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绽放吧雪莲花(西藏青少年内地求学记)
内容
编辑推荐

索穷编著的《绽放吧雪莲花(西藏青少年内地求学记)》以一个西藏孤儿的求学历程讲述了一段佳话。他在党的号召下,踏上了到内地求学的路程,享受到了国家对于西藏孩子的照顾,完成了他的求学梦想,成为了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书中浓浓的师生情,友情,亲情,让读者感动至深。

内容推荐

索穷编著的《绽放吧雪莲花(西藏青少年内地求学记)》是西藏和平解放后至今几代藏族青少年学子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怀下,到内地求学的经历,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和伟大。

《绽放吧雪莲花(西藏青少年内地求学记)》提到的藏族学生最早是1953年去内地的,最晚的是现在内地西藏班的初中学生,涉及人物横跨近60年,以细节挖掘和个体经验为主,宏观描摹为辅,对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汉藏教育交流史,进行了准确的定格和记录。

目录

到内地去,到北京去/1

忆母校/丹增/8

从孤儿到自治区常务副主席——访西藏自治区原常务副主席,区人大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洛桑顿珠/20

饥馑年代的智慧——泽西老人讲述的求学故事/31

见证大时代——欧珠老人的青春记忆/43

“这个世界上还有莎士比亚,还有《梁祝》”——访曲艺家、剧作家索朗次仁/63

一个农奴的人生轨迹——访表演艺术家大旺堆/72

到内地上学去/82

斋林·旺多/83

德门·德庆卓嘎/89

桑颇·才旺桑配/96

霍康·强巴丹达/101

绒扎·班丁吉村/110

格维/116

其美多吉/120

我的大学/130

央珍/130

次仁央宗/138

吉如·巴桑罗布/147

曲杰/159

内地西藏班的孩子们/166

藏娃的第二故乡/169

“卓嘎,扎西德勒!”/173

“内地西藏班的老师点燃了我对知识的渴求”/175

有压力也有快乐的内地学习生活/181

在交流中享受和谐/朗卓达杰/186

逝去的年华/白玛梅朵/191

我们的“武大阿姨”/199

附录:孙格巴顿自传/204

后记:幸福是什么/210

试读章节

1958年创建于古都咸阳的西藏公学(后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是我认识和接受现代教育的开端,它也是我最早的母校。对于母校,我有着忠诚而又别样的赤子情怀。

西藏公学创建之初,有人说它是“四不像”。既不像小学,也不像中学;既不像大学,也不像干校。这话,有人对它很反感,也有人对它感到很新奇。有人对它进行深思,也有人对它进行研究。但直到现在,人们也无法为当时的西藏公学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位。因为它是那样的特殊,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恐怕也难找出第二所这样的学校。其实学校究竟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所学校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而我们现在可以非常肯定的一点就是,西藏公学培养了一大批在西藏乃至全国都是拔尖的、一流的人才。其中的关键是,西藏公学在建校伊始就拥有一支经过革命战火锤炼的干部队伍和一支从全国各著名高等院校毕业的业务过硬、作风正派、情操高尚、诲人不倦的优秀教师队伍。

在建校两年之后的1960年,我便从藏北草原深处的一所古寺中,脱去袈裟,先走路,后骑马,再坐车,最后乘火车,历时两个多月,行程近3000公里才来到这所学校里。这一年,我仅仅13岁。

我刚进校时,学生中有年近40岁的,也有十二三岁的。有的学生在学习小学课本,也有学生在攻读大学课程。有许多学生是刚放下牧鞭的放牧孩子、是刚离开农舍的放猪娃子,也有刚脱下袈裟的贫穷喇嘛,还有的是从县级领导岗位上来到学校上学的。你说,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据统计,50年来,这所学校共培养了3万多名各族学生。在西藏民族学院40周年校庆的时候有过一个统计,当时西藏自治区的党政领导干部中,三分之一是这所学校培养的。而西藏近半数地厅级领导干部,教育、卫生、科技战线相当一批学科带头人也出自这所学校。你说,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西藏公学(西藏民族学院)可谓是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这是我们每一位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学生的骄傲,这是母校的光荣,我们为母校自豪!正是我在母校几年的学习和生活,让我真正认识了现代教育,让我真正懂得了人生的哲理,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索。

在雪域西藏,圣洁的珠穆朗玛直插云霄,俯瞰着藏区大地。千百年来,它以其永恒不变的庄严护佑着一代又一代的藏族子民繁衍不止,生生不息。但是,在往昔,由于地域的限制和社会制度的束缚,藏民子女除了能够接受一定的宗教教育之外,很少能受到与时代同步的现代教育。这种状况直到西藏解放才开始发生变化。

在辽阔西藏,我看到一座座冰川雪峰的同时,更看到一个个藏族儿女渴望知识、渴求教育的目光,那是一种使人刻骨铭心的目光,其间流露出来的,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千年期盼!至今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同时,我看到了更多人被教育这把金钥匙改变了命运的事实,看到了自治区的兴旺发展,看到了藏民族的进步。毋庸置疑,这些变化,无不与教育有关。

所有这些,都让我不断加深对教育的认识,不断增进对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思考,不断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在我心中,教育就像高原一般壮阔浩瀚,像啥达一样圣洁高贵。教育与人类的活动始终息息相关、命运与共,它犹如一盏明灯、一座航标,始终映照着人类历史长河,擦亮了文明,点燃了希望。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桥梁和纽带,引领着人类一步步从遥远的过去走向现在、走向未来。穿越历史时空,我们看到,教育就是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了历史,辉映了文明;翻开史册篇章,我们看到,教育就是经久不衰的润滑剂,延续了历史,传承了文明;回首往昔岁月,我们更看到,教育就是灵动不朽的钥匙,改变了历史,开启了文明。

是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是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是教育使我学会了关注教育、感激教育、热爱教育并投身教育。

西藏公学不仅是我接受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我人生历程迈出的第一步,更是我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进入西藏公学之前,我几乎没有接触过汉语,连一句汉话都不会讲。到学校后,我开始学习汉语拼音,从汉字“你、我、他”、“吃饭、睡觉”开始学起。筹建不久的校舍算不上富丽堂皇、宏伟壮观,但简朴大方、干净整洁。闪着亮光的黑板,乳白色的日光灯,厚重崭新的红木课桌,创造了优雅清静的学习环境。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师生每天一律只吃两餐,玉米、红薯、槐树花是主食,大米、白面只能偶尔吃上一次。有一个现象至今难忘,那就是学生食堂的伙食比教师食堂的好,校长、副校长经常和学生们一起吃。P10-12

后记

当这本小书就要截稿之时,我的同学、当了六年比如县县长的才仁朗公向我推荐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比如人民的儿子丹增同志发表在《十月》上的散文《忆母校》。丹增同志多年在西藏工作、生活,他是藏族人民的领导人、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他的大作必将为本书增色很多。在此,我要感谢丹增书记,感谢才仁朗公同学。

我还要感谢沈开运、诺杰·洛桑嘉措、才仁朗公、冬梅、央加、贺中、张晓明、李媛、金海、东科、魏毅等领导和朋友多年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感谢斋林·旺多、德门·德庆卓嘎、桑颇·才旺桑配、霍康·强巴丹达、绒扎·班丁吉村、格娃维、拉炯、其美多吉、泽西、欧珠、其美多吉(西藏大学)、索次、大旺堆、洛桑顿珠、央珍、吉如·巴桑罗布、白玛梅朵、朗卓达杰、曲杰等百忙中接受我的访谈和约稿。

1978年8月,我以阿里地区总分第一名的成绩与15名同样懵懂的农牧区少年一起赴陕西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学习。

西藏民院已然不是当年的西藏公学,我没有吃到传说中的槐树花。无盐无味的玉米粥和气流聚散的足球场是我的最爱。至于学习,那不在话下,很轻松就对付过去了。

那时的民院我记得还有轻微的体力活,毕竟“十年动乱”才结束不久。学校里有养猪场,不少老师和学生常年参加喂猪等重体力劳动。一些整天套着雨靴,蓝色工装布上溅满泥点的师兄对此颇多怨气,部分老师甚至还没有教学的权利。

但这一切好像在转瞬间便结束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完全转入正轨:课堂学习自不必说,每天早晨出操的时候,体育场上热气腾腾、脚步声声;报纸上登的、广播喇叭里播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思想解放运动大幕初开;语文系的老师和同学排练话剧《于无声处》,才14岁的我却怎么也看不明白其中的“奥妙”;见所未见的男女派对舞会公然登场。我们已经感觉到了,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崭新时代。

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叫群培,听说他是留校任教的民院首届师范班毕业生,他为人正派、学识渊博,在学生群里深孚众望;我们的团委副书记叫洛桑江村,他经常为学生组织篝火晚会和文娱活动,经常发表极具感召力的即兴脱稿演讲,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后来他们都走上了自治区的重要领导岗位,成为当时民院人的骄傲。大约是2008年的夏天,我在我的舅舅,也是我的民院学长欧珠家里偶然看到他收藏了40多年的4本青少年时期的求学日记,感动于那个年代人的单纯和执著,我对欧珠老人的求学故事进行了深入采访,并将日记一起寄往《中国西藏》杂志社,后在该杂志英文版上用整整12个页码登出,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我了解到西藏还有很多人有跟欧珠舅舅一样的故事和经历,但很少有人关注。我把采访内地藏族学子并进行创作的事讲给中国藏学出版社的老师,他们建议我扩大视野,从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写起,囊括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至内地西藏班,以全面反映西藏青少年在和平解放后赴内地求学的过程。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当我试图说服老人们接受我的采访时,无一例外地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他们中不乏省部级高官,也有普通工人,有的一生得意,有的命运多舛。但对母校的感情是一样的。一天深夜两点钟,我突然接到泽西阿姨的电话,我以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而老人只是想说,她和老伴要去内地旅行,可能几个月都回不来,问我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提,他们一定配合,“感谢你写我们的故事”,“感谢你还记得我们这些老人”,按道理,应该是我感谢她才对呀!

由于我个人根本没有条件去北京、常州等地做深入的采访,很多文章是约稿得来的,这也是本书最出彩的一部分。我要特别提到央珍、白玛梅朵、次仁央宗,她们不愧是才女、藏家闺秀,敏锐的观察,富有穿透力的语言。她们的文字不是温吞水、无盐茶,而是直抒胸臆、畅快淋漓,又似乎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哀愁和无法排遣的忧伤,只因为她们曾沐浴燕园的朝霞,呼吸未名湖畔的空气?这可能是良好的教育必然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吧。

为什么我坚持要用刚刚去世不久的孙格巴顿的自传,因为字里行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酸涩和怅然,他的那种痛楚是现在的人体会不到的。愿老人在天安宁。

读了孙格巴顿老人的文章,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幸福?才会知道什么是今天人们的幸福,什么是今天藏族青少年的幸福。

这是一种混合了复杂感情的幸福,值得仔细回味,仔细咀嚼。

我的一位采访对象曾对我说,大约十年前,他曾给某权威研究机构的一位负责人讲,应该将藏族青少年求学内地的几十年的历史早点记录下来,保留一份珍贵的史料。但他的提议没有下文。

我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西藏本土作家,曾经的内地西藏生,今天,斗胆尝试打开这扇窗户,一窥内里的奥妙,不管做得好不好,我觉得,这是我对内地母校必须承担的一份义务。做得好是母校培养有方;做得不好,那是我能力有限,还请读者诸君评判。

索穷

2011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绽放吧雪莲花(西藏青少年内地求学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索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33769
开本 16开
页数 21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1-05-01
首版时间 2011-05-01
印刷时间 2011-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2011074262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22:44