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掠食因子(纽约自然史博物馆谋杀案)
内容
编辑推荐

道格拉斯·普莱斯顿和林肯·蔡尔德编著的《掠食因子》内容介绍:1986年,刚满三十岁的道格拉斯·普莱斯顿告别了居住八年的纽约,把所有家当装进他的速霸陆休旅车,就这么驾车横越美国,搬到新墨西哥州的圣塔菲全心写作。在这之前,他一直任职于美国自然史博物馆,还写过一本书《阁楼里的恐龙》(Dinosaurs in the Attic),介绍那些千奇百怪、大部分时间都深锁在储藏室里不见天日的馆藏。

内容推荐

道格拉斯·普莱斯顿和林肯·蔡尔德编著的《掠食因子》内容介绍:普莱斯顿与蔡尔德的作品特色,在此已略具雏形:他们总能建构出匪夷所思、看似有超自然力量介入的恐怖悬案,然后用创意独具的科学理论加以解释,并掺杂都市传奇、失落宝藏传说等冒险小说要素。普莱斯顿的自然科学背景使他不论写生物科技、基因工程或病理学都从容自若;蔡尔德则擅长营造惊悚气氛,懂得何时添加血腥场面,何时攻心为上用气氛吓死读者。一起来翻阅《掠食因子》吧!

目录

序幕

超自然神秘博物馆

迷信大展

四足行者

尾声

试读章节

惠特塞停了下来。他没有在现场笔记里描述发现小雕像的过程。即便到了现在,他的意识仍旧在排斥那段记忆。

当时,科洛克离开人们常走的道路,前去细看一只鹟鴷;若非如此,他们还找不到那条隐蔽的小径,小径位于遍覆苔藓的石壁之间,坡度陡峭。走进连阳光都很少射入的潮湿山谷,他们看见了那座粗陋的茅屋,半藏在几棵参天古木之间……两名博托库多向导平时总在用图皮语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此刻忽然安静了下来。卡洛斯问他们怎么了,其中一个人嘟囔着说什么茅屋有守护者,侵扰秘地的人会被诅咒。接着,惠特塞第一次听见他们说出了那个字眼:科索伽,阴影人。

惠特塞半信半疑。诅咒这种事情他可不陌生,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向导要求加工资。可等他从茅屋里走出来,那两个向导却已经没了踪影。

……那个老女人,跌跌撞撞地走出森林。多半是雅诺马莫人,显然不是科索伽人。但她知道科索伽,见过他们。她暗示这里有诅咒,最后,她悄然无声地融人森林,动作更像一头幼豹,而非耄耋老者。

他们把注意力转向茅屋。

茅屋,惠特塞小心翼翼地拔开记忆的塞子。茅屋左右各有一块石板,所雕图像完全相同,都是一头蹲坐的怪兽。怪兽的爪子按着什么东西,但经年的风吹雨淋已经令人难以分辨其形状。茅屋背后是个簇叶丛生的园子,在遍地苍翠的热带雨林里,这片亮丽的颜色显得分外扎眼。

茅屋的地面比室外低数英尺,险些害得科洛克摔断脖子。跟着进去的惠特塞比较小心,而卡洛斯干脆跪在了门口。茅屋里很暗,凉飕飕的,有股腐殖土的味道。惠特塞拧亮手电,看见茅屋正中间有一块垒起来的土丘,上面摆着那个小雕像,基座周围是一圈形状古怪的雕凿圆碟。接着,手电筒的灯光照到了墙壁。

墙边整整齐齐地排满了人类的骷髅头。惠特塞凑近了仔细观察其中几颗,发现上面都有深深的刮擦痕迹,他没有立刻分辨出那是什么印记。所有颅骨的顶端均有几个边缘参差不齐的洞眼。大部分颈根的枕骨被压碎和切断,厚实的鳞状骨完全不知去向。

他的手颤抖起来,不小心弄熄了手电筒。在重新拧亮手电筒之前,他看见几千个眼窝中透出晦暗的光柱,尘埃在凝重的空气中缓缓飘动。

走出茅屋,科洛克说他需要去走走——单独静一静,他是这么告诉惠特塞的。但却一去不回。P3-4

序言

1986年,刚满三十岁的道格拉斯?普莱斯顿告别了居住八年的纽约,把所有家当装进他的速霸陆休旅车,就这么驾车横越美国,搬到新墨西哥州的圣塔菲全心写作。在这之前,他一直任职于美国自然史博物馆,还写过一本书《阁楼里的恐龙》(Dinosaurs in the Attic),介绍那些千奇百怪、大部分时间都深锁在储藏室里不见天日的馆藏。

大学时代的普莱斯顿非常杂食,广泛涉猎了数学、生物学、物理学、人类学、化学和天文学等领域的课程,最后才决定专攻英国文学。他从自然史博物馆的编辑、主笔一路做到出版统筹,既锻炼笔锋,也长了见识,奠定了日后创作最丰厚的基础。迁居之后,普莱斯顿一边进行新书《寻找黄金城》(Cities of Gold)的研究工作,同时开始构思一部以自然史博物馆为背景的谋杀推理小说,并把写作提案寄给《阁楼里的恐龙》编辑林肯?蔡尔德。

蔡尔德比普莱斯顿小一岁,年纪轻轻就在纽约出版界崭露头角。巧合的是,两人都是英文系毕业,而且念的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蔡尔德对恐怖小说情有独锺,编过几本鬼故事精选,还是个自学有成的程序设计高手。收到提案时,他已经离开出版界,成了大都会人寿的系统分析师。他认为市面上的推理小说泛滥,不容易出线,不如改写高科技惊悚小说(Techno-Thriller),并提议两人合写。

谁也没想到,这个“前博物馆员+前出版社编辑”的组合,会成为当代最受读者喜爱的惊悚小说黄金搭档。

他们的第一部作品《掠食因子》(Relic)有如《异形》遇上《侏罗纪公园》,以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横跨十数街区的展馆和阴森的地下储藏室为背景,叙述一桩失败的南美密林探险行动,一场即将揭幕的世界迷信主题特展,一座半人半兽的诡异原住民神像,以及一个神出鬼没的凶残杀手。他们创造了许多精彩的人物,例如颇有现代福尔摩斯风采的FBI探员潘德嘉斯特、个性的中年警官达戈斯塔,还有天真但勇敢聪慧的生物学博士生玛戈·格林。

普莱斯顿与蔡尔德的作品特色,在此已略具雏形:他们总能建构出匪夷所思、看似有超自然力量介入的恐怖悬案,然后用创意独具的科学理论加以解释,并掺杂都市传奇、失落宝藏传说等冒险小说要素。普莱斯顿的自然科学背景使他不论写生物科技、基因工程或病理学都从容自若;蔡尔德则擅长营造惊悚气氛,懂得何时添加血腥场面,何时攻心为上用气氛吓死读者。

这本书成了《侏罗纪公园》之后最成功的高科技惊悚小说。平装本推出后立即蹿上各大排行榜,卖出十余国版权,光在美国就卖了一百万册。1997年,同名电影上映(中译名《第三类终结者》),更把《掠食因子》送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

不过,《掠食因子》的出版过程非常曲折,两人的成功也绝非一蹴可几。首先要克服的就是地理问题:普莱斯顿与蔡尔德相隔千里,见上一面都很困难,遑论创作这种私密的个人技艺。他们逐渐摸索出一种独特的合作方式:编辑出身的蔡尔德负责剧情大纲,普莱斯顿写初稿,再交由蔡尔德修润。期间当然有无数的讨论、争执与妥协,加上两人各有正职工作,光是初稿就写了四年,而且他们还真的从头到尾没见面,完全以电话、邮件和传真作为联系管道。

稿子完成之后,他们又四处碰壁,幸赖经纪人哈维?克林格(Harvey Klinger)坚定不移的信心,才没有放弃。十八个月后,科幻出版社Tor的编辑罗勃?葛利森(Robert Gleason)签下版权,两人接着又花了一年多进行修改。从普莱斯顿1987年的构思到1995 年《掠食因子》正式出版,整整漫长八年。

之后,普莱斯顿与蔡尔德再接再厉,陆续完成续集《渠城猎手》(Reliquary)与剧情独立的医学惊悚小说《龙山》(Mount Dragon),然后他们离开了一手发掘他们的经纪人克林格,转投更具规模的大经纪公司旗下。

有了先前的畅销基础,新任的大牌经纪人轻松找到了华纳出版集团,砸下重金要把他们打造成超级畅销品牌。双方合作之初,普莱斯顿与蔡尔德写了三部偏动作冒险的作品:《冲潮》(Riptide)、《雷云》(Thunderhead)、《冰岩》(The Ice Limit)。

这几部作品虽有大出版社的强力营销,销售却难与当年《掠食因子》的高峰相比。故事精彩归精彩,好像还是少了点什么。普莱斯顿与蔡尔德想了很久,明白读者最喜欢的还是潘德嘉斯物探员和自然史博物馆,于是决定让这位风采翩翩的探员重出江湖,侦察博物馆暗藏的百年凶案,这就是2002年的《猎奇档案》(The Cabinet of Curiosities)。故事描述一起建筑工程挖开古老的猎奇档案柜,出土的竟是一个恐怖的地底人体实验室,里面是三十六具被谋杀而后残忍支解的尸体。潘德嘉探员找上自然史博物馆的考古学家诺拉?凯莉,两人深入博物馆的尘封档案,调查唐人街底下的大型墓园,还有河滨大道旁的恐怖豪宅。他们寻找的是一百三十年前的纽约谜样医师,一个着迷活体实验的医学天才。就在这个时候,同样凶残的谋杀和支解惨案在纽约市爆发,相隔一个世纪的连串死亡究竟有何关连?

相较于《猎奇档案》的都会背景,隔年推出的《乌鸦静画》(Still Life with Crows)则把故事舞台搬到与世隔绝的堪萨斯小镇,由当地警长和潘德嘉斯特联手侦办一连串恐怖的杀人祭仪。他们深入附近的地底岩洞,发现一座禁酒时期的私酿场,并追索连续杀人事件背后的真正谜团:谁才是1856年当地大屠杀惨剧的凶手?四代堪萨斯家族又隐藏了什么扭曲病态的秘密?

2004年,普莱斯顿与蔡尔德出版《硫磺密杀》(大陆有重庆社版中文本),更让潘德嘉斯特和达戈斯塔警官再度联手办案。《掠食因子》书迷看到两人久别重逢,潘德嘉斯特不改幽默从容本色的那句“如假包换,我亲爱的文森”,莫不感动得无以复加。距离两人首次搭档,已经匆匆十年过去了。《硫磺密杀》同时也开启了堪称两位作者写作事业颠峰的全新三部曲:智勇双全的潘德嘉斯特不仅要挑战更匪夷所思的谜团,还要与他的终极敌手、犯罪天才狄奥基尼斯决一死战,而他就是潘德嘉斯特的亲弟弟。

三部曲之二的《死亡之舞》(大陆有人民文学社版中文本),更是全面整合了普莱斯顿与蔡尔德的世界观,各路名角色纷纷现身,生物学博士玛戈·格林、考古学家诺拉?凯莉、记者比尔?史密斯贝克、硬派女警萝拉?海沃德等人齐聚自然史博物馆。只可惜这不是美好的大团圆,而是悲剧的开始,因为狄奥基尼斯已经正式下了战帖,要与潘德嘉斯特一较高下,而他的战书就是谋杀哥哥的亲朋好友。过去总是一派从容自在、彷彿没有事情难得了他的潘德嘉探员,对上旗鼓相当、甚至魔高一丈的狄奥基尼斯,终要陷入前所未有的绝境……

《掠食因子》在美国出版十五年后,终于被翻成中文与中国读者见面。这其中的曲折,可也不输当年克林格的再三受挫。

我第一次听闻这两位作者的名字,是在2004年的冬天,从编辑友人冬阳口中得之。当时他刚进入脸谱出版社不久,对《掠食因子》融合超自然案件与科学解释的手法大为推崇,委托我查询版权下落。当时我对《异形》加上《侏罗纪公园》的描述兴致缺缺,一时也没找到相关资料,便搁置一旁。

隔年我们结伴去纽约参加书展,出发前他又提起《掠食因子》,并带来自己买的英文版。我翻开一看,前面的谢词里赫然写着经纪人哈维?克林格的名字,而他一年前才拒绝过我的代理要求!我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再次修书,没想到克林格很爽快地同意见面,邀请我们到他的办公室去。我就这样谈到了《掠食因子》、《龙山》与《渠城猎手》的代理权,也才晓得普莱斯顿和蔡尔德当年出道及后来跳槽的来龙去脉。讲起这段往事,克林格难免忿忿不平,但这对搭档如今在文坛的表现,不也是他眼光独到的最佳明证?  在纽约的最后一天,我们去自然史博物馆朝圣。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收藏品数量惊人,远超过展览空间所能容纳,馆方只能定期拟定主题,从中取出一小部分展示。那些储藏室里的宝藏,我们自然是无缘得见,只能想象那个幽深地底的“恐龙墓场”:据说是世界上最多龙骨化石聚集之处。展馆有如迷宫,我们走得脚快断了也看不完,还得赶晚班飞机。不过博物馆里说不完的故事,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即将在你眼前上演的,是一段虽然姗姗来迟,却永不嫌晚的精彩旅程;一个不论在幕前还是幕后,都同样戏剧化的故事;一个各有专长、相互补强的写作搭档。

台湾光磊国际 灰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掠食因子(纽约自然史博物馆谋杀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道格拉斯·普莱斯顿//林肯·蔡尔德
译者 姚向辉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56063
开本 32开
页数 3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1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1.62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10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