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小红著的《张爱玲与红楼梦》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立足于文本细读,经过严谨论证,从悲剧神韵、永恒主题、虚实相生的手法、典型人物形象塑造、女性悲剧刻画等方面,说明张爱玲上承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下启现当代文学的表现手法和现代艺术精神。这对于探索论证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意义重大。
图书 | 张爱玲与红楼梦 |
内容 | 编辑推荐 陶小红著的《张爱玲与红楼梦》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立足于文本细读,经过严谨论证,从悲剧神韵、永恒主题、虚实相生的手法、典型人物形象塑造、女性悲剧刻画等方面,说明张爱玲上承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下启现当代文学的表现手法和现代艺术精神。这对于探索论证中国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意义重大。 目录 序 引言 第一章 张爱玲与《红楼梦》研究述评 第一节 惊艳期(1943-1949) 第二节 重现期(1950-1979) 第三节 繁荣期(1980-1999) 第四节 延续期(2000-2008) 第二章 一样的悲剧,苍凉的存在——悲剧神韵的承继 第一节 存在悲剧溯源 第二节 个体生命与生存境遇的必然冲突 第三节 欲望与自我获得 第三章 浮华与苍凉——永恒主题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浮华与苍凉的共同主题 第二节 共同主题演绎之家族的兴衰 第三节 共同主题演绎之美好爱情的幻灭 第四节 共同主题演绎之美丽人生的毁灭 第五节 美学与文化特质相似的造就 第四章 云烟渺茫,丘壑无限——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 第一节 虚实相生手法的运用与继承 第二节 淡化或省略情节设置结构空白 第三节 价值判断空缺经营意义空白 第四节 意象替代以实寄虚 第五节 虚化人物实描以虚写实 第五章 人物形象的艺术投影(一)——范柳原与贾宝玉 第一节 传统价值期待与社会规约的共同背离 第二节 孤独的行走者 第三节 坚定的真爱追寻者 第四节 悲凉的哲学感悟者 第五节 无私超脱与自私平凡 第六章 人物形象的艺术投影(二)——自流苏与林黛玉 第一节 灵秀婀娜的古典美 第二节 漂泊而孤寂 第三节 觉醒与自守 第四节 坚忍而无畏 第五节 诗与俗 第七章 闺阁昭传——女性悲情言说 第一节 悲情宿命 第二节 男权掩杀与沉沦 第三节 末世氤氲中的美丽绽放 第四节 悲悯的关照 第八章 从《传奇》到《小团圆》一一《红楼梦》影响轨迹寻踪 第一节 前期的“红楼”之风 第二节 后期质的承接 第三节 一贯的坚守 第九章 《红楼梦魇》(一)一一张爱玲与《红楼梦》后四十回 第一节 《红楼梦》未完 第二节 续作者身份推测 第三节 后四十回续作的质量 第四节 独特的“张看”模式 第十章 《红楼梦魇》(二)一一张爱玲与《红楼梦》自传说 第一节 红楼非自传 第二节 宝玉乃脂砚 第三节 自传说的“梦魇” 结语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张爱玲与红楼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陶小红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93795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1 |
出版时间 | 2014-04-01 |
首版时间 | 2014-04-01 |
印刷时间 | 2014-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16 |
CIP核字 | 2014074986 |
中图分类号 | I207.42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6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