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浮士德悲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埃格蒙特/哈佛百年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德)歌德、(英)克里斯托弗·马洛编著的《浮士德悲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埃格蒙特》收录了四部戏剧作品,两部作品都以德国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人物——浮士德的一生为创作灵感,都获得了读者的巨大好评,对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部作品,一个是歌德的戏剧《浮士德悲剧》,另一个是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另外两部分别为歌德的《埃格蒙特》和《赫尔曼和窦绿苔》。

内容推荐

(德)歌德、(英)克里斯托弗·马洛编著的《浮士德悲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埃格蒙特》包括以下作品:《浮士德悲剧》:歌德的代表作,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四大名著。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克里斯托弗。马洛最杰出的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者最终未能从宗教中解放出来的历史真实情况。

《埃格蒙特》:真实反映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斗争历史。

《赫尔曼和窦绿苔》:被席勒称为“我们整个当代艺术的高峰”。

《浮士德悲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埃格蒙特》是一部畅销了一个世纪的西方巨著。

目录

浮土德悲剧

[德]歌德

 献词

 舞台序曲

 夜

 城门口

 书斋

 书斋(二)

 莱比锡奥尔巴赫地下酒店

 女巫的丹房

 街道

 黄昏

 散步小路

 邻妇之家

 街道(二)

 花园

 园中小屋

 森林和洞窟

 格丽卿的闺房

 玛尔沙的花园

 水井边

 城墙角

 夜(二)

 大教堂

 瓦尔普吉斯之夜

 瓦尔普吉斯之夜的梦

 或奥白朗和蒂坦尼亚的金婚

 阴天原野

 夜开阔的原野

 地牢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英]克里斯托弗·马洛

 剧中人物

 合唱

 第一幕书房

 第二幕浮土德宅前

 第三幕小树林

 第四幕一条街道

 第五幕浮士德在书房

 第六幕浮士德的书房

 第七幕教皇的私人庭院

 第八幕一个度假庭院

 第九幕客店

 第十幕皇帝的庭院

 第十一幕草地,后半场是浮士德的住处

 第十二幕公爵冯霍尔特的府邸

 第十三幕浮士德公寓的房间里

 第十四幕浮士德,宅中一室

埃格蒙特

[德]歌德

 人物角色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赫尔曼和窦绿苔

[德]歌德

 卡里俄佩

 特尔西科瑞(舞神)

 塔利亚

 尤特普

 波利希姆尼亚

 克里奥

 厄拉托

 墨尔波墨涅

 乌拉尼亚

试读章节

乔恩.沃尔夫冈·冯·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匠。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法兰克福。歌德的父亲在当时有一定的学识和社会地位,他亲自督导歌德的早期教育。歌德年轻时曾就读于莱比锡和斯特拉斯堡的大学,1772年,他在威泽拉当了一名律师。后应塞克一魏玛公国公爵卡尔·奥古斯塔的邀请,他于1775年迁居魏玛公国,并在那儿开设了一系列的政务办公室,同时成为公爵的首席顾问。1786~188年,歌德远足意大利,1791年歌德回到了魏玛,监督、经营公爵的戏院直至1817年。1792~1793年他参加了抗法战争,此后他结识了席勒,并与之成为好友,这份友谊一直持续到1805年席勒辞世。1806年歌德与克里斯汀·乌尔匹沃斯小姐结婚。大约自1794年起,直到1832年3月22日歌德于魏玛公国逝世,这期间他将大部分精力专注于文学创作。歌德一生著作颇丰,在迁居魏玛之前,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他于1773年写的悲剧《葛兹·冯‘伯利欣根》。这部作品是他的成名作。此后他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让他在那个狂飙猛进的年代声名大噪。在结识好友席勒之前,歌德就已经开始了小说《威尔赫尔姆·迈斯特》,戏剧《伊菲格涅》、《埃格蒙特》、《多夸托.塔索》、《雷伊纳克·福席斯》、《威尔赫尔姆·迈斯特》的续传和美丽的抒情短诗《赫尔曼和窦绿苔》的创作。《罗马哀歌》是他在结识好友席勒后创作的。席勒去世后,歌德创作了《浮士德》、《亲和力》,自传《诗歌和真理》、《意大利行记》,还有许多科学论文及一系列关于德国艺术的论文。

尽管上述的枚举只罗列了歌德最主要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已足以向世人展现歌德这位天才非凡的创作想象力和他的博才多艺。古往今来,世界级的大文豪中,能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人生,或者说在多个领域都颇有建树者实属罕见。他的从政经历和科学研究活动,在我们今天看来较其艺术成就而言实属不足称道,然而却显示出其在诸多领域具有相当优秀的适应能力。而这些能力正好赋予了他豁达的个性,广阔的胸襟。在这一点上,他是无与伦比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天才。

歌德艺术魅力最伟大、最具代表性的表达形式都淋漓尽致地在他的戏剧《浮士德》中表现出来。在欣赏其巨著之前,先了解其故事的创作背景——一个古老而广为流传的传说,关于将自己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故事——是颇有必要的。民间传说中的浮士德博士原本自诩为哲学家,他在16世纪游历德国,靠玩魔法把戏、给人算命或用巫术给人占卜挣点钱。1540年,浮士德神秘地死亡了。有传言说:浮士德生前与魔鬼有契约,魔鬼赋予他魔力,后来契约到期了他的灵魂就被魔鬼收走了。1587年,传说他又复活了,民间冠之以许许多多的英雄事迹,他的故事给世人过度世俗的物欲以及那个时代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古典美学观念发出了严重的警告。就这点而言,浮士德是基督教新教教义早期盛行的一个缩影,也是对文艺复兴时期崇尚科学和古典道德规范倾向的反叛。

在德国出版了许多关于浮士德的书,他的故事被翻译成英语传入英国,后被英国文学家克里斯托弗·马洛改编为戏剧。英国的演员们又将马洛的作品带到德国演出,德国的表演艺术家们开始模仿英国人的表演演出该剧,其先是被改编为场面壮观的荒诞剧,后来被改编成木偶剧。通过观赏木偶剧,歌德熟知了浮士德的故事。

歌德二十岁的时候,浮士德的故事激发了歌德的创作灵感。在歌德去魏玛公国的前三年里,他坚持不懈地写了浮士德的许多幕故事和部分人物对话。尽管在创作的过程中他曾经三度辍笔,但总是得以继续,他一生笔耕不辍直至生命结束。因此,这部作品的写作周期,从他的首部悲剧样稿到最后的剧本定稿历时六十余载。在此期间,从剧本的结构到主旨都经过巨大的修改,这必然给该作品的整体性带来了影响;但另一方面,完成这部剧作所需的坚持不懈和孜孜不倦——从青春少年到皓首老翁,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充分而完整地反映了歌德的个性。

这部戏剧于1790年以片段的方式为公众上演;1808年上演了完整的首部戏剧;1833年,也就是作者去世的第二年,该剧的第二部分被出版。早在1770年歌德还在创作《诗歌和真理》时,他就曾在斯特拉斯堡对海德说:“那个深刻得令人难忘的木偶剧故事,在我的脑子里轰鸣回响,徘徊不去,很早的时候就勾起了我想把它写出来的虚荣。我的一生不断地尝试着将它写出来,但结果却总是令我不满意和郁闷。我心里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我只能在寂寥的时光里,思索着它们聊以慰藉,但没能写下只言片语。”如果不去深究这段内心感受背后的深意,我们不难看出歌德对那个古老传说中故事的主人翁的同情是他对这个故事痴迷的缘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歌德偏偏要描写浮士德被天谴的故事。在西方,人们都习惯性地认为浮士德受到天谴是自己作孽所致。

就创作素材而言,浮士德的创作取材于民间传说,但其最终成卷的基本构思则可能源于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早在1674年,浮士德的生活有了一段哲人爱上女仆的经历,格丽卿的爱情故事就是歌德本人生活的写照。其他添加于剧情的素材可以看作马洛的翻版。

不得不提的是,歌德所描写的浮士德与传统悲剧的理念相悖,他没有习惯性地把浮士德描写为受人唾弃的怪物,而是像作家但丁的圣诗一样,不惜笔墨地塑造这个人物。作者的这种显而易见的反叛意识,在其提及的写作方式中可以找到。歌德的《浮士德》的写作开始于他极富浪漫情怀的青年时代,他肆无忌惮地吸纳了传说中的许多神话元素,忽略了浪漫情绪中的理性和貌似合理性。当他在19世纪初,重新开始该剧的创作时,歌德本人的艺术创作水平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此外,当时超自然的东西只能作为某种象征性的事物方可被公众所接受。于是他将浮士德塑造为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懈努力,追求自己感官上的彻底满足的象征性的人物。他通过自己剧本的前序——《天界序曲》的描述将读者的理解引向这个方向。所有这些元素的精巧融人贯穿着《夜》、《舞间曲》等一幕幕场景,场面震撼,且充满着无尽的寓意,但却与人类悲剧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样的情况贯穿着整部话剧,从第一幕到最后一幕,显得很真实,如《地窖宴会》、《马莎的肖像》、《复活节晨的漫步》、《玛格丽特的个性和命运》。正是这些素材吸弓\了大批的读者和观众,这些东西也在实际的舞台表演中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强化,也正是这些唯美的东西使得《浮士德》成为了一部伟大的戏剧;歌德将自己在人类生活谜团中的徘徊思索所得投射到某些象征性人物身上,并将其复杂化,使之更加具有影射意味。在戏剧的第二部分,剧情更多的复杂性和更加深邃的寓意必定增加其理解的晦涩程度。但所有这些也奠定了其与《约伯记》、《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神曲》以及《汉姆雷特》这些传世之作并驾齐驱的崇高地位。

查尔斯·艾略特P2-5

序言

人类对知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从苏格拉底到亚里士多德,从孔子到释迦摩尼,人类先哲的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将这些优秀的文明汇编成书奉献给大家,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造福人类的事情!1901年,哈佛大学第二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联合哈佛大学及美国其他名校一百多位享誉全球的教授,历时四年整理推出了一系列这样的书——《HaryardClassics》。这套丛书一经推出即引起了西方教育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赞扬,并因其庞大的规模,被文化界人士称为The:Five一footSheltofBooks——五尺丛书。

关于这套丛书的出版,我们不得不谈一下与哈佛的渊源。当然,《HarvardClassics》与哈佛的渊源并不仅仅限于主编是哈佛大学的校长,《HarvardClassics》其实是哈佛精神传承的载体,是哈佛学子之所以优秀的底层基因。

哈佛,早已成为一个璀璨夺目的文化名词。就像两千多年前的雅典学院,或者山东曲阜的“杏坛”,哈佛大学已经取得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经典”地位。哈佛人以“先有哈佛,后有美国”而自豪。在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中,几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从1636年建校至今,哈佛大学已培养出了7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位普利策奖获奖者。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记录。它还培养了数不清的社会精英,其中包括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作家、学者和卓有成就的新闻记者。哈佛是美国精神的代表,同时也是世界人文的奇迹。

而将哈佛的魅力承载起来的,正是这套《HarvardClassics》。在本丛书里,你会看到精英文化的本质:崇尚真理。正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这种求真、求实的精神,正代表了现代文明的本质和方向。

哈佛人相信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人文传统,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有永恒的智慧,所以哈佛人从来不全盘反传统、反历史。哈佛人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无论是世俗的权贵,还是神圣的权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阻碍人对真理的追求。

对于这套承载着哈佛精神的丛书,丛书主编查尔斯·艾略特说:“我选编《HarvardClassics》,旨在为认真、执著的读者提供文学养分,他们将可以从中大致了解人类从古代直至19世纪末观察、记录、发明以及想象的进程。”

“在这50卷书、约22000页的篇幅内,我试图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提供获取古代和现代知识的手段。”

“作为一个20世纪的文化人,他不仅理所当然的要有开明的理念或思维方法,而且还必须拥有一座人类从蛮荒发展到文明的进程中所积累起来的、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发现、经历以及思索的宝藏。”

可以说,50卷的《HarvardClassics》忠实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传承了人类探索和发现的精神和勇气。而对于这类书籍的阅读,是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不可错过的。

这套丛书内容极其丰富。从学科领域来看,涵盖了历史、传记、哲学、宗教、游记、自然科学、政府与政治、教育、评论、戏剧、叙事和抒情诗、散文等各大学科领域。从文化的代表性来看,既展现了希腊、罗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文明的最优秀成果,也撷取了中国、印度、希伯来、阿拉伯、斯堪的纳维亚、爱尔兰文明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年代来看,从最古老的宗教经典和作为西方文明起源的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到东方、意大利、法国、斯堪的纳维亚、爱尔兰、英国、德国、拉丁美洲的中世纪文化,其中包括意大利、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再到意大利、法国三个世纪、德国两个世纪、英格兰三个世纪和美国两个多世纪的现代文明。从特色来看,纳入了17、18、19世纪科学发展的最权威文献,收集了近代以来最有影响的随笔、历史文献、前言、后记,可为读者进人某一学科领域起到引导的作用。

这套丛书自1901年开始推出至今,已经影响西方百余年。然而,遗感的是中文版本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始终未能面市。

2006~F,万卷出版公司推出了《HarvardClassics》全套英文版本,这套经典著作才得以和国人见面。但是能够阅读英文著作的中国读者毕竟有限,于是2010年,我社开始酝酿推出这套经典著作的中文版本。

在确定这套丛书的中文出版系列名时,我们考虑到这套丛书已经诞生并畅销百余年,故选用了“哈佛百年经典”这7卜系列名,以向国内读者传达这套丛书的不朽地位。

同时,根据国情以及国人的阅读习惯,本次出版的中文版做了如下变动:

第一,因这套丛书的工程浩大,考虑到翻译、制作、印刷等各种环节的不可掌控因素,中文版的序号没有按照英文原书的序号排列。

第二,这套丛书原有50卷,由于种种原因,以下几卷暂不能出版:

英文原书第4卷:《弥尔顿诗集》

英文原书第6卷:《彭斯诗集》

英文原书第7卷:《圣奥古斯丁忏悔录效法基督》

英文原书第27卷:《英国名家随笔》

英文原书第40卷:《英文诗集1:从乔叟到格雷》

英文原书第41卷:《英文诗集2:从科林斯到费兹杰拉德》

英文原书第42卷:《英文诗集3:从丁尼生到惠特曼》

英文原书第44卷:《圣书(卷I):孔子;希伯来书;基督圣经(I)》

英文原书第45卷:《圣书(卷Ⅱ):基督圣经(Ⅱ);佛陀;印度教;穆罕默德》

英文原书第48卷:《帕斯卡尔文集》

这套丛书的出版,耗费了我社众多工作人员的心血。首先,翻译的工作就非常困难。为了保证译文的质量,我们向全国各大院校的数百位教授发出翻译邀请,从中择优选出了最能体现原书风范的译文。之后,我们又对译文进行了大量的勘校,以确保译文的准确和精炼。

由于这套丛书所使用的英语年代相对比较早,丛书中收录的作品很多还是由其他文字翻译成英文的,翻译的难度非常大。所以,我们的译文还可能存在艰涩、不准确等问题。感谢读者的谅解,同时也欢迎各界人士批评和指正。

我们期待这套丛书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相对完善的中文读本,也期待这套承载着哈佛精神、影响西方百年的经典图书,可以拨动中国读者的心灵,影响人们的情感、性格、精神与灵魂。

书评(媒体评论)

在共50卷、约22000页的《哈佛百年经典》中,我旨在向20世纪的文化人,展示出人类自远古以来直至19世纪末观察、记录、发明以及想象的全部进程。

在这宏伟的文明殿堂中,你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从蛮荒发展到文明所经过的全部过程,还拥有了一座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关于发现、经历以及思考的巨大宝藏!——查尔斯·艾略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浮士德悲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埃格蒙特/哈佛百年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歌德//(英)克里斯托弗·马洛
译者 沙洲//叶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086206
开本 16开
页数 4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71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74
CIP核字 2013306687
中图分类号 I516.34
丛书名
印张 3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64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