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校学生口述历史
内容
试读章节

家世与早年教育

(一)家世背景

我是河北省遵化县人(今改为遵化市),民前一年阴历一月二十日(一九一一年二月十八日)生。遵化位于唐山北边七八十华里,坐公共汽车约一个小时可达。此地相当闭塞,地处燕山山麓,县城距喜峰口只有二十五华里,用我们的土话形容就是“山嘎啦”。清朝时期国家本就落后,我们偏处冀东的小山脚地区,在文化资讯上更是落伍。我生长在这样的农村家庭里,很幸运的是,从祖父开始创业,家道日渐繁兴。

祖父幼时,我们家只有十多亩地,等到我十九岁高中毕业那一年,祖父约五十岁光景,家里已有三百亩地,也就是三顷地了,是村中的第二大户。村中第一大户是王家,他们是村长,家父就是副村长。土地多种高梁、玉米和旱稻。我们称早稻为“粳子”,必须非常好的地才能种一点收成,所以我们家也有大米吃。家境小康,算是小财主,除了务农外,也晓得要读书了。祖父、伯伯、父亲和叔叔这两代,根本没读过书,只在冬天农闲时,请私塾老师来教教大家能写几个豆腐字就够了。

我们家到我这一代,弟兄就多了起来。父亲有兄弟三人,伯父母没有子嗣,也过世得早。父亲生我们弟兄四个,叔叔那屋也是弟兄四个,一共八个堂兄弟。我小时候村中还没有小学,七岁开始念两年私塾,之后本村与其他两个村子共同成立一所小学,校中只有校长潘继笙先生一名老师。小学设在另一个村子,我上学必须走三华里路,一天往返四次。小学四年级后升高小念两年,完成初级教育。高小念完后,家里认为念了六年已经足够,都不主张再读了,叔叔的长子就因此而不读,但我的想法和他不一样,由于在家里锄地太苦,我实在不大愿意,遂想办法升学。但是中学招生的消息,家里都封锁不让我知道。然而第一次招生名额未满,必须补招生。我得知后,就到邻村找我们初小的校长潘继笙先生,表达我想继续升学,请他到我们家向祖父、叔叔说明。我知道父亲不会表示意见,因为他虽不反对,但也不能鼓励,否则家里面弟兄就不和了。潘校长到我们家说明后,居然就说服了祖父,让我参加考试,结果考上河北省立第五中学,所以我又多读了四年中学。省立五中在遵化县城里,我在十九岁毕业以前,可说是没离开过遵化县的县境。

中学这四年中,我念得很用心,既要成绩好,又要省吃俭用。因为一年学费是九十银元,家中对读一年书要花将近两掌子银元(我们乡下称五十银元为一掌子),总会若有似无地表示一点意见。比如有时祖父和我闲谈,好像并非故意要说的向我表示:“你认为你念书很省啦,但是你一年花九十块大头,也就是咱们家说的两掌子。这两掌子大头,你想想,咱们用两条牲口拉车到集上卖粮食,要拉多少次卖了粮食给你?将近一百块的大头啊!可是这么多车的粮食,是我们家二十多El的人,他们努力给你一个人在花钱哪!”这话祖父不只说过一次,我总是回答:“爷爷,您别再说了,我都了解了。”因为他老跟我说,不是让我难过么?我是要念呢还是不念呢?所以我对祖父讲:“再怎么样,爷爷您得费心让我念完中学。”我们家里不是供不起,而是农村里,都是背背着太阳,面对着黄土,完全凭劳力营生的人。我回到家里一定要做事,不敢说念了中学就耍洋学生的派头。我若穿着长袍,家里人就说:“哟,穿着长袍的洋学生来了!”都是看不顺眼的。所以我回到家里,都是脱了袜子,赶紧下地照常跟农人一样操作。

我就是在这种传统的农耕家庭中,靠家族的努力供我念完中学。中学毕业后实在是不应该再念了。当时到北京、天津念大学,最省一年也要三百块大头,有钱人花五百块的也有。这笔钱家里真是拿不出来。于是在中学三、四年级时,我就对外联络,与前期的同学,或同学的同学打听,请他们留意有什么公费学校可以念,不管是职业学校,短期或长期,只要不花钱能念书的都告诉我,我都愿意去考。联络结果不错。当时同班同学张国彬因家境关系,不能继续读书,就在呼海铁路(呼伦到哈尔滨)做事。这条铁路完全是中国人自己造的,由我们遵化县城里一位交通大学毕业的人主持建造,大家都认识这位官宦之家的子弟,张国彬与之联系后,就在呼海铁路当列车长。他因往来东北的关系,晓得哈尔滨东北商船学校要招生,而且是官费,四年制,所以寄给我一份该校招生简章。另有一位在沈阳冯庸大学读书的上一班孙姓学长,也寄给我一份商舱学校的招生简章。我收到这两份简章,有把握这个消息是可靠的了,乃决定去考。当时下一班有位同学,也是农村家庭子弟,他知道我找到这么一个不花钱的学校,想和我一块儿去。我问他原因,他说家里供不起,等他毕业后,还能不能找到这么一个官费不花钱读书的学校都是问题,若找不到怎么办呢,所以要跟我一块儿走。民国十九年暑假,我中学毕业,我们俩就结伴到哈尔滨。P1-3

目录

弁言/1

序言/2

李连墀先生访问纪录/l

家世与早年教育/l

军旅生涯/16

高港二十年/53

林鸿炳先生访问纪录/94

早年生活/94

就读马尾海校/95

中山舰见习与沉没/97

巴(东)万(县)要塞区第三总台部观测员/99

留美接收八舰/99

与桂老总的两段因缘/l01

海军资历/104

对海军制度的几点意见/107

何树铎先生访问纪录/ll0

家世/1 10

马尾海校/111

赴德留学/111

要塞炮台与布雷大队/ll2

留学英国/113

先行回国任士校教育处长/ll5

灵甫副长/115

历任舰队职务/117

留美学反潜作战/ll9

其他/120

刘定邦先生访问纪录/l21

家世与早年教育/l21

投身海军,放眼汪洋/l22

抗日战斗在粤桂江防/l29

执役四海一家海官校/l34

转进台澎,纵横东南海/137

创办海军两栖作战训练/143

担当反攻复国作战计划/148

承办海军作战业务/153

南太平洋睦交慰侨/1 57

指挥、入幕、育才到引退/l71

论定/173

李长浩先生访问纪录/l75

黄埔海校/175

改入陆军/176

转战印缅边界/177

开赴东北/182

马尾突围/185

孙案与延宕升迁/l86

海校同学近闻/188

王业钧先生访问纪录/l90

家世与早年教育/l90

知识青年从军/192

初尝“天堂”滋味/194

赴美受训与接舰/l95

任职官校与就读军官班/199

长江突围/201

余波荡漾/214

军官队的际遇/216

马纪壮先生与黎玉玺先生的崛起/217

来台初期的际遇/218

湘江舰长/220

赴美学气象/223

海军专科学院气象系/225

再度赴美深造/228

挫折中的奋斗/232

世态炎凉/233

李恒彰先生访问纪录,239

家世与早年教育/239

投考海校/245

多言贾祸,厦门入狱/250

重返官校继续学业/258

毕业派职黄浦舰/260

咸宁与率真舰/261

军令副总司令室侍从官/263

洛阳舰/264

任职南阳舰/266

中启舰长/269

巡防第一舰队战队长/270

六二特遣部队作战组组长/271

文山舰舰长/272

舰令部测验裁判组组长/278

接任汉阳舰长/279

海官校教育长兼六四敦睦支队指挥官/279

巡防第一舰队(131舰队)/280

海总部人事署署长/284

海军官校校长/286

中共治下的亲人际遇/298

对“白色恐怖”的看法/301

海军后勤司令/302

巍语/303

段佑泰先生访问纪录/304

家世背景/304

烽火中的教育阶段/306

国立税务专门学校/308

抗战爆发/310

入兵工厂当见习生/31 1

转入复旦大学/313

美机空军志愿大队译员班/316

英印政府翻译官/318

考入航校二十三期/319

投效海军/323

初入青岛海军官校/324

授课点滴/326

海军史迹馆/337

魏济民案与海军白色恐怖/339

自我检讨/340

何炳锐先生访问纪录/343

家世与童年教育/343

大学考试/346

阴错阳差进入海军官校/348

海校最特别的一班/351

毕业派船/356

调太和舰开赴大陈/357

短暂的侍从官生涯/358

港口防御/359

金门炮战/361

其他舰职/362

序言

口述历史访问计划,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在筹备时期,即由筹备主任(嗣任首任所长)郭廷以拟订进行,其目的在访问当代军事、政治、外交、文教、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要人物,请其自述生平,为现代史保留忠实而深入的纪录,以备历史学者之研究。自一九五九年十月起迄一九七二年九月止,参加访问工作者先后有沈云龙、王聿均等二十二人,接受访问者七十余人,成稿六十六份,约四百八十万言。

口述历史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文献档案。民国以还,内乱外患交相迭乘,史料损失,不可胜计。对历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参证当事人口述之处甚多,这些笔录,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将有莫大的帮助。本所于一九八二年开始征得应访者(或其家属)同意,陆续刊印访问纪录,列为口述历史丛书。一九八四年春在所长吕实强推动下,成立口述历史组,恢复访问工作。

本所访问人员力求应访者尽情畅谈,所成笔录文稿保留口述原意,不予刻意修饰。初稿送应访者校订后视为定稿。惟应访者记忆难免有所疏误,或有涉及价值判断、个人恩怨、政治立场,而纪录或语意不清,印刷或有手民误植,尚祈读者赐函指正。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组谨识

一九九四年八月

内容推荐

《海校学生口述历史》收录了李连樨、林鸿炳、何树铎、刘定邦、李长浩、王业钧、李恒彰、段佑泰、何炳锐等九位海军人士的访问稿。综合九人所述,其经历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80年代,有助于读者从各个角度认识民国海军的面貌,也为民国史研究增添了宝贵史料。

《海校学生口述历史》由张力等编著。

编辑推荐

四大派系内斗、白色恐怖;悲壮的海军抗日作战,国共内战中国民党部分舰艇长江[突围]等详情。

张力等编著的《海校学生口述历史》收录了李连樨、林鸿炳、何树铎、刘定邦、李长浩、王业钧、李恒彰、段佑泰、何炳锐等九位海军人士的访问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校学生口述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力//曾金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813269
开本 16开
页数 3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296.3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6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