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学》为当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散木所著。《篆刻学》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从篆书演变、印章制度、名家流派以及款识题记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篆刻的基本知识;下编则从篆法、章法、刀法以及杂识等方面详细论述篆刻的具体操作。从而做到了点面结合,史论兼备,全面而详尽地梳理了我国的传统印学文化。
图书 | 篆刻学/篆刻小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篆刻学》为当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邓散木所著。《篆刻学》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从篆书演变、印章制度、名家流派以及款识题记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篆刻的基本知识;下编则从篆法、章法、刀法以及杂识等方面详细论述篆刻的具体操作。从而做到了点面结合,史论兼备,全面而详尽地梳理了我国的传统印学文化。 目录 篆刻学上编 第一章 述篆 第一节 文字之由来 第二节 文字构成之因素 第三节 篆书之演变 一古文 二大篆 三小篆 四八体书 五六体书 六汉代及以后之篆书 第二章 述印 第一节 官印 一秦印 二汉印 三魏晋六朝印 四唐印 五宋印 六金元印 七明印 八清印 第二节 私印 一姓名印 二字印 三多面印 四朱白相间印 五肖形印 六署押印 七书简印 八斋馆别号印 九收藏鉴赏印 十吉语印 十一成语印 十二厌胜印 第三节 印式 第四节 印纽 第三章 别派 第四章 款识 篆刻学下编 第一章 篆法 第一节 执笔 第二节 运笔 第三节 结体 第四节 练习阶段 第五节 工具 第二章 章法 第一节 临古 第二节 疏密 第三节 轻重 第四节 增损 第五节 屈伸 第六节 挪让 第七节 承应 第八节 巧拙 第九节 宜忌 第十节 变化 第十一节 盘错 第十二节 离合 第十三节 界画 第十四节 边缘 第三章 刀法 第一节 执刀 第二节 运刀 第三节 辟谬 第四节 款识 第四章 杂识 弟一节 刻刀(印床附) 第二节 印材 一青田石 二寿山石 三昌化石 四杂石 五玉印 六金印 七象牙犀骨印 八水晶玛瑙等印 九竹木印 十瓷印紫砂印 第三节 印泥 第四节 拓款 第五节 媵言 一印文 二上石 三钤印 四磨刀 五平印 六石屑 七饰印 第五章 参考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篆刻学/篆刻小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邓散木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403411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5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2 |
出版时间 | 2013-04-01 |
首版时间 | 2013-04-01 |
印刷时间 | 2013-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292.4 |
丛书名 | |
印张 | 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