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探寻生死秘境/心灵觉悟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情况有个准确的判断。比如,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它有何特点,以及应怎样看待这个社会……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否则,我们在人世间就没有活明白。

孔子有云:“未知生,焉知死?”如果一个人没有将生命的过程与意义搞清楚,没有将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本性看透彻,那就难以真正将死亡的本相弄明白。

世人对这个世界的属性所作出的解释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这个世界是苦海,无一处是乐;有的人认为,这个世界充满阳光,到处都能享受到快乐;有的人认为,这个世界是名利世界,如法磐禅师对乾隆皇帝说:“江上只有两艘船,一艘日名,一艘日利”;有的人认为,这个世界是苦乐相间的世界,既有苦,也有乐;有的人则认为这个世界充满了邪恶,人与人勾心斗角,相互欺诈,所有的人都是弱肉强食的势利眼……如此等等。

而在持“这个世界乃是苦乐相间的世界”之观念的人群之中,也分为了两类人:一部分人认为,人生是“苦多乐少”;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人生是“乐多苦少”,那些穷苦之人是因为他们没有本事赚钱,或是因为他们不会享受生活,所以他们理当受苦。

如果你要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那就不能仅从某一点来认识世界,而要从全面的、立体的层次来观察、认识这个世界,从而了解它的本质。

那么,这个世界到底是个什么世界呢?佛陀将这个世界定义为‘‘娑婆世界”,意为“堪忍世界”,另一解释是为“秽土”。也就是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要忍耐过日子的,因为这个世界是肮脏的秽土。可想而知,在大智慧佛陀的眼里,这个世界绝不是充满阳光的美好世界。否则,佛陀就不会将其命名为‘‘娑婆世界”了。佛陀亦将娑婆世界直接说成是“五浊恶世”。根据《阿弥陀经》云,娑婆世界是个五浊恶世,这五浊分别是:

1.劫浊:人寿本来是八万四千岁,随着人心越来越险恶,道德越来越浅薄,因此每一百年就减少一岁,直减到30岁时有饥馑之灾,减到20岁时有疾疫之灾,减到10岁时有刀兵之灾,而世界众生无不受害,是为劫浊。  2.见浊:正法(佛陀住世的时期)、像法(佛陀灭度之后,佛法依然昌盛之期)灭尽后,末法时代(佛教衰弱的时代)的众生知见不正,邪见增盛,不知修行善道,不愿积累功德,是为见浊。

3.烦恼浊:众生追逐五欲六尘,引生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而恼乱身心,是为烦恼浊。

4.众生浊:众生因为知见不正而烦恼覆心,因此不知孝顺父母,不懂修善去恶,不畏恶业果报,以致福报渐衰,苦报渐增,是为众生浊。

5.命浊:众生因恶业增加,故而寿命渐减,从上古时期的八万四千岁到满百岁者稀,是为命浊。

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其余为别。四浊中又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而成众生浊与命浊二者。娑婆世界因为有此五浊,故称恶世。在这个五浊恶世之中,人们还必定会遭受到八苦——所谓生、老、病、死、求不得、怨相憎、爱别离、五蕴炽盛之苦是也。可怜人们身处五浊之中,却不自知。还将此世界当成美好世界,实乃愚痴之极也。

 当今的人们以物质利益而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那么,一旦拥有了丰富的物质享受就会感到幸福了么?其实不是。物质的丰富并没有改变这个世界充满了“八苦”的本质,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因为你成为了富豪,你的生活就一定会充满了阳光而能免除烦恼,远离世间八苦。

很多人都说“人生就是一场梦”,这种说法说的只是对人生的感觉,而并没有从根本上分析这场梦的实质。佛说世间诸法皆有漏,而有漏即有苦。人们之所以能够维系生命,皆是因自己拼命地工作挣钱,才获得了维持生命的资粮。即便有人因承接了祖荫,继承了巨额财产可以不劳而获,或获得了意外之财而能富甲天下,那也是因为此人在前世受了很多苦,或者做了大量行善积德的好事,从而积聚起了大量的福报所致。盖因天上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向人间抛馅饼,因此,即便有谁受到了老天的垂青,神佛的恩赐,中了上天的“馅饼”而得了大奖,也无需自鸣得意,自我感觉太好。其实,那些意外之财、“上天的恩赐”,只不过是自己于前世所积福德在今生得到的果报。当因缘具足时,福报会通过顺缘转成了钱财,仅此而已。是故,在这个世界成为了高官、富豪,并不是你比别人高明,而只是因为你有了一点世间福报而已。所以,对于所得的意外之财不可肆意挥霍;对于贵人的帮助应格外珍惜,知恩图报;跻身于富豪之列也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嚣张跋扈;对于轻易而得的显赫名声,更应小心谨慎,夹紧尾巴做人。以免因此而违背天律,损失福德,因而招人嫉恨,或自酿苦果,招致天谴。

凡夫对娑婆世界所持的观念——即所谓“世界观”,大多是表面的、肤浅的,并没有分析到这个世界的本质。往往会在飞黄腾达时,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并将这个世界看得无比美好;而在遭遇坎坷与灾难时,却指天骂地,怨恨神佛不助,将这个世界看得漆黑一片。其实,古人早已指出:“福祸无门,惟其自招。”世间一切的享喜与灾祸,都是自己前世所造之果。是故,我们只须活在当下,有了顺缘不可骄纵,遭受苦难亦不可怨天尤人。P50-52

目录

绪论

1.世间诸法皆有漏,皆是苦

佛陀将这个世界定义为“娑婆世界”,意为“堪忍世界”,另一解释是为“秽土”。

2.业力流转

有这样一句俗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见积累福报是十分重要的,而积累罪孽则是很可怕的。

3.人身难得

佛陀讲人身难得的目的,是要使人们珍惜这得来不易的人身,并用这个来之不易的人生修行解脱,不要再沉沦在轮回之中受苦了。

4.世法无常

我们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为此而努力奋斗着。但理想能否实现,却不是我们自己能说了算的。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5.寿命日减

人们称长寿者是“有福之人”,就是因为他们具有享受长寿的福报。而这样的有福之人若是放纵欲望,不择手段的损人利己,做缺德的坏事,那他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丧失掉自己在前世得之不易的福报。

6.有生必有死

我们的身体太脆弱了,如水中的泡沫一样,不用太大的风暴,就是有一个刺扎一下,就能使泡沫破灭。

7.不必怕死

曾有一个有天眼功能的人对末学说,他在无意之间,看到妇产医院的楼顶上有一大群的灵魂等着投胎转世,他们之间似乎还在讨论着什么。

8.未成就前要怕死,以此提起猛利的出离愿

佛教认为,了生脱死的关键是要通过修行证悟到生死的本性。如此,才能解脱轮回的束缚,才能从根本上了断生死,避免继续在轮回之中受苦。

9.因忧无常而提起念死之心

“观无常法”乃是一切修法的基础,如果能够将“念死无常”的法门修好,任何法门都可以修成功;如果没有建立起“死无常”的观念,那么纵然是修了无上大圆满法也是无法成佛的。

10.放弃对世法的执著

众生放不下世法的原因,就在于众生看不到世法虚妄的本质,而是认为名、利、毁、誉、苦、乐、讥、称等世间八法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此就要争、要夺、要不惜一切手段来攫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哪怕是因此而被杀头也要干。

11.不执著于寿命之长短

当时,魔王波旬现身对佛说:“你的寿命到了,应该走了。”此时,以释迦佛的能力完全可以宣布自己多住世一段时间,但佛祖没有这样做,他知道自己的世缘尽了,于是答应入灭。

12.放弃对死亡的执著

作为修行人,最关心的应该是自己的一生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否对得起上师佛法。

13.发出离解脱之菩提心

贪图享乐与发愿出离是对立的,因为贪图享乐者必定会留恋这个世界。所以,欲出离轮回必当祛除享乐心,而应发起菩提心。

14.以正确的方法可以长寿

长寿与钱财不成正比,与权力成反比,与习气成反比,与欲望成反比,与罪业成反比。

15.以修行正法获出离解脱

如果你想灭除轮回中的无尽苦难,就要出离轮回;倘若要出离轮回,就应为自己而选择未来的目的地。

16.利用中阴界的机遇获得解脱,圆满成佛

就在智慧光出现的同时,代表人道的暗蓝色的光向你而来,穿透你的心。在傲慢的驱使下,你将恐惧的逃离耀眼的黄光,却喜欢人道的暗蓝色光,因而对它执著。

17.引导亡者获得出离

当人死后,会见到明耀的各色光与暗淡的各色光。明耀的光是佛光,而暗淡的光是六道之光。

18.依照佛教的仪轨办丧事

只有具备了愿菩提心的人才具备真正为他人超度的能力。除此以外,大德高僧还要有修证,要具有将死者的顶门打开,送死者的神识冲出梵穴的法力,否则是无法超度亡灵往生的。

序言

末学吴玉天,原籍山东,1954年生于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现居于天津。

末学自1979年于大学学习期间对佛教的教理产生兴趣,遂研学佛教。始从天津大悲禅院主持宝菡法师等大德善知识学习佛教基础知识。后于1982年接受了能海上师传人的藏传格鲁派黄教教法传承。法缘成熟后,于1987年在北京高级藏语佛学院拜见了藏密宁玛派大德、如意宝法王晋美彭措上师,受其传法,始入宁玛巴之门,成为法王之弟子。1992年初,赴四川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跟随晋美彭措法王学习佛教近一年。期间,每日听闻法王讲法,跟随堪布学经,受益匪浅。后于1992年秋从色达一路奔赴西藏,经长途跋涉,饱尝艰辛,远至日喀则,一路上拜见了诸多大德高僧,接受了众多灌顶传法。回津后,为弘上师之名,解众多喜爱藏密之法的学人对密宗之渴望,写出了《访雪域大师》一书,使众多汉族弟子与密法结上了善缘,得密宗大德上师之渡化。能使众生开阔眼界,各顺自缘获得安乐与解脱,乃吾之所愿也。

近些年来,末学常奔走于青藏之地,参访了众多的大德高僧,跟随几位大德上师修学佛法。末学深感生死无常,觉悟不易,出离甚难。

末学常闻诸汉地学佛之人苦于无法系统地听闻佛法,难寻到俱德上师,故在修学途中常遇各种问题与障碍,以致学修难继,甚至半途而废。一些学佛之人也曾对在下提出了一些修学佛法方面所遇之问题,以及如何将佛法与现实人生相结合的问题。末学痛感能力浅微,亦无闲暇,难以满足各类人士所提之各种问题,遂于1997年发心,将多位同道所提及的各种涉及修行与生活有关问题做了归纳,加入自己的点滴学佛与修行之感悟写录成书。古德有云:“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末学虽学修浅陋,亦愿将自己的学修心得与大众分享。故末学有针对性地对修行之中常见的二十多种问题系统的做了深入浅出的解答,将每个问题写成一书,逐一将这些修学中常见的问题加以分析,与诸大德看官一起研讨,共同提高。此集定名为《心灵觉悟丛书》。这些书涵盖了诸如对于世间的种种现象佛教是怎样认识的,我们应该怎样做个修佛者、怎样竖立佛法的正见、修行人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对治烦恼、怎样面对生死、怎样调伏自心、怎样修才能使心不被外境的诱惑所扰动、如何修菩提心、为何要灭除自己的我慢心与嫉妒心,以及怎样选择上师、怎样对待上师、怎样禅修、如何识别修行之中产生的觉受是否正确、当自己修不下去时应该怎么办、修行人应怎样过与佛法相应的瑜伽生活、如何面对修行中的艰难险阻与各种障碍……等等。倘行人无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则修学佛法无异于盲人摸象,难有所成。

十几年来,末学耗费了大量修行时间对此丛书进行修改,终可于2014年末学生逢60岁时,使其中之一《探寻生死秘境》与读者见面。若拙作能使诸大德看官在修行上少有借鉴,在生活与修行上少走弯路,既可称诸佛上师与末学之心矣。此书付印之际,末学惶恐之至,不知自己的这点感受是否能为修佛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倘能有所助益,皆上师菩萨之功;倘有错漏,皆末学之过也。

《探寻生死密境》乃为《心灵觉悟丛书》中的第一本书。生死无情,众生都须面对。众生不仅要忍受生老病死,而且要面对死后的去处。所以,这个生死的命题至关重要,值得认真加以讨论。此书从有生既有死的现象,引发了应该如何面对生老病死这个自然规律的讨论;又从轮回的高度,阐述了无尽生死轮回的真相,分析了众生在轮回中所遭遇到的种种苦难;进而又讲述了佛教的生死观,介绍了佛陀将生死轮回比做“火宅”定要出离的观点——活着不为混吃等死,死亡也不是身心全灭,故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死。本书系统的介绍了应该如何通过修行来出离生死,以及在遇到那些没有信仰之人面临死亡时,亲属渡化他们的各种善巧方法。

此书内容林林总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言语质朴无华,平实易懂,方便各阶层之大众理解。末学愿以此点滴感悟与众人分享,故成此书,以飨读者。末学才疏学浅,拙作难免挂一漏万,错谬层出。望众大德看官阅后能对末学批评指正。若有指教,请发信于在下之邮箱:xiuf001@163.com若蒙赐教,末学不胜感激之至!

内容推荐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生老病死是宇宙中定不可移的自然规律,谁也无法逃脱。因此生死是一个重大而沉重的话题,是世界上一切问题之中最大的问题,如果没有将这个问题搞清楚,其他一切问题都不会真正搞清楚。

佛教是对众生的生死问题讲得是最深刻、最透彻、最彻底、最明白、最能撼人心魄、最能令人猛醒,也是将生死问题解决得最彻底的宗教。

《探寻生死秘境》参考各种生死哲学,从佛教的角度阐述了作者的生死观,回答了如何活得有意义、死的从容等问题。

《探寻生死秘境》由吴玉天编著。

编辑推荐

吴玉天编著的《探寻生死秘境》乃为《心灵觉悟丛书》中的第一本书。生死无情,众生都须面对。众生不仅要忍受生老病死,而且要面对死后的去处。所以,这个生死的命题至关重要,值得认真加以讨论。此书从有生既有死的现象,引发了应该如何面对生老病死这个自然规律的讨论;又从轮回的高度,阐述了无尽生死轮回的真相,分析了众生在轮回中所遭遇到的种种苦难;进而又讲述了佛教的生死观,介绍了佛陀将生死轮回比做“火宅”定要出离的观点——活着不为混吃等死,死亡也不是身心全灭,故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死。本书系统的介绍了应该如何通过修行来出离生死,以及在遇到那些没有信仰之人面临死亡时,亲属渡化他们的各种善巧方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探寻生死秘境/心灵觉悟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玉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0962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4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2014054425
中图分类号 B948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8: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