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欧行杂记(精)/海豚书馆
内容
编辑推荐

储安平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主编《观察》周刊时期,以民主、自由、进步、理性为办刊宗旨,集合国内百余位一流知识分子,批评政府,针砭时弊,将《观察》打造为战后知识分子最主要的舆论阵地,创造了中国言论史上著名的“储安平时代”。储安平不仅是一个政论家,还是一个散文家。他在光华大学读书期间,受徐志摩影响而逐步走上文学道路,在《新月》上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散文。担任《中央日报》编辑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说谎者》。尽管他出于知识分子的道义、良知和责任,逐步疏远文学而亲近政治,希望通过舆论来促进中国的进步,但始终没有忘情于文学,尤其喜欢写作游记。《欧行杂记(精)》选取的是储安平留学时期的两种游记《欧行杂记》和《英居漫记》。

内容推荐

《欧行杂记(精)》选取的是储安平留学时期的两种游记《欧行杂记》和《英居漫记》。

《欧行杂记(精)》

《欧行杂记》原载《中央日报·贡献》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十七日,共三辑二十八篇。第一辑以优美的文笔记述他离开故土的难舍之情,涉及留学申请、家事安排、工作交代等事宜。本辑还收录有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写给储安平的一封长信,叮嘱其留学的注意事项,是研究吴稚晖与储安平关系的重要文献。第二部分写从上海到威尼斯一路海行的所观所感,描写了香港、新加坡、科伦坡、孟买、苏伊士运河和开罗等地的风土人情。储安平随从中国奥运代表团赴欧,本辑还记载了奥运代表团的船上生活,对诸如代表团的组织、规则,成员的生活起居、日常活动等都有生动描写,是研究中国近代体育史的重要材料。第三辑写他采访柏林奥运结束后,由德去英国留学一路艰辛的旅途经过。

《英居漫记》原载《中央日报·贡献》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九日至一九三七年二月十五日,共十六篇。储安平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在伦敦、爱丁堡两地的生活情况。这部分除了记述储安平留学异乡孤寂无聊的思想状态和艰苦的生活经历外,透露出最主要的信息是他的留学情况。目前关于储安平留英,最流行的说法是,他进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著名工党理论家拉斯基。但是,通过《英居漫记》我们得知,储安平首先进入的是位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攻读历史学。不久,因为爱丁堡气候寒冷、学校课程无聊、留学生“完全是华侨的势力”而退学,前往伦敦大学自修(其事见《夏鼐日记》卷二,一九三七年一月十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0一一年版,第八十八页)。即使在伦敦大学,储安平亦没有进入政治经济学院或修读政治学,因其在回国后的履历注明学历为:伦敦大学大学学院历史系。(仍属自修性质,未真正入学。其事见《中国留英同学录》,一九四三年石印本,第二十四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与储安平几乎同时留英、师从拉斯基的龚祥瑞在回忆录中说道:“对储安平没有认识。”(《盲人奥里翁》,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一一年版,第一九九页。)由此更可确认,储安平与拉斯基没有师生关系。

这两种游记兼具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就前者而言,这些游记文字鲜活、叙事生动,充分体现了作为“新月派”后起之秀的储安平的文学功底。

目录

欧行杂记

第一辑 序记

一 我要向莽原里飞

二 吴稚晖先生的一封信

三 离别南京

第二辑 从上海到威尼市

一 启行

二 香港

三 海风

四 新嘉坡

五 侨胞热烈的欢迎

六 里洲日报

七 晕船的味儿

八 晕船的防止

九 哥伦布

十 孟买

十一 马苏华

十二 过苏彝士运河

十三 坡赛(铝)

十四 早操

十五 船中杂项

十六 海行告终

第三辑 从柏林到伦敦

一 离德之前

二 别矣柏林

三 向陌生的世界里闯去

四 一个德国人

五 在口痕

六 在阿克

七 比境杂事

八 到奥斯登

九 海峡一夜

十 查验护照

十一 一只照相机的厄运

十二 从杜佛向伦敦进发

英居漫记

一 八月十九日

二 八月二十日

三 八月二十一目

四 八月二十二日

五 八月二十三日

六 九月四日

七 九月五日

八 九月十日

九 九月十六日

十 九月十八日

十一 九月十九日

十二 九月二十日

十三 九月二十三日

十四 九月二十四日

十五 九月二十七日

十六 九月二十九日

试读章节

第一辑 序记

一 我要向莽原里飞

朋友,我真的走成了!这不是梦,这是现实。当我踏上了康悌浮地号(s.sconteverde)时,我真有一股说不出的亢奋,像在安慰自己,又像在报答自己。

回想这两年来,婚后两年来,就生活而言,我得率直的招供,我实在是已经很满足的,不论精神的或物质的我对于这最近两年来的生活,并没有感到任何一点遗憾。我有可以过得去的收入,足以维持一个宁静的家庭。我租的房子十分理想,耗上,我们偶尔去看几次电影。

我对于我的工作极有兴趣。我上报馆的时间在晚上,但当晚饭没有开的时候,我的心神可已飞到了我的编辑室里。我每天都祈望夜晚的到临,为的我可以在编辑室里的桌子上收到无数封书信和稿件。这已不是单纯的一种“职业”,我的职业和我的兴趣早就打成了一片。我并且可以对着上帝说:“我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过。”原来“负责”已经成为我做人的基本精神。我每天清理完了我的事务,我就感到愉快,感到轻松。要不是我就感到不安,感到沉重。报馆简直成了我第二个家庭,公事就是我顶融和的兄弟。在我工作时,我整个的身心在我的工作上。我工作完毕了,我就回到家庭,让我的心灵归宿在一个温和的小窠里。

露西的趣味和我相近,她爱好文艺。她虽然还没有深沉的造诣,但是有许多地方她都能了解。夫同妻是两个人,世界上两个人永远是两个人。两个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人。假如你一定希望两个人变成一个人,那你准得失望,准得幻灭,准得灰心苦痛。夫妻用不着有完全相同的学识、见解和嗜好。夫妻两人只要彼此的趣味不太相反,不太远就够了。我们都接近文艺,都有相仿的人生憧憬,都相当了解人间的艰困,所以我们的感情上彼此均甚融洽。这两年来,她从一个华富安逸的环境里走到另一个朴素清苦的环境里,她居然能够适应这一个新环境。这两年来,她的文笔又居然有很良好的进步,进步到几可自立。这些都使我安慰。我还得恭维几句我两个孩子,他们都可爱,脸上没有一点凶恶卑鄙的光彩,正像他们的父亲在小时候一样。

在这样一个生活里,一个家庭里,我还需要什么?是的,朋友,我并没有说不满足,但是我还是要变换我的方向,还是要暂时离开我的家庭。我要这样,说得小气些,那因为我是一个男子.说得庄重些,那因为我是一个“人”。我有我更大的企望,我有更无边际的贪求,我有我更野漠荒蛮的生力!我从小就在江湖上飘忽,在那不规则的旋律里息落,二十多年的零丁的遭遇,使我孕育成一份奔放的性格。我爱在苍茫里索摸,我爱在无可挣扎的境遇里挣扎,我爱向渺无边涯的天空冲去。我要飞,我要尽情的放脱我的灵性,我要毫不顾忌的在莽原里来去自如。我需要温柔,但我不愿永远跌落在温柔里面!我接受爱情,但我不愿永远做爱情的俘虏。我满足这生活,但我不愿受生活的支配安排。我不做生活的奴隶,我要做生活的主人。当我站到这高高的甲板上,我只觉得凉畅,只觉得豪放,我觉得我的灵府里已渗入了一些新的力量。我获得了一次再生的机缘,我已添了两扇翅膀,两条野腿,我新长了无数条臂胳,我的耳鼓特别敏捷,我的眼睛变得出奇的明爽。我要听一听这宇宙的声籁,我要一眼看到这地球的边缘。我要让我的心神与自然交合,闯进了自然再去做自然的主宰。

是的,朋友,我不否认我曾经有过一阵子感觉到有一点轻微的怅惘。在我动身的前一晚,有两个朋友准得要我上惠尔康吃饭。我平时顶爱吃西餐,可是这一晚,我无理由的想再吃一顿中国饭。我在上海已经打扰得他们太多,我实在不愿意他们再破费。再说我住的德邻公寓,一角客饭已经够好,要不成,大家都叫一客五角的,一定吃得十分饱满。可是到头我推却不了他们的盛意,拉拉牵牵的给他们推上了汽车。这一晚我的感情里就有一点不大自然。

临动身的一天早上,我也有一点感伤。我五点半就醒了,我睁着眼睛看露西,我想到我要经过一段遥长的时间再能看见她。她睡得太好,太甜。她没有听到我低微的呼唤,她没有听到我出自心府的一片祈祷,她那时忘了她的安平在几小时后就要离开她,要经过一段遥长的时期再能飞回家。天花板上倒垂的那支圆灯,映在玻璃窗上,就好像有一个憔悴的月亮,躲在窗外垂帘的后面一样。我在那样宁静的空气里梳理着自己的呼吸。我要获得镇定,然而我却不能压制我真实的感情。我低微的呼唤:“爱,你醒吧,你明天再多睡一忽儿吧。”我到头将她叫醒了过来。

……

P4-8

序言

出版说明

韩戍

储安平(一九。九至一九六六?),江苏宜兴人,著名报人。一九三二年毕业于私立光华大学政治系。一九三三年任《中央日报》副刊编辑。一九三六年随中国奥运代表团前往柏林采访第十一届奥运会,随后留英,入爱丁堡大学。一九三七年春,从爱丁堡大学退学,在伦敦大学大学学院自修。一九三八年春归国,任《中央日报》主笔。一九四。年任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兼新闻专修班教员。一九四一年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公民训育系副教授、教授。一九四五年在重庆主编《客观》周刊。次年赴上海,创办《观察》周刊。一九四九年后历任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光明日报》总编辑。一九六六年神秘失踪,生死不明。

储安平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他主编《观察》周刊时期,以民主、自由、进步、理性为办刊宗旨,集合国内百余位一流知识分子,批评政府,针砭时弊,将《观察》打造为战后知识分子最主要的舆论阵地,创造了中国言论史上著名的“储安平时代”。储安平不仅是一个政论家,还是一个散文家。他在光华大学读书期间,受徐志摩影响而逐步走上文学道路,在《新月》上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散文。担任《中央日报》编辑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说谎者》。尽管他出于知识分子的道义、良知和责任,逐步疏远文学而亲近政治,希望通过舆论来促进中国的进步,但始终没有忘情于文学,尤其喜欢写作游记。他在光华读书期间,就写过两万余字的《北行散记》,连载于一九三一年的《申报·青年园地》。采访奥运和留学英伦期间,撰有三万余字的《欧行杂记》和一万余字的《英居漫记》,刊于一九三六年的《中央日报·贡献》。一九四九年又写过近二十万字的《东北参观报告》,少量章节发表于复刊后的《观察》,其余似已亡佚。一九五0年代以后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身份游历新疆,撰有《新疆新面貌》和《玛纳斯河垦区》,分别由作家出版社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本书选取的是储安平留学时期的两种游记《欧行杂记》和《英居漫记》。

《欧行杂记》原载《中央日报·贡献》一九三六年九月十二日至十一月二十七日,共三辑二十八篇。第一辑以优美的文笔记述他离开故土的难舍之情,涉及留学申请、家事安排、工作交代等事宜。本辑还收录有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写给储安平的一封长信,叮嘱其留学的注意事项,是研究吴稚晖与储安平关系的重要文献。第二部分写从上海到威尼斯一路海行的所观所感,描写了香港、新加坡、科伦坡、孟买、苏伊士运河和开罗等地的风土人情。储安平随从中国奥运代表团赴欧,本辑还记载了奥运代表团的船上生活,对诸如代表团的组织、规则,成员的生活起居、日常活动等都有生动描写,是研究中国近代体育史的重要材料。第三辑写他采访柏林奥运结束后,由德去英国留学一路艰辛的旅途经过。

《英居漫记》原载《中央日报·贡献》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九日至一九三七年二月十五日,共十六篇。储安平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他在伦敦、爱丁堡两地的生活情况。这部分除了记述储安平留学异乡孤寂无聊的思想状态和艰苦的生活经历外,透露出最主要的信息是他的留学情况。目前关于储安平留英,最流行的说法是,他进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著名工党理论家拉斯基。但是,通过《英居漫记》我们得知,储安平首先进入的是位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攻读历史学。不久,因为爱丁堡气候寒冷、学校课程无聊、留学生“完全是华侨的势力”而退学,前往伦敦大学自修(其事见《夏鼐日记》卷二,一九三七年一月十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0一一年版,第八十八页)。即使在伦敦大学,储安平亦没有进入政治经济学院或修读政治学,因其在回国后的履历注明学历为:伦敦大学大学学院历史系。(仍属自修性质,未真正入学。其事见《中国留英同学录》,一九四三年石印本,第二十四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与储安平几乎同时留英、师从拉斯基的龚祥瑞在回忆录中说道:“对储安平没有认识。”(《盲人奥里翁》,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一一年版,第一九九页。)由此更可确认,储安平与拉斯基没有师生关系。

这两种游记兼具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就前者而言,这些游记文字鲜活、叙事生动,充分体现了作为“新月派”后起之秀的储安平的文学功底。尤其是《我要向莽原里飞》《九月二十七日》(即《爱丁堡暮思》)两篇,恰如其分地展现出储安平对自身的期许和不凡抱负,名列现代优秀散文佳作亦当之无愧。就后者而言,由于目前对储安平早年的情况还不够清楚,这些游记明确记录了他留学时期的生活情况和思想状态,实为了解储安平生平与思想的宝贵资料。鉴于其包含丰富的文献价值,今将其整理出版,以供广大储安平研究者和对储安平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最后对本书文章的增补、整理情况略作说明。《英居漫记》为日记形式,为尊重历史原貌,以日期为题,未另行命名。其中第十五篇《九月二十七日》原题《爱丁堡暮思》,载《中央日报·贡献》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九日,本不属于《英居漫记》系列,考虑到文章非常精彩,且体例和写作时间相近,发表报刊相同,文末标有日期,为保存文献故,特收入《英居漫记》。《英居漫记》中部分章节由黎晓玲整理。  二0一三年春于沪上樱桃河畔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欧行杂记(精)/海豚书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储安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014917
开本 32开
页数 13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5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94
CIP核字 2013213382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4.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3
123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