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是明末清初江南城市文化典型而又独特的一个“文本”。交错于日常生活与艺术审美之间的精细品鉴、雅与俗的趣味交融,使李渔在填词度曲和搬演教习的活动中形成了自己将文学、音乐、表演和接受融为一体的戏曲叙事理论。黄春燕编写的《李渔戏曲叙事观念研究》深入论述了李渔闲情与江南城市的趣味、李渔戏曲叙事的结构谋略与江南城市的文化风尚、李渔机趣戏文的叙事意蕴与江南城市的文化心理等重要方面,对于读者全面细致把握李渔及其戏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图书 | 李渔戏曲叙事观念研究/博雅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李渔是明末清初江南城市文化典型而又独特的一个“文本”。交错于日常生活与艺术审美之间的精细品鉴、雅与俗的趣味交融,使李渔在填词度曲和搬演教习的活动中形成了自己将文学、音乐、表演和接受融为一体的戏曲叙事理论。黄春燕编写的《李渔戏曲叙事观念研究》深入论述了李渔闲情与江南城市的趣味、李渔戏曲叙事的结构谋略与江南城市的文化风尚、李渔机趣戏文的叙事意蕴与江南城市的文化心理等重要方面,对于读者全面细致把握李渔及其戏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目录 引言:召唤与回应 一、时间荡涤的形象 二、历史沉淀的作品 三、留待千古的曲心 四、文本边缘的空白 第一章 湖上笠翁的闲情与江南城市的趣味 一、喧嚣市井的闲逸之情 (一)江南城市的风情 (二)心灵深处的向往 二、穷幽晰微的品鉴之趣 (一)日常生活的情趣 (二)赏鉴把玩的意味 三、雅俗交融的曲韵声情 (一)填词度曲的快意 (二)声曲飘曳的韵致 第二章 戏曲叙事的结构谋略 一、“结构第一”的叙事意旨 (一)“结构第一”的题旨 (二)“奇事”的意味 二、戏曲叙事的“法脉准绳” (一)文学、音乐、表演和接受融为一体的戏曲叙事理论 (二)搬演意识中的公共趣味 三、搬演叙事与书写叙事 (一)“烘云托月”与“一人一事” (二)才子书:文字之三昧 (三)场上曲:优人搬弄之三昧 第三章 机趣戏文的叙事意蕴 一、博人一笑的叙事逻辑 (一)“机趣”——文人才情与市民智慧的融合 (二)“消愁”——载道文艺向娱乐文艺的蜕变 二、机趣叙事的心理指向 (一)“耳目之前”的时空意蕴 (二)才子佳人的形象意味 (三)淆乱世界的“人情物理” (四)“风流道学”的伦理意旨 三、冷隽叙事与冷寂叙事 (一)俗调与雅音 (二)诙谐与感伤 余论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李渔戏曲叙事观念研究/博雅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春燕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20103119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6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20 |
出版时间 | 2014-04-01 |
首版时间 | 2014-04-01 |
印刷时间 | 2014-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4 |
CIP核字 | 2014051256 |
中图分类号 | I207.37 |
丛书名 | |
印张 | 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