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凯撒不爱我(追寻新闻人的自由传统与典范)(精)
内容
试读章节

总统也怕那只耙子

斯蒂芬斯

形容斯蒂芬斯是美国“扒粪运动”的开创者之一,就像形容马丁·路德·金是蒙哥马利巴士大罢工事件的发起人一样,虽是事实,但却窄化了他们的历史角色。

二十世纪初期是扒粪运动的黄金年代,虽然老罗斯福总统引用《天路历程》这本书中的“扒粪者”来诋毁当时那些专挖贪污腐化内幕的记者,但如果没有像斯蒂芬斯那样专门扒粪的记者,老罗斯福的历史地位很可能会被改写。

斯蒂芬斯与老罗斯福是旧识,当年一个是《纽约晚邮报》记者,一个是纽约市警察局长。他们都是“进步主义”的信徒,都以改革者自居,“罗局长”之所以能有闻名全国的政绩并进而入主白宫,斯蒂芬斯绝对是功臣之一。因此,当老罗斯福替他贴上“扒粪者”的标签时,斯蒂芬斯曾告诉他的老友:“你把当年送你进白宫的人都得罪光了。”

扒粪运动与进步主义一样,都是因“镀金年代”而出现。镀金年代虽是快速繁荣的年代,但也是贪污腐败快速滋生的年代;相对的,也是改革者快速崛起的年代。如果老罗斯福是政治的进步主义的代表性人物,斯蒂芬斯便是媒体的进步主义的代表性人物。

斯蒂芬斯被人称为“扒粪者之王”。他跟同时代的那些扒粪者一样,都不想当纯粹的记者,都想当“改革的触媒”、“社会的良心”。他们之中有人专挖石油公司垄断的内幕,有人专写大都市贫民区的悲惨生活,斯蒂芬斯则是专门揭发各级政府贪污腐败的黑幕。

但扒粪者当年的天堂并不是报纸,而是杂志。这些每本只卖十五美分的杂志,跟现在专写小道消息的八卦杂志大不相同。调查采访虽是这些杂志的卖点,但记者不写隐私,只写公益。而且每个人都有很好的文笔,都标榜写的是“揭发文学”,许多人后来更成为知名的作家。斯蒂芬斯离开《纽约晚邮报》后,加入的就是当时具引领性的杂志《麦克卢尔》。

他在《麦克卢尔》工作那几年,曾经巡回全美各地,写了一系列名为“城市之耻”的调查采访报道,挖遍了各郡各市各州的政治丑闻。政党领袖如何操控地方政治,地方政客如何官商勾结、如何贪污自肥,都在他的笔下一一现形。

扒完了市政府与州政府的粪后,斯蒂芬斯的耙子伸向了华盛顿的联邦政府。他发觉白宫与国会也一样是臭不可闻,“城市之耻”其实只是“联邦之耻”的缩影。

他为此专程到白宫去访问他的老友。他虽然知道老罗斯福个人不会贪污,但他对总统为了笼络国会议员而不惜授之以利的作法,却十分不以为然,认为这就是贿赂。老罗斯福尽管辩称这是妥协,最后也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曾经任命过一位参议员情妇的弟弟出任地方检察官,以换取这位参议员不再刁难白宫的承诺。

斯蒂芬斯访问总统的稿子刊登后,老罗斯福把他找进白宫痛骂一顿,白宫幕僚更在旁边煽风点火,要总统控告斯蒂芬斯毁谤。但老罗斯福也许念在旧日情谊,只摇摇头挥着双手把他的老友请出白宫。不久后,老罗斯福就在与白宫记者的年度餐会中,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扒粪者演说。

有趣也巧合的是,扒粪运动几乎与老罗斯福的总统任期相始终。从他的老友离开白宫后,斯蒂芬斯也淡出了媒体领域,转而变成了革命的支持者,他同情墨西哥革命,也支持大革命后的列宁。历史除了记载他是个知名的扒粪者外,也定位他是个知名的左派知识分子。P3-6

书评(媒体评论)

记者下笔快速,但不一定逻辑锋利。编辑思虑多面,但不见得洞烛幽微。文人容易意气飞扬,但风雨袭击时并非每个都能屹立不移。政论家善于针砭时弊,但论及历史的纵深、思想的重量或者家国情怀的承担,不见得个个都有。王健壮是记者,是编辑,是文人,是政论家,但是他同时如白荷出水,高高地在风中招摇一种稀有的价值标准。——龙应台

“我”是记者,“凯撒”即强权。作者咬住不放的,是权力与媒体的恒久博弈。沉甸甸的题目,透过数十位著名新闻人的剪影,引人入胜,轻松好读。这该是面向新闻学子的一套系列课程吧?我愿做健壮的学生,坐在第一排,津津有味地听。——钱钢

“记者”作为一种职业,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它的基因浸透在了不安分的人骨髓里。不过,在健壮这里,这个表述似乎还需要强劲一些才解渴才到位:记者是一种有着无穷魔力的生活方式。否则,无以解释健壮至今如此执迷。——卢跃刚

在一个自由新闻传统如斯断裂的年代,他还是一心想找寻典范,实践不能堕落的志向,为人与为文,都与权力人物平起平坐。不特别看得起他们,也不特别看不起他们。——陈浩

有理论、有故事,更有来自将近四十年具体新闻工作的经验映照,王健壮清楚告诉我们:什么是新闻、为什么要有新闻,更重要的,如何建立阅听新闻的核心标准。——杨照

目录

序一:“记者”是一种生活方式 / 卢跃刚

序二:健壮如斯 / 陈浩

自序:寻找张季鸾

第一辑 媒体的矿工:调查记者

 总统也怕那只耙子:斯蒂芬斯

 吃肉时就想到的名字:辛克莱

 密涅瓦打败泰坦:塔贝尔

 到国会抓叛国贼:菲利普斯

 茶壶顶上的犬儒:安德森

 如果媒体沉默不语:古斯曼

 荒凉年代的独立记者:

 只要记住一句话:斯东

 别在床上看他的书:哈伯斯坦

 天下第一笔:赫什

 大家都在等他电话:伍德沃德

 最佳拍档三十年:巴利特与斯蒂尔

 迈阿密风云:萨维奇

 五千年等于一年:艾伦瑞克

 永远在路上:加勒特

 我看我感受我经验:柯诺瓦

 残酷大街上的奥德修斯:勒布兰克

 死牢天使:普洛提斯

第二辑 媒体的哨兵:线上记者

 兴登堡向他含泪告白:塞尔迪斯

 肯尼迪在他面前发抖 :雷斯顿

 放胆文章拼命药:汤普森

 七千页的大秘密:席汉

 最后一场决斗:法拉奇

 呼叫中国救米勒:米勒

 最前线哨兵:梅班克

第三辑 媒体的柱子:专栏作家

 挂铃铛的那只公羊:李普曼

 总统向记者低头:克罗克

 停止旋转的木马:安德森

 他替敌人辩护:阿尔索普

 一字一锤敲警钟:刘易斯

 站在马路中间的圣牛:布洛德

 南方有一颗孤星:伊文斯

 普利策也捧腹大笑:陶德

 二减一不等于四:克鲁格曼

 美国李敖爱摇滚:阿特曼

 他打开了白宫大脑:奥莱塔

 部落格进城了:马歇尔

第四辑 媒体的船锚:电视主播

 美好的星期二:莫洛

第十七号敌人:肖尔

 宁为主播不做总统:克朗凯特

 荒原中的绿洲:莫耶斯

 上帝开他玩笑:丹·拉瑟

 七百二十一个名字:科佩尔

 冯光远的拜把兄弟:斯图尔特

第五辑 媒体的指挥:总编辑与总主笔

 没有广告的报纸:英格索尔

 没人歌颂的英雄:麦克鲁奇

 最危险的总编辑:布莱德利

 别舔那只喂你的手:道尼

 最后堡垒没有沦陷:柯林斯

 放烽火的人:卡崔娜·范登豪沃

 没有终点的游牧:金斯利

 屏老

序言

二十世纪八○年代的台湾新闻文化界是个酿酒的年代,有些佳酿现在最适饮,开瓶之后,略等一会儿,醇厚的香气自然逸出。

他极少出现在电视上,但若在电视新闻片段里看到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司法战役后出现,他说话仍然就像一篇写好的文章,逻辑密实而有思想性,影像里的他让我想起大卫·布林克利那些第一代的(电视)文人记者。

他的文字读来有力气,读后不妨翻到纸页的背面,查看有没有渗透的印子。有些句子颇可颂读,想与他早年写诗有关。

但他的眼神从不犀利,谈吐有些温柔。从十八岁那年秋天认识他开始,就想不通他如何能收敛锋芒,又剑气充沛,我猜那胸中的江河,是年少读史的训练。

他在大报馆里留下过传说,曾是最年轻的“人间”主编,掀起过论战,然后就走人新闻人的生涯,风雨江湖,星夜有酒。

在时代的墙上留下剑痕的,除了他的文字,必是《新新闻》。十八年来,高潮低潮,人来人往,有些名字或多于或少于《新新闻》,或大于或小于《新新闻》,若说有一人刚好等于,西绪弗斯和石头,彼得·潘与影子丝密合缝,必是王健壮。

那一日,在温州街,书肆前,邂逅父子二人。一人身形壮硕一人气质古典,想二十年前曾说他父子当易名,父日泽生子日健壮。今思所言差矣,十八年可如一日,其志不改,不改不改,斯人当得起健壮二字。

昨日的政治运动与自由启蒙曾经一身两任的年代,奋战威权与争自由新闻在同一列车上行驶,曾几何时,运动者大半走上了权力的舞台,党派政治耍成前所未见的迷雾,权力话语夹泥沙杂草十面埋伏。

在一个自由新闻传统如斯断裂的年代,他还是一心想找寻典范,实践不能堕落的志向,为人与为文,都与权力人物平起平坐。不特别看得起他们,也不特别看不起他们。反之可能亦然,但不重要。即使左边是戏台,右边有啦啦队选拔比赛,此人坚持得经常自己也使自己头疼。

一只独立清明的笔,写出五十二个新闻与新闻人的故事,作为还未丧志的人们一路行来的伴唱歌曲。

内容推荐

王健壮,当前台湾重量级的新闻人与时事评论家。长年在报纸专栏撰写时事评议,见证几十年来的媒体发展,自称老派记者,相信自由价值。健谈、敢言、评议、论理,媒体人与评论家所需要的客观与文辞精准,使他的文字比普通文人多一分清晰从容的纵深感。

五十二个自由派新闻人,五十二个与当权派、与扭曲的社会风气唱反调的传奇故事。作者高擎“自由主义”、“新闻专业主义”两面旗帜,竖标杆,挽狂澜。从“扒粪运动”到“最危险的总编辑”,近百年的新闻史,一路缕过来;令我们看见了新闻的理想与目标,切身感受到一代代记者的信念与勇气。阅读《凯撒不爱我(追寻新闻人的自由传统与典范)(精)》,我们感叹新闻还是有标准的,而前面正有如此多的典范。

《凯撒不爱我(追寻新闻人的自由传统与典范)(精)》由卢跃刚撰序,龙应台、钱钢、陈浩、杨照等名家鼎力推荐。

编辑推荐

王健壮编著的《凯撒不爱我(追寻新闻人的自由传统与典范)(精)》记录了52位新闻记者的故事,藉由书写他们的奋斗与坚持,探寻新闻工作的自由传统。出场的主角是美国新闻史上的调查记者、专栏作家、主播、总编辑、总主笔——52个与当权派、与扭曲的社会风气唱反调的故事。他们曾经揭举无数弊案,曾经力抗麦卡锡的白色恐怖,也曾在“911”后的保守风气中坚守自由主义;有些人终究晚节不保、有些人则以职业生命做赌注,坚持新闻的理想。阅读这本书,可以从字里行间清楚感受到一代代记者的信念与勇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凯撒不爱我(追寻新闻人的自由传统与典范)(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健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48811
开本 32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85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3294637
中图分类号 K815.42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193
13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