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腐败心理学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腐败心理学,即对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五大建设之一,表明党中央反对腐败的高度重视和坚强决心。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面对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少数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由权力走向腐败,落得可悲下场的惨痛教训,积极探讨腐败心理的产生及其预防已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刘纪舟编著的《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腐败心理学研究)》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权力与腐败心理的关系,剖析公权力拥有者腐败心理的产生、发展、危害及其预防。

内容推荐

刘纪舟编著的《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腐败心理学研究)》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反腐倡廉建设理论为指导,以心理学研究为主线,剖析了权力走向腐败的行为、实施腐败犯罪的最前端凶素一一权力导致腐败的心理因素,分析了腐败心理的种种表现及其产生原因、渐进过程和预防方法。《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腐败心理学研究)》是“心理疏导、案例分析、警示教育”“三位一体”的组合。

目录

第一编 腐败心理的产生

第一章 权力与权力腐败

 一 权力及权力蜕变

 二 腐败及权力腐败

第二章 腐败与腐败心理

 一 人的个体心理过程是人类共有的心理过程

 二 人的心理有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之分

 三 腐败心理是不健康心理的剧变

第三章 权力与腐败心理如影相随

 一 有权者的职务权力和岗位权力都会产生腐败心理

 二 有公权力者因产生腐败心理往往被无公权力者收买

第四章 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原因

 一 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社会背景

 二 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客观环境

 三 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个体素质

 四 权力产生腐败心理的家庭因素

第二编 腐败心理的渐进

第五章 权力走向腐败的10大心理因素

 一 不同权力主体走向腐败时的不同心理状态

 二 同一权力主体,在走向腐败时有多种心理表现

第六章 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过程中的6种心理状态

 一 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 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源于心理认知、心理情绪、心理意志的错误

 三 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过程中的6种心理状态

第七章 腐败心理走向腐败行为败露后的8种心理特征

 一 对腐败主体的查处,是一个依纪依法的过程

 二 腐败主体在被查处过程中的心理特征

第八章 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造成的4大危害

 一 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

 二 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三 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给国家和集体经济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四 腐败心理转化为腐败行为后给家庭和个人带来灾难和痛苦

第三编 腐败心理的预防

第九章 在接受多种形式教育中保持廉洁心理,预防腐败心理

 一 接受心理疏导,保持上进心理

 二 激发心理动力,培养高尚心理

 三 把握“心理制动力”,保持自律心理

 四 牢记“四个危险”,常怀“忧患心理”

第十章 在遵守反腐败的各项制度中保持廉洁心理,预防腐败心理

 一 树立“制度面前没有特权”的心理

 二 树立“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心理

 三 树立“遵守制度就是保护自己”的心理

 四 树立“破坏制度即触网”的心理

第十一章 在众目睽睽监督下保持廉洁心理,预防腐败心理

 一 养成“一把手要带头接受监督”的心理

 二 养成有权者都要在监督下学习、工作、生活的“阳光心理”

 三 养成看不见监督的“慎独”心理

 四 养成“监督者更要主动接受监督”的心理

第十二章 在感受惩处的威慑中保持廉洁心理,预防腐败心理

 一 常怀“敬畏心理”

 二 时刻保持“知耻心理”

 三 珍惜“已有幸福”的心理

 四 牢记“人生输不起”的心理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权力与权力腐败

权力与腐败如影相随。在现代社会中,“腐败”一般是指“权力腐败”。因此,阐述腐败心理,必须从“权力”与“腐败”说起。

一、权力及权力蜕变

1.权力的涵义

何谓权力?《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有专家学者认为,权力是一种以法的形式固定的对社会各方面的管理关系,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生活。也有学者认为,权力现象局限于政治领域,它以权力金字塔顶端的政治权力涵盖一切权力。

权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权力概念仅指国家权力(亦即公权力)。广义的权力概念指特定主体将其意志强加于他物(即其他个体、群体、国家机构或社会),使之产生压力继而服从的能力。广义的权力概念包括公权力和私权力。

按照不同的标准,权力有不同的分类。

按照权力的主体来分,可以将权力分为公权力和私权力或个体权力、群体权力和国家权力;按照权力的性质不同来分,可将权力分为有形权力与无形权力,也可以分为国家权力与非国家权力等。私权力也即个体权力(它主要与财产、人身所有权联系在一起);公权力即群体权力(包括职位性公权力和职业性公权力)。

2.权力的特点

权力有什么特点?国内外专家大致总结为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权力的主体是人。权力现象的发生以人和意志的存在为前提,它存在于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权力的主体是人,但这一主体不一定就是具体的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权力主体常以个体的对立物——群体或国家形式存在。如党和国家的权力,集中在党中央委员会和全国人大。权力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此展开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第二,权力是主体的一种外在型能力。权力无法以物质的或精神的方式在人的机体内沉淀下来,转化为一种机能而世代遗传。它的实现常常需要外部力量的援助。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权力是社会体制中职位的标志,当人们在社会机构中占据权势地位和支配地位时,他们就有了权力,并对他人产生影响。权力的真实存在是检验权力主体身份、社会地位及实力的标志。

第三,权力具有不平等性。这是权力的最本质的特点。权力一般以“命令一服从”的轨迹运行,它意味着一方对另一方的支配。“命令”与“服从”,既是权力的构成要素,又是权力存在的重要条件。没有“命令”,权力就没有权威,手握权力的主体就没有威慑力。没有“服从”,就没有现实权力的运行过程。没有“服从”,权力只能停留在概念和形式上。

第四,权力具有可交换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权力可以通过权力主体的更换发生转移。权力是主体外在型能力的特点,决定了它有可能与主体相分离而被用于交换。如果权力本身不具有可交换这一性质,它就不可能被当作物来交换,正因为如此,权力一旦进入市场,它就有可能被用来交换。产生权力与权力的交换,权力与他物(金钱、职务等)的交换。权力交换常常发生在用公权力交换过程中。例如,在现实生活中,用公权力可以交换货币、物、权力、人情、职务、职称、职位、荣誉、性等等,权力在交换中发生增值。越能发生增值的权力越具风险。

3.权力的蜕变

权力的上述四个特点,反映出权力可以发生蜕变。因为权力能给权力主体带来实际利益。所以,不带来任何利益的权力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权力所带来的利益存在于主体对客体的支配活动中,因此,利益主要是由被支配的客体所产生的。于是,拥有公权力的主体与无公权力的客体之间产生了交换关系。这种交换,使权力发生蜕变。

公权力如果发生交换,其内部结构的蜕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权力与职务相分离。权力随职务而存在。国家权力通过分工,产生出无数代表权力的相应职务,这一职务权力是不可以转化的,它被限制在一定的职责范围内。因为一方面,权力的主体是个人,个人拥有了职务,便有了权力;另一方面,官员个人作为权力主体,其权力具有代理性或代表性,他只是权力的形式主体,真正的主体是具体群体(国家机关、公共单位,本质上属于人民)。当权力与物交换后,权力便与职务发生了分离,它不再是因职务而生并受职务限制的权力,而成了一种商品,一种私人权力。P3-5

序言

心理学是一门揭示人类自身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及其行为特征,包括人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人格特征,是对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需要、情绪、情感、思维、想象、意志等心理活动的研究。心理学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心理学的研究也在许多领域形成了分支学科,有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腐败心理学,即对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党的十七大把“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五大建设之一,表明党中央反对腐败的高度重视和坚强决心。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面对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少数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由权力走向腐败,落得可悲下场的惨痛教训,积极探讨腐败心理的产生及其预防已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本书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权力与腐败心理的关系,剖析公权力拥有者腐败心理的产生、发展、危害及其预防。

从心理学角度看,腐败心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腐败心理仅指行为人实施腐败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和有关的心理因素,即腐败主体实施腐败行为时,其认识、感情、意志方面的规律,以及其性格、环境、需要、动机等有关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规律。广义的腐败心理则是指与腐败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成过程中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素的总称。广义的腐败心理不仅包括狭义的腐败心理,还包括腐败主体产生腐败心理的社会背景、客观环境、个体素质、家庭因素以及腐败心理产生后走向腐败行为、实施腐败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也包括腐败行为暴露后在接受立案调查、法律侦查,以及被依法判决前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同时也包括腐败分子通过教育改造,悔过自新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过程。总之,腐败心理学的研究包括腐败主体的认识、情感、意志、能力、素质、性格、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的全部心理状态。

在新的形势下,每一个有着公权力的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都应当学习心理学,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进行心理疏导,在权力、金钱、美色等各种诱惑面前,保持健康心理、廉洁心理,预防和抑制腐败心理。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当好人民的公仆,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后记

2010年秋,上海市委组织部组织厅局级干部,利用双体日学习相关实用知识,我报名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的“干部心理素质与健康心理高级研修班"。教授的课讲得很精彩,阐述了党员干部应当保持的种种健康心理。但讲课中没有专家涉及到“腐败心理”,由此我思考,能否把腐败心理作为心理学的新兴领域,加以研究和分析。于是我利用两年多时间来研究并写作此书。

写作本书时,我阅读了多本“犯罪心理学”的书籍,不同作者就各类犯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详尽、细致、透彻的分析,给了我研究腐败心理的许多启发。同时我认为,“犯罪心理”与“腐败心理”既有相同的地方,更有不同之处。相同点在于,犯罪人都实施了犯罪(无论是杀人放火的刑事犯罪还是贪污受贿的腐败犯罪),他们的有些心理状态是共同的。不同之处在于,腐败犯罪者犯罪前都是党员干部、国家工作人员,他们实施的大都是职务犯罪,贪污受贿犯罪,失职、渎职犯罪。尤其是,他们在腐败犯罪之前都有很好的工作岗位,经济收入和日常生活都优于普通老百姓。特别是县处级以上干部中的腐败犯罪者,绝大多数学历高,受过良好的教育,经过多岗位培养锻炼,个人品行德性和全面素质比较高,甚至许多人在“一念之差”的贪污受贿前,都曾经是想做清官、好官,想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干部,有些人甚至才华横溢,但瞬间的腐败行为毁了他们的一生。那么,他们实施腐败前有什么心理?实施腐败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如何演变?带给他们牢狱之灾后,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这是本书研究的内容。

写作本书时,离不开心理学理论的指导,我阅读了一批国内外的心理学书籍,试图用大量的案例来剖析党员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腐败犯罪心理。为此,我收集和研究了大量案例,本书全部案例均出自公开出版物,非常感谢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及中纪委《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监察杂志》、方正出版社和《法制月报》、上海《倡廉文摘》等报刊,以及有关网站刊登和报道的一些发生在全国的腐败案例和腐败分子忏悔资料,使我在观看分析的同时,从中精选出300多个典型案例作为腐败心理学研究的支撑。我想,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和心理疏导,读者一定会从中受到教育和警示。如果能有这个效果,我将十分欣慰。

本书出版前,曾送中央纪委有关领导、上海市纪委的杨晓渡、董君舒、李芬华等领导同志,以及中共中央《求是》杂志黄苇町研究员,中共中央党校周炳成教授、林拮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建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学院耿文秀教授等专家审阅,并听取了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在此,一并向上述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一本从心理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探讨腐败心理的产生、发展、预防、矫正的专著,作者所付出的大量心血和努力是非常有价值的。对于我们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黄苇町——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研究员

本书基于大量的腐败行为案例,对于腐败心理的类型、腐败心理产生、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于腐败心理的认识,填补了廉政理论研究的空白.、此外,基于腐败心理研究所提出的腐败行为干预或预防的对策建议也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任建明——北京航天大学教授“透明国际”中国会员副主席

这部书稿有理论分析、有案例解剖,读来十分生动,尤其是在十八大后全党高度重视反腐败斗争之际,对干部的教育和警示意义是巨大的。全书以腐败心理分析为主题,从学术研究角度看,具有创新性。

——周炳成——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学习时报》原社长

该书从腐败、腐败犯罪的心理过程及其特征的角度来剖析腐败者的心理,全面论述了腐败的心理,建构起腐败心理学体系,实属近年来关于腐败研究新的进展;全书以生动的案例描述了公权力者腐败的心理,读来颇有受益,对于心理学和腐败犯罪学学科都是一种补充。

——林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落马贪官的腐败心理(腐败心理学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纪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党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549434
开本 16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2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2013091538
中图分类号 D917.2
丛书名
印张 20.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