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步步踩着莲花(佛陀故乡印度朝圣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步步踩着莲花(佛陀故乡印度朝圣之旅)》是一本身心灵思考的图书。作者(闻章)通过到印度的朝圣,介绍了佛陀的诞生,开悟,以及涅槃的地方和感悟,作者认为,这是一次真正的心灵朝圣,并期望读者能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佛陀是如何真正放心生命中的贪求,从而成佛的。书中配有精美的图片。

内容推荐

《步步踩着莲花(佛陀故乡印度朝圣之旅)》是作者(闻章)赴佛陀故乡印度朝圣的心灵记录。追随着佛陀的脚步,在佛陀讲经的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虔诚地诵起经书;在佛陀降生的蓝毗尼园、佛陀的真实足迹旁经行,一步一莲花;在拘尸那迦娑罗双树旁、佛陀的涅槃处听佛的呼吸;在佛陀初转法轮的鹿野苑,在佛陀说法传禅的灵鹫山,参禅礼佛,参悟每个人心中都有的那座灵山塔;在菩提伽耶的菩提场,在佛陀的成道之地无限沉浸……边行边参,边参边悟,人感之以诚,佛应之以真,因而彼此心心相映。

《步步踩着莲花(佛陀故乡印度朝圣之旅)》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发行。

目录

序幕赵州吃茶与佛陀拈花

 思考题

 万米高空的诵读

 时间与花鬟

第一步 祗树给孤独园数宝

 第一株菩提树

 一时佛在……

 女儿经与男人刀

第二步 蓝毗尼的莲花

 人面如花

 灵蛇!灵蛇!

 不败的莲花

第三步 在涅槃处听佛呼吸

 双树间的哀叹

 在涅槃处听佛呼吸

 虚假的夕阳

第四步 泡在故事里的吠舍离

 散落一路的花瓣

 说不尽的阿难

 善女人

第五步 每个人的灵鹫山

 王舍城的传说

 灵鹫山上的那枝花

 龙的遗骨

 行走在天上的大师

 竹林佛影

 每个人的灵鹫山

第六步 菩提场上的生命演绎

 塔里的时间和空间

 菩提树下的冥思

 心中的灯

 菩提场内外的鸟声犬影

 苏佳塔的忧愁

 大脚印

第七步 永远的法轮

 阿曼和老乔

 不可说,不可说

 永远的法轮

后记 这个时候,他们成了我

试读章节

在宾馆住了一夜,早饭后,即到祗树给孤独园去。仍旧坐大巴。朝圣之事,其实是应该走着,步履安稳,心地平和,但人毕竟活在时间里,来回只有10天,要参谒这么多地方,只能匆匆来去。

祗树给孤独园,读过佛经的人对这个地方都会倍感亲切。这个园子颇有来历。舍卫国有位大富长者叫须达多,此人心地善良,常常施济于孤寡贫陋之人,人送雅号给孤独。给孤独长者一次到南方王舍城看朋友,见朋友正在吩咐妻子、仆人“破樵燃火,炊饭做饼,庄严堂舍”,一副要办大事的样子,给孤独以为不是嫁女娶妇,便是宴请国王大臣。结果朋友告诉他,是因为要供斋于佛陀和他的弟子们。

给孤独长者第一次听说佛陀之事,他自己也是婆罗门的教徒,业已修行多年。苦心修行的人很多,也有好多人有神通,但却没见谁证到佛果。如今真的有佛出世了,“佛兴于世,非为小事,得闻正法,亦非小事”,心里越想越高兴。夜里睡不着,便爬起来,一个人到竹林精舍去见佛陀。走到半路又生疑惑,不知朋友所说的佛是真是假,这么贸然而去,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疑惑心起,天色突然变黑,黑得让人恐怖。突然又想,既然已经来了,就该见个究竟。这么一想,天色大放光明,明如白昼。到了竹林精舍,见佛正在竹林间经行,相好庄严,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见有人给佛顶礼,围佛右绕,给孤独长者便也这样礼敬佛陀。佛陀为他开示,“度诸疑惑”。凡是修行人,都有疑团在心里,数度思维,数度不解。突然有人一言点破,那样的一个怦然粉碎,乌云开处,还他那晴空万里。给孤独长者便是这一状况,一闻佛法,内心即明如朗月,一下子证得须陀洹果。给孤独长者闻法,从此皈依佛门,为大居士。

给孤独长者怀着一颗感激的心,请佛陀来舍卫国讲法,并愿意给佛陀和众比丘建立一个精舍。佛陀默然受请。

给孤独长者立即回到舍卫国,着手精舍之事。选了好多地方,都不满意,唯有祗陀太子的花园最为理想。他把意思跟太子说了,但此园也是祗陀太子的至爱,坚决不卖。给孤独长者再三再四劝说太子,太子就随口说了一句话并没当真的话:“你想要也可以,用黄金把地铺满。”

给孤独长者马上把家产变卖一空,换成黄金来铺地。当黄金真的快打园地铺满的时候,祗陀太子愕然,他想,本是句玩笑话,长者竟这样当真。由此他想,看来这佛陀定然不是非凡之人,于是找给孤独长者来问。给孤独长者把佛陀之事再次讲述给祗陀太子听。太子听了,也生起大恭敬心。他对给孤独长者说,我说黄金铺地,地你是铺了。但树底下你没铺,你也没法铺,因此这树还是我的。这样吧,你献地,我献树,这园子算成我们两个人的吧。于是他们俩把园子献给了佛陀,遂名祗树给孤独园。

车在祗树给孤独园附近停住。下车之后,便望见一片树林,其中有一株一株的大树,冠盖如云。园林与周围田野连为一片,不需门径,也没见管理人员,远远地可以看见,树林里面残存一些红砖砌成的高高低低的房舍基座,那便是当年佛陀说法和居住的地方。那些遗址便是我们的目的地。

我们向里面走着,一株大树矗立在路旁,这便是菩提树!一听说是菩提树,好多人的眼睛都亮起来。惊喜之中,人们向它行注目礼。只见它枝叶婆娑,绿荫浓厚,心形的叶子呈浅绿色。菩提树,本名荜菠罗,因为悉达多太子在荜菠罗树下觉悟成佛,遂称菩提树,亦即觉悟树了。在此树下,人们流连不已,注目再三,然后拾取落在地下的菩提子和菩提叶。这虽然不是菩提迦耶佛陀成道的那株菩提树,但却是我们亲近的第一株菩提树。人们因此欣喜,甚至有点喜形于色。正在此时,阿曼忘记了什么,回到车上去拿了。这样的一个空当,庄严与弛怠,欢喜与漂漫,紧凑与松散.也许就是这么一偏那么一偏的事。

在别人看来,没有什么。庄严者自在庄严里,欢喜者自在欢喜里。但明影师却有着一份担心。因为毕竟这些人,还不敢说是道心深厚,更有这些白衣居士,依然是社会中人,炉熏缸染,清浊不同,即便在自律中,也难抑胡思乱想,千万不能于无形中给鱼儿放一片水。于是明影法师,庄严了神情,站在菩提树粗壮的树干旁,说了一番严肃的话。

他明示此行目的,不同于任何一次的观光游览,而是朝圣。人人当发菩提心,护持正法,亲近佛陀,体悟佛陀的伟大和生命的最高境界。所有的一切散乱心都当归拢于此,不可被一些树叶草子等物,遮迷心中明灵。

如此一份庄严,一份慈悲,真的让人心生感激。好多人便齐拢了来,以此一番话来给自己作钟鼓。

明仰师,这位禅寺住持,他的那种安详别人替不得。他这次来谒佛陀真迹,自是人生大事中的大事。而禅者眼中,无处不是禅,无物不是禅。该是处处可参,事事可悟。菩提叶菩提子当是佛陀信物,中国觅也觅不得,觅来也怕不是。因此不但他也拣了,而且他也愿意别人拣。明影师的一番归拢,他倒怕有失禅者的活泼。因而他说:这可是菩提子啊。

明影师便也笑起来。P22-25

序言

终于到了这一天,收拾好行囊,要出发了。

出家师父们从赵州柏林禅寺启程,来石家庄“三字禅茶社”与居士们汇合。

唐代从谂禅师,80岁来赵州,以本分事接人,40年间度人无数。其中“吃茶去”公案最为人们津津乐道。老和尚法席高张,德齿俱老,十方学者参礼者众。这日老和尚问一僧:“上座曾到此间否?”答日:“不曾到。”老和尚说:“吃茶去。”又问另一僧:“曾到此间否?”答日:“曾到。”老和尚说:“吃茶去。”一旁的院主看了生疑,问:“师父,不曾到叫他吃茶去,到过的为什么也教他吃茶去?”老和尚说:“院主。”院主应答:“哎。”老和尚说:“吃茶去。”即老和尚这一句,三个人当时都得心开。这便是老和尚的禅法。这“吃茶去”便是“三字禅”的本采意义。

在这里集合,是自然随缘,但也有其象征意味。原来吃茶,茶色浓淡,禅味深浅,全在心上。今日这一盏茶,吃也罢,不吃也罢,却也有着独特的深意。

佛陀灵山传禅,禅并不是茶。赵州老和尚吃茶,茶却竟是禅。

这禅茶一味的深刻趣旨,谁能说得明白?这帮子人,就要到灵山去了,有此一盏茶在,便表明了自己的禅者身份,然后在灵鹫山,让佛陀来印证。

这天是2010年3月19日,已经是春天,风却还冷,但天上有一个不错的日头。10点多钟,我来到“三字禅”门外,见明影法师正站在门外大巴车旁,看着几位居士往车上装行李。轻风拂着他浅灰色的僧服,一派潇逸。他是柏林禅寺监院、河北省佛学院教务长,是这次朝圣团的团长。3月1日在钱塘茶人填登记表时,明影师就说,从现在开始,朝圣之旅就已经开始了。他这句话说得很悠长。是的,多年来,读佛典,参佛境,感佛恩,思佛心切,念佛心殷,每每“望祗园而翘足,想鹫岭而载怀”,但是,却没敢想真的会有踏上那片热土的一天。有了这一张表格,就使得漂浮中的梦想变得真切起来,要到印度去了,要到佛陀的故乡去了。到那里去拜谒圣迹,去见那位悉达多王子由人到佛的升华过程,去履践佛陀深刻而伟大的脚印。

谁都知生死事大,但在此事面前,却都又无可奈何。无论英雄还是帝王,无论穷人还是富豪,都被生死捆扎得没有脾气。因此都认为生死之事是一道死结,无人能解。但悉达多王子解开了这个生死之索,获得了生命的大自在、大圆满,成了大彻大悟的觉者。佛陀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了一条路,一条通往光明的路,一条通向生命极致的路,一条通向不生不死的路。他走在前面,希望后边的人跟着他。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寻找佛陀前行的足迹,东晋的法显大师去了,大唐的玄奘法师去了,民国的虚云和尚去了,无数的僧俗去了,如今我们也要去了。

中午11点半,大巴车驶出石门,沿着京深高速向北京走。北京还有人,内蒙古还有人,三股人员在北京机场汇集。车窗外的树还没绿,纵是绿了也没有一棵是菩提树,而菩提树才是向往。但明影师却先要栽一棵菩提树在车上,他拿起话筒,说了此次朝圣的意图,然后他出一道题给大家: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示现出生在印度?尔后马上跟一句,是一道思考题,不需要即时回答。

在这道题的映照之下,我猜想明影师的慈悲用意:车已经开动,朝圣之旅已经起步,从现在开始,他要人们归敛自己的散乱思绪,将心凝注于一处,以观照自身言行,自此一步一问,问自己的每一步是不是踩在莲花上。以便到了灵山,遇到佛陀问:“上座曾到此间否?”也好回对。

在北京机场,人聚齐了,9名出家僧,26名白衣居士,一共35个人,也是很好看的一片。具体负责事务的领队冯路钧、倪从钧,把大家分成小组,任命了组长,方才还散乱的人群,立即有了秩序。当“赵州柏林禅寺佛陀故乡朝圣团”的横幅在北京机场打开时,好多人投来艳羡的目光。

后记

谁也不知道要发生一件多大的事,因为这件事太大了,来了之后反而不清晰。大概是2009年底或者2010年初,禅修班班长张前锋打电话给我,说柏林禅寺要组织禅修班的学员们到印度朝圣,具体事宜会有人通知。我说好。但是我却没有看重此事,再加上老娘年龄大了,出远门有违古训,就想,就不去吧,在家读佛经也是一样的。就这样糊涂地把自己淤积到此岸。到了2月1日,中午的时候,禅修班的师兄徐崇一打来电话,问我去印度的事。他对我说,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实在是去不了,但你是一定要去的,你去了就等于把我的眼睛也带去了。一句话提醒梦中人,原来我不仅仅是我,我还是他,我还应该是好多好多没去的人,应该去,而且必须去,不去就错了。于是我马上给张前锋打电话,问报名是不是晚了。他也不知道是不是晚了,当时他正忙着,但答应马上跟柏林禅寺的崇康师联系,同时把崇康师的电话给了我。崇康师是我们禅修班的班主任。我等不及班长的信息,直接给崇康师发短信,崇康师说可以。我的心这才定下来。

然后就是办护照等等的,也都顺利,办事人员都很热情,似乎他们知道我在成就一件很大的事,因此他们来成就我。还有我单位的领导和同事,积极为我做这做那,为这次成行做铺垫。老娘听说是去拜佛,自然高兴;老伴为我该穿什么该带什么这么想了那么想;儿子儿媳想得仔细,跑到电子城,把照相机上的卡换成了大容量的,电池也备了大功率的,一切都不让我管,也不用我懂,我只管按快门就行了。朋友们闻讯,自然赞叹不已。临近出发的时候,几位朋友还专门为我饯行。他们为我有这样一次朝圣之行而高兴,而羡慕。画家赵贵德先生、诗人刘小放先生、书法家潘学聪先生等乘兴挥毫,送我墨宝以为纪念。

就这样,好多的人成为我,只是不知道我能不能成为他们。

再有,我的这随记,真也是随记,随随便便记。这个朝圣团,35个人,定然人人有体会,人人有收获。但我,一路跟下来,也只能是把我看到的听到的记了一些,其中写到一些人,更多的人却没有写到。即便写到的这些,也不见得全面,更不见得对。好在他们为了成就我,都会包容,因此我只有感激。

原先我想着在最后,把35个人的名字都写上,以作永久纪念。但是后来想,这也许会影响到每个人的清净,还是算了,我们彼此在心里记着便是了。

还要特别说一句,2011年,柏林寺又组织了一次印度朝圣之旅,其中张绍洪先生是摄影师。听说我要出书,或许需要插图,且也知道我的相机像素不够,遂把他的照片奉献出来。因此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他的慷慨。

最后还要说,我与中国发展出版社特别有缘,我有好几本书在这里出版。每次合作都非常愉快。他们用心诚恳,做事细致,处处替作者着想。这在他们是本分,在我这里却已经化成了感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步步踩着莲花(佛陀故乡印度朝圣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闻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49674
开本 16开
页数 2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2013130587
中图分类号 B94-49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7: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