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
内容
编辑推荐

从根本上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这一课题是要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段思想史,这段思想史所涉及的人物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顶尖高手。同时,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中,突发的灵感与严谨的逻辑结合,理论的透彻与大胆的断言并存,深刻的领悟与晦涩的语言交织。周立斌博士却不避艰险选择这一课题,持久研究,且“成一家之言”,实属难能可贵。《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的研究、写作和出版,体现了周立斌博士在哲学研究道路上的艰辛跋涉、迷惑徘徊和最终的独创成果。

内容推荐

梁启超将清代学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启蒙期;二是全盛时期;三是蜕分期;四是衰落期。《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充分借鉴了梁启超的这种学术分期法来梳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这一课题。物化理论的启蒙期是以《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出版为标志的;受启于本雅明的艺术复制理论,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从韦伯的合理化理论出发,把物化理论成功地转化为工具理性批判,这是物化理论的转折期;全盛期是马尔库塞用技术理性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全面批判之时;在《交往行动理论》一书中,哈贝马斯把物化理论转变成交往行为理论,这是物化理论的蜕分期。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的研究、写作和出版,体现了周立斌博士在哲学研究道路上的艰辛跋涉、迷惑徘徊和最终的独创成果。

目录

导言 卢卡奇的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物化概念

 一、商品拜物教对卢卡奇物化概念的启发

 二、卢卡奇与马克思对物化概念的不同理解

 三、卢卡奇与马克思对物化产生原因的不同理解

 四、卢卡奇与马克思对物化形成路径的不同理解

 五、卢卡奇与马克思对物化后果的不同理解

第一章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领域的物化

 第一节 生产领域的物化

一、生产领域物化现象的典型:人格沦为旁观者

二、生产领域物化形成的机制:流水化的作业

三、生产领域物化的后果:工人“原子化”

 第二节 政治领域的物化

一、政治领域的物化现象:“铁笼”社会的出现

二、政治领域物化形成的机制:官僚制

三、政治领域物化的后果:意义和价值的丧失

 第三节 文化领域的物化

一、经济学领域的物化:总观念的消失

二、法学领域的物化:质的内容不可认识

三、文化领域物化的后果:大象站在乌龟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物化根源的探究

 第一节 理性主义:资产阶级物化认识的根源

一、近代理性主义:资产阶级物化认识的发源地

二、德国古典哲学:思维中的商品形式

三、个体克服物化的尝试:席勒美学

 第二节 反映论:无产阶级物化认识的思维模式

一、反映论:典型的实证主义认识论模式

二、反映论的误区:混淆了“自在”和“自为”的含义

三、反映论的后果:固定了物化意识

 第三节 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物化认识的根源: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

一、科学方法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协调性

二、过程性:社会事实与自然事实的区别所在

三、实证主义的后果:总体性辩证法的丧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物化的突围之路

 第一节 总体性辩证法:突破物化的首要法宝

一、总体性辩证法的来源

二、总体性辩证法的内涵

三、总体性辩证法的意义

 第二节 无产阶级意识:冲破物化的主体力量

一、阶级意识的理论理解

二、阶级意识的历史功能

三、阶级意识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物化的克服之路

一、无产阶级天然的物化免疫力

二、克服物化的方法:哲学实践化

三、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方法和步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物化理论的转向:工具理性批判

 第一节 工具理性批判与物化

一、物化理论转向的时代原因

二、物化理论转向的理论原因

三、启蒙辩证法:物化理论转向的标志

 第二节 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形成

一、工具理性批判的特征

二、工具理性批判的作用

三、工具理性批判的意义

 第三节工具理性批判的延伸:纳粹控制和文化工业

一、工具理性与纳粹控制

二、机械复制与文化工业

三、模拟理论:工具理性突破的希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物化理论的巅峰:“单向度”理论

 第一节 理性的蜕变之路

一、理性的特征与黑格尔的拯救方案

二、技术理性形成的心理学基础

三、技术理性形成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技术理性扩张的后果

一、“虚假的需求”与“单向度的人”

二、社会“一体化”的形成

三、“单向度社会”的形成

 第三节 美学乌托邦与大拒绝理论

一、感官的解放与青年马克思的客观世界“美学”

二、美学的乌托邦:技术理性的摆脱之路

三、大拒绝理论:不抱希望人的希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物化理论的变奏:海德格尔的“集置”理论

 第一节 海德格尔的物化探索之路

一、《存在与时间》中的物化:“非本真性状态”

二、《真理的本质》中的物化:“存在的遗忘”

三、《世界图像的时代》中的物化:“形而上学的宰制”

 第二节 物化的巅峰状态——“集置”

一、“集置”的特点

二、“集置”的作用

三、“集置”的危害

 第三节 技术的本质与物化

一、技术、真理与物化

二、本源时间与物化

三、“诗”与“思”:走出“集置”的途径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物化理论的最后走向: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第一节 哈贝马斯对物化理论的批判

一、《理论与实践》:物化批判的认同期

二、《认识与兴趣》:物化批判的转型期

三、《交往行为理论》:交往理论的形成期

 第二节 哈贝马斯对工具理性批判的批判

一、工具理性批判的时代局限

二、工具理性批判的内在缺陷

三、工具理性批判的实践缺陷

 第三节 哈贝马斯对物化理论的重建

一、米德和涂尔干的社会学范式的启发

二、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物化的新样式

三、物化的克服:交往行为理论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及其演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立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07225
开本 32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5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9: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