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见证(我在央视三十五年)
内容
试读章节

电视台不就是演电影的吗?

1976年是我到中央电视台的第二年,当时中央电视台叫北京电视台,我在新闻部农业组当编辑。5月的一天,组长吕逢欣派我去农业部了解全国夏粮生产情况,以便组织采访。当时,农业部粮油局在复兴门内大街民族文化宫旁的大楼里办公,离广播电视部大院很近,溜溜达达一会儿就到。农业部粮油局综合处的值班员告诉我,领导都去石家庄了,要在那里开全国“三夏”现场会,全国夏粮主产区的省、地区和县都有代表参加,让你去那里采访。

打道回府后向组长汇报。组长说:“好吧,你去石家庄吧,但是你第一次出差,有个人做伴才好。”老吕是个好心人,他电话联系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村组,正好组长方舒要去。太好了!在北京火车站,我们又碰上了《人民日报》农村组组长李克林。老方和李大姐当时都五十六七岁的样子,头发花白,都是老革命干部,老方抗日战争时期就在敌占区工作,任县委书记兼县武工队长,李大姐也是长期在解放区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就是县级干部。当时虽说他们都是农业组组长,是“组级”干部,但“文化大革命”前他们那个组都叫农村部,因为“十年动乱”,机构全乱,农村部改名为农村组’,实质并没有变。不仅新闻媒体是这样,中央的一些部委也被称之为“组”,如国务院文化部被改为“国务院文化组”,等等。所以中央机关“组长”的级别从科长到部长,相差悬殊。那年我27岁,第一次出差就碰上了新闻界老前辈,又加上我从中学时代起就喜欢新闻,长期做媒体的通讯员,十分崇拜《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所以,和他们一起外出开会采访感觉很幸运。我一路上不断地请教,问这问那,老方和李大姐也很喜欢我,他们说:“小李正是黄金年华啊,让我们好羡慕啊,当初我们这个年龄正钻山沟打游击,天天挨饿啊!”。当时我想:“我有什么好羡慕的,要经验没经验,要资历没资历,要财富没财富,哪像你们啊,什么都有,你们才让人羡慕呢!”30多年后的我写本文时才体会到两位前辈当时的心情。

李大姐说:“小伙子,别忙着找对象,回去我给你介绍。”

老方则说:“小伙子,你那么喜欢广播,回去调我们那里得了。”

我千恩万谢。但是回来后我没有找过他们,只是偶尔在广播电视部大院见到过老方,他骑自行车上班,见面聊几句,很亲切,满头银发朝后梳着,很有学者风度。

下午两三点钟,火车到了石家庄,会务组的车把我们接到河北军区招待所,全国“三夏”现场会的参会人员都在这里报到。当时的石家庄尘土飞扬,破破烂烂,一点都不像省会城市的样子,怪不得人们称它“土家庄”。

我跟在两位前辈后面签名报到。第一个签名的是李大姐,接待员看到李大姐出示《人民日报》介绍信和记者证,立即站起来握手,连声说:“欢迎欢迎,主任您亲自出马,很重视我们啊!一定要多给点版面啊!”第二个是老方签到,老方出示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介绍信,接待者站起来热情握手,说:“我们天天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啊!方主任多帮忙,多上几条啊!”对两位前辈十分热情。

轮到我登记了,接待员看到北京电视台的介绍信和我的工作证,抬起头来困惑地说:“北京电视台,不就是演电影的吗?你来干什么?”

我一下子愣住了,赶紧解释,好说歹说人家就是不接收。我感到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脸红红的,赶紧向前辈求救。老方说:“北京电视台是播电影,也播新闻和专题,是新闻单位;名字虽然叫北京台,但实际上是中央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是平级的。”老方还拿出工作证说:“你看,我们的工作证封面都是中央广播事业局,我们在一个大院里办公。”国际广播电台的小闫也在旁边“助威”,最后,接待员很无奈地让我签到了。

事情还没完。晚饭后,当时的农业部部长沙风要召开各省领队碰头会,要求新闻单位也参加。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对啥事都新鲜,我高高兴兴地跟在前辈后面走向二楼会场,没想到会场门口要查证件,这一次是彻底不让进了!理由是,只让“正式新闻单位”参加。老方说:“算了吧小伙子,碰头会没有实质性内容,回去休息,明天参加开幕式,听国务院陈永贵副总理讲话吧。”

我悻悻地离开会场回到房间,躺在床上琢磨下午发生的事,心中十分郁闷。“北京电视台,演电影的”,人家根本没有把电视台当成“正式新闻单位”,郁闷!

细想一下,当时的中国有多少人知道电视?不要说是百姓家庭,就是国家机关也没有几台电视机,而且还都是黑白的,12英寸小屏幕。那年头电力紧缺,动不动就停电,连照明都很难保证,哪有电看电视?

再说电视节目,内容十分贫乏,每天晚上大概7点钟播出,约10点结束,总计3个多小时的节目分为3段:第一段电视新闻,第二段专题节目,第三段电影或戏曲。新闻是用16毫米电影胶片拍的工农业生产动态,如:某某大队修水利啦,某某工厂“抓革命促生产”啦,某某单位“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啦,等等。黑白画面,没有现场声音,新闻的声音除解说词以外就是音乐。每当看到这些我们就调侃说:“拉洋片开始了!”总之,看了当天的新闻节目,都不知中国和世界发生了什么,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早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相比有天壤之别!当时中国传递信息最快的媒体是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也是权威媒体。

P2-4

目录

第一章 艰难中的探索

 电视台不就是演电影的吗?/002

 六七十年代电视台的强项是纪录片/007

 80年代之前《新闻联播》为什么迟迟不能成为主流媒体?/014

 全国人民的期盼/021

 国家彩电中心的建设为央视崛起奠定基础/031

第二章 历史性的转折

 “央视要被电台接管了”/036

 我被“发配”到联播组/039

 当日新闻成为《新闻联播》的主体/046

 田纪云:扶贫就应该这样干!/050

 《新闻联播》中开设《观众论坛》和《观众信箱》/055

 新闻直播的观念冲突/057

 4万元投资,台长办公会研究了几个月没通过/067

 “中山装事件”轰动全球/070

 《早间新闻》为什么拖了六年才办成?/072

 地方台一周一次的电话会/079

 改革目标转向《午间新闻》/083

 杨台长给我的书作序/088

第三章 央视差钱的日子

 11届亚运会给央视带来的喜与忧/094

 “主熙凤”与“刘姥姥”共渡难关/109

 如何管理好用流动ENG采访的项目?/124

第四章 央视第四套节目的创办

 马部长看望我们,擦出创办四套的第一道火花/132

 《联合报》首次访问央视/136

 借助有线电视四套迅速进入台湾家庭/147

 四套成立新闻部/157

 72小时的背后/160

第五章 《中国新闻》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四套新闻的创新/180

 没有《新闻联播》改革的痛苦,就没有《中国新闻》/185

 北美华人的呼吁/189

 “谁说过披肩发不能播新闻?”/195

 华语新闻频道筹建始末/203

 粤语新闻诞生记/209

 抢出来的100集系列报道/215

 《对外新闻的采访与编辑》成为央视培训教材/229

第六章 机制救活对台部

 我又一次被“发配”/236

 拿到“准生证”之后/246

 “牛奶”和“面包”是怎样来的?/252

 一个节目改了10遍/258

 央视“牵出”李敖/267

 多次专访许信良/271

 广种薄收/278

 民进党铁板一块吗?/283

 大台风范/289

 众人是圣人/294

 《海峡两岸》成为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301

 群星灿烂/303

第七章 闽南话节目创办的故事

 央视首推闽南话节目/310

 范宇文教授建议的启示/316

 台湾媒体用闽南话播音吗?/321

 央广林主任的播音受欢迎/325

 亲眼所见/327

第八章 《海峡两岸》主持人的故事

 三个主持人都没有通过/332

 李峰的故事/335

 柴璐的故事/339

 李红的故事/344

第九章 台湾名嘴的故事

 赵怡访央视提出合办连线栏目/348

 赵少康点评一周时事受欢迎/351

 尹乃菁脱颖而出/359

 江岷钦以深厚文学功底征服观众/363

 郑又平用事实说话/371

 黎剑南善用顺口溜/377

第十章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

 为两岸青年搭建交流平台/380

 和谁合作?/386

 十八所高校参加首届大赛/392

 规模最大的一届/396

 大赛首次移师台湾/405

第十章 难忘的经历

 飞机撞在高压线上/412

 《万里长江第一坝》/416

 第一次受到部长嘉奖/423

 《远征南极》/432

 我建议发起的“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评选/435

 世界上每年“长出”4万亩土地的地方/441

第十二章 投身新媒体

 杨台邀请我参加新媒体/450

 走进民营企业/455

 筹办华人资讯频道/461

 CCTV4入岛/466

 和央企合作加快发展/482

序言

写这本回忆录的起因是2007年春天,央视某部门为CCTV台庆50周年筹备画册,请央视50个成绩突出的人提供照片,我有幸被选中。为配合央视工作,我翻箱倒柜,整理出几本影集。我的同事看到过去年代的老照片,感觉很有趣,问这问那。有人建议我写《老照片的故事》,把各个年代串起来就是一本回忆录。这些点滴记录就是央视乃至中国电视发展变化的见证。

这一创意我觉得很有意思!《老照片的故事》是讲故事的,实话实说,不用拔高上升到理论,不说官话套话,写着省事,看起来也省事。

于是,从2009年夏天起,我就开始回忆、构思,翻看过去的笔记,查找资料。因为我有严重的颈椎病,伏案工作时间一长就头晕,所以,不能长时间伏案打字。因此,每一节提纲写好之后,我就口述,请部门的司机兼秘书小李帮忙录入电脑;后来又请在传媒大学读书的大学生亲戚帮助录入,仍然是口述。

到2010年春节前书稿基本录入完成,大约50万字。2010年春节后,开始从头阅读。天哪!这哪是文章啊?完全是聊天式的大白话,而且逻辑性极差,颠三倒四!于是,重新逐字逐句修改,大段大段重写。这一次,不能请他人打字,只能自己动手了,因为要认真回忆和思考,很费时间。打字、插照片等,每遇到困难就请教年轻人。这样,几个月下来,也学会了用电脑写文章的一般操作方法,收获很大。

到2010年4月,文章基本修改完成,算是比较连贯的文章了。2012年7月,又写了《投身新媒体》一章。

短短8年间,央视四套新闻节目从无到有,从每天一次,每次10分钟到每天12次,总时长4小时30分钟,四套新闻真正成为CCTv4的龙头和支柱。

创办四套新闻的那些年,我和新闻部的同事们每天早上7点多到台,策划、采访、编辑、串联合成,直到晚上9点多新闻播完才下班,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人叫苦,没有人退缩,没有人计较个人利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家把创办精品栏目当成了生活中的唯一乐趣。那些年,不管是重大节日还是周末,我每天看到的都是同事们匆匆的脚步,扛摄像机的小伙子们被汗水湿透的衬衫,编辑在播出机房忙碌的身影。当时我常说的一句话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我的朋友赵树清(时任新闻部副主任,2008年起任云南电视台台长)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在阵地在!”

“央视十大优秀栏目”“全国好新闻栏目”“中央电视台先进集体”“广播电影电视部先进党支部”“韬奋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球华语优秀主持奖”、高层领导的表扬等,记录了我们团队的成长史。

1999年到2009年是我在央视站的最后一班岗。这10年间,我和团队经受的磨难要超过我在央视的任何岗位。

当时,李登辉鼓吹“两国论”,央视根据国家需要加强对台宣传,增加对台栏目,其中新闻评论栏目《海峡两岸》要由每周播出一次改为每周五次,后来又增加到每日播出。任务下来了,但是条件不具备:主要是人才不足,缺乏熟练的编辑记者;没有专用设备;办公室狭小,二三十人挤在3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一半人没有办公桌椅,书包和水杯只能放在窗台上,在走廊里站着开会办公……那情景令人心碎。

后来,我们用智慧、领导用机制解决了一切,为大家创造了一流的办公条件。

有了一流的办公条件,还要有一流的队伍、一流的献身精神才能出精品。我们的团队彻夜工作成为家常便饭,一个节目要修改多遍,精心打磨。有一次审完节目后,我很高兴,因为一位编辑根据大家提的建议,下功夫重新编辑,使这期节目成为当时的精品。我问这位编辑:“昨晚几点改完的节目?”她说:“凌晨2点。”“2点下班什么感觉?”“在马路边站20分钟打不上车,脚都冻麻了,全身都快冻僵了。”有个小伙子承担了制作台湾老兵系列节目的重任,他的样片几次被团队审片否定,每次审完片他的眼圈都是红的,但是他不服输,决心从头来,十几天不回家,埋头苦干,最后一举成功。

这样的事例在《海峡两岸》栏目里每个人的身上都能找出一大堆。

在这熬人的征程中,王文昌等历任制片人经常通宵达旦地陪练。

在创办优秀栏目的征途中,我这个当主任的也在陪练。2000年到2001年,我家的一台全新的用卷筒打印纸的传真机被用坏了——编辑们每天都要把稿件传到我家,我要在晚上的空余时间用一两个小时精心修改,周末亦如此。传真机坏了,我的颈椎也坏了。天天伏案工作,导致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血管、影响脑供血,造成头晕、头发脱落,形成几块斑秃。2003年冬的一天,我在家写稿,随写随往办公室传,写到第七页时,突然心慌,眼前发黑,晕倒在写字台上,当时以为是心脏病,在铁路医院做了所有的检查后发现是颈椎惹的祸。直到现在,颈椎病还在影响着我的生活质量。自己痛苦,家人心疼,但是,我无怨无悔,我为我们团队自豪!我为我们团队的业绩而骄傲!

有朋友问:“你当主任审片就行了,何必管得那么具体?”是啊,说得很对,但是,当送给我审的播出节目达不到播出标准时,甚至更差一些时,你怎么想?

我到对台节目部不久,有个小伙子让我审片,内容是中学生参观抗战纪念馆,画面是学生参观图片和对学生的采访。看了十几分钟,我说:“停,回去编辑好再让我看,怎么能让我审素材呢?”小伙子说:“主任,这就是编辑好的,明天播。”

天哪!这样的内容怎么能播出呢?

无语!  我翻看了当时的收视率调查表,更是欲哭无泪。

当时我感觉自己好像被放到了昔日的台儿庄战场上,被放到了上甘岭碉堡前,没有退路,只有拼死一战!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海峡两岸》办成优秀栏目。

从2000年2月3日《海峡两岸》改版的第一期节目起,每一期节目,每一个选题,没有好的看点,我和团队绝不通过,绝不能让一期差的节目砸《海峡两岸》的牌子。有了好的选题,还要有好的结构,每一期提纲我们都集体讨论,直到大家满意;有了好的结构还要有好的句子、精彩的画面,这一关我们也是牢牢把握。

2004年,《海峡两岸》首次跨进央视十大优秀栏目行列。消息传开后,《海峡两岸》的同事们相拥而泣,我也老泪纵横,不容易啊,5年啊,1000多个日日夜夜,大家付出了太多太多!1999年10月,我们提出“奋斗三五年,为四套创办继《中国新闻》《中国报道》(后改版为《今日关注》)后又一名牌栏目”的计划时,很多人认为是天方夜谭式的神话,是不可能!我们用1000多期精品节目的实践赢得了观众的信任,直到2009年我退休时,《海峡两岸》栏目一直保持CCT、/优秀栏目一等奖的荣誉。

2008年11月18日央视广告招标中,《海峡两岸》一个栏目一年广告费13亿元,以后每年按20%递增;

2009年,在广电总局组织的“新中国60年,60个栏目60个人”的评选中,初评和复评《海峡两岸》都榜上有名;

2010年,在中央电视台制片人竞聘中,《海峡两岸》一个栏目组走出了8名制片人,有的甚至成为频道负责人;

与此同时,对台部的《天涯共此时》《走进台湾》《台湾百科》《国宝档案》《两岸万事通》《台商故事》《缘分》《海峡两岸知识大赛》《闽南话》等栏目都各展风采。有的栏目和活动在海峡两岸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央和广电部领导多次批示表扬。

这些年来,我在工作之余,勤于思考,围绕新闻和节目改革,先后出版或发表了50多万字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整理成书被央视有关部门列为培训教材,有的被广播学院列为辅助教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来如此。

这本薄薄的回忆录,仅仅记录了我在央视工作过的各个部门同事们奋斗的点滴片段,因篇幅限制,很难将央视同事们的贡献和事迹完整记录,实属遗憾。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同事,献给为新中国电视事业呕心沥血、作出奉献的电视工作者,谨以此书感谢所有帮助我、关心我的人。

李海明

2012年10月

内容推荐

《见证:我在央视三十五年》由李海明编著。

30多年前,央视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单位,甚至被人误认为是演电影的;20多年前,央视还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甚至不得不贷款借债渡难关;如今,央视已成为国家第一媒体,其实力雄厚,信息权威。

央视发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见证:我在央视三十五年》作者李海明以自己的工作亲历,将央视发展的一幕幕娓娓道来。

编辑推荐

国内第一部全面记录央视35年发展变迁的权威之作,亲历者讲述央视从贷款借债到第一媒体的嬗变历程!

《见证:我在央视三十五年》这本薄薄的回忆录,记录了李海明在央视工作过的各个部门同事们奋斗的点滴片段,这些点滴记录就是央视乃至中国电视发展变化的见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见证(我在央视三十五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海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202739
开本 16开
页数 4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8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7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29.29
丛书名
印张 3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7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2: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