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胜局(13家中国标杆企业自主创新之路)
内容
试读章节

日本人不干,我们干

在全球电池行业,比亚迪本来是一只羊,后来慢慢变成了一只狼,最后强大到赶走了三洋、索尼等一群日本狼。

王传福是中国电池行业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比亚迪没人比他更懂电池。正是在技术上的极度自信,王传福的眼光一次又一次地穿透迷雾,捕捉到战机。

1993年,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任公司总经理。此间,王传福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了解到日本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这一则消息让王传福立即意识到这将是中国电池企业的一个机会。此时的王传福的身份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总院301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和副教授。

充电电池在20世纪90年代是热销产品,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充电电池的市场前景非常可观,利润率极高。日本公司控制了全球90%以上的电池市场。为了保持技术优势,维持自己在电池行业的垄断地位,日本禁止出口充电电池技术和设备。

“日本人不干,我们干!”瞅准了机会,王传福决定自己单干,尽快上马生产镍镉电池。为此,王传福辞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职务,放弃“铁饭碗”,自己下海创业。1995年2月,29岁的王传福拿着从表哥那里借来的250万元,和几个创业伙伴一起创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50万。

最初,比亚迪的业务主要方向是二次充电电池的研究、开发、制造和销售,主打二次充电电池的委托加工(OEM)市场。

人+夹具=机器人

时至今日,创建一个公司并不难,生产制造出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如何用尽可能小的投入得到尽可能大的产出。要想在生产制造领域大有作为,必须在生产模式上有所创新,有自己的独门秘籍,在生产效率上优于所有的竞争对手。

今天的比亚迪拥有所有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还有就是一个独创的生产流程。这两者是比亚迪战无不胜的核心竞争力。在最初进入电池产业时,比亚迪是一个先天不足的新手——一、没有充足的资金,二、没有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但它后来却成为了全球电池业的老大。这多少有些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刚开始涉足生产镍镉电池时,资金有限的比亚迪还买不起进口设备,拿不出足够的钱建设一整套生产线。王传福干脆凭借自己的技术,亲自动手制造关键设备,他带着自己的员工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敲敲打打,创造性地组建出一套人力流水生产线。王传福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关键的生产设备只要认为自己能造出来,都用自行研发的机器来代替。

仿佛只有神奇的王传福才能把制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摸透,找到一种方法把成本压到最低。日本生产制造商的生产线是全自动化,大量机器人分布其间。工业机器人,是在既定的程序下工作,只要不是人为因素,很难出现技术型误差。但是比亚迪买不起也用不起机器人,只能另辟蹊径就地取材——中国的劳动力便宜,且基数庞大。

比亚迪通过观察发现人手做大范围的移动,误差不会很大,真正的误差是最后把零配件装上去的误差。于是比亚迪在最后的环节设计了很多简单实用的夹具——不符合它的标准就装不上去。这样,比亚迪用简单的人力加夹具,模拟出比较低端的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原理。这样,在比亚迪的电池生产线上,那些不必要的自动化环节统统换成一个个人工。比亚迪制造流程分解为很多个具体的细节,每组工人只需要做一步很简单的工作就可以。比亚迪就是通过这样的“人海战术”打败日本、韩国那些自动化生产的电池企业的。

这是一个“奇怪”的组合:自动化和人工化掺杂在一起,最后居然融汇为巨大的生产能力。生产线具备的成本优势,成为王传福日后拼杀市场所向披靡的利器。比亚迪成立的当年,就成功售出3000万块镍镉电池。

王传福对高科技生产线向来不迷信、不盲从。王传福不是学院派学者,不是哲学家,没有格套,不玩虚的。他是一个企业家,一个工程技术人员,一个实干家,很会算账。同样,在比亚迪的IT业务中,生产线上的设备60%都由自己开发,模式也是将每一道工序分解成若干个工位,用大量人工代替机械化生产,借此降低生产成本。

王传福带领比亚迪直接介入供应商的材料开发环节。比亚迪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它和供应商共同制订降低成本的方案,让自己的原材料比直接从国外进口原材料的成本至少低40%。

亚洲金融风暴的来袭,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40%。日系电池生产制造商大都陷入亏损的泥沼不能自拔,而比亚迪凭借成本优势,迅速抢占了镍镉电池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名不见经传的比亚迪迅速把年销售收入提升到近亿元。

P3-5

目录

绪论

第1章 比亚迪:电池大王的新能源汽车梦

 第一节 造物先造人

 第二节 可怕的铁电池

 第三节 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

第2章 腾讯:企鹅帝国在行动

 第一节 “书呆子”马化腾

 第二节 天生技术派

 第三节 细分领域击败微软

第3章 海尔:只有创业没有守业

 第一节 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行业

 第二节 再造海尔

 第三节 变革中继续前进

第4章 万向:从铁匠铺到跨国大集团

 第一节 追着汽车跑市场

 第二节 “常青树”的本色

 第三节 为理想选择一个载体

第5章 沙钢:“钢铁沙皇”打造百年老店

 第一节 所有的机遇都抓住了

 第二节 一个企业家的底色

 第三节 从没有想过要超过谁

第6章 吉利:让中国车跑遍全世界

 第一节 造汽车因为一个好奇心

 第二节 民企必胜

 第三节 开启“海外收购”大船

第7章 尚德:为地球的未来充电

 第一节 一个太阳能博士的能量

 第二节 转型大难题

 第三节 做的是阳光生意

第8章 用友:一间房到一个园

 第一节 学而优不仕

 第二节 每一步都踩在点上

 第三节 “只看机会,不看危机”

第9章 盛大:传奇在继续

 第一节  “网络迪斯尼”

 第二节 整合是一个过程

 第三节 在盛大不需要斗争

第10章 复星:像GE一样崛起

 第一节 复星不是神话

 第二节 最彻底的多元化,最彻底的专业化

 第三节 复星出海

第11章 格兰仕:伟大是熬出来的

 第一节 笨就笨得彻底

 第二节 要做50年的苦行僧

 第三节 一个字——“拼”

第12章 李宁:一切皆有可能

 第一节 做有运动灵魂的公司

 第二节 梦想比战略更重要

 第三节 让中国运动服穿到外国人身上

第13章 联想:还能给我们多少联想?

 第一节 崛起中关村

 第二节 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第三节 拐大弯,不拐死弯

序言

从一个生命成长的视角来看,中国企业正在从孩童时期步入青年时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必定要登上世界舞台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这是不容回避的,也是无可逃避的。这是中国企业的宿命,因为战火早已烧到了自家门口。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智慧已经在实战中慢慢被“训练”了出来,已经在尝试着与国际知名企业同台竞技了。中国企业家的精神气质逐渐被锤炼成可登大雅之堂,应对诸侯,与巨头们一起坐下来畅论天下。

中国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力。创造的真义是什么呢 一个企业的创造力可以体现为从无到有、从想法到行动到成果的思想和行动,可以表现在最终推向市场的最新鲜、最时尚、最实用、最物廉价美的产品,也可以体现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对于中国的标杆企业联想而言,创造、创新就是这家企业的灵魂。正是依靠无所羁绊的创造力,天马行空的创新精神,联想才从中关村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厂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消费电子行业的巨头。一个企业的创造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无缘无故从地上长出来的,它需要经营者去作育培养,积淀而成企业创新的基因。创新和创造不是模仿,需要时间和等待,更需要决心和耐心。模仿可以很快,但都是飞鸿雪泥不可能长久,不是正道。

联想集团的掌门人杨元庆曾经强调,真正具有创新技术的中国产品是能够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他以Idea Pad U1为例,说联想的这款产品非常有创意,短期内难有第二家厂商推出类似产品。有创造力的企业基因可以让企业自身开怀自信,踌躇满志。虽然与欧美、日本和韩国一些消费电子巨头相比,联想等中国厂商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确实略逊一筹,但作为赶超者,以联想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是大有机会的:“我们的劣势就是品牌问题,这个要慢慢弥补,聪明地弥补。我们的策略就是创新,通过创新打动市场、打动客户,让它们帮助联想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是杨元庆的自信,也应当是中国企业的自信。

请相信,创造力是可以感染感化周围的人和企业,它的魔力会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下一家,直至周边的人和企业都在谈论创造,比拼各自的花样翻新。

创新最需要的是想象力。那就要充分挖掘东方元素、中国智慧,同时又不排斥“世界智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边创造,一边快乐;一边流汗干活,一边扑棱想象的翅膀。靠网游发家的盛大本来立志要做“网上迪斯尼”,立足互动娱乐媒体却又打起旅游业的主意。旅游业是传统大产业,在今天全球化进程中又是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

盛大的陈天桥自认为是“文化”的,而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放大旅游的载体作用,拓展文化的传播渠道,对内可提升国民素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对外可传播中国文化,增加中国的影响力。而要加快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就要把文化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真正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这需要通过新技术的注入,通过新兴技术手段来实现文化旅游的互动性和娱乐性。

一番周折之后,盛大的文化和娱乐就派上了用场,“目前我国走在世界前列的软件、互动娱乐甚至物联网的技术和模式,几乎没有在传统旅游业落地,更谈不上发挥作用。”于是陈天桥创造性地加以设想,希望把互动娱乐的媒体平台与传统旅游业对接起来。如果多样化的投资主体入场,新技术与文化旅游衔接,以金融资本的力量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就并非纸上谈兵,而是一种莫大的创新性思考。

应该说,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们的一场“世纪大考”,是一道大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看似一个大叙述、大论题,其实对于企业的管理经营和生产运营而言一点儿也不空泛迂阔。各行各业的企业有大有小,有强有弱,总体发展方向是一致的、极其明确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考出好成绩,迈过这道坎,中国经济就可以在健康的轨道上上一个台阶,正步向前走昂首挺胸,雄赳赳气昂昂。中国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品牌和核心技术,有了这些就不会再过分担忧什么经济波动或者危机。即便如今还是力所不能,但心向往之,有朝一日就一定能达到一览众山小的高度。

但打造品牌是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单纯的模仿性生产制造是不可能孕育出品牌的。制造也好,创造也好,终归要由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自己来进行。

中国的本土品牌面临跨国大公司的压制,直至被边缘化然后是沉没消失,企业由此在生存问题上都遭遇到困境。尽管与国际品牌合作,也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但合资道路很难让中国企业从血脉深处滋生出自生自新的肌体和能量。例如,轰轰烈烈的中国汽车市场看似风光无限,其实90%的份额都是外资品牌的身影,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在切蛋糕、分利益时明显处于劣势。

今天的经济生活,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高利润,品牌就是高附加值。过去的钱庄、商店、客栈等都有自己的“品牌”,不过那时不兴叫品牌而叫字号。百年老店不是没有,只是大部分在历史进程的颠簸下散了架、失了魂,没有了往昔的风采。字号或者说品牌需要在新时代的天空下重新立起来,还要在世界范围内。

唐代诗人李咸用《送人》诗有:“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同样,这份自立图强的信念,中国企业必须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既定的国家发展战略,一方面要改造传统产业,一方面要发展新兴产业。

中国的企业家们都意识到了:没有中国创造就没有出路。创造,是企业求得生存永续发展的应有之义。如果说中国制造是救急,是猛药,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那么创造就应该是缓过神来后的一个理性抉择。

从20世纪的70、80年代开始,中国以改革开放之名打开了大门,笑迎天下客商,通过大量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让我们的经济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我们主动出让市场,希望换取技术,但与我们做买卖的绝非善类,一个个都在算计着如何放长线钓大鱼,吃着嘴里的想着锅里的。他们并没有什么错,只是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在走而已,因为最核心的技术掌握在手里,他们可以有恃无恐名正言顺地挤兑剿杀中国企业。中国大多数企业只能依赖廉价的劳动力,消耗大量的资源参与国际竞争。世界经济一旦有风吹草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从事加工、贴牌生产的企业只能缴枪屈膝,甚至是关门倒闭。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势必会关系到每一个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大企业、小企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前途和命运。

只要有对手,有竞争,有战斗,有比拼,世界格局中的中国企业的面目就会是日久弥新的,前方就不会是断流绝港。应该相信,中国创造的胜利不在小处而在大势,不在昨天、今天而在未来。应该有信心,在大格局上,浴火重生的中国企业会从一个创造走向另一个创造,生生不息壮心不已,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

内容推荐

自改革开放直至今日,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势在必行。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获得更大收益。《大胜局:13家中国标杆企业自主创新之路》生动逼真地描述了我国13个企业的创造和腾飞之路,包括腾讯、李宁、海尔和联想等等。解读了中国企业应怎样从低端的“制造工”和资源“搬运工”的困境中走出来,如何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如何创造一个创新性的国家。揭示了“中国制造”要想战胜“外国制造”最终的取胜之道是“中国创造”。因为只有靠专业能力和独特的创造,才能真正腾飞。

《大胜局:13家中国标杆企业自主创新之路》由富强、康健编写。

编辑推荐

在富强和康健编写的这本《大胜局:13家中国标杆企业自主创新之路》中,与《大败局》异曲同工的中国企业发展史,深度探寻了中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完美蜕变,独家揭秘了王传福、马化腾、张瑞敏、李宁、柳传志……的成功历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胜局(13家中国标杆企业自主创新之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富强//康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2056254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8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23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0
16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