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守望麦田(塞林格传)
内容
编辑推荐

《守望麦田(塞林格传)》(作者:坎尼斯·斯拉文斯基)是全球最权威的塞林格研究者斯拉文斯基耗时7年调查,呕心沥血之作。作者借助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对塞林格现存往来书信、各种原始档案的分析,为广大的“塞迷”解开了大量谜团,是目前公认的可信度最高、资料最齐全的塞林格传记作品。

内容推荐

塞林格,一代文坛隐士,因《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举成名。

塞林格性格内向,加上对个人隐私的极度保护,在他身上有太多的谜无法解开。

《守望麦田(塞林格传)》是全球最权威的塞林格研究者斯拉文斯基耗时7年调查,呕心沥血之作。是目前公认的可信度最高、资料最齐全的塞林格传记作品。

《守望麦田(塞林格传)》作者(坎尼斯·斯拉文斯基)借助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对塞林格现存往来书信、各种原始档案的分析,为广大的“塞迷”解开了大量谜团。比如塞林格的成长经历、二战的生死体验、他与东西方宗教里神秘主义思想的关系、与海明威等作家的交往、他的三段感情生活等等。作者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分析,试图找出塞林格私人生活经验与小说创作的关联,并尽可能完整地还原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

目录

序 言

1 桑尼

2 志向

3 徘徊

4 换位

5 地狱

6 炼狱

7 成名

8 再度证明

9 霍尔顿

10 十字路口

11 安顿

12 弗兰尼

13 两个家庭

14 卓埃

15 西摩

16 暗峰

17 分离

18 告别

19 沉默的诗

20 走出麦田

试读章节

1.桑尼

父母对身世三缄其口,使塞林格和姐姐长大后都成了讲究隐私的人。

1936年,塞林格就读福吉谷,他不止一次说,他是在福吉谷成为作家的。

1936年秋,塞林格就读纽约大学,但他在这里找不到运用才华的机会,索性离开了学院。

1937年4月初,塞林格开始了欧洲之行,在维也纳的犹太人聚居地与一个家庭生活了10个月,与这家的女儿开始了初恋。

1938年秋天,塞林格进入乌尔西奴斯学院,仅仅读了一个学期就返回了纽约。

战争改变了世界。随着1919年的来临,人们即将面对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和不稳定的因素。数十年来传统的生活方式、信念、希望从未遭到挑战,如今或是饱受质疑或是被抛到一边。隆隆的大炮声在几周前才停息。旧世界成了一片废墟。在旧世界里崛起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向世人展示着身披领袖斗篷的姿态。在这个国度,没有哪个地方比纽约城更加急迫地走向成熟。

在和平降临之后第一年的第一天,亚姆·吉利奇·塞林格家里,生下了一个儿子。6年前,女儿多丽丝出生。此后,亚姆接连流产。

这次男婴也险些夭折。所以亚姆和所罗门·塞林格对儿子的到来,怀着悲喜交集的心情。他们给他取名杰罗姆·大卫,但从婴儿降生那天起,他们就喊他桑尼。

这是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既生活在传统之中,又不安于现状。塞林格的祖上来自苏达格斯村,那是个不大的犹太人定居点,位于波兰与立陶宛交界的俄国境内。资料显示,塞林格一家从1831年以来,就生活在村子里,但这家人不愿被传统所束缚,或者说他们并不希望世代固守田园。自桑尼出世之后,他们就与那个小村子几乎断绝了联系。桑尼的父亲精力充沛,上进心强,发誓要闯出自己的一片事业来。和那些典型的移民后代一样,他决心与父母出生的旧世界一刀两断。因为在他眼里,那是个愚昧落后的地方。当时所罗门并不知道,他身上的叛逆精神也是祖上的传统。塞林格家族的人都喜欢我行我素,好几代人都是如此。他们并不眷恋故土,脚下的路总是越走越宽。迟早有一天,桑尼会意识到,他的祖先都有惊人的志向,“喜欢从很高很高的地方扎向一个小水罐”——而且从未失手过。

桑尼的曾祖父海曼·约瑟夫·塞林格,从苏达格斯村搬了出来,来到更加繁荣的托拉格镇,为的是入赘一个大户人家。J.D.塞林格后来在他的文章里把曾祖父描写成那个小丑佐佐(zozo),他的曾祖父也因此走入永恒。塞林格将他尊为族长,并坦白说总觉得曾祖父的灵魂在注视着自己。海曼-约瑟夫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过俄国,在他死后9年,塞林格出生了。塞林格对曾祖父的了解仅仅来自一张照片,通过这张照片,他可以回望另一个世界。照片上的人是个年迈的农夫,他气度不凡,身着黑袍,脸上飘着白白的胡子,还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大鼻子——塞林格坦白说,这个模样让他吓得发抖。②

桑尼的祖父西摩·F.塞林格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1881年,因为庄稼颗粒无收(但托拉格并未发生饥荒),他远离家人和亲友,移民美国。到美国后不久,西摩娶了范妮-考普兰。范妮也是来自立陶宛的移民,当时生活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维尔克斯·巴尔。后来夫妻两人搬到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在城里众多的移民社区里找到一问公寓。1887年3月16日,范妮在那里生下了桑尼的父亲所罗门。所罗门在幸存下来的5个孩子里排行第二。

1893年,塞林格夫妇来到肯塔西州的路易斯维尔。西摩在这里就读医学学校。他在俄罗斯接受的宗教教育此时派上了用场,他可以一边当拉比,一边赚钱读书。①

在获得医学学位之后,西摩离开了拉比的布道坛。他在宾夕法尼亚短暂停留后,和家人一道到达芝加哥市中心,这是他们最后的目的地。此后他以行医为生,诊所离库克县医院不远。②桑尼熟悉他的祖父,《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者也熟悉。塞林格大夫经常赶到纽约探望儿子,是小说里霍尔顿.考尔菲尔德祖父的原型。这个可爱的老人在公共汽车上不停地喊出街道上的名字,弄得霍尔顿无地自容。西摩·塞林格于1960年逝世,差一点就赶上了自己的百岁生日。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开始那几行里,霍尔顿不想告诉读者他父母的身世,还嘲笑相关的叙述,如“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废话”。他解释说:“我要是细谈我父母的个人私事,他们俩准会大发脾气。”这显然是在掩盖他父母的身世。其实根子在塞林格的父母那里,他们对自己的身世总是三缄其口。所罗门和亚姆很少说起过去的事,尤其是不对孩子们说。他们的态度使塞林格的家里弥漫着秘密的空气,结果多丽丝和桑尼长大之后都成了讲究隐私的人。

塞林格夫妇强调隐私,也因此招来了流言蜚语。多年来亚姆和所罗门的故事被反复修改。这件事开始于1963年,当时文学批评家沃伦·弗兰奇在《生活》杂志发表文章,声称亚姆是苏格兰一爱尔兰人。后来这个说法就成了定论,认为塞林格的母亲其实出生在爱尔兰的考克郡。在这一说法的推波助澜下,关于塞林格的父母,又传出了无数的故事:据说亚姆的父母是爱尔兰的天主教徒,他们强烈反对女儿嫁给所罗门,因为他是犹太人,而且不让他们有任何选择。结果所罗门和亚姆被迫出走。父母发现女儿不听从自己摆布,就再也没和女儿说过话。

其实,上面的故事没有任何依据。然而,塞林格的姐姐多丽丝2001年逝世前,竞也相信自己的母亲出生在爱尔兰,父母有意不让她和桑尼与外祖父和外祖母取得联系。P1-3

序言

7年来,我一直从事着Dead Caumelds网站的维护工作。这家网站(如我在描述中所说的)是我为“J.D.塞林格的一生和写作”开办的。网站渐渐形成规模,访问的人也不少,但每天很少收到超过四五封的邮件。2010年1月28日,星期四,我打开邮箱,发现等着我点开的邮件不是三四封,而是57封,所以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惊讶。我没能马上打开这些邮件,等了几个小时之后,我才有足够的勇气面对57封来信。我打开最上面的一封,扫了一眼,马上明白了这么多来信的原因,以及如何铭记这一天。邮箱标题栏上的消息幽幽地望着我。上面写道:J.D.塞林格安息。这句话要改成“流沙”才好。

这里最好先解释几句。从开办塞林格网站以来,我就着手撰写他的传记,我想最终写成一部真实、公正而不带主观色彩的塞林格传,用公正的文字描述他的写作成就。七年之后,我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其实,仅仅在一周之前我才发出最后一章的草稿。七年来,我徜徉在塞林格的生活里不能自拔,他的写作、他的哲学以及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细节,无不是我研究的对象。塞林格成了我形影不离的伙伴。而今,他一个人走了。

我可以把电子邮件先放一放,但我放不下网站。最后一帖已经过了三周,上面写的是祝贺塞林格迎来91岁生日,结尾是真诚希望他长命百岁。但是此刻。这句话一下子变得不太庄重。对于塞林格的逝世,我总得说几句话。我请求大脑允许我找出一些合适的话语,写出来一篇悼文。我知道这是我迟早要写的文字,却总不希望真有这个必要。我徒劳地搜索一种与这个人相称的情感,而不是悼文。我还记得霍尔顿·考尔菲尔德对那些在阿利墓上撒花的人很不以为然,说他们这是矫揉造作;后来天下起了雨,他们就马上转身走开了。塞林格自己不相信死亡,这点我是知道的。我要做的是向他表达谢意,希望大家感谢他,却不必为他的死悲伤。塞林格有资格得到大家的推崇,在此我请求大家与我一道向他致敬。

我生怕悼文写得不好。在无数文采卓然的悼文里,我的短章显得苍白无力。但毕竟这是真诚的、发自肺腑的文字。这不是为了悼念死者,这是为了邀请众人向他致敬。这不是为了怀念J.D.塞林格,而是为了纪念J.D.塞林格的成就。我在这里再次将我的短文送与所有此刻或未来的任何时刻希望铭记塞林格的人:

敬请阅读、研究他的小说,不管是第一次还是第二十次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他的《九故事》、《弗兰尼与卓埃》、《抬高屋梁》与《西摩》。再次体验塞林格的小说,以此向作者表达敬意,因为他已经深深地渗透在这些故事里。塞林格本人可能走了——因此这个世界变得空虚——但他必将永远活在印着他的文字的书页上。通过他的艺术作品,他在今天和明天仍将拥有鲜活的生命,一如他走在纽约的大道上,徜徉在新罕布什尔的林子里。

书评(媒体评论)

大学时代,塞林格是我最痴迷的作家。我把能觅到的他的所有作品都读了。我无法解释我对他的这一份钟爱,也许是那种青春启迪和自由舒畅的语感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因此把《麦田里的守望者》作为一种文学精品的模式,这种模式有悖于学院式的模式类型,它直接渗入我的心灵和精神,而不是被经典所熏陶。直到现在我还无法完全摆脱塞林格的阴影。

——苏童

我在出版社做文学编辑时,天天和各类作家打交道,作家们都是极具个性的人,对世态对人生以至对其他作家常常都是七个不平八个不忿,说起话来谁也不服,但有一个作家例外,凡一提及大名或作品马上换一副崇拜的样子,这个人就是美国当代作家J·D·塞林格,其作品是声名远播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马未都

塞林格的寿命不止91岁,只要《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读者看,塞林格就一直活着。没授予塞林格诺贝尔文学奖,笔者认为不是塞林格的遗憾,而是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遗憾。

——郑渊洁

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塞林格,就没有王朔,也没有王小波,正是因为有《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引入中国,才有这两个人的出现。

——止庵

塞林格告诉我,小说可以这样写,像我写日记一样的写,我又听到了天外之音:你应该写小说。神奇之旅开始了,这对我是一条不归路,陪伴我启程的是一本书,一个作家,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就是塞林格。在我心里,最温柔的部分永远属于塞林格,我愿意读他的每一个字,我愿意原谅他所有问题,我欣赏他所有怪癖,我期待他锁在铁箱子的每一个字。我足可宣称,即使所有人都离他而去,我依然在他身边。

——麦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守望麦田(塞林格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坎尼斯·斯拉文斯基
译者 史国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319378
开本 16开
页数 3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48
CIP核字 2014003113
中图分类号 K837.125.6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7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9: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