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弥儿(精选本)(精)/世界教育名著译丛
内容
试读章节

一、教育的意义

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所生长之物,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颠倒一切,毁伤一切事物的天性;他喜爱丑类和畸形之物;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意欲把人像马那样加以训练;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任意加以剪裁。

但是,在目前的情形下,如果没有这样的剪裁,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糕一些;如果他生下来就没有受到这种教化,他也许简直就不成样子。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一切加之于我们身上的社会制度和习俗都将会戕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它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将像偶然生长在道路中间的树苗,遭受着过往行人的践踏。

我恳求你,慈爱而有先见之明的母亲,因为你能够使之避开这条大路,保护这株正在成长的幼苗免遭人类的各种舆论的冲击!你要呵护这棵幼树,给它浇水,使它不至于死亡;它的果实将有一天会使你感到喜悦。趁早给你的孩子的灵魂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别人可以画出这道围墙的范围,但是你应当给它安上栅栏。

树木的生长依赖培育,人类的成长依赖教育。我们生来柔弱,所以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无助,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愚昧,所以需要判断力。我们出生时所缺乏的一切,我们长大所需要的一切,全都仰赖教育赐于。

我们的这种教育,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所获得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如果这三种教育在一个学生身上互相冲突,那么,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相互和谐一致,都趋向共同的目标,那么,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他所受的教育就是好的。

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而且这种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没有谁能够控制一个孩子周围所有人的一切言语和行为!

因此,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有一些运气咧。那么,是什么目标呢?它不是别的,它就是自然的目标。既然三种教育必须圆满地配合,以达到完美的结果,那么,那种我们无法控制的教育就决定了其他两种教育。也许,“自然”这个词的意义太过含糊,需要加以明确界定。有人说,自然不过就是习惯罢了。真的是这样吗?有一些在压力下形成的习惯,永远也不能消灭天性!例如,一些被我们阻碍着不让垂直生长的植物,就具有这样的习性。一旦它们被解除束缚和阻碍,尽管仍会保持着被强制扭曲的生长方向,但是它们的液汁并不因此就改变原来的方向,而且,每一新的发育仍会直立生长。人的习性也同样如此。只要人还处在同样的境地,他的由习惯产生的习性,尽管是最不自然的,仍会保持不变;但是,只要情况一有改变,习惯就消失了,天性又回复过来。教育确实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自然就是只适合于天性的习惯:

我们生来就能感觉,而且从一出生就通过各种方式受到我们周围的事物的影响。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感觉,我们便会希望去趋向或者逃离产生这些感觉的事物,其中趋向和逃离的依据是,首先要看这些事物是使我们感到愉快还是不愉快,其次要看它们对我们是不是方便适宜,最后则看它们是不是符合理性赋予我们的幸福和美满的观念。随着我们的感觉和智力的发展,这些倾向开始扩展并得到强化;但是,由于受到了习惯的强制,所以这些倾向也会因为我们的见解而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我把这些在产生这种变化之前的倾向,称为内在的自然。我认为,应该把一切都归因于这些原初的倾向。

如果我们所受的三种教育仅仅是相互有所不同的话,那就不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关键是当三种教育彼此冲突时,我们又该如何行动呢?显然,当我们教育一个人,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了别人时,三者之间要配合一致,就不可能了。如果我们不得不为我们的自然本性或为社会而奋斗,那么,我们必然要在培养一个人还是培养一个公民之间加以选择,因为我们不能同时培养这两种人。从这两个必然是互相对立的目的中,产生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教育形式:一种是公众的和共同的,另一种是个体的和家庭的。

要想了解公共教育是怎么一回事,就请你读一下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著作并不像某些人仅凭书名所想象的那样,是一本讲政治的书籍;它实际上是一篇最为精致的教育著述。而且,像这样的教育著述,还从来没有人(能够)写过。在没有真正国家的地方,也就不会有真正的公民。“国家”和“公民”应该从现代的语言中取消。

P3-5

目录

原序(节译)

第一卷 婴儿期(0-2岁)

 一、教育的意义

 二、自然的教育者

 三、爱弥儿和他的导师

 四、教育的开始

 五、生命力的表达

 六、语言的开始

第二卷 儿童期(2-12岁)

 一、婴儿期的结束

 二、童年的快乐

 三、需要的法则

 四、消极教育(Ⅰ):没有道德教育

 五、消极教育(Ⅱ):没有知识教育

 六、身体训练

 七、感觉训练

 八、12岁的爱弥儿

第三卷 少年期(12-15岁)

 一、童年的第三期

 二、爱弥儿的科学研究

 三、有用原则

 四、鲁宾逊的游戏

 五、职业的选择

 六、15岁的爱弥儿

第四卷 青年期(15-20岁)

 一、16岁的爱弥儿

 二、18岁的爱弥儿:博爱的年龄

 三、20岁的爱弥儿:爱的年龄

第五卷 婚姻

 一、青年的最后阶段

 二、女子的教育

 三、10岁之前的女子教育

 四、10岁以后的教育

 五、苏菲

 六、爱弥儿和苏菲

 七、游历中的爱弥儿

 八、爱弥儿和苏菲的婚

附录

 1.卢梭的童年——摘自《忏悔录》(第一、二部)

 2.《波兰政府论·教育章》(1773)

 3.莱莉如何教育她的孩子——《新爱洛漪丝》第五卷·第三封信

序言

原序(节译)

本书是一些反思和看法的集合,结构略有松散,初始是为了取悦一位关注自己孩子教育的聪慧而贤良的母亲而写的。我原本只想写篇短文,但后来却信马由缰,不知不觉中把短文变成了一本书。当然,就内容来说,这本书的分量是太大了,然而就它所谈论的主题来说,还是太小了。我试图把本书写得好一点,但却未能如愿。我想把它发表出来,希望公众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而且,即使说我的见解不好,但如果能抛砖引玉,激发他人产生良好的看法,那么,我的努力就算是没有完全白费。

我不想多说良好的教育是多么重要,也不想试图证明我们通常的教育是如何不好。许多人已经先我把这种工作做了,我绝不喜欢拿那些人人皆知的事情填塞我这本书。我只想指出,很早以来就有人在抱怨这种旧有的教育了,可是从来没有人准备提出一套更好的方案来。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教育,倾向于破坏的成分多,倾向于建设的成分少。摆出师长的口吻适宜于提出非难;至于说到建议,那就需要采用另外一种口气了,而这种口气,是不对高傲的哲学家的胃口的。

许多人声称自己著书立说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有益公众,然而在所有一切有益于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在洛克的教育著作问世之后,我所阐述的这个问题,依然完全无人触及。我非常担心,在我这本书发表以后,情况依然如此。

人们对儿童一无所知。若是对他们的观念错了,那么就越做越错,愈走愈入歧途。最聪明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从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当作大人看待,从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我在本书所孜孜探求的就是把儿童当作儿童来教育的问题。因此,即使说我提出的方法是幻想或错误的,我还是希望人们从我的观察和见解中得到益处。至于说应该怎样做,也许我的看法还很不明确,然而我相信,我已明确地看出人们应该着手解决的问题了。因此,你的教育先是要了解你的学生。因为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说,你对他们是完全不了解的。如果你抱着这种看法来阅读本书,那么,我不相信它对你没有益处。

本书所依循的不是别的,就是自然而已,也就是儿童的自然发展。这一点最易使读者误解。毫无疑问,人们也从这点来攻击非难我。而且,人们这样做也许并非没有道理。人们会认为,他们所阅读的,不是一篇教育论述,而是一个空想家对教育的幻想。有什么办法呢?我要叙述的不是别人的思想,而是我自己的思想。我和别人的看法毫不相同。很久以来,人们就指责我这一点。我在本书中有时候采用了断然的语气,但那绝不是为了要强使读者接受我的见解,而是要向读者表达我是怎样想的。

“提出可行的办法”,人们一再地对我这样说。实际上,他们是在建议我提出那些已经实行的办法;或者提出一些好的办法,使之同现有的坏办法结合起来。这种要求比我的想法更加荒唐,因为这样一来,好的就变坏了,而坏的却并未得到纠正。我宁可完全按照旧有的办法,而不愿把好办法只采用一半,因为这样会在人身上造成矛盾和不和谐。

任何方法的提出都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第一,它本身就是好的;第二,它要容易实行。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提出的教育是否适合人,适合人的心。至于是否可行或易行,这就取决于它被实施的环境和条件。某种在瑞士可以实行的教育,而在法国却不能实行;适用于中产阶级的教育,未必适合贵族。因此,是否易行,取决于不同的条件,只有在具体情况下才能确定。因此,这些方法的具体应用问题,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我所关注的是,不管人们出生在什么地方,都能采用我提出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不愿承诺更多。

内容推荐

《爱弥儿(精选本)(精)》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爱弥儿(精选本)(精)》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的重要著作,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

编辑推荐

《爱弥儿(精选本)(精)》由让·雅克·卢梭著,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弥儿(精选本)(精)/世界教育名著译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让·雅克·卢梭
译者 彭正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21010
开本 32开
页数 236
版次 3
装订 精装
字数 192
出版时间 2014-03-01
首版时间 2014-03-01
印刷时间 2014-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2014036172
中图分类号 G40-095.65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6
154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1: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