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心爱孩子的手边书/卓越儿童健康成长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张秀芳主编的《从“心”爱孩子的手边书》的一个特点是在每一个个案后面附有一些有趣的“心理贴吧”、“智慧父母小妙招”和“亲子游戏”,家长可以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与孩子轻松地做一些互动的亲子游戏,感受与孩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我们把一个人从胎儿期到青春期的成长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巧妙地安插在每一个部分里。家长在读过以后会感叹孩子成长过程的艰辛,同时也会体会到父母是要学习才能做好的。

内容推荐

张秀芳主编的《从“心”爱孩子的手边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读懂孩子“心”的技巧,主要讲在青少年咨询过程中使用的方法。第二部分至第六部分,以亲子未了情、爸爸不是我该爱的、我心里的那棵“树”是这样的陌生、一个稳定的家庭比什么都重要、我的“心”上有道疤为标题讲述了15个咨询的个案,并就每个个案从心理学层面对孩子形成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旨在给家长们一些指导,读懂孩子偏差行为背后的目的和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

《从“心”爱孩子的手边书》适合低龄儿童家长阅读,同时对从事临床儿童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士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部分 读懂孩子“心”的技巧

 一 一沙一世界——游戏王国的秘密

 二 图片物语——编故事说心理

 三 心理话外音——孩子们想说什么

第二部分 亲子未了情

 一 游离在亲情之外的孩子——爸妈吵架我闭嘴

 二 襁褓中的小女孩——她想退到妈妈怀里

 三 死亡沙漠——拯救爸爸的男孩子

 四 父母课堂之一——神奇的母婴关系

第三部分 爸爸不是我该爱的

 一 爸爸是我的梦中情人——那不是我的错

 二 继父是我的白马王子——把爱还给妈妈

 三 父母课堂之二——纠缠的依恋与分离

第四部分 我心里的那棵“树”是这样的陌生

 一 顺风吹走了我的情商——我不知道应该做什么

 二 谁是我——我为爸妈活着

 三 迟到的惩罚——漫长等待的代价

 四 爸妈拉我来咨询——爸妈和我到底谁有问题

 五 父母课堂之三——明争暗斗的亲子关系

第五部分 一个稳定的家庭比什么都重要

 一 我不去上学——我要妈妈在乎我

 二 继父是我的陌生人——捍卫爸爸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三 左右为难的“手”——两代亲情拉大锯

 四 父母课堂之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第六部分 我的“心”上有道疤

 一 我不想长大——那一天爸爸自杀了

 二 嘴巴抽动的孩子——离开妈妈的痛苦回忆

 三 那一天我被绑架了——不断重复的噩梦

 四 父母课堂之五——跌宕起伏的青春期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沙一世界

——游戏王国的秘密

(一)沙盘游戏的由来

一间温馨明亮的咨询室,一箱细沙,一架子各式各样的物件造型,加上咨询老师的关注与陪伴,在这安全且受保护的空间里,来访者可以自由地表达与创造。这些就构成了沙盘游戏最基本的要素。而就在这简易的设置中,来访者内心的世界通过物品的摆放呈现了出来,心灵的充实与发展、治愈与转化也获得了可能——这就是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推崇的沙盘游戏治疗,又叫箱庭疗法。这种疗法在学校和幼儿园,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治疗。在大学和成年人的心理咨询机构也同样深受欢迎。

沙盘游戏最初来自于英国著名的作家威尔斯的一本书中。他在1911年发表的《地板游戏》一书中,以其对幼儿自发游戏和创造性想象的热情,凭借其细致而敏锐的观察力,记述并撰写了两个儿子在家中游戏的过程,并评论说这些游戏可以为孩子建立一种更为广阔、激励人心的思维模式。作为父亲的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们的想象性游戏中,他观察到孩子从这种“地板游戏”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愉快,并且认为游戏能促进人的创造性思维。1929年,玛格丽特·劳恩菲尔德在自己的诊所添置了两个盘子,一个放沙,一个盛水。来劳恩菲尔德诊所的孩子们自发地把玩具和模型放到了盛有沙和水的两个盘子中。于是,一种影响深远的心理治疗技术从此诞生了。顺着孩子们的称呼,劳恩菲尔德也把这种新的治疗技术称为“游戏王国”。今天的沙盘游戏治疗最初来自于瑞士心理分析家多拉·卡尔夫(1904—1990),她跟随荣格学习心理分析,同时也深受劳恩菲尔德世界技术的启发,最终结合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在简易的沙一水一容器世界中寻找到了一条心灵治愈的有效途径。1998年,中国学者张日昇教授将沙箱及玩具经由日本带回中国进行箱庭疗法的传播。

(二)沙盘游戏的应用

沙盘游戏治疗的基本设置有着国际统一的标准。其中包含沙箱尺寸、色彩规范及游戏模型的种类等具体规定。天蓝色的沙箱容器可用于做干沙盘,也可以放水做湿沙盘。其底面是蓝色的,象征海洋和天空。在游戏过程中,可以通过拨开沙子露出蓝色的底面来表示湖泊或河流等。沙箱本身具有心理容器的象征意义,来访者的所有问题都可能在这样的空间中得到包容或化解。物件造型基本可以划分为十大类,包括神话传说、文化宗教、自然物质、风俗行为、颜色形状、数字方位、人物人体、植物动物等。这里面至少有1200个模型,包含了现实和想象中的物品,能够用于表达各种生活、心理层面的原型和象征的意义。然而沙盘游戏最重要的一项设置是看不见的,那就是一颗“童心”。这里讲的童心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喜欢新鲜事物、爱玩这样的童心,更重要的是能够不受约束,不用过多考虑,可以自发地进行游戏的心态。沙盘游戏可用于儿童、成人,可以个体单独进行,也可以由家庭或其他形式的团体一起完成;可以自由地完成沙盘,也可以根据一定的主题做主题沙盘。来访者开始摆放沙盘世界时,所奉行的是“非言语的治疗”原则,治疗师尽可能保持一种守护性和陪伴性的观察和记录,并努力让来访者自己和沙盘交流。在沙盘摆放结束后,治疗师开始陪同来访者对沙盘世界进行探索,努力对沙盘世界进行深入的体验和经历,在适当的地方给予共情,以及在必要的情况下给出建议性、隐喻性或提问性的诠释。沙盘游戏也可对特殊人群的问题进行呈现,诸如自闭症、焦虑情绪、注意缺陷、多动症、攻击性行为及人际关系困难等。在这些过程完成之后要对沙盘作品拍照记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整个沙盘游戏治疗过程留下记录,也是对心路历程的一种纪念。

目前,沙盘游戏已成为非常成熟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在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及发展。

(三)不同群体沙盘作品的特征

1.幼儿沙盘作品的基本特征

3~6岁的孩子制作沙盘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因为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变化很快。幼儿沙盘的主要玩具包括动物、人物和植物。一般幼儿搅动沙子的时候比较少,或许是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下尚不敢大胆探索游戏环境。幼儿沙盘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很满,他们往往将整个沙箱看成作品的标准,而且从各个方向来摆放,一般是从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开始,由近及远,直到将整个沙箱摆满。这些特点说明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而“占满”的沙盘格局似乎是幼儿未分化的内心状态的投射,他们还没有力量和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场面,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和应对。当咨询师直接问幼儿沙盘作品时,他们通常很难回答。幼儿在做沙盘游戏的时候,会跟咨询师频繁互动。

2.小学生沙盘作品的基本特征

小学生沙盘制作的平均时间在半小时以上,而且小学生制作沙盘更加谨慎,对自己的主题考虑得更多。整个沙盘也更具备美感与和谐的特点,小学生对于玩具之间的联系也考虑得较多,如对于玩具功能的考虑等。小学生的沙盘作品趋于复杂,他们使用的玩具中动物类、建筑类和交通类列在前三位。大多数小学生的沙盘作品仍然是被占满的,但是与幼儿沙盘作品的占满不同,这种空间布置不再是儿童未分化的内心状态,而是为他们的主题服务的,是其内心世界丰富的表现。小学生一般都给自己的沙盘作品定一个明确的主题。在与咨询师的互动中,主要是向咨询师寻求帮助和认可。

3.初中生沙盘作品的基本特征

初中生制作沙盘的时间一般在6~17分钟,这与小学生和幼儿相比要短得多。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其沙盘作品也会展现出一种生机勃勃和积极向上的气象。初中生的沙盘一般都是和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有关的主题,其作品更具有秩序感。由于初中生还处于自我统一性的确立阶段,他们的沙盘作品中也很少出现自我形象,或者确切地说,初中生对于作品中出现的形象没有认同感。

P3-5

序言

有人说:“当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问题。”难道不是这样吗?在我们大量个案的咨询中,孩子常常是被父母带来的。在咨询室里父母情绪激动地诉说着孩子的一些偏差行为,说到伤心的时候,会泪流满面;说到愤怒的时候,会后悔给了孩子生命;说到绝望的时候,会想与孩子一起死掉。但是,随着咨询的深人,却发现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出了问题,更多的是父母自己有了问题。当孩子不去上学的时候,父母总会从孩子身上找原因,殊不知这可能是妈妈不愿意与孩子分离,对孩子离开自己有太多的担心;当孩子不去上学的时候,孩子可能是想用自己的偏差行为达到拯救父母婚姻的目的。在学校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可能是对妈妈和爸爸教养方式的叛逆。孩子怪异的行为背后,可能是不能言表的丧失之痛。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可能是父母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不认可……总之,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必定要面临因孩子而引发的形形色色的问题。

今天,社会评价孩子的一元化标准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如果孩子学习好,就一切都好,什么问题都没有;如果孩子学习不好,则一切都无望了。这时父母会发出很多感慨,认为“我的孩子什么都不好”。这时孩子往往真的就会出现一些行为问题,父母就开始夸大自己对孩子的一些主观感受,觉得自己的孩子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父母常常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当我的孩子学习不行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这时好像是拔出萝卜带出“泥”,实际上萝卜下面原本就有“泥”。当孩子学习很好的时候,有没有“泥”不是事儿,但当孩子学习不好的时候,“泥”的问题就大了。更多的父母可能不知道,孩子萝卜下面的“泥”可能恰恰是父母自己的问题。所以我们说,父母是需要学习和成长的,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在应该陪伴孩子的时候给予孩子很好的陪伴,并遵循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指导和帮助。

本书的一个特点是在每一个个案后面附有一些有趣的“心理贴吧”、“智慧父母小妙招”和“亲子游戏”,家长可以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与孩子轻松地做一些互动的亲子游戏,感受与孩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本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我们把一个人从胎儿期到青春期的成长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巧妙地安插在每一个部分里。家长在读过以后会感叹孩子成长过程的艰辛,同时也会体会到父母是要学习才能做好的。

我们呈现给读者的15个咨询个案,多数反映的是6~12岁孩子的心理问题。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般的观点认为,6~12岁的孩子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一个“平静期”。但是,在咨询的实践中,我们发现“平静期”并不平静。“平静期”是一个思前想后的时期,亲子关系未了情激活了“平静期”,暴风骤雨的青春期源于“平静期”。“平静期”还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亲子关系的问题需要在“平静期”进行修补,一个孩子能否顺利度过青春期,“平静期”也起到一个预示的作用。父母要特别关注孩子在“平静期”的表现,没有问题不大意,给孩子更多、更好的陪伴;有了问题不惊慌,反思自己的同时,才能带给孩子更多的改变。

我们更想做的一件事情是,让父母能够多视角地去关注自己的孩子,用多元化的标准去评价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在快乐的时期获得快乐的体验并快乐地成长。我们还想说,因为孩子出现了问题,才让父母学会了思考;因为孩子出现了问题,才让父母的心贴近了孩子;因为孩子出现了问题,才让父母意识到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孩子出现了问题,才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本书的编者均是天津天空心理咨询公司资深心理咨询师,多年从事临床心理咨询。张秀芳老师系高职学院副教授,在学校里从事学生心理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主编出版了《心理健康教育导读》一书;同时在幼儿园做亲子关系辅导,积累了大量3~6岁幼儿成长中亲子关系问题的个案。陈艳霞老师主要从事6~12岁儿童心理咨询,对儿童(注意力缺乏)有独特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临床个案;特别是对儿童沙盘游戏有较深的造诣,有近千幅沙盘作品;在临床上把沙盘作品与儿童的心理治疗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于分析儿童沙盘作品呈现的心理问题有独到之处。王志辉老师主要从事神经症、人格障碍方面的咨询与治疗,有几千小时的个案咨询经验,特别是对人格障碍咨询与治疗有较深的功底;同时擅长亲子关系咨询与家庭治疗;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自己特别的见解,在一些企业做大型讲座。邹似玉是天空心理咨询公司的一位年轻有为的董事长,天津《今晚报》曾经报道过她的创业故事。在天津市少年社会体验中心“开迪树”建有公司的沙盘活动室,免费为6~12岁儿童提供沙盘游戏。很多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沙盘室做沙盘游戏,一方面为家长提供一个认识自己孩子心理的机会,同时也积累一些沙盘作品,为6~12岁儿童共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将我们咨询的手记进行了整理,力求给低龄儿童的父母和同行们呈现一本具有参考价值的书。但因为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欢迎专家、同行和读者指正。

后记

“哇……”新生婴儿清扬、委婉的一阵啼哭,撞击着产房外期盼、担忧的空气。她未曾首肯,生命的动力就咆哮般推拥着她,把她挤出那无忧无虑、温馨自如的“小屋”。她,勇敢而无奈地走来了。哭声中裹挟着对那个“天使小屋”深情的依恋与分离的焦虑,充满着对这个浩瀚天宇神奇与探索的欲望,呐喊着自己无尽的诉求与幻想,张扬着自我独特的个性和诱人的魅力……

生命的序曲开始了。

她欣喜而惊恐地坐在人类生命宏达磅礴的交响乐团中,无所顾忌地加进了自己的奏鸣曲。尽管结构宏伟却音乐空茫,虽然面目冷漠却情思奔放。她用自己稚嫩的“无所不能”冲撞着周围的合作者,慢慢地,她感到这个宽厚包容的群体让她安全、有归属感,让她觉得自己有无尽的能量。于是,她开始了自由洒脱、浮想联翩的幻想,她的幻想曲富有浪漫色彩,热情奔涌;旋律带着梦幻般的情调,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那温柔而低沉的乐曲仿佛沉人幽静的冥想中,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哲理性沉思。于是她时而速度轻快、节奏活跃而明确地用诙谐曲来呈现心中的快乐,歌颂调侃与幽默;时而用小夜曲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倾诉爱情,委婉、缠绵,向所有爱她的人表达内心的炽热与感激……

最后,她把自己完完全全地融人了这首跌宕起伏、英气悲壮、如歌如诉、美妙绝伦的人生交响乐章中,音乐的律动从演奏者的心中流出,深人到千万人的心田。

2012年的春天,伴随着感动与难忘,感受着拂面的春风剪破严冬的料峭,王志辉的小外孙女,子如如愿地走来了。尽管家人准备中有无措,幸福中有惊慌,欣喜中有劳累,期待中有彷徨,但她在亲人们绽开的笑脸中,温暖的臂弯里,悉心的呵护下,深情的祝福里茁壮地成长。与此同时,另一个孩子《从“心”爱孩子的手边书》也在我们三个人的共同努力下面世了。她们注定是这首亘古绵长的生命交响曲尽职的演奏者,因为,生命是一首律动的歌。

随着一页页稿纸的堆积,伴随着一个个生动的个案回溯,仿佛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又跃然纸上。而我们又一次地和他们相互搀扶着,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直至在某个未知的拐点迎来曙光。回顾几年来所从事的心理咨询师的道路,我们和大多数的同行一样,是风雨兼程的辛苦伴着历练成长的欣慰!辛苦是因为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参与了另一个生命的情感体验——或悲或苦;欣慰是在这参与的过程中,自我心灵的疆域被扩大——或深或远。而正是这艰难探索的路途让我们痛并快乐着。

多年来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和儿童注意力训练的工作,让我们有机会接触了许多有各类问题的孩子和家长。他们的痛苦、焦虑、无助和徘徊,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们要和他们在一起,而他们不断自我探寻、改变的能力和勇气让我们深深地钦佩和折服!

本书个案中的那些孩子和家长,我们只是陪伴他们走过了一程,但是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还有许多的未知。我们编辑此书的初衷是希望更多的家长,在孩子未形成问题之前,能借助别人的事例,透过心理学的观点和视角,从“心”(亦重新)关注自己的生活,从“心”(亦重新)关爱自己的孩子!更希望那些经历过或正在经历心理问题的人们,能与大家在明日的阳光下重逢,愿我们的微笑相互展现,展现出超越了昨日心灵的“你和我”——致远而宁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心爱孩子的手边书/卓越儿童健康成长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秀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296928
开本 16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6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4.1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8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