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湿婆之舞/中国科幻基石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新一代年轻作者中,江波的科幻小说深具“核心科幻”之神韵,《湿婆之舞》这本书中的“洪荒世界”三部曲,以匠心独具的时空架构和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尽显江波深厚的科学素养和高远的视野,让人不由感叹:江波的想象力如此卓然不群!

内容推荐

《湿婆之舞》一书收录了实力派科幻作家江波近十年发表的主要优秀作品,其中,《洪荒世界》、《太阳战争》、《银河漂流》合称“洪荒世界”三部曲,发表后广受资深科幻迷喜爱;《湿婆之舞》获2008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提名奖,《时空追缉》力夺2009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杰作奖。

这些精美的科幻小说,雄浑壮美,恢弘瑰丽,技术含量很高,充分展现了江波的学识修养和过人的前瞻想象。

目录

湿婆之舞

时空追缉

七个瞬间

移魂有术

蛾伊

土斯星纪事

发现人类

十七号塔台

星球往事

千千世界

洪荒世界

太阳战争·毁灭日

银河漂流

追光逐影

末日之旅

最后的游戏

后记

试读章节

我认为人的一生是不值得过的,可以随时死去。唯一值得过的,最美好的事情,你要想做一件事情,彻底忘掉你的处境,来肯定它。要满怀激情做一件事情,生活才有意义,这绝对是生活最重要的真谛。这不是我讲的,是韦伯说的。所以我并不照着这个做。韦伯这么做了,他穷困潦倒,最后因为没有钱吃饭而饿死在冰原上。这对我来说实在过于可怕,所以我不这么做。人们常说,真理可以战胜恐惧,可对我来说却恰恰相反,恐惧战胜了真理。我爱真理,却怕痛,怕冷,怕吃不饱,于是我便投降了。在我这一生中,从来没有片刻忘掉过自己的处境,所以我不敢……不敢……不敢……日子就在这样小心谨慎反复算计中不知不觉地消耗掉了,直到我突然明白:这样的一生是不值得过的,我可以随时死去。

问题在于我应该怎么死去。

有人在招募志愿者,从事一项据说很光荣很伟大的事业:实验埃博三号病毒疫苗。这个事业没什么钱途,没有薪水,连工作都算不上——不需要技术,只要是个活人就行。如果不幸死掉,还不能保留全尸,因为尸体要拿来解剖研究。

然而我却报名了。我想,人的一生不能老这么猥琐,而告别猥琐,最快最直接——不能算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一种轰轰烈烈的办法死掉。在报名的那一刹那,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我身上。现在我就是人类的代表,将与那种比头发丝还要细上万倍的恶魔进行殊死搏斗。我报名充当了志愿者,随时准备死掉。神圣的使命感让我浑身发抖,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充满了意义。

埃博病毒的来源谁也说不清楚。据说它来自一种猴子,当时这不幸的猴子被做成一道菜放在餐桌上,孰料这猴子没有死透,竟猛然睁开了眼睛,然后被它的眼睛瞪过的食客就染上埃博病毒,在三天后死翘翘了,而瘟疫就此传播开来……这种说法据说来自一个神秘的动物保护宗教组织——自然派。在他们的圣书里边,《启示录》第一章第一页第一句写着:“毁灭,然后才有创造。”这是一种奇怪的逻辑。我不是自然派教徒,于是另一种说法对我而言显得更有吸引力:某种变异的流感病毒在某国的实验室里被培养成烈性传染体,打算制成一种秘密生化武器,然而,病毒不小心被带出了实验室,于是就有了大灾难。

大灾难是恐怖的回忆。那时候城里边到处都是死人。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人收尸,后来连收尸的人都死光了,于是尸体堆积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再也没有人理会。城市开始腐烂发臭,令人作呕。人们试图逃离城市以躲避灾难,他们冲出大厦,冲出地下室,使用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只要能找到的交通工具全都用上了,力图跑出城市,争取一线生机。

可是城市之外也在死人,人们死在田野里,倒毙在公路旁。那些被看做避难所的地方,原始森林,荒漠,草场,也到处是尸体。动物们也和人类一样死掉,家养的和野生的,都在死亡线上挣扎。野兽死在巢穴里,而飞鸟则从天上掉下来。

我是幸存者。病毒无孔不入,却不能对抗低温。在那些终年覆盖着冰雪的地方,病毒无法生存。南极洲和北冰洋,地球的两极是仅存的避难所,夹在两者之间的广袤土地都成了生命禁区。据说北冰洋的冰盖和岛屿上曾经有人幸存,后来他们也都死了,因为没有电力和食物。我们比他们幸运,大灾难发生的时候,南极洲拥有四座核电站、三十六个地下基地,甚至还有专门为研究太空旅行而设置的两个合成食物研究院及附属工厂。联合国世代飞船计划也在这里设置了训练基地,把一个大飞船的骨架放在极地严酷的环境中接受考验。这个大飞船的周围和地下,就是我所在的基地,南极洲最大的基地城市——联合号城。南极洲有三十四万人口,这就是目前世界上所有的人,我们所知道的全部的人。

如果对于痛苦和绝望没有感受,这样的死亡也不算什么。亿万年前,那些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后的三叶虫,六千五百万年前,那些统治了大地和天空的恐龙,都经历了大规模的死亡,然后灭绝。而生物圈却永远不死,总会在每一次毁灭性打击之后恢复生机。生命总能够为自己找到出路。人类祖先也曾面临灭绝,十万年前黄石公园的火山爆发触发了冰川期,严寒和饥饿杀死了成千上万的人,整个地球只剩下上千人口……然而人类还是挺了过来,发展了文明,繁衍出八十亿人口,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和冰川世界中苦苦挣扎的蒙昧祖先相比,我们现在的处境无疑要好太多了,至少我们还有文明和三十四万人口。

P1-3

序言

写在“基石”之前

“基石”是个平实的词,不够“炫”,却能够准确传达我们对构建中的中国科幻繁华巨厦的情感与信心,因此,我们用它来作为这套原创丛书的名字。

最近十年,是科幻创作飞速发展的十年。王晋康、刘慈欣、何宏伟、韩松等一大批科幻作家发表了大量深受读者喜爱、极具开拓与探索价值的科幻佳作。科幻文学的龙头期刊更是从一本传统的《科幻世界》,发展壮大成为涵盖各个读者层的系列刊物。与此同时,科幻文学的市场环境也有了改善,省会级城市的大型书店里终于有了属于科幻的领地。

仍然有人经常问及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但现在的答案已与十年前不同。在很多作品上(它们不再是那种毫无文学技巧与色彩、想象力拘谨的幼稚故事),这种比较已经变成了人家的牛排之于我们的土豆牛肉。差距是明显的——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差别”——却已经无法再为它们排个名次。口味问题有了实际意义,这正是我们的科幻走向成熟的标志。

与美国科幻的差距,实际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美国科幻从期刊到图书到影视再到游戏和玩具,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动力十足;而我们的图书出版却仍然处于这样一种局面: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能满足的同时,出版者却感叹于科幻书那区区几千册的销量。结果,我们基本上只有为热爱而创作的科幻作家,鲜有为版税而创作的科幻作家。这不是有责任心的出版人所乐于看到的现状。

科幻世界作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专业科幻出版机构,一直致力于对中国科幻的全方位推动。科幻图书出版是其中的重点之一。中国科幻需要长远眼光,需要一种务实精神,需要引入更市场化的手段,因而我们着眼于远景,而着手之处则在于一块块“基石”。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基石,我们并没有什么限定。因为,要建一座大厦需要各种各样的石料。

对于那样一座大厦,我们满怀期待。

后记

十年一觉科幻梦

我翻开这本厚厚的书,它是我过去的十年中慢慢写成的,不禁有一种时光错乱的感觉。这些似曾相识的文字,原本隐藏在记忆的某个角落里,突然间齐刷刷地跳出来——就像你和一个曾经很要好却早已生疏的朋友不期而遇,彼此间都有些惊喜,却又尴尬着不知从何说起。

我该从何说起呢?

还是从更早的时候,那些已经说不清发生在什么年份的事开始吧。

小学的时候,老师问大家长大要做什么。同学们各种答案不一而足,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而我的答案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我说,我要做一个宇宙开拓者。我收获了一片寂静,随后收获了一片哗然,还有微微诧异的眼神。

曾经去远足,边走边编故事给伙伴们听。还记得一点情节,那就是威震天和擎天柱合二为一,成了一个超级厉害的机器人,叫做威擎天。因为《变形金刚》里有女机器人,我还设想了机器人怎么生孩子。旅途走到尽头,小伙伴问:“下边还有呢?”下边没有了,我没有继续编下去,也想不起当时说了什么。

还有看《太空堡垒》的岁月,因为父母不让多看动画片,为了知道头一天的剧情,特意跟着同学绕远道多走十几分钟回家。看不到,听别人讲讲,想象那波澜壮阔的战斗篇章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

岁月和记忆都留不住,然而有一个事实毋庸置疑,很小的时候,科幻就在我的心灵上打开了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无穷无尽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科幻小说,在一个又一个奇异世界里放飞心灵。科幻是美的,宇宙的深远辽阔,科技的精妙绝伦,人们的悲欢离合,所有的一切都吸引着我,把我幼小的心灵塞得满满的。

进了大学,我开始尝试写作。第一篇投稿是参加《科幻世界》的校园征文活动,我记得这篇稿子,叫做《历史》。这篇习作被丢进了BBS的垃圾堆,贮藏在某个精华区某个ID的名下,未来的五百年估计都不会有人去翻看,最后就当成电子垃圾处理掉。同样命运的,可能还有陆续贴在BBS上的七八篇稿子,这些稿子都是上本科期间所写。很不幸,只有发在BBS上的命。

其间还有一个故事。一次在BBS上贴了一篇稿子后,收到某ID的评论,大意是我的小说质量可以和《科幻世界》的稿件相提并论,然而写科幻很苦,不易成功云云,最后语重心长地劝我别写了,说这投入产出简直就是亏到家了。这个ID大致算是一个名ID,至少我还看见有人会偶尔提到它。写科幻为了成功,我不反对有人奉此为信条,对我来说,这也是对的,然而,这绝不是全部,也绝不是事情最本质的东西。最本质的,是热爱。热爱,是一个人心底最强大的精神支柱。

我突然想起哈里·波特的作者罗琳。当她穷困潦倒、不名一文的时候,她仍旧在写哈里·波特,在描述那个充满神奇的世界。也许当时支撑她写下去的,是对稿酬的渴望,然而我相信,更源于她心底的热爱。挣钱的路子可能会有很多,热爱的东西却只有那么一种。不把它写出来,就是辜负了这一份人生。

热爱支撑着我没有听从过来人的劝告。当我成为过来人,我也想劝告后来者,如果能够解决温饱,那就追随你的内心去追逐梦想,市场的价值不过是冰冷的经济,内心的满足才能给予你真正的温暖。

再后来,就进入了十年。十年来的短篇就在这本书里陈列着。

记得那个午后,维佳的一个电话让我惊喜万分。我的稿子终于可以发表在《科幻世界》杂志上!那是《最后的游戏》。

那次读完李锐关于考古的散文《留下的,留不下的》,唏嘘不已,写了《发现人类》。

《洪荒世界》三部曲,从虚拟时代到人类的终结。

《时空追缉》,面对无尽的宇宙,人类多么孤立无助,势不两立的对手也会成为最牢靠的依靠。

《湿婆之舞》,《追光逐影》,我开始为“银河之心”系列勾勒框架。

这本书不会成为经典,却会成为我的珍藏。

下一个十年,希望会更好。

文章的质量会有起伏,市场的价值会有波动,不变的,是热爱。

有光从遥远的过去照来,光芒中,可见前辈大师的微笑。热爱点燃我的生命,穿透迷离的岁月,把光照向未来。无论那光如何微茫,甚至无法穿透通向未来的朦胧,燃烧本身便是生存的意义。

江波

2012年8月23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从这本小说集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江波的进步历程和他独有的特色,这些气势恢弘、叙事严谨的科幻作品,能带给读者纯正、愉悦的阅读体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吴岩

江波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宇宙绘图师,他描画出了形形色色的世界、人类和其他生命,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我每读一次,都感到紧张、震撼、悲壮和怆伤,并陷入深思。

——著名科幻作家 韩松

在新一代年轻作者中,江波的科幻小说深具“核心科幻”之神韵,本书中的“洪荒世界”三部曲,以匠心独具的时空架构和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尽显江波深厚的科学素养和高远的视野,让人不由感叹:江波的想象力如此卓然不群!

——著名科幻作家 王晋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湿婆之舞/中国科幻基石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江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474819
开本 32开
页数 5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08
147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