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保安族/中华民族全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马少青编著的《中国保安族》充分展示保安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保安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保安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保安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积极推动保安族走向未来的团结进步,着力加强保安族面向世界的交流沟通。记述准确,笔墨生动,图文并茂,创意新颖。如有关家庭礼仪、取名习俗、婚姻习俗、节庆习俗等社会文化的介绍,让读者在趣读中增长知识,引发想象。是一本反映保安族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

内容推荐

由马少青编著的《中国保安族》,是一部全面反映保安族文化,兼具史料性、科学性的专著。

《中国保安族》全方位地展现了保安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面貌,书中从保安族的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精神气质、文化传承、族际交往、发展愿景、文化人物、重要文献及政治、经济、教育、信仰、语言、文化艺术以及风俗习惯、岁时礼仪等几大方面深入挖掘、兼容并蓄,作了较为全面的探析和介绍,凝练而丰满。章节结构的安排合理、严谨和规范,便于人们系统而完整地去掌握和了解。

本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融民族性、知识性、学术性、科学性于一体,既有学术研究方面的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又可以作为介绍和帮助人们了解保安族的工具书,具有较广泛的使用价值和恒久的保存价值。从整体、全面、翔实地反映保安族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本书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开创性。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 保安族概况

 第一节 族称族源/3

 第二节 人口状况/8

 第三节 历史沿革/10

 第四节 生态环境/12

 第五节 语言文字/16

 第六节 民族区域自治/19

第二章 保安族的物质文化

 第一节 生产习俗/26

 第二节 饮食习俗/33

 第三节 服饰习俗/42

 第四节 居住习俗/46

 第五节 交通习俗/51

 第六节 风物特产/53

 第七节 历史遗迹/57

第三章 保安族的民间文化

 第一节 民间教育/64

 第二节 民间科技/67

 第三节 民间文学/70

 第四节 民间工艺/97

 第五节 民间体育/101

 第六节 民间游戏/103

 第七节 民间歌舞艺术/104

 第八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107

第四章 保安族的社会文化

 第一节 传统社会组织/127

 第二节 家庭礼仪/129

 第三节 交往礼仪/130

 第四节 称谓习俗/131

 第五节 生育习俗/133

 第六节 婚姻习俗/134

 第七节 丧葬习俗/139

 第八节 节庆习俗/141

 第九节 禁忌习俗/145

第五章 保安族的信仰文化

 第一节 宗教信仰/151

 第二节 门宦制度/155

 第三节 宗教活动/159

 第四节 哲学思想/166

 第五节 预测与占卜/168

第六章 保安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统治者的残暴/172

 第二节 保安人民的反抗斗争/174

 第三节 保安人保卫祖国的斗争/178

第七章 保安族的文化传承

 第一节 民族教育发展/183

 第二节 民族文学的创作/191

 第三节 民族艺术创新/194

 第四节 民族创意产业/198

 第五节 民族文化价值/201

 第六节 民族精神气质/205

第八章 保安族的族际交往

 第一节 商贸往来/208

 第二节 族际往来/212

 第三节 民族文化互动/222

第九章 保安族的文化发展愿景

 第一节 保安族的文化创意产业/225

 第二节 网络时代的保安族文化发展/229

 第三节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36

第十章 保安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240

第十一章 保安族的重要文献

 第一节 重要文献介绍/250

 第二节 具体调查及文献撰写/252

附录

 一 保安族历史大事记/254

 二 参考文献/270

后记/275

编后记/278

试读章节

第三节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民间世代传承的一种文化,它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主要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它的主要特征是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民间文学只能口头创作、口头交流。这种口头交流,以地方方言为载体,使得民间文学流传很广很久。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勤劳勇敢的保安族人民不仅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也创造了自己民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为中华的文明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别具特色的保安族文学是保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安族的民间文学主要是群众集体修改加工后的民间文学。新中国成立前绝大多数的保安人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又经过从原聚居地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非常贫困。历史上的保安族长期处于受压迫的地位,统治者不承认保安人是单一的民族,加之保安族没有文字,文化教育落后,有关保安族的历史和古代文化生活没有被记录下来,其文学艺术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许多民间文学宝藏随着历史沧桑变化,逐渐失传。但有的也以融合兄弟民族的故事和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来丰富本民族的民间文学,在保安族民间保存下来的各类体裁的口头文学是丰富多彩的,但在旧时代保安族的口头文学创作既不见经传,也不为人所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保安人民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经济生活的改善,民间文学创作大为改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创作,有力地促进了保安族民间文学的繁荣。许多刊物对民间文学作品的发表,使保安人将前辈们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运用共同使用的语言,借助想象,或改编,或补充,或模拟创作为新的神话、故事、歌谣等。并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互相推动、互相融合,使其具有了深厚的多元民族文化蕴涵。因此,保安族民间文学的大部分内容直接叙述反映的是保安族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的是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是保安族人民生活的投影。

从它的类别形式看,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从内容看,有解释人类起源和各种自然现象的故事,有保安族形成发展过程中和兄弟民族和睦相处的传说,有平凡善良的劳动者智斗邪恶的故事,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故事,也有惩恶扬善的劝善故事,举凡社会生活,风雨人情,民俗风尚、山川河谷乃至民族关系等都有十分生动的反映。保安族的民间文学类别复杂,形式多样,这些表现形式都撷取历史和现实,融合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手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与领域,反映出保安人在不同社会时期的愿望、要求和理想。它不仅表现了保安族人民的社会风貌,而且流露出了保安族人民内心的精神世界。

保安族的民间文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神话、传说、民间歌谣、宴席曲、“花儿”、谚语等。

一、保安族民间文学现状与研究

(一)保安族民间文学现状

保安族民间文学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讲,大致可以以保安族迁徙的时间段来进行划分,一是保安族迁徙前的口头民间故事,大约是在13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二是迁徙后的口头民间故事,大约是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从内容上来讲,先是神话故事以及与其他民族友好关系的传说故事,之后是反映新生活的民间传说故事和民间歌谣等。

19世纪中叶以前,保安人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畔的“保安三庄”,当地的藏族人称保安人为“黑黑”(即回回),时称保安回。由于信奉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回回人是保安族族源的基础,人少势单,在驻地与相邻的民族交往既要保持自己的信仰,又要搞好睦邻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老人们以惩恶扬善为目的吸收其他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故事,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勇敢进取,创造美好生活,以自己耳闻目睹的社会风尚,亲身经历的生活习俗和传说故事,增强民族共同体的心理素质;伊斯兰教的神话传说、人物故事更是最为有力的口头文学教材。保安族运用自己的想象,增添新的内容和情节,经过糅合演义使伊斯兰教各民族所共有的神话故事中融进了保安族的特征。例如《人祖阿旦哈娲的故事》和《妥勒尕尕上天取雨》是神话传说,而《三星哥的故事》《砍柴老人的故事》《舒坦的故事》以及有名的《保安腰刀的传说》都是这段时期流传的民间传说故事。

19世纪中叶,中国的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统治阶级的贪赃枉法使得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更是严重。保安人经过几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在积石山下的大河家定居下来。吃尽了苦头的保安族人民渴望太平生活,向往美好的光景,这时期在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中带有新居住区的地理特征的内容,并且为独特的地貌赋予了美好的想象,表达出保安族人民生活的愿望。他们幻想的是征服自然、减轻劳动、援助好人、惩治坏人,无限地发挥劳动者的威力和智慧,使得生活过得美满愉快。同时,在劳动之余,获得精神上艺术上的享受。于是,保安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才能,编制出许多民间故事,反映了保安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基本面貌。像《积石山的来历》《甘河滩的传说》《五眼泉的传说》,还有《天池的传说》都基本上以保安人居住区的自然地貌为题材,叙述这些地方的历史情景。虽然这些传说故事都经过夸张的艺术加工,却是本地方固有的,具有民族和地域的现实色彩,因而让保安人感到亲切真实,在本地区盛传不衰。同时,保安族的民间文学中还盛行着童话故事,像《阿舅与外甥》这则保安族人妇孺皆知的故事就以生动的语言叙述失去阿达(父亲)的朵娃,借助神马和弓箭为父报仇,过上了平安的日子。这种以童话的形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他们所理想的未来做艺术的描绘,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理想愿望,并在此基础上鲜明地表现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P70-72

序言

在甘肃、青海两省交界的积石山麓,奔腾激越的黄河横穿其间,大河南岸绿树掩映,梯田环绕,小桥流水人家。大墩、梅坡、甘河滩,这里就是俗称的“保安三庄”,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保安族繁衍生息的家园。

保安族历史上曾聚居于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在饱尝沧桑的历史粉尘中,他们几经波折,从隆务河畔举族迁徙到积石山下崚嶒巍峨的积石山深处。清澈潺流的崖家峡、大峡、大墩峡三条溪水给保安人以灌溉之利,明代在此处曾筑有“积石锁匙”的城阙雄关,诗人李玑曾因此而留下“天险地成第一关,岿然积石出群山”的佳句,司马迁《史记》中大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人于海”的点睛之笔,更让人思接千古,神游八极,浮想联翩……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哺育了一个神奇的民族——保安族,他们勤劳而富有智慧,以坚忍不拔的超群毅力,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硬是把巉岩遍布的不毛之地,开辟成良田千顷,果树满畈,牛羊满山。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精美的一笔。

保安族是善于歌唱的民族,“花儿”就是他们心灵中绽放的俊艳的花束。“保安令”,就是保安族独创的一种花儿令调。一种花儿的曲令和一个民族缀联在一起,足以显示出这个民族的特色。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好几位保安族优秀歌手,他们以美妙的音色和高亢的唱腔,在北京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倾吐保安族的心声,而今“花儿”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被保安族人民倍加珍惜,仅保安族聚居的积石山境内就有“盖西坪花儿会”“尕护村花儿会”,以及附近的“孟达天池花儿会”“炳灵花儿会”。这些深藏在大山深处的“花儿”,一年一度,周而复始,与山山水水一起,吟唱、赞美着保安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什样锦把子铜刀子,银子(门)镶下的鞘子,黄铜打下的尕钎子,戴上身,尕小伙立马变了样了。”这首花儿表达了人们对保安族传统手工艺打造保安腰刀的赞美之情。

保安族腰刀的打造始于元代,盛于清代,如今,保安腰刀凭借其炉火纯青的传统工艺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喜爱,并远销国际市场。2006年,“保安族腰刀锻制工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安腰刀”现已成为保安族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的象征。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其浓郁的伊斯兰文化不仅塑造着他们的民族性格和风俗习惯,也浸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潜入到保安人的心灵深处,积淀为具有某种共同性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成为这个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遗传基因。

由马少青编著的《中华民族全书·中国保安族》,是一部全面反映保安族文化,兼具史料性、科学性的专著。我披阅其中的一些篇章后,感到本书有三个特点:一是全方位地展现了保安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面貌,书中从保安族的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社会文化,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精神气质、文化传承、族际交往、发展愿景、文化人物、重要文献及政治、经济、教育、信仰、语言、文化艺术以及风俗习惯、岁时礼仪等几大方面深入挖掘、兼容并蓄,作了较为全面的探析和介绍,凝练而丰满。二是章节结构的安排合理、严谨和规范,便于人们系统而完整地去掌握和了解。三是本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融民族性、知识性、学术性、科学性于一体,既有学术研究方面的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又可以作为介绍和帮助人们了解保安族的工具书,具有较广泛的使用价值和恒久的保存价值。从整体、全面、翔实地反映保安族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本书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开创性。

马自祥

写于西北民族大学

2010年11月12日

后记

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深切的人文情怀,根据平等尊重、真实客观、全面准确的原则,联合学界,以“文化生态学”的创新理念,共同打造《中华民族全书》,力图全面荟萃中国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景式展示中国56个民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力争成为国内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百科全书。

全书由57卷组成,即在中国56个民族56卷的基础之上,特别推出一卷《中华民族》,以此统领其他56卷,力求达到整个全书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全书以各民族有史料记载之时为上限,下限止于2010年,以期在充分发挥各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地吸收各民族研究的最新成果,着力反映各民族比较突出的一些文化事项与文化成果。

全书各卷的编著者均由热爱并熟悉本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担任,既有享誉国内外的民族学资深教授,也有在某一领域独具造诣的中青年学者。各卷编著者按照全书编纂方案和编写大纲的要求,从本民族的实际和研究现状出发,通过查阅又献,实地调研,悉心考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可靠资料,使各民族文化都能得到平等尊重的呈现和真实可信的表述,同时也集中反映各民族优秀文化之精髓,真切反映各民族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力争打造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名片”。

全书的编写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及单位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许多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提供了大力帮助。感谢全书编委会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全书的学术顾问和编著者的辛勤工作。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出版协会、广西民族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甘肃民族出版社、民族文学杂志社、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文联、新疆师范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青海社会科学院、云南省民族学会等机构的倾力相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报刊司图书处对全书内容的审查备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领导和文化宣传处组织有关专家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审核把关。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陈英初先生为全书提供了《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图集》电子版。并做了部分勘误。宁夏回族自治区民委为全书的内容审订提供了大力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为全书出版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全书学术顾问广西民族大学的徐杰舜教授等相关专家不仅亲自编纂《中国汉族》《中国哈萨克族》,还帮助审稿把关。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张春荣先生为全书图片进行了统一把关和审定。宁夏回族自治区书法家协会郭佳荣先生为全书题写了书名。全书的编纂,还借鉴吸收了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相信,在黄河出版传媒集团与各界的通力合作下,全书的出版发行——

将会以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博大精深的丰厚内容,真实全面的生动表达,新颖深刻的思想亮点,成为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长久文化影响力的精品。

将会在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记录和传播民族文化方面承担黄河出版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将会契合国家外宣形象与国内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需求,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将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同时,全书将陆续翻译成多种文字。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们深知,由于成书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谬误与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保安族/中华民族全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少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47599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9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3.4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7: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