猫。父亲对我说:“那不是娃们藏猫猫的地方,那是打仗的战壕!”打仗?“是啊,就是我们中国军队打日本鬼子!”啊呀,打日本鬼子,就在对面山岭上!

在我不厌其烦的追问下,家乡的父老讲了许多打日本鬼子的战事:洛阳镇东的鸡公山被日本鬼子占了一段时间,川军攻山头,一个团差不多拼光了,村里人组织了担架队抬伤员,许多人抬下来已经不喊不叫了……山里的九口堰驻有新四军,新四军不像川军那么“笨”,小部队,夜战,一夜开到沦陷区的应城或安陆的一个什么地方,打一仗,开回来,背回来的是枪、子弹、粮食,老百姓敲锣打鼓……这些讲述活灵活现,生动感人,但多为片断,故事本身或缺具体时间,或缺少准确的地名、人名。但是,这些讲述给了我形象,给了我记忆……

或许因为这些,尔后读书、求学、工作,东奔西走,我一直关注着抗日战争史料、史实,关注着发生在我的家乡的抗日史事在出版物和其他传播媒介上记载、反映、传播。树木芃芃、人生匆匆。我家乡山岭上的那些抗日战壕渐渐被岁月堙没,那些抗战的参加者、目击者渐渐离我们远去,而书店的柜台上,一直还没发现系统的专述随枣抗战史事的书籍,我有些担心了……

70年前的抗日战争,分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战场两个战场。两次随枣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队在随县、枣阳、襄阳、南阳、信阳、荆门、宜昌地区,为捍卫国土和民族尊严而奋起作战,而流血牺牲。这一地区的广大民众为反对敌人的侵略饱受苦难,勇于付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应该有着关于他们的记述和大众记忆。

《随枣会战》的写作是断断续续的,也是困难的。首先是随枣会战的参加者,健在的已经越来越少了,即使是抬担架、送饭、送水上阵地的参加者、战事的目击者、受害当事人,也一个个地作古了。而我的写作定位于纪实,我需要抗战老兵、老人的讲述;我需要把大大小小的片断连缀起来,连缀在历史的时空里。我需要踏勘战场,弄清山形地貌,还需要研究敌我双方军队的编制、装备、战斗力……

其次是我个人把握与写作重大史实的能力,面临着思考与实践的挑战。我试图将两次随枣会战放在国际反法西斯、中国整体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来叙述。叙述要有会战的时局背景、整体脉络、战场进程,也要有具体作战单位(某军某师某团乃至营连)的战场历程。我甚至还寻求对士兵、平民的微观叙述。从而,让两次随枣会战有宏观的大框架、走势,有中观的战场演变,有微观的勇敢与怯懦、前进与后退、喜怒与哀乐,有前线的拼杀,有后方的支援,让今天的人们比较准确地了解当年随枣会战抗日御侮的史实。这是我良好的愿望。我做的与我所期待的,显然还有距离。祈望读者诸君批评帮助。

在随枣会战史实的采访、昔日战场的寻访中,我得到了许多社会机构、团体、友人、师长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是:政协随州市委员会、中共随州市委宣传部、随州日报社、随州市文联、随州市作协、随州市史志办;政协随县委员会、随县安居镇、环潭镇、洪山镇、高城镇、殷店镇、小林镇、唐县镇、厉山镇、新街镇;政协曾都区委员会、曾都区北郊办、东城办、洛阳镇、万店镇、淅河镇;政协广水市委员会;政协枣阳市委员会、政协老河口市委员会、襄阳日报社、荆门日报社、荆州日报社、三峡日报社、恩施日报社、南阳日报社、信阳日报社。此外,还有一批热心人士、真心朋友提供线索、陪伴采访、向导踏勘。在此一并致谢!

湖北人民出版社以远见卓识,欣然接受书稿、安排出版事宜,副社长王建槐先生宏观把握,微观审看;青年编辑黄佑志先生细心审稿,谨慎斟酌;中共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长根先生关心书稿的写作,重视和支持出版。对此,我心存深深的谢意!

著名史学家、民国史权威专家章开沅教授,著名学者、中国文化史权威专家冯天瑜教授拨冗审看书稿,欣然命笔作序,给予肯定,并郑重推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研究员彭玉龙先生,受有关方面委托审读《随枣会战》书稿,肯定书稿“观点正确”,“史料丰富,脉络清晰,叙事布局,视野较为开阔,文笔也较为生动畅达,具有较强的历史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同时提出了科学的修改意见,促进了书稿质量的提升。在此,衷心致谢!

《随枣会战》参考了一批书籍、报刊、资料特别是抗日将士回忆录,在此一并致谢!

《随枣会战》即将出版发行,谨以此书献给曾经的抗战军人!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书评(媒体评论)

从两次随枣会战到鄂省全境抗战的勾勒,从抗战走向到战场角逐,从李宗仁、陈诚的正面战场到李先念的敌后游击,从史实到战场氛围的“还原”,从最高统帅、各级将领到基层官兵的心理刻划,《随枣会战》一书显现了作者求实创新的功力与水平。我为抗日战争历史又增佳作深感欣慰,并向广大读者郑重推荐此书。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

《随枣会战》着墨于会战敌我交锋的格局与场面,描写双方军力、战力、火力对比格局下的搏杀,中国军人守土杀敌的顽强,日军寻求战局实破的疯狂,叙述和把握得比较准确、真实,突破了概念化、脸谱化的窠臼。

——著名历史文化学家冯天瑜

老兵们一个个没了,抗战的那些事不能随我们一起没了。

《随枣会战》写抗战,写一种抗战精神,是叙述历史,也是传承。传承抗战老兵的记忆与不死的精神。

——第33集团军59军38师14团1营3连机枪手阮金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抗日战争转折点上的大会战--随枣会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永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77873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9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32
CIP核字 2013171617
中图分类号 K265.210.6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